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 美育是灵性的教育,不是技能的教育。
我举双手表示赞同。
和家里的祖祖辈辈一样,我曾经也是忙着一路向前奔跑,而忘记欣赏沿途风景的人。
依然记得八岁那年冬天,我窝在暖暖的被窝里,学着妈妈的样子,煞有介事地手织一个毛线钱包。爸爸看见了,就嫌弃地念了一句: 不要整这些没用的,要好好读书。

向来听话的我,硬生生地把一颗追求美的种子摁下去,不给它发芽的机会。
小时候,家里经济窘迫,我很少穿合身的新衣服。因为排行老三,我常常穿着大姐二姐退下来的旧衣服。父母亲总认为,孩子就要糙着养,才会皮实; 要把美丽遮掩住,才不会引人注目,才不会乱了分寸,才会静下心来放在一些枯燥又必须做的事情上,比如读书,比如学有一技之长。
也或许是因为父母的勤俭持家,总觉得追求美是要耗费金钱,美育是在解决温饱问题的前提下才敢提及的更高追求,他们就会刻意把我们引到另一条路上,比如实用。但凡并不实用的东西,在他们看来都是花里胡哨,再美也是无用的。
我就是在美育严重缺失的原生家庭下长大的孩子。
在很长的时间,我都埋头学习和工作,一路向前狂奔是生活的主旋律。我的五官好像会主动屏蔽了美好的事物,迎面而来的清风,窗外啼鸣的小鸟,千姿百态的云朵,唤醒清晨的日出,这些美好的世间万物,我却对它们无感,我就像个美的绝缘体一样,与它们擦肩而过。

不懂得欣赏美的后果就是: 当我停下来时,我发现自己是不适应的。我没有办法停下来去看美丽的风景,一方面觉得看不懂,一方面是内心很有负罪感,觉得自己在做无用的事,在浪费时间。
直到这几年,我才习惯了放慢脚步,静下心,慢下来,多看了这个世界一眼。我才发现,原来风景就在我的身边,无时无刻,无处不在。
- 它可以是啼莺舞燕,小桥流水飞红。
- 它可以是看庭前花开花落,望天上云卷云舒
- 它可以是最美不过日初升,最灿不如黄昏景。

其实,孩子天生就有对美的感知能力。从他们说出的话,做出的手工,画出的画,爱看的绘本就可窥见一斑。
在美育滋养下的孩子,他们的眼睛里是有光的,他们的心灵也是纯净又美好。
- 他们不会被世俗的欲望推着往前奔跑,他们会静下心来去看看周围的一草一木,一花一树。
- 他们不会认为风景总在远方,好像总是要跋山涉水才能看到。
- 他们会认为家门口就会有风景,他们会内心充满美好和幸福感。
- 他们会即使暂时看不见美,也会自己去创造美。
- 他们会从一点一滴的美好开始积攒,而不是一味眼高手低,高谈阔论。
- 他们会勇敢自信,不慌乱,不被世俗观点所牵引,因为他们有自己对美的评判标准。

假如不被世俗观念所影响,孩子们原本就是带着这种纯真的美好来到世上。
而我们家长要做的,无非就是呵护他们的纯真,不在美育上给孩子泼冷水,添堵。如同海德格尔倡导:
人要回到具体的生活世界,“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回到一种“本真状态”,达到“澄明之境”,从而领悟万物一体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