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幼儿美育对孩子的成长很重要?
- 48 个点赞 👍
有人说: 美育是灵性的教育,不是技能的教育。
我举双手表示赞同。
和家里的祖祖辈辈一样,我曾经也是忙着一路向前奔跑,而忘记欣赏沿途风景的人。
依然记得八岁那年冬天,我窝在暖暖的被窝里,学着妈妈的样子,煞有介事地手织一个毛线钱包。爸爸看见了,就嫌弃地念了一句: 不要整这些没用的,要好好读书。
向来听话的我,硬生生地把一颗追求美的种子摁下去,不给它发芽的机会。
小时候,家里经济窘迫,我很少穿合身的新衣服。因为排行老三,我常常穿着大姐二姐退下来的旧衣服。父母亲总认为,孩子就要糙着养,才会皮实; 要把美丽遮掩住,才不会引人注目,才不会乱了分寸,才会静下心来放在一些枯燥又必须做的事情上,比如读书,比如学有一技之长。
也或许是因为父母的勤俭持家,总觉得追求美是要耗费金钱,美育是在解决温饱问题的前提下才敢提及的更高追求,他们就会刻意把我们引到另一条路上,比如实用。但凡并不实用的东西,在他们看来都是花里胡哨,再美也是无用的。
我就是在美育严重缺失的原生家庭下长大的孩子。
在很长的时间,我都埋头学习和工作,一路向前狂奔是生活的主旋律。我的五官好像会主动屏蔽了美好的事物,迎面而来的清风,窗外啼鸣的小鸟,千姿百态的云朵,唤醒清晨的日出,这些美好的世间万物,我却对它们无感,我就像个美的绝缘体一样,与它们擦肩而过。
以前,我常常认为风景在远方 不懂得欣赏美的后果就是: 当我停下来时,我发现自己是不适应的。我没有办法停下来去看美丽的风景,一方面觉得看不懂,一方面是内心很有负罪感,觉得自己在做无用的事,在浪费时间。
直到这几年,我才习惯了放慢脚步,静下心,慢下来,多看了这个世界一眼。我才发现,原来风景就在我的身边,无时无刻,无处不在。
- 它可以是啼莺舞燕,小桥流水飞红。
- 它可以是看庭前花开花落,望天上云卷云舒
- 它可以是最美不过日初升,最灿不如黄昏景。
其实,孩子天生就有对美的感知能力。从他们说出的话,做出的手工,画出的画,爱看的绘本就可窥见一斑。
在美育滋养下的孩子,他们的眼睛里是有光的,他们的心灵也是纯净又美好。
- 他们不会被世俗的欲望推着往前奔跑,他们会静下心来去看看周围的一草一木,一花一树。
- 他们不会认为风景总在远方,好像总是要跋山涉水才能看到。
- 他们会认为家门口就会有风景,他们会内心充满美好和幸福感。
- 他们会即使暂时看不见美,也会自己去创造美。
- 他们会从一点一滴的美好开始积攒,而不是一味眼高手低,高谈阔论。
- 他们会勇敢自信,不慌乱,不被世俗观点所牵引,因为他们有自己对美的评判标准。
假如不被世俗观念所影响,孩子们原本就是带着这种纯真的美好来到世上。
而我们家长要做的,无非就是呵护他们的纯真,不在美育上给孩子泼冷水,添堵。如同海德格尔倡导:
人要回到具体的生活世界,“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回到一种“本真状态”,达到“澄明之境”,从而领悟万物一体的智慧。
编辑于 2023-07-31 16:10・IP 属地福建查看全文>>
橙子的酸甜 - 45 个点赞 👍
文化进步的国民,既要实施科学的教育,尤要实施美育。——蔡元培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怎么看怎么是个理论题。
其实不仅是幼儿,而是人的整个生命历程,美育都很重要。
我先介绍下“美育”这个词的由来,18世纪德国诗人席勒发表《美育书简》首次提出美育一词,1912年,蔡元培先生从德国带回美育这个词。
在《大辞海》里,美育的含义是关于审美和创造力的教育,旨在促使受教育者掌握有关美的知识、提高其认识、鉴赏和创造美的能力,形成健康的审美情趣。[1]
这篇文章,这篇文章我将从相关理论和我自己的思考的角落出发,希望能厘清关于美育的三个基础的疑问。
1、美育可以是什么?
2、为什么美育对人很重要?
3、怎么在日常家庭生活中给孩子进行美育?一、美育可以是什么?
先提出一个灵魂拷问,绘画雕塑等艺术等于美育吗?如果你心里有疑问,觉得不能直接划等号。恭喜你,答对了。
艺术和美育是相关而不同的两个领域,艺术求“专”,美育求“通”,在教育的理念和方法上,不可相互替代。[2]
艺术最大的魅力就在于不可言说,借用王尔德在《作为艺术家的批评家》中对于艺术作品的评价:
如果艺术家的作品简单易懂,何必去解释;而若是晦涩难懂,又怎么能解释;为了保持艺术的魅力,其实无须解释。
而美育,如果从狭义概念来讲,也称为艺术素质教育。
主要目的是培养非专业的艺术专业爱好者的鉴赏力、创造力、想象力、感受力等,追求更美好的生活。
美育的核心是培养一种无利害的态度,【你的美,与我没有利害关系,我没想过占有,我就是欣赏】,就像一幅画作中的苹果,人人可观赏,却不包含对苹果的占有和存在的消灭。[3]
同时,因为艺术的不可言说性,每个人在观赏艺术的时候,都有“独特性”。不管是3岁+的儿童,还是30岁+的大人。艺术没有标准答案,你不能否认别人对于艺术的感受,也没有资格否认。
不同的人欣赏艺术的时候,体现出的差异化,就是艺术的魅力,也是每个人的自信之源。
虽然他看不懂,但是不妨碍他在那个场域里,润物细无声 二、为什么美育对很人重要?
1、美育可以培养人的洞察力
研究为啥美育对幼儿甚至一个人都很重要,我们先来看看进行过美育和没有进行美育的人之间的差异。
经过美育、具有一定艺术素质的人会用艺术的方式去思考生活,理解生活,并像艺术家一样去思考。
那么什么是用艺术的方式去思考和理解生活呢?
我们以绘画为例,
梵高曾经说过:“绘画表达的是眼睛看不到的事物”。
绘画描述的是事物之间的关系,培养人的“洞察力”,经过绘画等艺术训练过的人,会自然的对事物的某些方面“视而不见”,而对另一方面“情有独钟”。
艺术,先有直觉判断,再有理性思考,这种由表及里的洞察力,才能让我们形成对事物的判断能力,而不是只会复述别人的观点,拾人牙慧,当别人的传声筒。
再举一个功利性的例子,
我们从小接受的标准化的教育,语文、英语、数学等几乎所有学科都有标准答案,而这种共性化的训练,把我们的个性化深深桎梏在标准化的考试体系,恰恰让我们丧失了对事物直接的感知和判断。
我工作很长一段时间,最大的毛病就是只有复述,没有自己深入的思考,也没有自己的观点。而对艺术的观察,是对自己洞察力的一个很好的训练。
成年人重拾自己的洞察力有多难?你我都懂,既然有前车之鉴,不如从小开始呵护和培养。
从小对孩子进行美育,可以让孩子习得一双有洞察力的眼睛,形成自己对事物独立的判断力。
2、美育可以让人的职业生涯更上一层楼
我们总觉得只有走进博物馆、美术馆、音乐厅、歌剧院,看到大师的绘画、雕塑、听到歌剧、大型交响乐,才是感受艺术。
其实你有没有发现,但凡一个行业做到极致,都可以冠以艺术之名。
咖啡师根据咖啡粉粒大小、粉量以及压实程度,巧妙掌握各方平衡,按压出一杯满满脂滑感的意式浓缩咖啡,算不算艺术?
日本寿司之神小野二郎对制作寿司的每一步极致追求,事先给章鱼按摩、米饭的温度也要喝人体温度一致,米饭的误差不超过4粒,算不算艺术?
西班牙天才建筑师高迪,为巴塞罗那打造了7座世界遗产,他的巴特罗之家外墙的蓝色和绿色陶瓷装饰被萨尔瓦多·达利称为“一片宁静的湖水”,他的奎尔公园,有童话般的糖果屋、变色龙台阶,他的米拉之家,外表似熔岩波浪,可以让光线照进每一间屋子,算不算艺术?
高迪的作品,巴特罗之家的外墙 工作了十年之后,我越来越感受到,在已经内卷到极致的行业,对美的掌控,才是一个人职业生涯的上限。
甚至可以说,如果把每一个行业从低到高,排成一个连绵的谱系,那做到极致,都是艺术,那个站在金字塔尖的人,都在毕生追求着技术和艺术的融合。
而这种素质,求之而难得,只能通过从小一点一滴的熏陶,咱们没有大艺术家或者天赋异禀的设计天才的家道渊源,也缺乏美术理论积淀,只能从小带孩子多走多看来培养,对美、对品质的感触,正是那些细节之处,才区别了天才与平庸。
好利来打造的artistry品牌印象 3、美育可以让人的情绪得到升华
艺术是一种情感的流动,虽然我们学习了那么多的文字,仍然有很多情绪说不清道不明。这时候,我们急需一个嘴替,很多人就会借助于艺术这种语言形式。
将外溢的情绪表达出来,比如那些音乐家、作曲家,他们把情绪的涌动变成了音符,在音乐中,自己的情绪得到了外显和升华。尤其是一些负面的情绪。所以才有那句话,“诗人不幸诗家幸”。
这是对于艺术工作者而言,他们经过了专业训练,知道怎么将情绪转化为艺术作品。
对于我们这些不会画画、不会作曲,甚至唱歌都跑调的普通人,也可以通过艺术的“酒杯”,浇自己的块垒。
比如我当年看到罗丹的雕塑,哭得不能自已,难道我哭得仅仅的艺术的崇高感吗?其实我也在哭我自己。至于哭什么?我现在也没有搞清楚。
现场看到这件作品,就是很好哭啊 通过感知艺术,我们学会了共情。而共情能力,也是未来世界的基础能力,有共情,功利一点而言,才能具备产品力,才能感受别人之所需,所想。
4、美育可以让我们“诗意的栖居”
煌煌大唐,诗人通过诗句的艺术实现了“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今人,即便在纷繁复杂的城市里,也随时可以来一场艺术范儿十足的“city walk”,或者钻到美术馆、歌剧院里,看一场世界顶级大展,或者听一场千古绝唱。
不分年龄、身份、背景、学历,都可以亲眼见到世界顶级的艺术作品。我们在工作生活之余,到处是柴米油盐的庸常,在职场上,也免不得尔虞我诈的世俗,闲暇之余,去逛街浸染消费主义、去球场打球挥汗如雨?都可以,不过也可以来到艺术之境,陶冶一下枯竭的心灵。
艺术可以让人超越现实、超越功利、超越自我,去追求和接近“诗意的栖居”的境界。
而只有长久的熏陶,才能眼中有光、心中有诗。
更别说,现代脑科学研究和心理学对艺术的教育价值的充分肯定,艺术教育课可以健全、均衡的发育孩子的大脑,让孩子更有想象力和创造力。
三、怎么在日常家庭生活中给孩子进行美育?
总结美育的重要性。作为普通的家庭,尤其是没在一二线城市,有丰富的艺术资源,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对孩子进行美育呢?
在《美育教师手册:理论、方法与实践》这本书中,清华美院的老师提出了美育教育落实的四个方面:一是美育老师,二是美育课程,三是美育标准,四是美育评价。
幼儿园学前大美育综合课程内容构成 我们延展到幼儿美育的家庭实战,家庭美育咱们简化一点,就分成三点,一是美育的老师——家长,二是美育的场景,三是美育的拓展。
1、家长的自我修养
对美育老师的高标要求如下:
兼具美育情怀和艺术水准
善于用艺术的方法去贯穿学生思维
在实际生活中,寻找机会研究美育教学方法上面是最高要求,对于没有艺术基础的家长而言,我认为最好的方式,能做的就是创造场景,让孩子感受到艺术、感受到美,其他不做评价,让孩子的思绪自由的流动。
因为对美的感受是天性,就拿画画来举例,每个孩子其实都拥有画画的能力,而且每个孩子都需要画画。
毕加索有句名言:“我用了一生的时间,去学习像小孩子那样画画。”对画画是这样,对审美也是这样,艺术不可言说,你说的只代表自己或者你看到的观点,不代表孩子,也不是标准答案,让孩子自己感受就好了呀~
2、美的场景
给孩子提供审美的场景、“在场”的感受,是我们进行美育非常重要的一步,以北京为例,具有审美旨趣的场景,至少可以有下面这些:
艺术类——
美术馆、画廊: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ioma艺术中心、中华世纪坛、今日美术馆、民生现代美术馆、时代美术馆、木木美术馆等
博物馆、展览馆:工美博物馆、中国园林博物馆、中国典籍博物馆、国家博物馆、首都博物馆、中国电影博物馆、北京艺术博物馆……
音乐厅、歌剧院:华熙live、凯迪拉克中心、国家大剧院、梅兰芳大剧院、北京音乐厅、世纪剧场等……
艺术街区:798、751、草场地、芳草地、朗园station、电通创意广场、中国油画院艺术区……商业类——
艺术商场、先锋概念店:好利来pink、apm、侨福芳草地、颐堤港、合生汇21block等
奢侈品街区:三里屯北区、SKP-S、DT51
有设计感或者异域风情的餐厅文化类——
书店:page one 西西弗 三联韬奋书店、中信书店等
图书馆:国家图书馆、首都图书馆
高校:清华、北大、人大、中国传媒大学、中央美术学院、中国农业大学、中国林业大学……建筑类——
天坛、故宫、颐和园、圆明园、长城、鸟巢、水立方、大兴机场、国家大剧院、中国尊
科学类——
中国科技馆、联想未来中心、北京科学中心、北京天文馆、汽车博物馆、中关村科学城规划展览馆……
总之,富有美感和科技感的地方,都值得带着孩子去体验、打卡。
3、艺术内容的拓展
看过之后,如果孩子对探索进一步内容感兴趣,可以入一些绘本、周边,和孩子一起做拓展阅读。
我就经常入一些艺术类的绘本,虽然我家纶宝现在才3岁,对于看这些绘本为时尚早,我先做些功课,为了给他艺术的艺术科普做准备。
更进一步,还可以学习一门艺术类课程。下面这张图是首都师范大学附属育新中心设计的美育课程体系,可以作为家长给孩子报艺术类兴趣班的一个参考。
四、总结
总而言之,虽然美育听起来很玄幻,不可言说,但是实战的方法论确实简单易行,那就是家长不多干涉,给孩子提供富有美感的场景,并在孩子有兴趣的情况下,提供内容和兴趣培养的拓展。就行啦~
参考
发布于 2023-07-31 16:46・IP 属地内蒙古查看全文>>
纶宝妈妈美育计划 - 35 个点赞 👍
没想到吧,幼儿园小朋友的科学课上,离不开画画。
一个泡泡,上面有变化流动的“彩虹色”,颜色的排布是有规律的,不仅排布有规律,颜色的变化也有规律——在流动中逐渐消退,等泡泡上没有颜色的时候,就是它即将破裂之时。
并不是所有孩子,都能在观察中,注意到上面变化流动的“彩虹色”。发现了“彩虹色”,甚至发现了变化规律的孩子,也不是每个人都能准确表达出来。
他们因为观察而兴致盎然,因为发现而激动且语无伦次,直到拿起画笔,你会发现,他们五官感受到的,脑子想到的,其实有很多。
这个小朋友,俯视桌面上的泡泡,画出了泡泡上观察到的颜色,包括当时的环状特点,以及颜色排布的顺序。
怎么来表示泡泡上颜色消失时,就会破裂呢?他用两个没有颜色的圆,一个大一个小,用从大到小来表示“破了没了消失了”。
最绝的时他这根线,连接的是刚开始时的泡泡(大而有颜色的圆)和破裂后的泡泡(最小的圆),似乎在告诉我们,这是观察的开始和结束。
不过,每次科学课上,我们让新来的孩子画出他们的观察,想法时,总会有一些孩子们小声说“我不会画”“我画不好”——很可能是因为,在平时画画时,被老师或家长评判“不像”“不好看”“你应该更XXX”之类。
感觉平时有很好美育氛围的孩子,在观察、记录、表达的主动性上,一般还是很强的。
虽然科学课的“画”,更多是在用画来代替“说”和“写”,而非“创造美”,但它同样体现了儿童成长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特点:
儿童的发展是一个整体,语言、科学(包括数学)、社会、艺术、健康(包括体育)不同领域的发展是互相渗透的。
美育中,带孩子一起发现美的事物特征,例如动植物和其他物体,观察与描述他们的颜色、形状、形态等,除了感受与欣赏美,还对孩子数学思维中的分类与集合,语言发展中的表达,等等,有潜移默化的影响。
美育中,与孩子一起倾听鸟鸣、风声、雨声等自然界中的“音乐”,感知高低、长短、强弱,节奏,这种感知积累的经验,无论是对语言中的音韵声调,还是对理解诗词中的意境之美,也是无法量化的作用。
美育中,在古迹、建筑、博物馆、美术馆、看戏剧等体验中,感受通过色彩、声音、肢体动作的表达,在被美的熏陶中,能够愿意和别人分享自己的体验与感受,也是孩子社会性的发展。
美育中,还会激发孩子很多关于自然、博物、百科、科技、历史等方面的好奇心,探索欲。
诸如此类,不胜枚举。
抛开参加专业艺术类学习与训练不谈,作为没有艺术相关专业背景的家长,在日常生活中,如何日积月累地实施对孩子的美育呢?
在《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对幼儿园老师和家长给出的教育建议,已经非常全面、充分且有实操性,并且给出了具体的例子,让咱们可以直接“抄作业”。
基于指南中的内容,我整理了更通俗易懂的版本:
多带孩子去哪儿呢?
- 经常带孩子多接触大自然,感受和欣赏美丽的景色和好听的声音。
- 经常带孩子参观园林、名胜古迹等人文景观,讲讲有关的历史故事、传说。
- 经常带孩子去博物馆、美术馆、剧院,传统民间艺术、民俗文化活动等,接触不同艺术形式和作品。
带孩子去时如何引导呢?
- 引导孩子多用语言、动作来描述自己观察、倾听、发现的与美相关的特征,例如颜色、形状、形态、强弱、节奏、音色等。
- 引导孩子多欣赏、观察、发现和收集,多与他人讨论介绍自己喜欢的舞蹈、音乐、绘画等。
家长要特别注意什么呢?
提供机会、条件,最重要的就是“保护”了。
- 尊重幼儿的兴趣和独特感受,理解和尊重幼儿在欣赏艺术作品时的手舞足蹈、即兴模仿等行为(即使对大人来说像“太吵闹”)。
- 欣赏和回应幼儿的哼哼唱唱、模仿表演等自发的艺术活动,赞赏他独特的表现方式(即使对大人来说“乱七八糟”)。
- 了解并倾听幼儿艺术表现的想法或感受,尊重孩子的创作,不简单用“像不像”、“好不好”等成人标准来评价。更不能为追求结果的“完美”而对幼儿进行千篇一律的训练,以免扼杀其想象与创造的萌芽。
想象力和创造力,也是美育对孩子成长最长远的影响之一吧!
爱因斯坦说过,
“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仅仅是数学上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看旧的问题,往往都需需要创造性的想象力”。
他还说过,
“物理给我知识,艺术给我想象力,知识是有限的,而艺术所开拓的想象力是无限的”。
有人说,你确定爱因斯坦说过?我倒是没查过。
但这段话来自中国科学院院士严加安的公众讲座。他近年经常以《我心目中的科学和艺术》为题,去大学中学做公众报告。
提问的时候,有人问,能不能给个艺术对他做科研有帮助的例子。严加安院士说:具体的例子没有,但艺术修养对我的科研选题和论著写作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
潜移默化。
美育对儿童的成长的影响,也难以量化,难以考核,也是“潜移默化”的。
美育的结果,可能有些会是专业,职业,特长,但更多的,可能是兴趣,爱好,是精神,是心境,是在未来可能普通生活中,能发现美,被美感动,呵护和获得小小幸福的瞬间吧。
发布于 2023-08-01 13:00・IP 属地江苏查看全文>>
大泡泡 - 18 个点赞 👍
一,什么是幼儿美育?
首先从我从事过幼儿教育的经验中,分享下我的想法。
在跑道上跑步的孩子 在幼儿教育中,美育是指通过艺术、音乐、舞蹈,手工制作,绘画等美术教育活动来培养幼儿的审美能力,动手能力,以及创造力和艺术素养。是一个综合艺术能力的体现。
在幼儿教育中,通过创造性的艺术活动,和特定的环境,激发孩子们的兴趣、还有他们本身具有的艺术潜能,发展他们的艺术才能,并引导他们理解和欣赏美的事物。自己捡树叶做树叶裙子还有捡起小石头 一般在幼儿园的美育活动中,最常见的就是画画和手工。
有很多特色幼儿园还有也就是民营企业办的幼儿园会很多丰富的各种各样的美育活动比如:
- 奥尔夫音乐,
- 右脑绘画,
- 全脑开发,
- 美劳手工,
- 乐高,
- 街舞,
- 民族舞,
- 钢琴,
- 围棋,,
- 陶艺,
- 小小菜园区域活动,
- 种植区域活动
- ,……等
这些活动一方面是幼儿园的特色课程,也是专门为幼儿设计的美育活动,这些活动的都是为了激发孩子的兴趣和开发孩子本身具有的创造力,在玩中学,在玩的过程中体验活动带来的乐趣和审美能力。
学龄前阶段的孩子在美育活动中,还是处于一“张纯净的一张白纸”,你给他画什么,他就是什么,所以在各种各样的美育过程中,丰富他们的体验和积极参与就显得很重要。
这只是一部分幼儿美育,我们对美育也不应该局限在学校,在生活中,也是可以进行,
对于家长而言,我们对孩子的美育不是去参加艺术活动或音乐会歌剧,话剧等。在普通的日常中也可以做到美育。
二,培养孩子的美育有哪些方式?
1,生活美育
平时带孩子出去玩,聚餐,散步,看花花草草,唱一首歌,吃好吃的,做各种科学小实验都可以达到美育的效果。
只要在生活中能让孩子感受到快乐和丰富孩子体验都是。
在家里玩的各种亲子游戏,亲子阅读,亲子户外活动,从这些活动和玩的过程都能激发孩子对事物产生很多链接和认知都能给孩子的成长带来一定的好处。
2,大自然的美育
感受一年四季的美好。
春天,感受大地的苏醒,万物复舒植物和花草,为你的阳光闪来大地,微风吹过带有一丝丝花的芬香,春雨过过,也弥漫着一种清晰的味道,还有泥土的气息,这些在日常生活中可以感受到。
夏天,感受烈日炎炎的气温,汗流浃背的日常,吃雪糕的乐趣,游水的凉爽,夏风的闷热,大地的炙热,树木丛生的茂盛,知了牛蛙的鸣叫,
秋天,收获的季节,果实累累,稻田金黄金黄,树叶也是从绿色到黄色,满天纷飞,_,凉爽的秋风,带着飒飒的凉意,大地也不在炙热,
冬天,寒冷的季节,到了初冬,微凉的风慢慢变成刺骨的寒风,大家都开始穿棉袄,寒风呼啸着,霜雪点缀在树枝上,阳光透过云层洒下,给人一种宁静而清冷的感觉。不过我觉得我小时候那个时候真的是四季分明特别明显,生活在南方虽然很少见到鹅毛雪,但是也有雨夹雪和水结冰的现象,早上也可以看到树木上的打霜的现象。
我小时候就特别喜欢冬天,把自己黄得严严实实的,特别冬天出太阳很温暖,和我的爷爷奶奶在院子里,一起听着我奶奶给我讲她自己的经历,以前她是队里的队长,然后爷爷没有他文化高,还说给她丢两了,后来爷爷不服气就每天上夜校,学习文化知识,也获得了一份体面工作。但是两个人也会拌拌嘴,但说完以后又有说有笑地一起聊着…
现在回想起来油然而生一种幸福感,因为当时感受很美好,也很喜欢冬天的阳光。
话不多说,孩子小时候的快乐体验,会跟随孩子一生,。
三,总结
美育在幼儿身上其实是一个很宽泛的词,他并不是只有标准意义上的艺术领域才是美育,它还包含了孩子身上发生每一件小事和孩子成长的日常中都有美育。
它是孩子成长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发布于 2023-08-07 19:04・IP 属地广东查看全文>>
美琳琳 - 17 个点赞 👍
罗丹的那句经典名言从小听到大:
我们缺少的不是美,而是一双发现美的眼睛。
这句话简直就是我自己的真实写照。
我是城市应试教育机器,从小被囿于各种各样的考试里。
为啥加个城市两字呢?
因为我发现,即使同为“机器”,因为缺少了对自然的感知和触碰,我对于美的认知几乎是空白的。
我在一场一场考试中披荆斩棘,在一张一张题海中上下沉浮,却没有抬头看过一眼周围的美景。
诚然,北方的冬天是萧瑟的。
十多年前,灰蒙蒙的石家庄的天空,抬眼望不到阳光和白云。
因此当大学时来到四季花团锦簇,冬日长青的大广东,我也极少能够欣赏周围与众不同的美景。
我低头过人生,和人和事和物都极少交集。
有一次,和朋友在校园的明湖散步,她看到墙角的花,立刻蹲下身采了几朵。
我连忙阻止:“大路虽你走,别踩在我头。摘花是不对的!”
朋友很惊讶,随即告诉我,在广东花草遍地,路边的野花几乎不会有人摘。她是觉得这些野花很漂亮,想插在瓶子里做装饰的。
果然,放在塑料瓶里的花为我们的宿舍带来了很多生机。
我也是第一次知道,原来美随处都在。
结婚后,婆婆和大姨都非常爱好花草。
尤其在菠萝蜜出生之后,我每天推她去附近公园里散步,大姨都会指着花草告诉我:
“这是龙船花,那是黄金叶,这个是板蓝根,能入药的……”
我第一次睁开眼,看到周围的植物世界。
公园里的各种花 傍晚时分,我发现天边被染成了粉红色。
这时候我想起了小时候学的课文《火烧云》,只是一直无缘见到实际景象。
但粉红色的、深蓝色的,淡蓝色的、紫红色的、浅紫色的*
这种层次感十足的天空,比我在书本里感受到的文字更加震撼。
这也是我第一次抬起头,去观察离我们最近又最远的天空。
阳台的花木郁郁葱葱,我们种过橘子和草莓。
看着橘子从小花长出来圆溜溜,黄澄澄的果。
看着草莓种子破土而出,变成青绿色,在渐渐染上红色。
这是我第一次,亲眼目睹生命的孕育和成长。
当四月凤凰花开,火焰般的凤凰花像火焰,傲立于枝头,又纷纷扬扬飘落下来。
站立于树下,仿佛浴火重生的凤凰。
很美,很美!
美育是什么?
我认为不是画的画有多好看,不是做的手工有多精巧,亦不是让自己成为一位插花大师。
而是有一双能发现美的眼睛,在枯燥的生活中增加一些乐趣,在单调的路线里添加一些色彩,让无趣变得有趣,让近视变得长远。
这样的孩子,不会沉迷于手机和游戏,因为她会看到周围的美;
这样的孩子,不会受困与单调和乏味,因为她会追求周围的美;
这样的孩子,不会被困难和挫折打击,因为他们会留身边的美。
这才是孩子美育培养的意义所在!
共勉。
我是菠萝妈妈,8年育儿经验。从0分妈妈到读完100本育儿书,成为百万+育儿文作者,出版童书作家。
如果您有育儿、家庭方面的任何疑问,欢迎咨询。
- 更多回答,请参考以往回答:
编辑于 2023-07-29 10:45・IP 属地广东查看全文>>
菠萝妈妈 - 5 个点赞 👍
回答这个问题以前,我们先来说一说,什么是幼儿园美育。
幼儿美育是亦称“幼儿审美教育”。以审美形态和美感熏陶幼儿,提高其精神素质的教育。
是培养全面发展人才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幼儿园工作规程(试行)》中规定幼儿美育目标为:“萌发幼儿初步的感受美和表现美的情趣。”为什么幼儿美育对人的成长很重要?
如果用更简单易懂的话来表述,那就是:审美观,内心世界的充沛,精神健康对人很重要。但是这一切,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一个人从小打下的基础是怎么样的。
中国有一句俗语“三岁看小,七岁看老”。这句话的意思是,3~7岁这个年龄段,是人性格形成的关键年龄,从一个7岁孩子的身上,就可以看到他成人以后性格的雏形,并且,这一性格,会影响人的婚姻观,择业标准等等等等。
这个说法虽然有一点过,但是,很好地说明了幼儿时期的教育,幼儿时期对美的认知,对人成长的重要性。
一个人会成为怎么样的人,打下怎么样的基础非常重要,幼儿时期,就是人类打基础的时期,如果这个时期,孩子就已经建构了正确的审美观;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对人对事的思考都是积极向上的,那么,在成长的道理上,无疑会顺利很多。
因为,积极向上的心态,善于发现美的眼睛,能够及时治愈成长道路上所遇的挫折,更容易在失败以后满血复活。
相反,如果小时候,总是被打击,遇人遇事,总是以消极的心态去处理,那么,成长的道路上,无疑会遇到更多的困难,更容易产生挫败感。
小时候的性格能改吗?
在知乎上,有不少人问过我这个问题,我的回答是:
“能,当然能,但是,要花许多精力,克服很多困难。”
这就是许多人明明知道自己的性格有缺陷,非常想改,但却很难改的原因。
因为,沉在心底的,小时候形成的性格,会时不时冒个泡,试图阻止你的改变。“快乐的童年能治愈一生”,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幼儿美育的教育方式,决定了一个人有怎么样的思维模式,而一个人的思维模式,决定着这个人的成长方式,这就是幼儿美育重要的原因。
编辑于 2023-07-28 08:49・IP 属地浙江真诚赞赏,手留余香还没有人赞赏,快来当第一个赞赏的人吧!查看全文>>
徐芃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