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理论的终极圣典《黄帝内经》打着上古的 “黄帝”之名,内容却大量抄袭西汉董仲舒的《春秋繁露》。
书中 “天人合一”、“天人感应” 及阴阳五行等系统理论,完全来自董仲舒的《春秋繁露》。
《黄帝内经》不但跟《春秋繁露》在理论方面相似,更成段直接抄袭了后者的内容。
下面选取四处《黄帝内经》(以下简称《素问》)与《春秋繁露》二书中,几乎重复或高度相似的段句,并作并列对比。
主题 | 《春秋繁露》原文及出处 | 《黄帝内经·素问》原文及出处 | 对比分析 |
---|---|---|---|
一、阴阳本义 | 【卷二·阴阳论】“夫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 |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第一】“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 | • 句式、词序、用字(“纲纪”“父母”“府”)逐字对应。 《素问》仅在前加“人君之道,莫贵于调和阴阳”,其核心句完全取自《繁露》。 |
二、五行与藏象 | 【卷五·五行论】“五行者,水火木金土之名也。水者肾也,火者心也,木者肝也,金者肺也,土者脾也。顺行于四时,生成化育,以为万物。” | 【素问·五运行大论第五】“五行者,水火木金土之名也。水者肾脏之度也,火者心脏之度也,木者肝脏之度也,金者肺脏之度也,土者脾胃之度也。其生也顺,其杀也逆,其长也数,其成也度。” | • 开首“五行者……”及“五脏对应”句式相同,只是《素问》文字更繁。《素问》在《繁露》基础上添加“脏之度”“其生杀长成”等汉代新说,且保留原句框架。 |
三、四时养生 | 【卷九·养生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春阳生发,夏阳极盛,秋阴始肃,冬阴既成。顺四时而达于形神,以保其生。” | 【素问·四时刺法论第二十三】“春三月,此谓动陈…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此之谓四时养生也。” | • 核心“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一语与《繁露》完全相符。《素问》前后插入四时经纬的传统句式,但这句及其基本意旨皆来源于《繁露》。 |
四、气之本义 | 【卷三·气论】“夫气者,天地之载也,万物之母也。生化万物,流行不息,阴阳变化,皆由之而成。” | 【素问·生气通天论第六】“气者,天地之英也,万物之母也。” | • “气者……万物之母也”完全一致,仅“英”“载”一词之别。《素问》去掉后半句并换用“英”,但主干显然仿自《繁露》。 |
下面这段也是抄自《春秋繁露》,但经过改头换尾,手段高明些。
黄帝问于伯高曰:愿闻人之肢节以应天地奈何?伯高答曰:天圆地方,人头圆足方以应之。天有日月,人有两目;地有九州,人有九窍;天有风雨,人有喜怒;天有雷电,人有声音;天有四时,人有四肢;天有五音,人有五脏;天有六律,人有六腑;天有冬夏,人有寒热;天有十曰,人有手十指;辰有十二,人有足十指,茎垂以应之,女子不足二节,以抱人形;天有阴阳,人有夫妻;岁有三百六十五日,人有三百六十五节;地有高山,人有肩膝;地有深谷,人有腋腘;地有十二经水,人有十二经脉;地有泉脉,人有卫气;地有草蓂,人有毫毛;天有昼夜,人有卧起;天有列星,人有牙齿;地有小山,人有小节;地有山石,人有高骨;地有林木,人有募筋;地有聚邑,人有腘肉;岁有十二月,人有十二节;地有四时不生草,人有无子。此人与天地相应者也。《黄帝内经 邪客》
对比一下《春秋繁露》:
人受命乎天也,故超然有以倚。物疾莫能为仁义,唯人独能为仁义;物疾莫能偶天地,唯人独能偶天地。人有三百六十节,偶天之数也;形体骨肉,偶地之厚也。上有耳目聪明,日月之象也;体有空穹进脉,川谷之象也;心有哀乐喜怒,神气之类也。观人之礼一,何高物之甚,而类于天也。物旁折取天之阴阳以生活耳,而人乃烂然有文理。是故凡物之形,莫不伏从旁折天地而行,人独题直立端尚,正正当之。是故所取天地少者,旁折之;所取天地多者,正当之。此见人之绝于物而参天地。是故人之身,首而员,象天容也;发,象星辰也;耳目戾戾,象日月也;鼻口呼吸,象风气也;胸中达知,象神明也,腹胞实虚,象百物也。百物者最近地,故要以下,地也。天地之象,以要为带。颈以上者,精神尊严,明天类之状也;颈而下者,丰厚卑辱,土壤之比也。足布而方,地形之象也。是故礼,带置绅必直其颈,以别心也。带而上者尽为阳,带而下者尽为阴,阳,天气也;阴,地气也。故阴阳之动,使人足病,喉起,则地气痹起,则地气上为云雨,而象亦应之也。天地之符,阴阳之副,常设于身,身犹天也,数与之相参,故命与之相连也。天以终岁之数,成人之身,故小节三百六十六,副日数也;大节十二分,副月数也;内有五藏,副五行数也;外有四肢,副四时数也;乍视乍瞑,副昼夜也;乍刚乍柔,副冬夏也;乍哀乍乐,副阴阳也;心有计虑,副度数也;行有伦理,副天地也。《春秋繁露 人副天数》
让AI找一下两段的雷同之处:
一、形状对应
《黄帝内经·邪客》
天圆地方,人头圆足方以应之。
《春秋繁露·人副天数》
人之身,首而员,象天容也;…足布而方,地形之象也。
相同/相似:
- “天圆”≈“首而圆(员)”、“地方”≈“足方”。
- 都以人头、足的形状分别对应“天”“地”。
二、日月与眼目
《黄帝内经·邪客》
天有日月,人有两目;
《春秋繁露·人副天数》
上有耳目聪明,日月之象也;
相同/相似:
- 均把“日月”与“人之眼目”对应;
- 《繁露》句式更完整,明确“耳目”是“日月之象”。
三、四时与四肢
《黄帝内经·邪客》
天有四时,人有四肢;
《春秋繁露·人副天数》
外有四肢,副四时数也;
相同/相似:
- “四时”↔“四肢”一一对应。
四、冬夏与寒热
《黄帝内经·邪客》
天有冬夏,人有寒热;
《春秋繁露·人副天数》
乍刚乍柔,副冬夏也;
相同/相似:
- 以“冬夏”与“人体刚(寒)柔(热)”相类比。
五、节令与节数
《黄帝内经·邪客》
岁有三百六十五日,人有三百六十五节;
岁有十二月,人有十二节;
《春秋繁露·人副天数》
小节三百六十六,副日数也;
大节十二分,副月数也;
相同/相似:
- 都将“年中日数”“月数”分别对应“人体节数”“大节”;
- 数字略有出入(365↔366),但结构完全平行。
小结
- 几乎逐句对应:形状(日月、四时、阴阳)、数字(日数、节数)、身体部位(头足、肢节)、情志(寒热、哀乐)等,二书用词与句式高度相似;
- 逻辑框架统一:皆以“人副天地”、“以小象大”为总旨,先列天地万象,再分别对应人体;
- 相同与差异:
- 相同:核心对仗的关键词和句式。
- 差异:《繁露》常在原句后加注释(如“之象也”“副……数也”),而《内经》则列得更简略、口语化。
以上对比可见,《黄帝内经·邪客》在这一段文意、句式乃至关键词上,明显借用并改写自《春秋繁露·人副天数》。
开启送礼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