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实生活里的焦虑型依恋者和回避型依恋者,也如同玛丽苏故事里的灰姑娘和霸道总裁,虽然看上去是两个世界的人,八竿子都打不到一块去,事实却是,他们往往特别喜欢在一起。
成人依恋的研究者宝拉·彼得罗莫纳科和凯瑟琳·康纳利发现:回避型依恋的人确实会更容易被焦虑型依恋的人吸引。
一个对亲密有恐惧,一定要保持距离;另一个对被抛弃有恐惧,拼命拉近距离。
但这两种人在恋爱时,又能互相强化彼此的自我认知和爱情观念。
和焦虑型人士恋爱,会让回避型人士更想要维护自己的独立自主,因为他觉得恋人总想依附于他,剥夺他的自由。同时,对方焦虑型更加认定自己依赖过度。
其实每个人的依恋模式,都是通过自身经历而形成的防御模式,所以不必担心这是”不健康“的。但为了建立更好的亲密关系,我们可以通过自省和调整,来减少依恋模式中带来的负性影响。
Dan Siegel博士认为,通过理解早年的经历可以逃脱被不安全的依恋模式定义和禁锢的境地。
那么,焦虑型依恋者和回避型依恋者要如何摆脱这种“痛苦”的宿命呢?
1、察觉真实情感需求,并学会诚实表达
无论是焦虑型还是回避型,他们都需要首先觉察自己真实的情感需求。

焦虑型依恋人士,在早年里他们的父母或养育者给他们的回应是不稳定的。比如孩子做了同一件事,有时父母会哄他,有时又会批评他,让孩子感到困惑不安,不知道该期待被如何对待。所以尽管他们极度渴望与人亲密,却总是怀疑和恐惧对方并不想达到同等的亲密。他们习惯用愤怒、焦虑、冷漠、疏离等表面情绪来表达内心对于安全感和被关注的诉求,伴侣因为被这些带有迷惑性的表面情绪所干扰,难以发现他们真实的诉求,只会觉得他们很爱生气,很难哄,阴晴难测,所以往往最终因为难以忍受而选择离开。
所以焦虑型依恋人士,需要更多地去察觉自己真实的情绪,因为伴侣不了解你行为背后的真实想法的时候,也就无法用能够安抚你的方式回应你。
回避型依恋者在早年通常遭遇过父母的情感忽视,然而儿童是天生需要母亲的爱和照顾的,但每次对母亲的依恋有渴望和需求时,他们都会因遭到拒绝而产生心理痛苦。久而久之,出于对自己的保护,他们便会做出的无可奈何的选择:回避一切依恋需求和亲密接触,并说服自己:“我不需要它。”

成年后,回避型依恋者也往往压抑了自己情感的需求,想要打破这种模式,必须先去察觉并表达出自己真实的需求,关注当下正在发生的时刻,而不是用过去的经验应付对方。

小A因为童年的经历,是个典型的不安全型依恋者。当她觉察到后,她给自己设定了一个自动提醒,每当男朋友的话或者行为引起自己焦虑或不快时,她就告诉自己:“等一等,再多想想,也许他并不是你想的那个意思”。
然后小A就会尝试与男友沟通,相互澄清彼此意思与意图。
在一次又一次的沟通中,小A越来越发现这个模式的存在,这个自动提醒也会越来越快地出现在脑海中。
而庆幸的是,小A总是能从男友那获得积极、关爱的反馈和澄清,一次又一次得到了与之前在父母哪里不一样的(修正性)体验,从而慢慢地改写了小A的内在依恋模型。
多次的经验之后,小A对男友的信任更加深厚,初始的信息误读也越来越少,而结果层面的冲突或是误较少出现,没有破坏关系反而更巩固了关系,逐步形成了一个正向循环。

所以,当下一次感受到焦虑或者不快时,先冷静下来,问问自己究竟害怕的是什么?自己是否误解了对方的意图?
2、忘掉幻想中的理想伴侣,寻找一段稳定的关系
不是不安全型依恋的人去找一个安全型依恋的人,关系就能长长久久永远安全。
因为依恋模式并不是一层不变,是可以在关系里改变的。
也许我们不是安全型依恋者,但或多或少我们都曾感受过被爱的经历。所以每个人的身上都有爱的能力、信任的能力和将其表达出来的能力,只是有的人能够更容易没有负担地表达,而有的人则有着更多的担心……
所以当感情出现问题,不应总是”逃避“。

关系,一直都是两个人的事,没有人能够做到一直单方面付出,不求回报。一段真正安全稳定的关系,需要双方共同的付出。这个世界并不存在一个”理想伴侣“,没有人一出现,就能解决掉你所有的问题。
所以无论是否是安全型依恋者,都可以在关系里去慢慢修正自己的依恋风格,从而慢慢地改写内在的依恋类型。
3、寻找心理咨询师进行咨询
当然,如果没法寻找一个恋人建立一段稳定、安全的关系,也可以和其他的重要他人或是心理咨询师去建立。因为我们终究还是要靠有深度链接的亲密关系,来疗愈曾经受过的所有伤害。
在心理咨询过程中,除了可以建立一段安全、稳定的关系之外,也会帮你看到依恋类型建立的根源,和你一起去感受和体验那些焦虑和愤怒的情绪,逐步修正这些不合理信念,让你可以在以后的亲密关系中,重获安全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