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圈爱拍辫子戏是不是人们的刻板印象?
比如给抗满英雄李定国剃头的《龙珠传奇》是浙江天意影视拍的《康熙微服私访记》是广东巨星影业有限公司出品的《李卫当官》是海南拍的邓超主演的《少年康熙》出品方是广东的...
- 1454 个点赞 👍
武昌起义后,长江以南的满人,被物理驱逐。西安那边也是。
但是革命军打不过袁世凯。
接着,袁世凯让清帝逊位,全北京城的满人活了下来,并且大量涌入文化圈。
此外,伪满的吉林制片厂株式会社,是日本倾力打造的亚洲文化高地。后来东北成为我们反攻发源地,它的电影工业也对本朝有影响。
这就是为何北京的央视里有海量的清朝戏。
自春晚开办以来,男性汉服从没登上过凌晨前的舞台。直到河南春晚出圈,才给央视春晚压力。
编辑于 2023-07-02 23:42・IP 属地北京查看全文>>
fuyu - 376 个点赞 👍
很多人真的是胡说八道,
辫子戏的鼻祖啥时候是《戏说乾隆》、90年代港台剧了?
带动辫子戏这股风气的是李翰祥。
李翰祥,50年代就在香港出名的大导演,而他本人是辽宁出生,在北京长大的,他的自我身份认同更多是北京人,后来被学校开除,南下到上海从事电影行业,1949年解放前夕,他随上海电影业逃难到香港。
五六十年代,由于大陆的黄梅戏,特别是天仙配火遍全国,他就抄了越剧梁祝的词儿,用黄梅调拍摄电影《梁祝》,一举奠定大导演的行列。
70年代以后,由于事业不顺,李翰祥改拍三级片和辫子戏,啊没错,早期的辫子戏,如果按现在来划分,其实是三级片,里面有很多女性裸体,出卖女性色相,吸引眼球,其实包括内地第一部辫子电视剧《宰相刘罗锅》其实也有这个问题,很多卖肉色情桥段。
李翰祥由于是在北京长大的,接触过很多相声艺人,自幼受到北京曲艺的熏陶,所以他拍摄的辫子戏,有相当一部分其实是单口相声改编的,包括刘宝瑞的《君臣斗》。
辫子戏最初能火,其实就是利用了老百姓的猎奇心理和“窥淫癖”,从李翰祥到宰相刘罗锅,其实都大篇幅介绍“选秀女”“后宫侍寝”这类内容。。。之后才是北京曲艺的各种稗官野史、单口相声、戏说秘史内容,比如孝庄和多尔衮睡了没有、雍正改没改诏书、雍正是不是被吕四娘剁了脑袋、鬼子六和慈禧有几条腿、慈禧有多爱荣禄、慈禧珍妃婆媳矛盾,都是这种。——这些东西都是老北京人茶余饭后的谈资,相声曲艺从业者多半指这个吃饭。
而李翰祥作为老北京,对这东西是信手拈来,到了80年代李翰祥来了内地,拍摄了《火烧圆明园》系列,而这是系列才是是内地辫子戏的开创者。由于火烧圆明园在内地的成功,反作用于港台,八九十年代港台拍摄了一堆跟风的辫子戏,里面的内容大量抄了李翰祥70年代的辫子戏电影。随后内地电视剧也跟风《戏说乾隆》《清十三王朝》这类剧,批量生产清宫秘史剧、戏说剧,比如《刘罗锅》《康熙微服私访记》《纪晓岚》。
很多人的一个误区,就是1949年后,大陆和港台就完全隔绝了,一直到90年代,两岸三地才开始交流,这是非常扯淡的。邓丽君她是唱黄梅调出身的,而她之所以幼时靠黄梅调开蒙,是因为50年代内地严凤英把黄梅戏唱红了,红遍华人圈,台湾自然也受影响。
所以说,京圈爱拍辫子戏,这个结论是没错的,因为作为辫子戏的开创者与集大成者的李翰祥,他就是京圈的,虽然1949年政治逃难跑到了香港,但是80年代回到北京,又立即和侯宝林等北京曲艺干部建立了深厚联系,现在京圈的大佬、中国最大的古董商马未都,80年代还跟在李翰祥屁股后面转呢,是李翰祥教会他如何玩古董这门生意的。。。
发布于 2023-06-30 17:00・IP 属地江苏查看全文>>
金吾 - 212 个点赞 👍
- 如果你看不惯《龙珠传奇》,那么你会如何看待台湾的《江湖奇侠传》(雍正皇帝行走江湖惩奸除恶弘扬正义最终抱得美人归)和《九五至尊》(雍正皇帝和反清复明的女刺客一起穿越到现代谈恋爱)?
- 上面那些其实都是小意思。要论“政治不正确”,有哪部古装剧能超越周星驰的《武状元苏乞儿》(蒙八旗贵族苏灿带领丐帮挫败反清组织天理教的奸计保护了满清皇帝)?
- 《天下长河》除了皇汉之外都能看出来是一部讽刺专制皇权的电视剧,最终镜头定格在处于权力巅峰却是孤家寡人的康熙仰视死后被老百姓供奉在庙宇靳辅这一画面上,其深刻的批判性恐怕近些年的古装剧没有几部可以与之相提并论。
- 《孝庄秘史》的最早策划者、(和尤小刚并列的另一位)导演和男主角刘德凯是台湾人,编剧杨海薇也是台湾人。
- 截至目前所有的清宫剧里最成功的是《还珠格格》,作者是台湾人琼瑶。
- 除了《雍正王朝》这类历史正剧(而这种大概是最受好评的)之外,大陆几乎所有清宫剧题材都是对港台清宫剧的模仿——《铁齿铜牙纪晓岚》这种戏说系列是学郑少秋的《戏说乾隆》;《甄嬛传》《步步惊心》这种言情宫斗是学TVB的《金枝欲孽》……
- 查一下“京圈”大佬的出身,你会发现他们的父祖辈没有几个是住在北京的。他们不是胡同里的“遗老遗少”,他们“大院子弟”,父辈是1949年打进北京城的泥腿子。难道说满清仁政太好了,让这些山西河南山东农民的后代在大清亡了几十年后还怀着感恩之心?
- 至于说为什么清宫戏那么多,无非还是因为清朝是中国古代史上最后一个王朝,留存下来的史料多罢了。哪儿有那么多阴谋论。
编辑于 2023-06-29 18:26・IP 属地中国香港查看全文>>
李修宇 - 206 个点赞 👍
辫子戏只是历史剧的一种,本身没有问题,就像港台曾经拍过大量清国历史背景的影视作品。
京圈辫子戏的问题在于夹带私货,不是在强调满清正统,就是在说入关在于汉人的原罪,满洲君主一律明君圣主,汉人不是恶霸就是獐头鼠目的反派。
且不是这么拍的就不过审。
发布于 2023-06-30 01:40・IP 属地上海查看全文>>
幻十郎 - 197 个点赞 👍
以前的港片,特别是邵氏,也大量拍过辫子戏,不过一般都是江湖侠客、少林武僧大战清朝官兵的桥段,辫子作为反派居多,正派是霍元甲这些远离官方的江湖高人。小时候看一部电影里面的主角怒斥“雍正,你这狗皇帝!”,这句台词让我印象深刻。
就是星爷的喜剧,什么鹿鼎记、苏乞儿,还有其他的喜剧比如戏说乾隆,也是对清室多有揶揄。
放现在估计要被说历史虚无主义,还有通天纹的后代出来抗议。
以前的香港人比大陆人有血性多了。
发布于 2023-06-30 13:46・IP 属地广东查看全文>>
老约翰中药店店长 - 161 个点赞 👍
查看全文>>
苏夜 - 71 个点赞 👍
请不要颠倒黑白。
90年代初清宫剧热是从港台开始的,经过福建广东到南方,最后才传到北方的。这波浪潮中,北京的知识分子骂的是最狠的,你们可以去找找王朔、冯小刚、姜文这些京爷是怎么骂清宫剧的,虽然他们现在未必承认了。
李保田和张国立当初什么态度我不记得了,但是王刚当初可瞧不上和珅这个角色了。姜文早年演过李莲英,最烦别人提这个角色。
恰恰是南方人民的一致声讨,让高贵的京爷低下了丑恶的头颅,捏着鼻子开始拍清宫剧。
“哎呀真香!”后面其实还有一句:
“你也吃点!”
编辑于 2023-06-29 18:36・IP 属地北京查看全文>>
Jupiter - 57 个点赞 👍
“京圈”和港台娱乐圈【合流】,是辫子戏最初的两大推手。
满清王朝灭亡后,长居北京天津的八旗子弟们,衣食无着,生活破落,大量投身于唱戏曲艺这种“贱业”,养家糊口。
比如【相声】这门行当,最初就源自落魄旗人说八角鼓,
所以,相声界的“开山祖师”,一大半都是京旗后裔。比如侯宝林/侯耀文父子、常宝华/常贵田叔侄、赵佩茹、白全福、苏文茂等等。
百年光阴匆匆而过,当旧社会的下等行当,变成了新社会的“文艺工作者”之后,这些京旗后裔,师徒传承,祖孙相继,在北京文艺圈,早已是树大根深,同气连枝,彼此关系盘根错节。
北京是我国影视业的绝对中心,由北京影视圈发展而来的所谓“京圈”,也是几十年来,内地影视圈的一大势力集团。在“京圈”中,八旗后裔顺理成章占据了相当的主导地位。
如“京圈”的精神领袖,著名作家兼编剧王先生,华谊公司这个影视界巨头的两位王总,都是完颜氏的后裔。华谊没落后,另一影视界巨头博纳公司的老总夫人,是爱新觉罗氏的后裔。
“京圈”艺人势大,不断提携后辈子弟,因此,当然导致了八旗后裔中,知名明星甚多,远超过了占总人口的比例。
人们熟知的知名明星中,旗人后裔的有:
那英(叶赫那拉氏)、赵忠祥(伊尔根觉罗氏)、郎朗(钮祜禄氏)、英达(赫舍里氏)、林依轮(布萨氏)、
吴京(乌拉那拉氏)、富大龙(富察氏)、胡军(嘉穆湖觉罗氏)、文章(曼殊文扎氏)、黄海波(钮祜禄氏)、佟大为(佟佳氏)、李宗翰(哲克达氏)、
王丽坤(完颜氏)、马丽(马佳氏)、阚清子(钮钴禄氏)、金巧巧(爱新觉罗氏)、曾黎(舒舒觉罗氏)、沈傲君(本名赵燕,伊尔根觉罗氏)、李依晓(李佳氏)、杨童舒(尼玛察氏)、
关晓彤(瓜尔佳氏)、白敬亭(巴岳特氏)、汪小菲(自称爱新觉罗氏?)……
此外,还有大量旗人移居港台后,其后裔在港台影视圈,也闯下了一方天地:
马景涛(马佳氏),齐秦(齐佳氏),胡因梦(瓜尔佳氏),周海媚(瓜尔佳氏),关之琳(瓜尔佳氏),惠英红/惠天赐(叶赫那拉氏),钮承泽(钮钴禄氏),尔冬升(朱尔根氏)……
香港名导演尔冬升,其父亲是正蓝旗朱尔根氏,其母亲红薇是镶黄旗叶赫那拉氏,还和前夫姜克琪(汉人),生下了秦沛、姜大卫两个著名演员。
尔冬升曾提到,「小学时一教孙中山,我姥姥就骂,那个“臭革命党”,就是他把我们家革了。」
事实上,很多名为旗人后裔的明星,其自身汉人血统都占了绝对优势,但哪怕祖父母,外祖父母中,有一人是旗人,他们也会自然而然地选择这种民族认同,更颇以自己祖上在清朝时,曾是八旗贵族为荣耀。
比如关晓彤出道后,一路有京圈大佬保驾护航,被称为 "京圈格格",年仅20岁时,就爆冷拿下了白玉兰奖,还被英达称赞为“旗人之光”。
比如汪小菲的母亲张女士,自称是叶赫那拉氏的后裔,姥姥是慈禧太后的侄女,
还整日炫耀她儿子「小菲可以说是皇家子弟,爱新觉罗金的后代,正黄旗」「他出身贵族,一个人的素质品质,本身流着那个血」
比如沈傲君早早退圈嫁人后,提起她的先生,一脸骄傲:「他是清朝皇室的后代,是乾隆爷的皇子永瑆的后代,有家谱可以查到。他现在护照上用的姓,还是爱新觉罗。」
比如吴京提到,「据我们家老尖儿(老人)这么说啊,西直门以前德宝饭店,那以前有一老邮电局,那是我二祖的宅子,凭什么就不还我们家啊」
所以呢,整个“京圈”对满清王朝,究竟是持何种态度,和广大普通观众,自然是大不相同。
类似自称“有通天纹”的正黄旗大妈,骂外地人是“来北京臭要饭的”,这种心态在很多“祖祖辈辈长在皇城根儿”的京旗后裔内心深处,只怕也颇为普遍。
因此,上世纪八十年代,意大利导演来华拍摄电影《末代皇帝》,得到“京圈”大批旗人后裔鼎力支持,在片中出演龙套角色,
更将【爱新觉罗·溥仪】,这个清朝末代皇帝,罪孽滔天的千古罪人,祸国殃民的“伪满政权”首脑,竭力刻画成了一个「本心善良,身不由己,命若浮萍,无力回天」的艺术形象:
令世界各国无数不明真相的观众,去不由自主同情他的人生,认可他的选择,甚至直接定了基调,影响了此后无数相关影视剧中,“溥仪”这个人物的塑造,可谓流毒至今。
因此,上世纪九十年代,在“京圈”势大,几乎垄断了内地影视圈的主流大制作的同时,又恰逢国门开放,和港台影视圈交流合作,便也和那里自成一脉发展了几十年的“辫子戏”,实现“南北合流”了。
于是,当港台出品《戏说乾隆》《君临天下》《鹿鼎记》《江湖奇侠传》这种清宫戏说剧,在九十年代风靡一时,把满清康雍乾“三代圣君”与“帝王心术”大吹特吹时,
“京圈”为主的内地影视圈,也同样开拍各类“戏说历史”的清宫剧:
《铁齿铜牙纪晓岚》《宰相刘罗锅》《李卫当官》《康熙微服私访记》《还珠格格》《孝庄秘史》《神医喜来乐》等等,
——《刘罗锅》《纪晓岚》系列,看似嘲讽了乾隆帝与和珅,可单看其将刘墉纪昀这些满清官僚,强行拔高吹嘘成“大公无私、为民做主、力抗皇权、惩奸除恶”的英雄,本就是完全歪曲历史的粉饰与美化了!
以清朝为背景的历史正剧,如《雍正王朝》《康熙王朝》《天下粮仓》《走向共和》等等,同样在“京圈”鼎力支持下,云集了当时最好的主创团队,达到相当精致的制作水准。
而这些清宫戏辫子剧的大行其道,又催生了相当多清朝背景网络小说创作,以至于专门有了【清穿文】这个分类,
进而促成了2010年后,《甄嬛传》《宫锁心玉》《步步惊心》…… 等清宫剧的爆火,捧红了好些个当红明星和流量小花。
如此潜移默化中,也让满清王朝和满清帝王的形象,得到相当程度的粉饰与美化,滋生出大量满清的推崇者与同情者,即所谓“清粉”。
这一股歪风,一直到2018年《如懿传》《延禧攻略》两部投资数亿的清朝宫斗戏,同程对打,大肆营销炒作,
让很多涉世未深的中小学女生,竟当真向往着去清宫当妃子,影响实在太坏了,于是双双被下架,才暂告中止。
事实上,如果按今天网友们,对各类古装历史剧里,那些不合真实史实的剧情和细节,去各种挑刺的同一标准,
诸如《孝庄秘史》《康熙王朝》《铁齿铜牙纪晓岚》《宰相刘罗锅》《李卫当官》《康熙微服私访记》之流的“经典清宫剧”,
每一集里各种歪曲历史的细节错误,根本就不胜枚举,早就该被骂得体无完肤了!
明明这样的发式,才是满清真实的“金钱鼠尾”,那些所谓“经典清宫剧”敢如实还原么?
近一百多年来,欧美国家一直公开歧视和丑化中国人,鼓吹“黄祸论”,塑造出一个无恶不作的恶魔“傅满洲”,便是“剃发留辫、金钱鼠尾”、身着满清官服的模板形象。
满清卖国政权治下的二百余年,亦是中华民族历史上最黑暗的时代,【欧美列强无不怀念我大清】,才是历史真实。
所以,近年来,如翻拍《孝庄秘史》的《长安诺》,还有最近改编小说《清穿日常》的《卿卿日常》,都直接去掉满清背景,改成了架空背景的全汉服古装剧。
男主角从原著小说的“雍正帝胤禛”,被改成一身汉服的“新川少主”尹铮。偏巧演员就是个近年来被力捧的旗人后裔。
只因满清式的金钱鼠尾,早已不得人心,遭到广大观众唾弃,出品方可不敢和钱途做对。
这和10年前,“京圈”主导的电视圈,非要把架空小说《甄嬛传》里的汉人皇帝“玄凌”,改成“雍正帝胤禛后宫之事",才肯招揽大批知名演员,投入巨资制作,各大卫视轮回播映,刚好颠倒转向了!
2022年夏,新出炉的一部辫子剧《人生若如初见》,据说也是耗费几千万投资,招揽大批知名演员参演的“大制作正剧”。
剧中男主角“良乡”,母亲是爱新觉罗皇族,以自己八旗贵族的身份为荣,扬言「我们旗人男女平等,女人当家,不像你们汉人重男轻女」
《人生》剧中的八旗保皇派,如男主角一般,忠君爱国,温良恭俭,恪守礼教,有情有义;
《人生》剧中的汉人革命党,则一个个勾心斗角,两面三刀,积极钻营,吃喝嫖赌,始乱终弃。
所以,这种乱编历史、三观奇葩的辫子剧,开播第一天,刚播出了6集,就在广大网友的声讨下,撤档下架,就此封杀,不见天日!
而另一部同样号称“大制作历史正剧”的《天下长河》,还是沿袭二十年前《康熙王朝》的旧例,给满清皇帝歌功颂德,吹嘘满清“君圣臣贤”,齐心治理黄河,开创“康熙盛世”,——无奈日益觉醒的广大观众,早已全不买账!
该剧让一身满清官服、留着金钱鼠尾的“施琅”,在民族英雄郑成功的祠堂前,对那些身着华夏衣冠的南明官员士女,高喊「现如今华夏一统」「愿你们重回华夏」, 更是妄图“以夷变夏",篡夺华夏正统的“自取其辱”之举,
也让该剧煞费苦心的种种情节,彻底丧失公信力,沦为广大观众的笑柄。
归根结底,今日大量产出的汉服历史剧与古装剧,再如何不尽人意,再如何胡编历史,也绝不是一小撮“清粉”,包括其幕后贼心不死的清宫戏利益共同体,妄图倒行逆施,给任何辫子剧招魂的理由!——痴心妄想!
发布于 2023-07-02 10:46・IP 属地江西查看全文>>
狐狸晨曦 - 51 个点赞 👍
查看全文>>
高宠枪挑铁滑车 - 33 个点赞 👍
我记得很小的时候,辫子戏中经常出现反清复明、白莲教等情节,他们被刻画成了歪门邪道,甚至文字狱都是汉人有错在先,对于教育程度偏低的人群,文化入侵和洗脑效果很好,也就给了他们不断扩张的机会,随着新生代不断更迭,受教育程度越来越高,他们摔下神坛是早晚的事。
编辑于 2023-07-03 09:36・IP 属地广东查看全文>>
大道不孤 - 32 个点赞 👍
应该说拍辫子戏才形成现在的京圈,本质是温格后官僚文化的复活。
有人说辫子戏是香港炒起来的,没错,当时香港文人喜欢用满清讽刺大陆,台湾类比南明,神州陆沉宝岛有孤忠的效果。同时期大陆的影视作品,满清也是铁打的反派。80年代开始的“拨乱反正”,把曾国藩这些旧官僚又捧起来了,开始教育老百姓替官僚操心。。。
发布于 2023-07-04 09:35・IP 属地黑龙江查看全文>>
Recuperation - 30 个点赞 👍
爱拍辫子戏不是刻板印象,觉得辫子戏都在为满清歌功颂德才是刻板印象。
早年的辫子戏都是针砭时弊,揭露官场上的不正之风,批判官僚和腐败。
中期的辫子戏大多是男欢女爱,吸引的都是没什么宏大叙事、不在乎满汉之争的孩子和女人。
近些年来几乎没什么辫子戏了。
而且,由于金庸先生的几部时间设定在明末清初的作品脍炙人口,“反清复明”的口号在观众心里始终占有一席之地,观众并不天然地认为清好明坏。
皇汉已经魔怔到把《天下长河》这种偏历史正剧都喷成为满清歌功颂德了,其扯淡程度不亚于认为《大明王朝》是在为朱明歌功颂德了。但凡看到最后就会发现,这是一个罕见的批判皇权专制的历史剧,颇有早年辫子戏的讽刺感。观众应该恨康熙恨得牙根痒痒,怎么还会崇拜他呢?
皇汉啊,什么都反对只会害了你们。
发布于 2023-06-30 02:03・IP 属地陕西查看全文>>
寒四公子 - 29 个点赞 👍
导演也想拍大明啊,谁都知道不能可一只羊上薅羊毛啊。可明粉不让啊!
拍大明风华那导演,拍完就让明粉冲了,气破防了,第二年直接改拍天下长河,给康熙歌功颂德去了。
同一个导演,两个作品间隔很短,不存在导演突然进步了之类的,大明风华豆瓣6分,天下长河8.5分,现在大伙都知道了,大明是你不能碰的滑梯,没两下子你别拍!
拍什么你以为是导演决定的?错了!是观众决定的,某知名导演说过,垃圾观众只配看垃圾电影。观众把控的市场告诉你,人民就爱看辫子戏!
编辑于 2023-06-30 03:21・IP 属地广东查看全文>>
LeeSenseddog - 27 个点赞 👍
首先“辫子戏”这个词本身就是一个很“刻板印象”的词。
“辫子戏”也分很多种的。
论政辫子戏本身很多就是讽刺和骂清朝的,比如张国立系列(《宰相刘罗锅》里的乾隆给人的感觉就是阴鸷残暴、《铁纪》系列乾隆动不动就袒护贪官然后好多次纪晓岚都是痛苦无奈)、《天下长河》也是直球和拐着弯地骂康熙,也就那句“重归华夏”的台词雷人,那句话搞不好还是当今情况下的zz需求。
另一类是后宫戏,清代后宫戏能火本身一个原因是清朝皇帝花边新闻多、野史多、对戏说的容忍性也更强。能造成这一点一个很大原因本身也是清朝皇帝在老百姓心中风评并不好,所以后人喜欢给皇帝的后宫搞点事,这种事你要是放明朝让朱元璋、朱棣搞后宫争斗恐怕早就被冲烂了。
比如朱瞻基的后宫戏《大明风华》,历史上张太皇太后非常有德有才,有她在王振根本不敢放肆,结果在剧里面被描写成了一个溺爱娇纵皇孙的女人,然后么,直接被明史爱好者冲了......实际上这种级别的历史人物魔改在清剧里简直不要太司空见惯......
本质原因当然是人民群众本身就相对反感清朝,所以清代一些官员哪怕放到影视剧里被魔改了,老百姓也是喜闻乐见的。
举个最典型的例子《甄嬛传》和《芈月传》,这两部剧同样的导演同样的编剧同样的演员班子,但风评可以说是天差地别,《甄嬛传》里雍正堂堂一代勤政帝王,在剧里面被一群女人拿捏还带绿帽子,然后大家喜闻乐见。然后《芈月传》么......一群人痛斥魔改历史乳历史人物,什么程度呢?
某B站历史区up主想做一个秦国的历史向搞笑视频,一开始用的《芈月传》影视素材,然后被一群历史粉怒冲,最后不得不换成了《大秦帝国》。
所以说真要拍后宫剧,两个优质时期,一个清朝,一个武周......
(当然也有头铁什么朝代都敢拍的,比如于正)
这么一圈排除下来,剩下的纯吹清的影视剧其实还真不算太多,《康熙王朝》算一个,然后《还珠格格》么......琼瑶你懂的......
编辑于 2023-06-30 13:53・IP 属地上海查看全文>>
大西洋的四路汽车 - 21 个点赞 👍
清朝电视剧最好的一点在于你瞎特么拍都没事,也不用讲究服化道,啥事都没有
你像甄嬛传,原著就是个架空世界,直接安清朝上也没人找事。
但是明朝不行,像什么大明风华,锦衣卫,绣春刀,山河月明.....哪一个逃得了明粉的魔爪?哪一个人不是拿着放大镜看的电视剧,这里不符合历史,这里服化道错误,就连大明王朝1566这种经典作品也免不了被一群明粉挑刺服化道
你再看看清朝辫子戏,什么服化道,谁在乎啊!没人在乎,服化道漏洞百出,架空世界直接安在雍正年代上,甄嬛传一样被评为经典。这要是甄嬛传给安到了明朝,还不得被明粉喷死?
就前几天,b站有一个up主或者说是一个做学术研究的账号,小型史图馆,叫坤舆府,耗费多年心血画了一张万历年间的大明地图,要多细致有多细致。好家伙,可捅了明粉窝了,一堆明粉对这个号骂来骂去,就因为一件事,地图缩疆了。就仿佛明朝地图不是997万平方公里就是不行,你给他们讲历史,他骂你哒清,你给他看史料,他骂你狗罕见....
就这种魔怔明粉的大环境下,谁特么还敢拍明朝电视剧?本来明朝电视剧井喷是有点苗头的,前几年的大明风华和山河月明集中出现都是证明,然后就没有然后了,这几年还有啥明朝电视剧没?没了。谁也经不起观众们拿着放大镜找错,那还是老老实实拍辫子剧省事
编辑于 2023-06-30 14:10・IP 属地山东查看全文>>
抓紧时间学习 - 14 个点赞 👍
京圈表示不背这锅,他们喜欢拍的是历史正剧和历史讽刺剧,比如《雍正王朝》这种,只不过清代离得近,比较好用而已。
京圈的清宫戏中不乏相当有深度的作品,除了著名的《雍正王朝》之外,也有《宰相刘罗锅》、《铁齿铜牙纪晓岚》、《梦断紫禁城》、《天下粮仓》等精品,借古讽今,引人深思。
京圈虽然风评差,但他们只是脱离群众,艺术层面上真心是有审美,有品味的。
而真正喜欢拍逆天脑残辫子戏的,恰恰是以江南地区为主。浙江和湖南这两个地方,最喜欢拍各种宫斗谈恋爱的辫子戏,格调低俗,三观炸裂。什么《还珠格格》、《延禧攻略》.......而最为逆天的就是浙江,贡献了史上最逆天没有之一的辫子戏《龙珠传奇》。
我算是对清朝没什么太多恶感的人,看到这张剧照也是高血压瞬间一下子就起来了。他妈的能给李定国剃头不说,还设定一个长相一模一样的太监李公公,这他妈是人干的事儿?
你就是找个真满遗来拍,他都设计不出这么恶心人的情节。
更不用说什么龙珠药引就是皇帝眼泪这种一股子尸臭味的设定了,看了就让人想吐。京圈拍的那些清朝讽刺剧,哪个不是把皇帝当后耍。就连宫斗题材的《甄嬛传》,都能拍出一部属于女性的后宫史诗,让甄嬛当大女主,给皇帝带绿帽子。浙江还在玩皇帝至高无上的封建余毒。
呸!
编辑于 2023-06-30 20:35・IP 属地北京查看全文>>
黑梦骑士 - 3 个点赞 👍
查看全文>>
死胖子 - 0 个点赞 👍
查看全文>>
BI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