有哪些关于明朝的冷知识?

- 417 个点赞 👍
“建文年间”在明朝永乐开始往后的很长时间里是一个不可碰触的滑梯,被称之为“革除年间”,建文这四年在此之后的官方记载里是不存在,而是洪武三十二年到洪武三十五年。朱棣对建文旧臣的打压也不只是杀了方孝孺、齐泰、黄子澄这些忠于建文的大臣,而是全方位、长跨度、制度性抹杀建文时期的一些存在。
李新峰老师曾经推断说,郑和下西洋似乎和明朝大规模军事调动有一种潜在联系——只要朱棣开始进行大规模军事行动了,就会让郑和带人出去。而郑和所带军卒,基本是“南京及直隶卫所运粮官军”,我之前说过,南京各卫基本都是有独立的水军千户所的,所以李新峰对此的猜测是:“靖难战争后,出身于北军的“新官”勋贵,在军队中迅速取代了洪武、建文时期遗留下来的“旧官”阶层,残存的南军之中,最可能保持原有独立性、最不容易被习于骑射的北军官兵取代的,就是习惯南方环境、熟习水战技术的水军了。或许,新政权一直不信任这些不可替代的水军,所以每逢大军离京、皇帝巡狩,就要把这部分水军派遣到遥远的大洋上去,以销隐患。”
然后,永乐对建文事迹的另一个削除痕迹是,他取消了建文年间的一切军官升迁,根本不承认。比方说你在洪武末期是个百户,建文时期你作战立功升迁到了副千户、千户,那么等到永乐即位之后,你依然是百户,之前升迁的副千户、千户根本不算数,更可怕的是,根据存留至今的明代卫所选簿可以发现,这种对建文时期档案的筛查一直到成化时期还在进行——那会儿距离建文已经过去将近七八十年了。
当时云南的沐家是坚定站在建文一方的,云南当时抽调了不少兵马参与对朱棣的攻伐,所以明代云南的卫所选簿中随处可见的战亡于洪武三十三年、三十四年的说辞,有的在阵亡之后有升迁,但后边又降下来了,这基本可以确定是建文的南军。不过,云南卫所选簿中有很多的指挥同知、佥事、千户一类的军队中高层“三十五年故”——建文四年基本就是朱棣绕道南下直取应天的战事,也就是在灵壁打了一场恶战,为何会出现如此之多的军队中高层集体战损?还不是“阵亡”,会不会是死于战后的清洗,也不得而知。之前有人说,明朝靖难之役时云南30万沐家军为何按兵不动?那可是冤枉人了,人沐家当时掌权人沐晟从头到尾在这事上都是站建文的,太子朱标与沐英是铁哥们儿,老四算哪根葱?这一点从建文对被废藩王安置云南也看得出,但凡建文对云南有半个不放心,也不至于把这些“危险份子”安置云南。
除了沐英和朱标的哥们儿友谊之外,朱允炆和沐晟还有实在亲戚。沐晟的生母是耿氏,耿氏是泗国公耿再成的闺女,耿再成是耿炳文没出五服的伯父,耿炳文的儿媳妇是朱标的闺女、建文的姐姐。《晋宁州志》收录有一篇沐晟在正统年间写的文章,内中说耿炳文“侯年已六十有五,援真定,殁於阵,上更痛甚,亲制文遣命中官谕祭”,这个“上”说的是谁,应该看得出。沐晟在建文即位之后参倒了镇戍云南的岷王,永乐即位后岷王回归,沐晟和岷王继续掐架,为此永乐两次教训岷王,还把沐家升级为黔国公,双方掐架几十年,最终的结果是仁宗即位之后把岷王调出云南改封武冈了事,朱棣跟沐家双方互相不对付,但又不得不用,用的同时又一百个不放心,所以无论是调岷王回云南,还是封汉王去云南,恐怕都有牵制削弱沐家的意图,但沐家对此的反应很简单——你要是能稳得住云南,我没意见。
说起来,当时勋臣站队建文的还真不少,其中规格最高的应该就是徐达的儿子、魏国公徐辉祖。这位魏国公当时跟北军死磕,甚至等朱棣进入南京之后他都不服气,“成祖入京师,辉祖独守父祠弗迎”,因此被被下狱审问,结果人又开始在监牢里默写他爸爸当年得到的那份免死丹书铁券的券文,以至成祖大怒,“削爵幽之私第”,软禁五年之后病死,也有说法是被勒令自杀。出于对丈人徐达的尊崇,以及他小舅子徐增寿当年不遗余力地暗通款曲以至被朱允炆亲手杀死的报达,朱棣加封徐增寿的儿子徐景昌世袭定国公职位,成为永乐之后的三大勋臣世家之一(另两家是英国公、成国公)。然而徐辉祖的儿子、继任魏国公徐钦跟他爸爸是一个脾气,跟燕逆“势不两立”,以至于后来被削除爵位发配凤阳,仁宗即位后才恢复。接下来的魏国公徐显宗、徐承宗继续跟朱棣后王不接触、不合作,一直等到第六任魏国公徐俌,才在弘治时期跟朱棣后王达成“和解”。
永乐年间甚至一度讨论过处理靖难之役时没有第一时间向燕王靠拢的在河北山东等地任职的南方籍官员的可行性,讨论出的结果是“当编戍”——应该充军发配。当然这事被黄淮给阻止了,但阻止的理由不是这样不合理,而是这样朝廷将会严重缺编——但凡永乐有足够多的读书人可用,这事还真就办了。
我记得之前首阳大君也说过,永乐有个大臣回了趟老家,返京之后永乐问老家可好,大臣说其他的都还好,只是地方追查建文旧臣这事闹的很严重,成灾了,可见对建文的革除追查这事在当时一度成为恐怖事件。
编辑于 2023-09-11 11:30・IP 属地山东查看全文>>
宁南左侯 - 17 个点赞 👍
随手写一个川军将领刘綎的一个冷知识。作为明朝的大将,他不仅在明朝西南屡立战功,还远征朝鲜,率五千川军入朝。
比较冷的是,这哥们的所谓五千川军堪称国际部队,里面除了有四川本地兵外,还有都蛮兵(西南夷,跟三国孟获是一支),暹罗兵(不知道哪弄来的),黑人(海鬼数十名其种出南番面色深黑如鬼)。此外还有“小西天竺,六番,得愣国,苗子,西番,三寨,缅甸,播州,镗钯”……
刘綎他自己说:“我自十三岁时从父亲领军征战,横行天下,将外国向化者作为家丁,今所率者虽只五千,水陆之战皆可用,倭贼不足畏也”。
刘綎觉得国际部队挺好用的,于是在与倭寇作战后,又偷偷摸摸收了大约五百日本兵(降倭铳手)充做他的家丁。这事后来还是被朝鲜人知道了,虽然觉得很不爽,但也只能不爽,又不敢得罪天将,柳成龙也只能酸不溜丢的请求不要置这些“倭贼”留在城里。后来这数百日本兵随刘綎回到四川即成为了“镇远营”。
编辑于 2023-10-05 23:47・IP 属地天津查看全文>>
李梦阳 - 3 个点赞 👍
衣冠禽兽的典故就是从明朝的官服得来的。
而且和网上的人说这最早是个中性词,最后慢慢变成贬义词不一样,这个词最早它就不是什么好词。
最早出自明陈汝元《金莲记》第七出:人人骂我做衣冠禽兽,个个识我是文物穿窬 ,从这个词出来开始,就是贬义。
发布于 2023-09-11 06:56・IP 属地江苏查看全文>>
名侦探坤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