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医理论本质是什么?/
共1个回答

中医理论本质是什么?

资料卡
排序方式:被封时间
时间排序由新到旧
  • 4 个点赞 👍

    中医理论本质是中医的生成论模型化构造性弘道理论。




    『中医是建立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基础上的弘道学术。有着鲜明的国学文化特征。没有深入了解国学文化,就难以理解中医理论。

    李约瑟是在生物化学研究遇到瓶颈时,才注意到了中医,遂对中国古代科技感兴趣,写下了《中国科学枝术史》著作。由于拘泥于科学理论而难以深入理解中医理论,因而在著作中只承认中国古代有科学,但他认为中医不是理论性的科学,而是经验性的准科学和前科学。李约瑟之所以未能成功破译中医理论,是因为中西文化难以通约而没有注意到古之道术不同于今之科学的理论特征,从而未能发现中医理论本质是中医的生成论模型化构造性弘道理论。

    国学文化是在继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和借鉴西方近现代文化基础上,建立中国固有文化系统的弘道文化。国学是在西方对中国的冲击,中国文化衰败到失魂落魄的背景下于二十世纪初问世。1906年,邓实第一次提出:国学者何?一国自有之学也。个人认为,只有同时具备了易、儒、释、道、天、人、心、数、玄、实十门学问的弘道学术,才能堪称国学道术(譬如中医)。现代科学技术体系虽为涉及天(天地万物)、人(人文社会)、心(心理思维)、数(数学描述)、玄(玄说推理)、实(实验检测)六门基础学问的治物学术,但却没有了易、儒、释、道上层学问的弘道制约,就永会留有缺憾:人类科学文明取得空前成就的当代,也是文明灭绝成为现实可能性的时代。所以科学还不足以称之为道术。如果把国学的文化结构比作“四点六线”一体的文明金字塔,那么“四点”是顶点的易学和底点的天(自然)、人(社会)、心(思维)三学,“六线”是易人间的儒学、易心间的释学、易天间的道学、人心间的数学、心天间的玄学、天人间的实学。科学只是天、人、心“三点”和数、玄、实“三线”的片面学问,如果说我们对每一种这十门学问的异质综合体所集成的国学道术都深入学习、探究并创新,那就让你说国学会担心害怕拒斥别人拿科学来说事吗?

    有了关于原象性意象思维的道统文化,再看中西医并非人所谓的水火不相容,而是可以兼容的医学。中西都建立上从俗观之对征(病征,包括主观症状和客观体征)治疗的映象性意象思维基础上,只不过随着以物观之对象性意象思维的发展,中西医都迈入了以道观之的原象性思维,只是由于中西传统文化的差异,中医选择了注重道虚无、本气、不知的致命领域之族病(中医病征即病机之族病)的辨证论治,西医选择了注重道实在、标器、知之的尽性领域之类症(西医病症即病因之类症)的对因治疗。

    其实,学习中医,只有真正明确了中医是什么?才能明确回答:从中医角度怎么理解理和法?方和药又指的是什么?以前给医学的定义是:医学是研究人类生命过程以及同疾病做斗争的一门科学。医学对于中西医来说,是属种关系。然而长期以来,以种代属或种属不分——作为医学种概念的中医和西医,至今没有确切的定义。

    世间学问说来说去说到底无非就是两种:两种都建立在人的心官(人心识神器官)缘天官(凭借天生智感器官)直接感受(涉及直接实在可靠性问题)而认知(涉及认识的是非性和感知真伪性的问题)的客观映象(客观即主体间性客体化的主观,映象即映射的意识对象)基础上,一种是以人的心官因天官间接感受而认知的客观对象,来获得实践经验认知检测的能学,能学探究客观对象的认知方法至少要有两类:计划-归纳的实验法和运筹-类比的实践法;一种是以人的心君(道心元神藏君)因天君(根据天生灵感藏君)直觉感受而认知的客观原象(原象即根原的意识原象)基础上,获得虚构超验认知思辨的知学,知学探究客观原象的认知方法至少要有两类:知通-统类的模拟法和溯因-演绎的推理法。故《易经》说:乾以易知,坤以简能。

    科学实在地建立在被给定客观对象的基础上,采用推理-实验的逻辑实证法,从实践经验认知检测的能学开始,一直上达到虚构超验认知思辨的知学而终,选择了一个简单的简能实质,却变换出一个复杂的易知理论,走上了一条低谷入门、循序渐进、逆流而上的公理化原理性能知道路;道术虚无地建立在待拟定客观原象的基础上,采取虚拟-实践的辨合符验法,从虚构超验认知思辨的知学开始,一直下学至实践经验认知检测的能学而终,变换了一个简易的易知理论,却选择出一个简约的简能本质,走上了一条巅峰出道、高屋建瓴、顺源而下的模型化构造性知能道路。道术模型化构造性理论和科学公理化原理性理论,无非是同一客观事实的两种等价描述罢了,因为两个理论,虽说研究的领域各异,一个重又玄破译,一个重玄之预测,却都准确地作出了关于可观事实的等价预言。

    其实,懂得西医科学的人未必就能懂得中医道术,因为中西医是两个格格不入的两个学术。一切学问都有国度、民族、传统和文化的特征,压根儿就没有什么无国界、跃民族、超传统和跨文化的普适学问。现在我们之所以深信科学是普适学问,是因为近代历史选择了西方民族成为现代文明的受益先峰,是西方人将其科学文化的人为化、世界化和现代化,把一个特征科学推上了一个普适学问这个至高无上的统治地位,是以统脑的心理战为主导,以换脑的认知战、以控脑的律法战和以洗脑的舆论战为基础的文化战同化的演变结果。

    近代以来,由于西方文化的盛行,西医科学大行其道,中医道术常遭诟病。虽然西医未必全是科学,中医必定不止玄学,但是,我们现代人常错误地先把科学与玄学划上一道渭然分明的学术界限再进行对比、争鸣并论战,以致于那么多对中医道术一知半解九不懂的中医黑愣说中医不科学,中医伪科学和中医反科学,甚至说中医就是玄学、巫术和迷信,这种并不对等的科玄比较显然是蓄谋将两者混为一谈的逻辑谬误!

    个人认为,中西医差异是文化的产物,需要先作有传统文化底蕴深度的考察,再开展中医基础理论研究。即使中西医玄思占主导地位的远古阶段,巫术也并非无处不在,实学经验应用也更广泛,只有医术完全束手无策的时候,巫术才盛行。中西医理论形成之前,只是以俗观之,中西医实学认知大同小异,都建立在对症施治的基础上,注重证候或症状(包括主观症状和客观体征)变化状态。随着以物观之医学的不断发展,由于中西文化的差异,西医选择了以器观之的学统,形成了实学上达的科学之路,中医选择了以道观之的道统,形成了玄学下达的道术之路。

    以前给医学的定义是:医学是研究人类生命过程以及同疾病做斗争的一门科学。医学对于中西医来说,是属种关系。然而长期以来,以种代属或种属不分——作为医学种概念的中医和西医,至今没有确切的定义。

    时至今日,中医还没有一个确切的道术定位。研究对象是一个学术形成的基础,也代表了该学术的本性。早在建国之初,国人就流行过一种说法:中西医研究的对象都是人。这话貌似合理,实则并不准确。准确来说,中西医的服务对象都是人,但由于中西方人传统文化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各异,从不同角度选取了自己的研究对象。如果说西医的定义是:西医是建立在西方民族学统文化的基础上,以还原分析的西方立场,映象思维的民族观点,对因治疗(特效疗法)的学统方法和人统治物的文化宗旨,开辟道实在、标器、知之(包括已知和未知)、的尽“性”领域,研究(纵、横、深三维)人体因受病因作用而引发症状变化状态及其形质(形质的结构、功能和代谢)变化过程的治物科学;那么,关于中医的定义就是:

    中医是建立在中华民族道统文化的基础上,以整体综合的中华立场,意象思维的民族观点,辨证论治(求本治疗)的道统方法和人能弘道的文化宗旨,开辟道虚无、本气、可知(包括知之和不知)、的致“命”领域,研究(纵、横、深、远四维)人体因受病邪作用而引发证侯变化状态及其气机(气机的柔刚、正邪和阴阳)变化过程的弘道学术。

    中国文明在轴心期之前以科学为主流,道术之所以在中国古代占主导地位,是因为科学在中国文明在轴心时代被中国人杨弃过。西方人在继承“古希腊”文化传统并借鉴阿拉伯文化的基础上,通过传教士窃取了中国文明的古代科技,加以科学化并占为己有,发展出近代科学,于是根据十八世纪到十九世纪西方科学支配世界的优越地位的史实,“外插”到整个人类文明,为了推行西方中心论,不惜编纂西方伪史,蓄意制造出“古典希腊、罗马和文艺复兴”,虚妄创造出在很久之前欧洲就是世界文明中心的历史假象(这种自欺欺人的伎俩,显然是对真正人类文明史一种不明智的歪曲)。

    然后反戈一击,倒问我们:为什么中国文明没有产生出近代科学?

    我的回答是:所谓的科学是中国古人以前玩剩下的学术,之所以中国圣贤要扬弃科学,是因为中国圣贤发现科学只会把心智限制在知之(已知或未知)标“性(西方本体论的是、在、有、然,皆为属性)”的实在领域现象里兜圈子,压根就无法掌握可知(知之或不知)本“命”的虚无领域。仅拘于科学思维方式,势必给世界造成不可逆的危害。正如西方文明产生出了科学一样,中国文明则对西方科学不敢涉足的虚无领域发出挑战,从而破译发展出了道术。只是道术高屋建瓴地建立在心君因天君间接感受而认可客观原象的信仰基础上,而不是循序渐进地建立在爱因思坦所谓什么“相信一个离开知性主体而独立的外在世界,是一切自然科学的基础”粗陋唯物信仰基础上。

    为什么要说中医是玄学?甚至还说中医是非科学,伪科学或反科学?因为这是西医强加给中医的逻辑,为什么要强加给到中医身上,主要是因为中医道术太好了!西方文明人本性是:鄙俗的贪欲是文明时代从它存在的第一白起直到今日的起推动作用的灵魂;财富!财富!第三还是财富!西方文明人逻辑是:你中医简、便、廉、效,我们要赚钱发财谋利,就必须要消灭中医。怎么消灭中医?西方文明人决策是:所谓“上兵伐谋”,最上策就是文化战,要说你中医是玄学,非科学,伪科学或反科学。

    诚然,中华文化,启自三坟,中医来源于伏羲扁鹊,神农伊尹和黄帝岐伯先辈们医药经验的结晶,但是,中医绝不是人口中神农尝百草式的试吃治病。把中医对比于玄学,这本身就是一个故意欺瞒的不对等比较。《内经》和邹衍都运用阴阳五行来比类取象,谈天衍其语之所以荒谬得闳大不经,就在于其语只可“辨合”,不能“符验”,也就是说其语只有玄学的范导性,没有实学的证实性,所以其理没有确定性;中医之所以正确得实践证实,就在于中医在间接感受的易知玄学“辨合”基础上,下学至直接感受的简能实学,不断“符验”地用实学事实来验证玄学理论,克服了以比附来论证的荒谬之处,所以其理具有确定性,后来中医发展史就足以证明了这一点。

    由于我们从小就受到的科学教育只能算是一个文化角度的刻板教育而已。当人心目中只能包容这一文化视角的刻板教育,就只能说明人迷信了,确切地说是迷信科学了。当人已经习惯于戴着刻板教育的有色眼镜看中医,若令其摘掉眼镜,看到丰富炫彩的中医道术会很不适应,这时内心欲求会诱其重戴眼镜,回到原已根深蒂固的刻板思维里。

    中医之所以“难学”,就是因为我们一直受到的科学教育已经把自我培训成了只会辩证唯物的科学理论思维方式,不懂辨证唯道的道术思维方式,从刻板的科学教育到圆机的道术教育的过渡,思维方式一时难以转变。由于人的心智为科学教育所束缚而接受不了另一个文化角度的学术教育——譬如中医道术教育。当你真正放弃眼镜,坚定地接受了中医教育的思维方式,也许你会认识到,“《内经》之五脏,非血肉的五脏,乃四时的五藏。”,当你真正意识到,《内经》预测死亡时间依靠是并非什么机械的人工钟摆,而是生命的自然节律,也许你会认识到,你的认知从来就没有被颠覆过,你所谓的颠覆,无非只是超出了你科学教育的认知限制罢了。』

    编辑于 2023-07-16 14:47・IP 属地北京

    查看全文>>

    小梁同学

1

  • 1
  • 跳至
Copyright © 2022 GreatFire.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