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人焦虑型,怎样正确对待回避型?
- 5 个点赞 👍
独家秘笈
只有三个字:不要脸
首先要做到不要脸,自己内心就得够硬。焦虑型是需要外界认可的人,最让焦虑抓狂的只有一件事,回避不回应以及回避不需要你。在焦虑型依恋的观念里,被人需要这件事情就像呼吸一样,如果没有被需要感就无法证明自己存在的意义,所以这点是焦虑最大的痛苦。这里不讨论回避消失的动机,就光回避不见了的这一行为,就足以引起焦虑抓狂。脑子里是这样的一种声音:“哎呀,最亲近的人都不理我,我到底怎么了。”一旦陷入这种纠结,焦虑的压力机制就打开了,痛苦就开始,皮质醇激素就开始分泌了,就类似于中高考前的那种状态。所以说好好修炼自己的抗压能力这是第一点。其次,把焦虑一直存在的收到反馈才能给予自己奖励的习惯,转变为行动就可以获得奖励。就比如说你给回避发了一段话,吐槽自己的不开心,放以前回避不反馈,你就开始捉急,现在换个角度想,这不就是个树洞嘛?她不会评判你,也不会质疑你,回避只是没有回应,但是我现在说出来心里就舒服了,自己舒服就行了。至于回避觉不觉得你烦,回避又不是无民事行为能力人,没法告诉你觉得你烦,所以回避不说我就当不知道。第三,切记不要发泄情绪,可以调侃回避,可以开回避玩笑,但是不要指责她,就事论事。她不回消息你就直接调侃:“和哪个小哥哥聊天呢,不会是我的小号吧。”回避很清楚你的意思,但是你不发泄情绪,她没有一点办法,她反驳那就是得理你,不回她看到了也不能挑你的问题。
你是什么样的人就是什么样的人,难道焦虑克制自己就能变成安全嘛?只能减缓但是不可能长时间维持的,狐狸尾巴还迟早要露馅呢。所以说你就用行动告诉她,你就是焦虑型,这是没办法的,就和她没办法面对她自己的问题一样。
以上
发布于 2023-06-30 20:21・IP 属地上海查看全文>>
银翼的伊卡洛斯 - 2 个点赞 👍
先转变成安全型。
本质上焦虑就是配不上对方且不够自爱自信有依赖心,内心能量不够,不够独立,这就是没长大不成熟,是弱者没人喜欢,尤其回避型女人都慕强甚至还想依赖男人呢!
所以多关注回归自己,情感尽量自我满足少依赖,多多独处去提升自己更优秀才会让她仰慕! 聚焦自己过好自己精彩发光的人最有魅力!
总之回避慕强,想要的人是1强大优秀2独立,不怕失去任何人的自信!
编辑于 2023-07-03 09:20・IP 属地辽宁查看全文>>
媛媛 - 2 个点赞 👍
现实生活里的焦虑型依恋者和回避型依恋者,也如同玛丽苏故事里的灰姑娘和霸道总裁,虽然看上去是两个世界的人,八竿子都打不到一块去,事实却是,他们往往特别喜欢在一起。
成人依恋的研究者宝拉·彼得罗莫纳科和凯瑟琳·康纳利发现:回避型依恋的人确实会更容易被焦虑型依恋的人吸引。
一个对亲密有恐惧,一定要保持距离;另一个对被抛弃有恐惧,拼命拉近距离。
但这两种人在恋爱时,又能互相强化彼此的自我认知和爱情观念。
和焦虑型人士恋爱,会让回避型人士更想要维护自己的独立自主,因为他觉得恋人总想依附于他,剥夺他的自由。同时,对方焦虑型更加认定自己依赖过度。
其实每个人的依恋模式,都是通过自身经历而形成的防御模式,所以不必担心这是”不健康“的。但为了建立更好的亲密关系,我们可以通过自省和调整,来减少依恋模式中带来的负性影响。
Dan Siegel博士认为,通过理解早年的经历可以逃脱被不安全的依恋模式定义和禁锢的境地。
那么,焦虑型依恋者和回避型依恋者要如何摆脱这种“痛苦”的宿命呢?
1、察觉真实情感需求,并学会诚实表达
无论是焦虑型还是回避型,他们都需要首先觉察自己真实的情感需求。
焦虑型依恋人士,在早年里他们的父母或养育者给他们的回应是不稳定的。比如孩子做了同一件事,有时父母会哄他,有时又会批评他,让孩子感到困惑不安,不知道该期待被如何对待。所以尽管他们极度渴望与人亲密,却总是怀疑和恐惧对方并不想达到同等的亲密。他们习惯用愤怒、焦虑、冷漠、疏离等表面情绪来表达内心对于安全感和被关注的诉求,伴侣因为被这些带有迷惑性的表面情绪所干扰,难以发现他们真实的诉求,只会觉得他们很爱生气,很难哄,阴晴难测,所以往往最终因为难以忍受而选择离开。
所以焦虑型依恋人士,需要更多地去察觉自己真实的情绪,因为伴侣不了解你行为背后的真实想法的时候,也就无法用能够安抚你的方式回应你。
回避型依恋者在早年通常遭遇过父母的情感忽视,然而儿童是天生需要母亲的爱和照顾的,但每次对母亲的依恋有渴望和需求时,他们都会因遭到拒绝而产生心理痛苦。久而久之,出于对自己的保护,他们便会做出的无可奈何的选择:回避一切依恋需求和亲密接触,并说服自己:“我不需要它。”
成年后,回避型依恋者也往往压抑了自己情感的需求,想要打破这种模式,必须先去察觉并表达出自己真实的需求,关注当下正在发生的时刻,而不是用过去的经验应付对方。
小A因为童年的经历,是个典型的不安全型依恋者。当她觉察到后,她给自己设定了一个自动提醒,每当男朋友的话或者行为引起自己焦虑或不快时,她就告诉自己:“等一等,再多想想,也许他并不是你想的那个意思”。
然后小A就会尝试与男友沟通,相互澄清彼此意思与意图。
在一次又一次的沟通中,小A越来越发现这个模式的存在,这个自动提醒也会越来越快地出现在脑海中。
而庆幸的是,小A总是能从男友那获得积极、关爱的反馈和澄清,一次又一次得到了与之前在父母哪里不一样的(修正性)体验,从而慢慢地改写了小A的内在依恋模型。
多次的经验之后,小A对男友的信任更加深厚,初始的信息误读也越来越少,而结果层面的冲突或是误较少出现,没有破坏关系反而更巩固了关系,逐步形成了一个正向循环。
所以,当下一次感受到焦虑或者不快时,先冷静下来,问问自己究竟害怕的是什么?自己是否误解了对方的意图?
2、忘掉幻想中的理想伴侣,寻找一段稳定的关系
不是不安全型依恋的人去找一个安全型依恋的人,关系就能长长久久永远安全。
因为依恋模式并不是一层不变,是可以在关系里改变的。
也许我们不是安全型依恋者,但或多或少我们都曾感受过被爱的经历。所以每个人的身上都有爱的能力、信任的能力和将其表达出来的能力,只是有的人能够更容易没有负担地表达,而有的人则有着更多的担心……
所以当感情出现问题,不应总是”逃避“。
关系,一直都是两个人的事,没有人能够做到一直单方面付出,不求回报。一段真正安全稳定的关系,需要双方共同的付出。这个世界并不存在一个”理想伴侣“,没有人一出现,就能解决掉你所有的问题。
所以无论是否是安全型依恋者,都可以在关系里去慢慢修正自己的依恋风格,从而慢慢地改写内在的依恋类型。
3、寻找心理咨询师进行咨询
当然,如果没法寻找一个恋人建立一段稳定、安全的关系,也可以和其他的重要他人或是心理咨询师去建立。因为我们终究还是要靠有深度链接的亲密关系,来疗愈曾经受过的所有伤害。
在心理咨询过程中,除了可以建立一段安全、稳定的关系之外,也会帮你看到依恋类型建立的根源,和你一起去感受和体验那些焦虑和愤怒的情绪,逐步修正这些不合理信念,让你可以在以后的亲密关系中,重获安全感。
发布于 2023-07-03 10:25・IP 属地重庆查看全文>>
重庆麓沁心理咨询 - 1 个点赞 👍
回避型依恋”与“焦虑型依恋”在一起是相爱相杀的恋爱模式,但是人的依恋模式并不是固定的,可以随着环境和自我成长而变化,不同模式是可以转化的。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正是由于我们和亲人相处的模式,和亲人之间的依恋类型,导致了我们在恋爱中的感受和行为。
根据心理学中的依恋理论,形成的依恋类型决定了一生中处理社会信息、思考、感受以及行动的方式。
心理学家金·巴塞洛缪认为每个人的依恋风格都是不相同的,他把成人的依恋模式分为安全型、焦虑型、回避型与恐惧型,后三种为不安全依恋。
安全型的人对亲密关系和相互依赖感觉很自在,他们乐观外向,并且愿意参加社交活动。
焦虑型的人对自己与他人的关系时刻都会保持高度的警惕,他们很希望跟别人建立亲密关系,但是一旦自己的亲密对象与其他人有密切关系,他们就会心生嫉妒。
回避型的人喜欢依赖自己,对亲密关系没有多大的兴趣,往往表现得冷漠而独立。一、回避与焦虑的相爱相杀
回避与焦虑前期是非常容易建立吸引力的,中期又是互相虐的死去活来的,后期基本就一拍两散了,哪怕真的进入婚姻或者进去婚姻很多年,大部分也不会获得真正的幸福。只有极少数可以通过彼此调整走入幸福婚姻。
第1阶段:暧昧阶段
回避与焦虑在前期是非常容易建立吸引力的。前面说了回避在遇到心仪的异性时,并不会表现自己的回避,此时会进行正常的社交,又因为对面的异性(焦虑)让他觉得活泼开朗,特别外向,很有正能量的样子,所以焦虑此时会对回避很深的吸引力,回避此时很希望给对方好感,吸引对方同时了解对方,所以会非常主动。而此时的焦虑也并不会表现出焦虑,而是会十分收敛自己,两个人总体恋爱能量相当,关系融洽。
在感觉到对方的喜欢后,回避会表现得特别热情健谈,很愿意说自己,而回避的才华横溢和诙谐幽默,亦或者稳重成熟的气质是非常吸引焦虑的。
所以在最初阶段里,回避和焦虑是非常容易走到一起的。当然回避和焦虑相互吸引还有一个原因,回避属于更多关注自身的人格类型,所以给人的感觉独立稳重,而焦虑更多的则是关注外界,关注别人,给人的感觉就是情商很高,乐于助人,说话让人舒服。根据人格互补吸引理论,这两种性格的人很容易造成彼此吸引。
第2阶段:追赶阶段
随着彼此的深入了解,两个人会进入第二阶段,此时可能已经过了最初的暧昧期,而两个人都会从刚开始社交层面的伪装阶段过度到亲密关系的需求阶段。焦虑和回避对于情感需求的表现是截然相反的。因为两种类型都属于不安全依恋,所以都不会通过建立基础信任然后有话直说的沟通方式来与伴侣进行交流,于是就出问题了。
焦虑会通过对方的付出来肯定自己是值得被爱的,回避会通过对方的付出来证明对方不会离开自己,自己值得被爱,两种人都需要对方付出来证明自己被爱,于是双方都不会满足。
焦虑要对方不停付出,不停肯定自己,焦虑通过诉求被满足的程度来证明自己被爱的程度,并需要对方给予自己爱与关怀以此来缓解焦虑情绪,有时候会通过作的方式让对方多付出,也可能通过干预对方私人空间或者控制对方来获得安全感。此时的焦虑无论是在情感上,还是生活上,都是需求十分高的类型,她需要爱,需要对方付出,需要安全感,需要对方的关注。
而此时的回避却正好相反,因为已经从暧昧期过度到第二阶段了,所以回避开始进入洞穴期(面对亲密关系的压力时开始产生矛盾感及不确定性,倾向于躲在自己的空间消化情绪),所以此时的回避是会把自己封闭起来的。
因为过去的经验会告诉回避,你不值得被爱,没人会真正喜欢你这种人,爱情是危险的你要保护自己远离爱情,所以,此时的回避会去思考,到底要不要继续这段感情。又因为回避更趋向于自我保护,所以他会刻意挑伴侣的毛病,通过伴侣不完美证明伴侣不值得自己付出最后得出结论,对方不值得爱,那我就可以跟她分手了,我就可以继续待在自己的世界里不用苦恼了。
所以这时候的回避是非常冷漠和苛刻的,既没有了暧昧期的甜蜜,又有可能板着脸挑伴侣的毛病,甚至直接说分手,但内在诉求是觉得自己不被爱,怕被伴侣抛弃。
此时的回避需要的是伴侣给自己安全感,证明自己值得被爱,伴侣不会离开自己。如果此时伴侣理解他,就会给予回避无条件的爱,陪他度过洞穴期。
那么问题来了,两个人都没安全感,都想通过自己的方式索取安全感,都是只考虑自己无法理解对方的行为,而且一个倾向于主动出击,一个倾向于躲在自己的世界里,那这两个人该怎么把亲密关系进行下去呢?所以最后往往会导致虐恋以至于分手。
此时两个人的表现就是,焦虑感觉不到来自回避的爱,焦虑会不停的让回避说你爱我,不停的让回避报备行踪,让回避陪着自己,让回避说情话给自己听,总之要求非常多。
而此时在洞穴期的回避呢,本来就已经够闹心了,还要每天被伴侣这样要求,自己个人空间被践踏,有时候还要因为焦虑的情绪不好而搞得自己更加想逃跑,所以这时候回避是倾向于分手的。最后往往就真的分手了。
第3阶段:分手或步入婚姻
这时候回避与焦虑的矛盾就已经存在了,所以双方可能会提出分手,分手之后觉得思念对方又可能再次复合,最后两个人就可能陷入分手-复合-分手-复合的循环中,也有可能因为年龄等问题步入婚姻。但因为两个人的人格都没有得到很好的修正,所以婚姻关系也可能继续存在问题。婚姻不会将恋爱中的问题缩小,相反,它会进一步放大。
焦虑与回避走到一起,如果两个人不去发现自己的问题,那么最终的结果一定是不欢而散。如果能觉察到自身问题,希望回避与焦虑能通过心理咨询或者自我疏导等方式走出来,不要让恋爱和婚姻过于痛苦。
我是 @争渡心理咨询,如果如果有任何感情上的困扰,想提升和伴侣的关系质量,探索自己在感情中的需求,可以私信我,从专业的角度帮你梳理问题,让你的生活更加和谐自洽。有需要的话,我可以送你一次免费心理评估分析,希望能帮到你。
发布于 2023-07-01 15:01・IP 属地广东查看全文>>
争渡心理咨询 - 1 个点赞 👍
查看全文>>
Lanc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