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开展「跨性别综合门诊」,医生被刺伤,家长哭诉「不男不女」,如何看待针对未成年人的「跨性别医疗」?
- 14 个点赞 👍被审核的答案
查看全文>>
NazHanPowerSS - 5 个点赞 👍被审核的答案
单凭医院一方的努力是很难带来质变的,但是这也更凸显出它救命稻草的地位。
我的高中,一位mtf被母亲捅伤,一道在大腿是贯穿伤,一道扎中了脊柱,影响到了走路的运动神经功能。报警后无果,警察以自家事为由搪塞过去,孩子在未接受完全诊治的情况下被家长带走继续监禁虐待,家长拒绝做伤情鉴定,警方拒绝继续介入。后来动员了整个学校去打市长热线,再加上校领导的高度重视介入,才把孩子从父母手里抢回来,破格安排了校内宿舍进行保护。
我虽未与她谋面过,但她同为竞赛班学生,算下来正好应该是我的老师带的她。无论她在竞赛和学习中中多么优秀耀眼,取得了国银,也难逃家中的长期精神虐待和肉体伤害,与此同时还有社会的冷漠警察的不作为。很难想象,如果还有温情的学校没有及时介入的话,她可能会像许多同类一样,在极度的无情压迫中选择结束自己的生命,而她的才华也会和肉体一样化作轻灰飞上了天。
我本身从事临床,明白人在面临着生物-心理-社会方面的巨大痛苦时,医生应是最主动去缓解这种痛苦的人,在生命的低谷中为患者带来温暖和关爱。身心的痛苦也好,疾病的折磨也好,死亡的恐怖也好,生命之重往往以各种形式呈现,医生存在的意义就是用理性、技术、人文关怀去驱散这种生命的阴霾。
跨性别群体有着极高的自杀率,及时的医疗介入就是一种对生命的拯救。每个人生而平等,那每个人的生命都不应该被漠视。
社会冷漠,它越是带来压迫与痛苦,医生就更应该带来人文主义的光辉。如果连医生这个最应该的群体也做不到去理解去关怀,那真的是没救了。
编辑于 2023-01-13 22:35・IP 属地安徽查看全文>>
Nattokinase - 0 个点赞 👍被审核的答案
什么是唯物主义?只有人的躯体才分男女!如果真有灵魂,那也只是一团气,一团光!实体都没有,谈什么男女?火有性别吗?光有性别吗?
身为人类,连自己的身体都不能接受,连性别自信都没有,还谈什么民族自信?国家自信?
所谓跨性别,不过是敌人制造新一代“东亚病夫”的手段罢了,把鹿角割了就成马了?那赵高才是文明开放的代表?
北京出现这样的门诊,证明我方水晶已被偷了一半,可却没听见一点驳斥的声音,这是什么不可说?任由敌人颠倒黑白混淆是非而无动于衷,难道真要等城破之日去唱“十四万人齐卸甲,宁无一个是男儿?”
发布于 2023-01-11 18:43・IP 属地福建查看全文>>
古里古怪 - 0 个点赞 👍被审核的答案
与其告诉孩子们跨性别者这个概念,如何成为一个健康的跨性别者,如何在跨性别的同时应对好人际交往。
解决问题并不一定要解决问题以及其延伸的所有问题,我们可以解决这个问题出现的原因,再将这个问题消融于无形
所以我建议封杀跨性别治疗,将跨性别打成异类,医疗方面只保留出生便是双性人的手术,并封杀跨性别者的发言渠道。同时删除各类相关文学产品宣传,将跨性别等同于坠入深渊。
已跨性别者如同吸毒过往史者处理,不得当兵考公,实施监管使其不得发出相应言论,并配发相应保持药物,以保证余生安康。
宣传,提供跨性别等同于毒贩处理
再无人讨论后,通过控制舆论使此物消失于历史
这种毫无利益的东西在这几个大棒敲下去后,估计孩子都不知道这玩意是啥。
这不比广泛开设跨性别门诊,广泛应对特殊人群带来的损害强?
为了一时声名,非要遗祸百年?
别杠,从国家角度,严打一个没有极大利益支撑的东西使其消失。
总比在行政系统多加一道坎,所有综合性三甲医院都加设一科门诊来得强,更别提后续因此出现的各种诉讼。
当断则断,莫要使其尾大不掉,方恨晚已
编辑于 2023-01-12 07:30・IP 属地上海查看全文>>
老六 - 0 个点赞 👍被审核的答案
啥叫跨性别,词儿整的挺文雅
不就是辩碳吗,那老美还整什么zz正确什么的,国内一堆人在这学,不以为耻反以为荣
人类的性别从出生的时候就决定好了,社会是个大家庭,每个性别都有不同的分工,这是最基本的自然规律,总有些人,不想承担身为男人对社会对家庭的责任就说自己是什么跨性别,铥银都,也总有些女人,要不就是经历过重男轻女,要不就是娇生惯养怕疼不想生小孩,剪个短发就以为自己是男人了
违背自然规律的人在这求包容,求别人看得起,这本身就挺魔幻的,心智未发育成熟的青少年就算了,如果都是成年人了,那就应该懂得放弃不切实际的幻想!至于说那些有钱动手术的,我佩服他们的勇气,但现实中遇到我肯定带着家人躲得远远的
错的永远是错的,别给错事找理由变成对的,学点好的吧
编辑于 2023-01-16 17:12・IP 属地中国真诚赞赏,手留余香还没有人赞赏,快来当第一个赞赏的人吧!查看全文>>
时代英杰 - 12 个点赞 👍
这篇关于潘柏林的文章前几天分享给了其他精神科的朋友,我还调侃说,潘柏林做这件事绝对有利益动机,他们却佩服得很,说潘柏林是一个“乘风破浪的人”。
一个朋友说,这是国内极其矛盾之处,循证医学上进行性别置换治疗的最佳年龄段,“患者”却没有自主决定权。
几乎不用看文字,便能想象得到这类家属在医院有如何的闹法,但也能共情到家长和孩子双方之间剧烈的撕裂感。能坚持下来做跨性别医疗的,专业能力与心理素质方面都不会差。真正接触到跨性别群体的医生,看到的却是另一种景况。
上海长海医院虹口院区整形外科的主任医师赵烨德,曾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提到,自己的老师,是“中国变性手术之父”何清濂教授。
“这些孩子在 90 年代求医无门的时候,跟我的老师是写血书的。他们自己把手指头拿针扎破了,写‘救救我、救救我’,我是亲眼见。”潘柏林医生团队 某些匿名的答主称行内人批评性别置换治疗,他说“双相”诊断存在泛化趋势我是持相对赞同态度的,但若要说“跨性别”有泛化诊断趋势只能莞尔一笑。不过任何诊断行为,都存在泛化可能,这是无法抹去的误差,需要警惕控制,但也无需杞人忧天。
诊断跨性别的工作还轮不到我等小辈插手,我国对此规定非常严格,大多数主任副主任职称都不对付。拿上海来说,整个上海具备诊断证明跨性别资质的医生一只手都数的过来,600号3个,另外有个区精卫1个;北京的多点,北医六院有几个,北京回龙观医院和北京安定医院也有,大概需要两只手才数的过来。
我国的多数城市在这方面几乎完全是空白,我们的跨性别医疗还处于起步阶段,需要更多有责任心与耐力的医生。南昌大一附院有个前辈(主任医师、教授)对此有些研究,作为内分泌科医生,却接触过不少性别烦躁的跨儿,但她这个级别也没有权限给出跨性别的诊断证明,必须经由具备资质的医生的诊断证明才能开出处方。发布于 2023-01-11 21:55・IP 属地江西查看全文>>
策安 - 9 个点赞 👍
门诊的开办者勇气可嘉。
利益被法律代表者需要实现社会的原子化,不能容许涉及众多人数的凝聚力。但又不能太原子,因为首先需要保持劳动力的数量,其次,保持个体还牵挂着另一些个体,能阻止个体的激进行动。
跨性别阻碍了这些:第一,凝聚力的真空总会填补,更自由的性别观念可以充当这一角色;第二,跨性别无法生育,阻碍了劳动力生产率的维持;第三,跨性别以个体的自由对抗目前的家庭,要是离开家庭就更有发起激进行动的动机。
所以,在公立机构或建立公益组织帮助跨性别,是非法行为。
编辑于 2023-01-12 16:17・IP 属地美国查看全文>>
笠道梓 - 9 个点赞 👍
很不错的改变。
我在国内看成人adhd门诊也挺难的,因为一般只承认童年时期确诊的adhd。中国的医疗资源不多,民众的了解和配合度差,特别是精神科,不了解的还有很多歧视,抑郁症,双相,精神分裂都会被歧视了,别说更多人不了解的性取向和性别问题带来的各种心理痛苦。医学也有学术教育滞后的现象。以前我碰到一位温州的精神科医生,他认为adhd到成年了就可以自行痊愈。也会有很多医生认为性别认知障碍是当事人的臆想吧。
希望国内的医疗体系能更关注这些少数群体困难。增加这些领域的研究,多开展一些这样的诊室,用专业消除偏见。如果社会氛围整体上接受度高了,大家了解得多了,沟通得多了,这些家长的想法也会被改变很多。
编辑于 2023-01-13 19:20・IP 属地江苏查看全文>>
CoralineC - 6 个点赞 👍
我突然理解了。
人生而在世界上,在不违反世俗规则,不伤害他人的前提下,自己想做什么就做什么,有何不可?
人的生命只有一次,如果连自己自由选择的权利都没有,多么悲哀。
时代的进步,在于人的自由解放。
大家按照自己喜欢的习惯生活,我吃素,没问题,但我不会要求你吃素,因为我吃素是我的自由,你不吃素是你的自由,他喜欢男人是他的自由,你管不了他。
我原本一开始是很反对同性恋的。
但是刚刚等女朋友起床时候,突然意识到这一点。
发布于 2023-01-11 10:51・IP 属地江苏查看全文>>
亲爱的樵夫哟 - 4 个点赞 👍
历史在螺旋中上升。一些社会上存在的问题,不是一味的无视就可以掩耳盗铃的。
跨性别相关问题挺复杂的。一方面来说,激素药物应该来说越早吃越好。但是又有一个论点,万一某些孩子只是某种冲动,并不是跨性别者呢?
在国外一些地区是采用激素阻断治疗法,延缓发育,让孩子成年再做决定。
然而激素阻断药目前在国内来说还是太贵了。就形成了一种冲突。
而且目前来说,国内依然存在着大种的矫正治疗,任何一点违逆家长的,不管是跨还是青春期的叛逆,经常被送往精神病院以及杨永信那里。被变成傻子。现在以前甚至是拿个小锤子把脑叶给弄掉。但是这种电击治疗法和这种脑叶切除又有什么大的区别呢?
其实也挺想知道,为什么杨永信之流在国内普遍嗯都知道,但是到现在还有豫章书院这种地方,一些地方的矫正治疗,甚至大行其道。
另外跨性别和家人的交涉问题挺复杂的。至少我观察到了一部分家庭的家长就属于。只要你生了孩子,留下后代,你想做什么事我们都不在乎的那种。可是这对于一部分跨性别人士来说属于极为纠结。还是有不少人不愿意骗婚的。另外生孩子就一定是必须的吗?
繁衍是生物的天性,但也不是生物必备的。
另外社会是多元多彩的。跨性别人士并没有危害社会。更不是像某些人口中的sm那种。纵然有些人的确道德败坏,但是亦有一些优秀的人物存在。
社会在螺旋中进步,或许,明天会更好。
另外再说一句:愿那些已经因为焦虑家暴各种情况而自杀或者被家人杀害的所有兄弟姐妹(不单单是跨性别群体,整个社会都存在的现状)。你们在三途川安好。在参宿四安好。虽然不能记住你们所有人的名字,但是我们会尽力的。
我们会爱所有人。
编辑于 2023-01-12 08:22・IP 属地江西查看全文>>
槿时的时光之诗 - 3 个点赞 👍
术后跨路过,我反对未成年跨性别做性别重制手术,支持成年跨性别无需家人同意选择手术的权利,而且强烈支持未成年跨性别使用青春期阻断剂。
你问为什么跨会看起来不男不女?不就是因为经历了原生性别的青春期吗?青春期阻断剂效果可逆,为未成年人争取时间选择自己后半生的性别,把对第二性征的选择权从大自然转交给人类的每个个体,是现有跨性别医疗最有效的方法了。
发布于 2023-01-11 12:34・IP 属地美国查看全文>>
匿名用户 - 3 个点赞 👍
一切的焦虑源自不确定性
不知道自己的现在,不知道自己的未来
如果有人能够对他们做出承诺,等到你18岁的时候就可以自由决定性别,就像我们骗小孩子去上学的时候承诺的那样,等上了大学就可以随便玩
那么存在的性别焦虑可以缓解80%
无法缓解的那部分,可以考虑药物治疗
但是很显然的地方在于,我们的社会没有这方面的信任基础
家长和医生缺乏信任,家长和孩子缺乏信任,病人和社会缺乏信任
所有人都不相信别人的时候,就只能零和博弈了
想要建立信任是很简单的,告诉这些孩子,曾经的病人张某某,18岁的时候做了手术,而另一个病人王某某,18岁的时候想通的,所以没有做手术
然而遗憾的在于我们的社会找不到这样的案例,所有拿出来的例子,要么家长自杀,要么孩子自杀,家长杀了孩子,要么孩子杀了家长
当所有人都知道自己的诉求不可能通过正常的方式得到回应的时候,就只能用最极端的手段了
编辑于 2023-01-12 16:31・IP 属地浙江真诚赞赏,手留余香还没有人赞赏,快来当第一个赞赏的人吧!查看全文>>
郑聪 - 3 个点赞 👍
只有深深的无奈,为什么会有那么多人选择自杀呢?因为现实就像压在蚂蚁身上的大山一样令人绝望。
身为一个独立的人,却无法成为自己。
本来打算去开易性症证明,但是省会城市居然没有医生可以开这个证明。
本来打算向家人吐露心声,还没等开口,得到的态度是“没事去医院干嘛,没病都会告诉你有病!”这要我怎么能让他们理解呢?只有窒息感。
没有钱,拖着这不男不女的身体,怎么生存下去呢,非我不愿啊……
发布于 2023-01-12 22:41・IP 属地四川查看全文>>
匿名用户 - 3 个点赞 👍
查看全文>>
東雲 - 2 个点赞 👍
几年前约拍过一位lo汉(穿洛丽塔的男孩),他本人就是位跨性别女性(生理男认知女)
他青春期的时候对自己身体的变化十分抗拒,接受不了自己的粗嗓音,又因为女性化的肢体行为被同学孤立,家里也觉得这个儿子有问题,当时没有像这样专业的跨性别门诊可以咨询,那个时期他的状态很差。他自己说能走出来正确认识自己靠的是同样跨性别的网友互助群,如果当时也有跨性别门诊,可能他难受的时间会更短一点。他是在大学快毕业的时候和家长摊牌的,可能家长看了好些年也默认接受了,不支持,但也没强烈反对,她现在已经是一个完全的女性了,算一个很好的结局了
有部分跨性别者会自己购买激素服用,这是非常危险的,有需有咨询医生别自己瞎整啊同志们
不管是经过沟通选择保持生理性别还是选择手术改变性别,都是合理的
建议在手术改变完成之前进生理性别的公共厕所,避免一些纠纷和有心之人以跨性别借口作恶,你是好人,但世界上还有很多坏人。生理性别和认知性别不一样没有错,但厕所里的其他男性女性同样没错。
发布于 2023-01-10 16:49・IP 属地北京查看全文>>
夏布洛尔 - 2 个点赞 👍
查看全文>>
AN0NYM0US - 2 个点赞 👍
跨性别医疗中充斥着一种虚伪的自欺欺人,像文章中提到的
孩子们被医生称为“来诊者”,而非病理色彩更浓重的“患者”。
我们可以不去质疑孩子的自我认同,既然她认为自己应该是女性,我们就可以把她当成女性看待——但一个女性长了一套男性器官,哪个敢说这不是病?一个女性的雌性激素水平低下,雄性激素都爆表了,哪个敢说她是健康人?
由此延伸出来的是一种更隐蔽的歧视——医疗工作者为什么不肯说她“有病”?难道得病是一件很可耻的事吗?既然对于先天性心脏病患者,我们不会避讳“你有病”这件事,为什么在性别倒错患者这里就讳莫如深了?
我们也可以理解,先天性心脏病患者会得到父母的加倍关怀,而性别倒错患者则可能会被父母扫地出门,这种现状是确实存在的。但去病化显然无助于改善这种现状——你们当医生的都说了我孩子没病,那她还在那矫情啥呢?
性别倒错患者承受的痛苦是真切的。而让他们得到妥善治疗的第一步,是承认他们得了病。如果社会不去关爱病人,反倒去指责病人,那是社会有病,我们也可以慢慢给社会治病。但无论如何,先承认有病,才能治病。
编辑于 2023-01-11 17:16・IP 属地广东查看全文>>
Liuuzaki - 2 个点赞 👍
提示:本回答与问题无关,是这个事引发的个人思考
目前大多数父母是缺乏人权教育的,比如文章里这段话:有的父亲声泪俱下,把潘柏林堵在办公室,差点给他下跪:“我宁愿这个孩子没有了,也不想他变成这样一个不男不女的样子。”这种言论就好像孩子不是一个独立的人,而是他的财产,想有就有,不想有就没有。
短期内要改变这种观念是很难的,建议国家允许未成年子女起诉父母,如果孩子受到父母的压迫,可以请求法律援助机构指派律师,要求法院剥夺父母抚养权,进入福利院由国家承担抚养义务。
另外,鉴于目前的低生育率,建议国家发放针对未成年人的抚养费(每个月起码500吧),16岁以下发放给父母。16岁-18岁发放给孩子,经孩子同意可以由父母代收。儿童福利院抚养的话,平均每个孩子的拨款肯定得再高一些,应该保证福利院的孩子得到的各种资源不低于中等收入家庭的孩子。财政再紧张也得挤出钱来,基建少搞点无所谓,现在基建已经很好了,当务之急是把总和生育率拉回到2以上。
针对孩子发放抚养费,有一个好处就是,减少孩子的心理愧疚,父母pua孩子的一个理由经常是我辛辛苦苦把你养这么大容易吗?如果国家分担一部分责任,孩子就可以说不是你把我养大的,而是国家把我养大的
发布于 2023-01-12 15:10・IP 属地山东真诚赞赏,手留余香还没有人赞赏,快来当第一个赞赏的人吧!查看全文>>
由之 - 2 个点赞 👍
乐,所以,合着医生活该?合着好人就得被枪指着?????????????????????????????????????????????????????????????????????????????????????????????????????????????????????????????????????????????????????????????????????????????????????????????
编辑于 2023-01-12 20:43・IP 属地新疆查看全文>>
匿名用户 - 2 个点赞 👍
很难受吧 奈酱自己就是跨性别
希望 我们 有机会 生活在阳光下 有平等的机会 平等的被对待 被尊重
可以不理解 但是请尊重…
每个人都有选择自己的权利,这些家长可能不知道 他们的行为 导致跨性别群体的自杀率 比普通人高25倍 每过几天 我就能听到同类离世 反跨的这些家长 如果你们希望你们的孩子早点离开,请继续…
编辑于 2023-01-12 19:44・IP 属地江苏查看全文>>
是奈奈子吖 - 2 个点赞 👍
查看全文>>
林梦驹 - 2 个点赞 👍
支持跨在了解相关的身心以及医学知识后自己选择,同时医生正确引导治疗不做gate keeping,医疗系统放开治疗药物的合理使用;同时全体社会对家庭场域中的父母和孩子的消解偏见和歧视的宣传教育要做好。大象对trans就是压制和不接纳的态度,面对这一个个活生生的人我第一次希望我能低下身段向大象求情,求它松一点口。
另外,有人说跨了会后悔,那么发育期不跨以后错过,导致生理心理不统一后悔痛苦了的你负责吗?还是要trans自己选择,别人代替本人选才会痛苦才会后悔。
编辑于 2023-01-13 21:16・IP 属地山西查看全文>>
jokjsjjs - 2 个点赞 👍
他们都不愿意接受人群中有1%左右的同,2%左右的双,又怎么会接受0.001%的性别认同特殊人群呢?
即使到了今天,他们还是努力通过他们想象中的「矫正」来逼死这些人。
还得是百京,已经有真正的医生来服务这个人群了。
编辑于 2023-01-16 16:03・IP 属地北京查看全文>>
快乐阿全 - 1 个点赞 👍
查看全文>>
梏权 - 1 个点赞 👍
所以我们都不愿意收……都把ta们往北上广医院推…现在跨性别,双相这些“流行病”“时髦病”在部分青少年群体中扩大化诊断的趋势越来越明显了,大夫们也怕担责任
发布于 2023-01-11 12:29・IP 属地山东查看全文>>
匿名用户 - 1 个点赞 👍
查看全文>>
匿名用户 - 1 个点赞 👍
十字花科症候群,是一种自我认知为蔬菜的集体癔症,据说花泽香菜是患者之一,那么应该如何治疗十字花科症候群呢,是单纯把十字花科症候群看成是不正常的人,还是尊重它们的自我认知,真的把它们看成蔬菜呢,是否应该使用叶绿体植入技术进行手术改造呢,这也是一个目前争论的焦点,那么我是如何看待这个问题的,我还是希望十字花科症候群人群能够单纯停留在观念层面上,因为我们目前没有多少物质层面上的解决方案,现有的那些方案都是有严重缺陷的,根本不能把人变成蔬菜,反而造成很大的后遗症,困扰终身,还有,叶绿体植入技术的利益集团可能会有把更多的人培养成十字花科症候群以牟取暴利的动机,他们可能会通过手中的政治和媒体资源来达到目的,如何控制这种模因传染,就是摆在政府面前的一个重要的问题。
编辑于 2023-01-11 17:37・IP 属地美国查看全文>>
走地鸡 - 1 个点赞 👍
查看全文>>
Nonconvertible - 1 个点赞 👍
作为一名隐藏的MtF,青春期没法用药,现在已经完全不可逆,无可改变了。
什么激素也解决不了焦虑问题,所以也不需要了。
不过,仅仅关注性别的人生未免也太无趣了~
嘿嘿,我要藏好自己,加油为大家贡献自己的价值。
要是能取得一些世俗意义的成功的话,就再好不过了w
这样的话,如果有一天焦虑严重到失去生命,我就把事情写在遗书里。
也许这样,就能扭转大家的一些偏见,引发大家对这个群体的一些关注吧....?
正如当年的图灵一样。
希望以后的人,可以有至少在青春期使用阻断剂,把决策后推的机会。
其实生存和繁衍本身并无价值,我们也不是为了存在而存在。
我们追求的,是希望能以自己理想的样子,幸福快乐、有尊严、有质量的活着。
只是不同的人,对于这个标准看法不同罢了。
最后,祝愿耐心读到这里的你,可以每天幸福快乐,活出你自己想要的样子~
编辑于 2023-01-12 08:12・IP 属地浙江查看全文>>
匿名用户 - 1 个点赞 👍
跨性别综合门诊是一项很大的进步。
在我青春期的时候,没有任何可以依赖的医疗部门,提供任何医学支持。哪怕是青春期阻断剂也是很理想的一种选择。跨性别这个概念在我们的社会里面,属于“另类”的概念,由于历史原因或者传统观念的影响,在接下来很长的时间里都会是不被社会大多数人接受的。但是作为跨性别,性别焦虑是客观存在的事实。未成年跨性别接受医学帮助,也无可厚非。
如果我在我青春期的年纪,如果有正规的跨性别医疗服务。现在的我,能完美得多。女生的身体体态,理想的肩宽,腰臀比,以及纯女性化的声音。至少可以享受女生的最美好的年纪,接受追求者的追求,而没有任何的心理压力。
所谓的医患之间的冲突,在任何的医疗科室,都存在。只不过由于社会中跨性别知识普及有限,绝大多数人无法正常理解。但,时间长了,理解的人会多起来。新事物,总有一个过程。
发布于 2023-01-12 10:22・IP 属地浙江查看全文>>
爱吃蛋挞的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