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真的是胡说八道,
辫子戏的鼻祖啥时候是《戏说乾隆》、90年代港台剧了?
带动辫子戏这股风气的是李翰祥。
李翰祥,50年代就在香港出名的大导演,而他本人是辽宁出生,在北京长大的,他的自我身份认同更多是北京人,后来被学校开除,南下到上海从事电影行业,1949年解放前夕,他随上海电影业逃难到香港。
五六十年代,由于大陆的黄梅戏,特别是天仙配火遍全国,他就抄了越剧梁祝的词儿,用黄梅调拍摄电影《梁祝》,一举奠定大导演的行列。
70年代以后,由于事业不顺,李翰祥改拍三级片和辫子戏,啊没错,早期的辫子戏,如果按现在来划分,其实是三级片,里面有很多女性裸体,出卖女性色相,吸引眼球,其实包括内地第一部辫子电视剧《宰相刘罗锅》其实也有这个问题,很多卖肉色情桥段。
李翰祥由于是在北京长大的,接触过很多相声艺人,自幼受到北京曲艺的熏陶,所以他拍摄的辫子戏,有相当一部分其实是单口相声改编的,包括刘宝瑞的《君臣斗》。
辫子戏最初能火,其实就是利用了老百姓的猎奇心理和“窥淫癖”,从李翰祥到宰相刘罗锅,其实都大篇幅介绍“选秀女”“后宫侍寝”这类内容。。。之后才是北京曲艺的各种稗官野史、单口相声、戏说秘史内容,比如孝庄和多尔衮睡了没有、雍正改没改诏书、雍正是不是被吕四娘剁了脑袋、鬼子六和慈禧有几条腿、慈禧有多爱荣禄、慈禧珍妃婆媳矛盾,都是这种。——这些东西都是老北京人茶余饭后的谈资,相声曲艺从业者多半指这个吃饭。
而李翰祥作为老北京,对这东西是信手拈来,到了80年代李翰祥来了内地,拍摄了《火烧圆明园》系列,而这是系列才是是内地辫子戏的开创者。由于火烧圆明园在内地的成功,反作用于港台,八九十年代港台拍摄了一堆跟风的辫子戏,里面的内容大量抄了李翰祥70年代的辫子戏电影。随后内地电视剧也跟风《戏说乾隆》《清十三王朝》这类剧,批量生产清宫秘史剧、戏说剧,比如《刘罗锅》《康熙微服私访记》《纪晓岚》。
很多人的一个误区,就是1949年后,大陆和港台就完全隔绝了,一直到90年代,两岸三地才开始交流,这是非常扯淡的。邓丽君她是唱黄梅调出身的,而她之所以幼时靠黄梅调开蒙,是因为50年代内地严凤英把黄梅戏唱红了,红遍华人圈,台湾自然也受影响。
所以说,京圈爱拍辫子戏,这个结论是没错的,因为作为辫子戏的开创者与集大成者的李翰祥,他就是京圈的,虽然1949年政治逃难跑到了香港,但是80年代回到北京,又立即和侯宝林等北京曲艺干部建立了深厚联系,现在京圈的大佬、中国最大的古董商马未都,80年代还跟在李翰祥屁股后面转呢,是李翰祥教会他如何玩古董这门生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