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企效率高这个谎言是如何传开的?
民营经济税收贡献超过50%,国内生产总值占比超过60%,技术创新和新产品占比超过70%,城镇就业占比超过80%,对新增就业贡献率超过90%翻译一下就是民企用8-...
- 95 个点赞 👍被审核的答案
明明垄断了土地,却就是不涨房价;
明明垄断了医疗,却让每个人都能平价看得起病;
明明垄断了教育,却让每个人都能公平上学,不存在北京560上清华河北700分落榜
对吧?
不得不说既得利益者就是爱国
发布于 2023-04-09 21:26・IP 属地四川查看全文>>
Sigon - 74 个点赞 👍被审核的答案
烟草、石油、电力这些行业是靠着垄断才有那么多营收的。都不用放开市场化,赖昌星当年开了个走私的口子,就干死多少中石油的分支机构。山东魏桥集团自己发电价格比国网低30%结果被处罚。
金融、军工、医药等行业则有明确的牌照(许可证)制度,民营企业只能吃国企吃剩的残羹冷炙。
汽车行业因为供应链复杂,而且国企是在太过拉胯,外企又挟洋自重逼着政府放开,要是阻止民企对就业和社会稳定影响太大,而且容易友邦惊诧,政府放松了卡脖子的手,民企才有不错的表现。
若是把这些垄断和准垄断的行业去掉,看那些真正市场化的行业,你就会发现民企才是产值、研发的大头。
至于财政收入,税务简直就是“严格立法,普遍违法,选择执法”的人治之术的典型。国企有大量的退税和财政注资,缴税多也不怕。民企真要是按照条文缴纳全部税款,个个倒闭。国企不避税,民企要避税,财政收入才有那么大差别。
而且国企还有大量的“临时工”、“外包”之类,他们的人力真的只占那么点比例吗?
发布于 2022-12-06 13:20・IP 属地江苏查看全文>>
myleader - 22 个点赞 👍被审核的答案
私企当然效率高,这是常识,既有市场实践证明,又有理论支撑。
目前国企主要是央企,依靠的是行政垄断、牌照管制、金融资源、财政扶持。
规模以上国企集中的行业,矿产、能源、金融、航空航天军工、公共事业、通讯,哪个行业不是靠行政垄断、牌照管制?有的行业,虽然有牌照管制,但所幸还给了条路,许多民企硬是自己杀出一条路来,典型的是汽车制造行业。最早就是一汽二汽重汽广汽这些共和国长子,哪有今天的比亚迪新势力的影子?连私生子的待遇都没有。
来,你看看央企名录,哪些企业不是依靠行政垄断和政策扶持起家?依靠资源垄断维持经营?你在一百家里能找出几家?
只要放开让民营做,比如流通领域,国企在哪个行业不是节节败退?
2009-2020,十年之后,国企民企在金融服务可达性上仍然是冰火两重天。
可以说,只要是自由竞争、公平竞争的行业,只要给民企充分的机会和资源,国企和央企无不失败。
我经常举通信业“巨大中华”的例子。曾经的通信行业四大巨头。最开始大唐基础最好,电信部的亲儿子,华为没几个博士的时候,大唐恐怕是四大巨头里高级职称最多的,但现在已经基本解体,多少人听说过?巨龙也消失。集体所有制的中兴,被华为甩的看不见。华为是私有化程度最高的,活的最好。
如果公平竞争,国企根本就没戏。
如果你学习过经济学,你就知道,依靠垄断获得市场的企业,实际上牺牲的消费者福利,远远大于其获取的利润。
说了这么多,私企效率比国企高是没什么争议的。
但是为什么即使是资本主义国家如美国,也会有国企存在呢?
因为国企是为了另外一个目标:公平性服务的。
任何一个社会都需要同时权衡效率和公平。
举个例子来说,纽约MTA(地铁)就是一家国企(或者是地方国企)。亏损严重,只有政府补贴才能做。因为必须为广大市民尤其是中低收入者提供必要的通勤手段。它的目标不是赚钱,而是弥补市场的不足。当然,它仍然因低效率和浪费被激烈批评。
中国的国企也完全不必要以利润为目标,那其实是牺牲了消费者福利,完全是得不偿失。
但是,并不是所有领域都需要国企。中国很多行业没有必要实行如此强的行政垄断和牌照管制。改开以来,主要放宽的是轻工业领域,如家电制造,长虹海尔这类国企或集体所有制企业江河日下,美的这类纯民企崛起。但民企也努力在一些放开的传统国企占主导的制造业领域,如汽车制造,机械制造,冶金,化工,造船等行业,占有一席之地。事实上,中国整个产业结构中,越是产业结构升级的一些方向,越是行政垄断和牌照管制越松,民企越发达,占比越高,如互联网行业。这些行业充分证明了国企的效率低下,无法适应市场化竞争。
国企的问题其实早已昭然若揭。只是涉及巨大的既得利益阶层和意识形态问题,所以进入改革深水区后不但改不动,还时不时有返祖现象。
甚至一些zf 部门应当进一步去行政化。举例来说,在美国,证券交易所都不是zf机构。是市场化运作的。中国很多所谓事业单位(包括交易所),实质上仍然是按照行政机构设立和赋权,是市场化的巨大障碍,极大提升了市场管理成本,阻碍了要素的自由流动和资源优化配置,导致效率低下。
我觉得其实很多人恐怕没有意识到,当前中国改革再次面临重大关头。因为产业升级、结构调整的必然结果就是,要经济更加健康、更加健壮,进一步升级,就必须深化市场经济改革,尤其是所有制改革。因为,维持国企的份额,与提升整个经济系统效率,降低社会管理成本,增强国际竞争力和企业活力,根本上是相互矛盾的。改开这么多年,这个问题其实已经有了答案。
天天讲中美竞争,在我看来,只要中国在这个方面不突破,美国没什么可担忧的。
编辑于 2022-12-08 23:52・IP 属地美国真诚赞赏,手留余香还没有人赞赏,快来当第一个赞赏的人吧!查看全文>>
萤火虫 - 16 个点赞 👍被审核的答案
查看全文>>
北极鲶鱼的老公 - 2 个点赞 👍被审核的答案
谎言吗?国企是催生了比亚迪还是华为?催生了阿里巴巴还是腾讯?占尽垄断资源,占尽先发优势,占尽政策禀赋,搞经营和创新的时候他说在搞党建,搞党建的时候他说在搞经营要创新,啥都没搞的时候他说两手都要硬。
编辑于 2024-11-09 07:53・IP 属地湖北查看全文>>
保密 - 0 个点赞 👍被审核的答案
国企用1-2的人力资源,创造了5的税收价值,4的gdp,3的科技创新。
说得好.
建议题主上书中央, 全面取缔非国有经济成分. 之后, 没有了私企浪费资源, 国企就能用 10 的人力资源, 创造 50 的税收价值, 40 的 GDP, 30 的科技创新.
伟大复兴就可以提前到来了, 岂不美哉?
发布于 2023-05-17 04:38・IP 属地美国查看全文>>
Sarcasm - 6 个点赞 👍
不受市场筛选影响,领导层大量腐败、侵吞纳税人血汗,只能依靠权力垄断、政策倾斜等不公平竞争手段才能在市场苟活的是什么企?
查看全文>>
不期而遇 - 2 个点赞 👍
不准随意打骂顾客才过多少年,还是现在的年轻人是没有挨过社会主义铁拳的毒打。
我家隔壁就是供销社,当年供销社那帮年轻人在我们这打架是出了名的。
记得九几年有一天供销社开会,散会后所有人都也走边骂:“上面的人有毛病,要我们微笑服务,他们怎么不给我们微笑,微笑个屁。”
当时我们这的小孩都怕他们,有时我们小孩去供销社趴在柜台上看,就会被骂、被赶走,嫌我们影响他们聊天。
查看全文>>
九斤葡萄 - 1 个点赞 👍
国企分为盈利性竞争性国企和非盈利性国企,政府提供基础性公共服务是应当履行的义务。私企没有这个义务。
私企的职责是缴纳税费,吸纳就业,创造外汇,为消费者提供消费和服务。
国企:
财政注资,无偿的土地,资源划拨,财政,优惠贷款,这些无形资产没有量化。不说别的光三桶油掌握的能源市值几十万亿不会少吧。
不宜过度强调私企的公益性,企业办社会的历史教训还少吗?企业投资要遵循市场经济发展规律。天天讲营商环境,连投什么都还要被道德绑架。谈什么市场经济,营商环境呢?
如果网约车捆绑农村客运,网约车做不起来多少车主收入受影响?如果快递捆绑农村邮政,快递做不起来会减少多少就业?
如果你在城里开个超市盈利很好,政府非要你去偏远农村开个超市,否则吊销营业执照。你觉得合理吗?你会接受吗?市场经济连自己投资什么?在哪儿开店政府都要管?如果你因此关店影不影响投资,就业和消费?
企业办社会只会拖垮企业,这已经为实践所证明。非盈利性公共服务国企是代表政府提供公共服务。毕竟纳税人的税收是给政府不是给私企,政府有义务提供平价的基础
查看全文>>
真武大帝 - 0 个点赞 👍
紫光展锐集团长江存储?我被开启私企籍了?
怡宝?我打赢农夫山泉了?
魅族?我卖手机比红米便宜了?
蓝箭?22年10月不是才飞个火箭嘛?
春秋,奥凯瑞,吉祥航空?我好歹没有整出海航这种大窟窿吧,这也骂我?c919我也买了
一汽,长安,奇瑞,ψ(`∇´)ψrnm我一拳打爆比亚迪。脚踩蔚来,手捏理想。踏爆日系,美系,德系赢遍全球。
天马微电子,富士康能比我黑?笑拉了。让台湾私企感受一下国企震撼。
格力……啊,我已经改为董企了。不参与。海尔,美的,九阳,海信,大伙手牵手都是干家电分什么。一起捞钱一起嗨,保底?我不到啊。
彩虹集团给欧洲来点电热毯震撼。啊,那边够气不收啊,能还点股民钱嘛?哦国企大爹嘛,为国接盘!
京东方?是收了融资啦,现在老板不叫陈炎顺了?
至于题主那类人你别急,国企是全行业都有在做的,一个个慢慢列很长的。
编辑于 2022-12-10 20:03・IP 属地广东查看全文>>
匿名用户 - 0 个点赞 👍
让你去私企你骂996,让你去国企,你说效率低。这届网友真难搞啊。
查看全文>>
leo张 - 0 个点赞 👍
原因很简单,你看看国企有多少资源,民企有多少资源,国庆多少钱是赚的资源外包给别人运作的差价。
查看全文>>
X Lawrence - 1992 个点赞 👍
查看全文>>
暴力的小白兔 - 1248 个点赞 👍
90年代前,全国都是国营食堂、国营商场,很多店里都有这样的招牌:禁止打骂顾客
怀念国营的可以每次去饭店、商场前,扇自己两巴掌,体验下纯粹的国企服务。
但是反过来,如果我寄一个快递到中西部偏远地区,那我就不得不选择邮政,因为顺丰四通一达都到不了。
你不能因为超市的钱都由10%的收银员经手,就说超市剩下90%的营业员没有创造价值,可以把他们开除了。国企有国企的赛道,私企有私企的赛道。
国企适合做一些垄断性、普惠性的行业,同时克制自己赚钱的欲望,私企则需要张扬自己赚钱的欲望,充分去开拓赛道去创新。
至于私企工资低、加班多、不规范的问题,那不是资本的问题,是权力的问题。剥削的本质来自于权力,如果没有权力的庇护,资本只会讨好民众。
欧美日韩的私企就很规范,从来只听过他们的大学生梦想着进入FLAG,进入财阀,进入大社团,没听说过他们的大学生毕业就等着考编。而我们的私企老板,如果他发良心想给员工加薪、加福利、遵守劳动法,也会因为竞争不过不遵守劳动法的竞争对手们,而放弃这些念头。剩下能遵守劳动法的,也就有垄断地位的国企,和被母国劳动法约束的外企了。
然而事实上也不是所有国企都能遵守劳动法,编外职工、派遣工就享受不到。
编辑于 2022-12-10 10:02・IP 属地江苏查看全文>>
万答通 - 1127 个点赞 👍
自己去找个央企机关看看层层转包之后真正干活的都是什么人不就行了。
中国从古到今,剥削民众的人固然不缺,但一边剥削一边还要吹牛自己工作效率高,服务意识强的,
以前还真的是少见。
发布于 2022-12-10 14:01・IP 属地广东查看全文>>
匿名用户 - 695 个点赞 👍
查看全文>>
Co鸡大神 - 572 个点赞 👍
企业资产中国有企业占有60.4%,民营企业仅占有39.6%,这些民营企业拿着国企一半的社会融资,顶着国企强大的垄断压力(一半左右的行业和几乎全部的高利润行业民企无法进入或极难进入,包括金融、烟草、能源、交通等),在全社会对民营企业的抵制和批评声中交了两倍于国企的税,提供了八倍于国企的就业岗位。
你觉得民营企业效率高是谎言?
(资料来源:火星数据研究所)
我可没刻意贬低国企,只是在说民营企业经营效率的问题,评论区那些无脑鼓吹国企的,说只有国企有社会担当、愿意亏本经营让利于民的,国企之所以愿意在民生领域亏本经营,不是因为心善,而是因为关乎国计民生,政府有硬性规定。国家命令了每个村子必须通电,所以电网才不得不去修那些亏本的供电线、国家命令了西藏必须通铁路,所以国铁才不得不去修每年维护费远高于利润的青藏铁路。
绝大多数掌握了垄断权的国企,都会像广电一样,用尽各种手段割韭菜,直到把市场玩到崩溃,把自己玩到濒临倒闭,这种企业的产品,脱离了本土的垄断环境,在国外有什么竞争力?像中建三局那样以超低价投标,中标后再用各种变更和索赔把工程款抬高、不给钱就停工的行为,到了国外人家会惯着你?
无脑鼓吹国企的,最近沸沸扬扬的重庆燃气事件解释一下?这可是根正苗红的国企,别说什么完全是董事长的锅,董事长已经被免职了。这么大的事情能是他一个董事长就干的出来的?那重庆燃气背后这些大股东都是吃干饭的吗,面对单季度利润暴增11倍都无动于衷?
编辑于 2024-04-24 11:26・IP 属地北京查看全文>>
故园海棠 - 547 个点赞 👍
查看全文>>
ARPK - 454 个点赞 👍
其实拆穿了一点不好玩。
国企的1-2的显性人力资源,背后是8-10的隐形人力资源(借调、外包),以及近乎100%的行业垄断和120%的国家政策扶持。
民企效率确实不高,但是架不住人老板剥削手段太狠,能给3000绝不给3500,把省钱抠到了每一个铜板里面,所以民企的8-9人力资源,说不定收入还不如国企那1-2呢。
有人肯定想用阿里腾讯这些互联网公司来杠,对不起,中国有几个互联网巨头?占所有民营经济的百分比又是多少?
拿民企的上驷对国企的中驷下驷当然稳赢,但是你反过来想想,人家同级别的还不是吊打你?
我说民企效率不高,是因为他们管理手段、管理方法甚至管理理念都很落后。
今年最起码有三四家民企找过我,去做内部的管理流程体系搭建和优化,不乏网易这样体量的公司。
民企不是没看到自身低效率的缺点,只是生存的环境太恶劣,退一步可能就是悬崖峭壁,总是在生存和死亡之间反复横跳。
真正要沉淀下来,做好效率,那不是一朝一夕的工程。
往往这时候,大家又舍不得花钱了。
这就是个悖论。你不做效率提升,公司没有前途;做效率提升,要花大钱,短期还可能没回报,也没前途。
这跟十多年前上ERP一样,所谓不上ERP等死,上了ERP找死。
但是十多年过去了,大家都上了。
该死的也都死了。
编辑于 2022-12-04 16:59・IP 属地上海查看全文>>
常无欲 - 444 个点赞 👍
查看全文>>
博爱之城 - 395 个点赞 👍
查看全文>>
王东来 - 325 个点赞 👍
天下居然还有这么扯淡的提问。现代版指鹿为马了属于是。
你还不如说为什么网络通讯电视台烟草铁路这些行业都没有私企,是因为竞争不过国企都挂了吗?
但凡没有政策和牌照垄断的领域,国企都拉胯,毫无竞争力。哪怕在上海这种技术官僚扎堆的地方,我也没见过哪个领导好意思提国企效率高的。反而一提项目进度经常就是一句“我们是国企嘛,你懂的”。
当然有一些国企效率确实不低。但这种一般都有两个特点:职业经理人机制做的很好;业务非常市场化,因此实际业务部门比较靠谱。
发布于 2022-12-10 12:58・IP 属地上海查看全文>>
涂子 - 307 个点赞 👍
根据张杰等人《中国金融扩张下的本土企业创新效应》的一文:
2005-2016年我国金融业增加值占GDP由3.99%升至2005年的2016年8.35%。相比下,2016年美国和英国的金融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分别为7.62%和6.69%,其他世界制造业强国和创新强国,如日本、德国、法国、韩国等,这一数值分别为 4.2%、3.93%、4.11%和 5.44%, 皆远低于我国同期。
特别地,2005-2016年间我国各省份地区金融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增长率的分布形势显示,其均值水平高达184%,远高于同期美国、英国、德国、日本、法国、韩国各国的 -0.82%、-11.45%、-25.46%、-29.15%、8.51%和-16.13%。
我国各省份地区金融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增长率均值为184%,其中,东部、中部、西部以及东北地区的均值分别为147.4%、210%、150%和390%。可以看出,经济相对发达的东部地区金融业增加值占 GDP比重增长率水平,要明显低于中部地区、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以东北地区为例,黑龙江、辽宁和吉林的增长率分别为864%、214%和 91.8%。中国大型金融企业几乎都是国企,占GDP比重居然比英美还高。特别是,同期很多国家金融业比重在下降,我国在增加。
金融是国企的大头,而银行又是金融的大头。中国银行利差冠绝全球,国内银行不像国外银行非常依赖增值服务,而中国42家上市银行利润,占4700家上市公司利润总额的近40%。
显然低效的国企银行因为受到利差政策的保护,不断吸食其他产业和居民的利润、财富。
如果国企效率高,那么很明显近些年东北三省的经济效率提升很明显。毕竟十年来全国金融比重提升了184%,而东北提升了390%,黑龙江更是864%。
如果国企效率高,那么中国的房贷利差应该是全世界最低,河南农商银行就应该真的发金条。
所以到底是国企效率高是谎言,还是黑龙江经济差、中国房贷压力大、河南农商银行暴雷是谎言?
编辑于 2022-12-11 12:03・IP 属地陕西查看全文>>
Orz辉 - 265 个点赞 👍
这东西去美国宣传好不好…..中国这边是真的试过全面国有化 。
不过改开都40年了,意味差不多有50%的人没经历过真正的国有化计划经济时代,提出这样的问题也正常。多看下书,谢谢
编辑于 2023-02-06 16:43・IP 属地四川查看全文>>
Kenway - 265 个点赞 👍
粟裕大将1950年就抱怨过,哪怕都是卖美国进口的卡车,国营公司的价格就是比民营汽车行的价格贵400%,质量还不能保证。
国营建筑公司给部队修机场,同样的质量,国营建筑队价格比私企贵20%-30%。
最后,粟裕将军身心俱疲,提议自己让贤,让刘伯承或者林三虎来做这个总指挥。
公私合营后,国营企业员工下午4点30就不干活了,洗澡换衣服准备下班。
更具黑色幽默性质的是这些提前30分钟不工作的国企员工还算是好的,更多的国企员工是迟到早退成风,工作期间极其不认真。
而还没有“合营”的民企则要坚持到下午5点正式下班才能去洗澡。
换言之,民企比国企多工作至少半小时,这效率高不是很正常?
编辑于 2024-08-26 12:57・IP 属地北京查看全文>>
菜头会飞 - 264 个点赞 👍
我不跟二极管交流,因为二极管根本就没法交流。
不是私企效率高,也不是国企效率高,而是不同的行业、不同的细分领域,都有它最适合的、效率最高的对应的生产组织模式和规模。
让私企去搞控制国民经济命脉的能源与基建,和让国企去搞百货商店与时装设计,都是一样的灾难。
就算同样是打灰,一千万美元以下的小项目和十几亿美元的大项目也是两码事。前者你让大国企搞,搞多了我们能把裤衩子赔没。后者你让私企去搞,他十年都干不完活。他压根就组织不明白,最后让人清出去。
但你让他们干小项目他们就能又快又赚钱,让我们干大项目我们就能组织得井井有条,按期完工还能赚钱。这都是血淋淋的事实,是我亲身经历过的。
大家各自适应的领域是不一样的,硬去别人碗里吃饭都是要中毒的。为什么就不能够承认,术业有专攻,各自把各自擅长的领域打理好?
你说十几亿的大项目重要,几百万的小项目就不重要吗?都重要,而且一样重要,缺了哪个人都没法生活。
别二极管,别魔怔,别走极端。必须缝合,谁缝合得紧密,缝合得灵活,谁就能发展得好。
编辑于 2023-07-08 14:40・IP 属地赞比亚查看全文>>
伏罗希洛夫射手 - 254 个点赞 👍
国企里以前盛行大茶缸子文化,可以去问一下那个年代的老人。
先给谁添茶叶,添多少,倒多少水,杯盖开口朝着谁,杯把朝着谁,见什么级别的该一口喝多少,暖瓶盖用几根手指拿,暖瓶壶嘴的尖尖对着谁,什么级别对应什么暖瓶颜色,
这里面的学问可多了去了。
并且大家普遍认同,洋人不懂这套,蛮夷罢了。所以得出结论,洋人一定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我们一定会胜利。
后来随着改革开放,大量的私企诞生,大茶缸子文化彻底烟消云散了。
编辑于 2023-07-09 19:24・IP 属地山东查看全文>>
马飞飞 - 246 个点赞 👍
是被官办经济毒打过的一代人传开的,国企效率低下是经历过那个时代的人的基本共识。
官办经济是什么?不只是企业的所有权归国家那么简单,它是一整套制度设计,一套完整的生态系统,从职能部门的机构设置到社会公众的生老病死都是其一部分,上一代人在这种环境下生活成长,官办经济是好是坏,他们最有发言权。
当年的国企和现在的国企根本不一样,那时候的国企根本不是什么企业,而是一个小型社会,除了企业自身的生产经营部门外,还有诸如托儿所,幼儿园,学校,食堂,土建,民兵,交通,澡堂,医院,农垦,效仿,市政,图书馆,文化宫乃至火葬场等生活部门,从摇篮到坟墓给你安排的明明白白。
实际上是国家把相当一部分社会职能外包给了企业。
那时候的国企机构臃肿,体量庞大,像我们这边一个水箱厂,生产汽车用的水箱,就这么一个细分行业的企业,居然有3000多名职工,还有几万退休职工,其中大部分人压根就和水箱生产没半毛钱关系,都是什么食堂和澡堂的职工,这种机构环境下,企业管理者不仅要对企业的生产经营进行管理,还要对这个小型社会的吃喝拉撒衣食住行负责,那时候厂里的职工结婚恋爱都要打报告请企业领导批准,夫妻闹矛盾了还要企业管理人员来调解和稀泥,企业职工子女的入学就业还要企业自己想法子解决,那时候国企的管理人员严格来说并不是产业经营者,而是事实上的官僚,他们的主要职能是维持这个名叫“企业”的小型社会运转,生产经营只是诸多工作的一部分,做决策时既要考虑企业的生产经营,还要考虑这个小社会的综合效益。
在这种情况下能指望企业有多少效率可言?
从摇篮到坟墓看上去很美,实际上这套体系是高度孤立,高度排他化的,企业职工子女的就业往往是内部消化,子承父业,外人进不去,里面的人出不来,形成一种孤立于社会正常之外的世袭阶层,当时这种搞法叫“顶岗”。
而且这种保障往往是低水平低层次的,一家企业本身的产业职能根本提供不了那么多的社会财富来保障如此庞杂臃肿的机构,但是需要保障的人又因为小社会内人口的自然增长而不断增加,社会体制又要求一碗水端平,于是只好用低水平换取高覆盖率,1989年沈阳的353户企业中,有216户没有缴纳折旧费,其中石化企业少缴10.4亿油田维护费,少缴折旧金11亿,折旧费用亏空一半以上,导致设施长期落后,年久失修。
比如企业办社会时期北方国企的“三供一业”问题(即国企职工家属区的供水供暖供电和物业管理问题),很多企业家属区长期受困于基础设施落后和年久失修,居民生活条件恶劣,有些小区半个月才清运一次生活垃圾,改革开放后把社会职能进行转移时由于整顿成本高,一直没有企业愿意接手,很多地方一直拖到2016年有关方面发了文件硬压,到了2018才勉强解决。
企业的低水平社会服务已经足够让人厌恶了,关键是企业自身的产出根本无法覆盖这些低水平社会服务的支出,于是只好向政府伸手要拨款,80年代企业利改税之前,国企是不纳税的,而是上交利润,但是如果没有利润而是亏损,则要政府拨款填补亏空,政府的钱从社会来,最后这些企业维持庞大臃肿机构和冗余人员的费用,归根到底还是全社会,特别是占社会大多数的农村承担。
在这些庞大的包袱下,国企能有效率才是怪事一件。
另外就是令人诟病的大锅饭问题,对大锅饭的批评已经多如牛毛了,我也说不出什么更新的东西,只能说一点比较小的角度。
大锅饭时期有一个常年被忽视的问题,就是严重的低水平贪污问题,比如四川某罐头厂,工人贪污肉成风,有人把罐头塞进水壶里提出厂门,有人上夜班时把大块的肉装袋子里挂树枝上,下班后再从围墙外取走,管理和安保人员也见怪不怪,睁眼闭眼,只要不公然从厂门口拿着走就基本不管。
一些企业借着招待开支费用的明目大吃大喝,有产值200万,利税“扛扁担”(也就是利税为负)的企业,一个月的招待费用就超过4万元,钱不够了就去“跑部钱进”。
1991年国家统计局主办的统计信息报发文章,专门给这种情况取了个绰号叫“内蛀”。
当时还有个顺口溜叫《亏损歌》
亏损好,亏损好
企业亏损了
工资有人保
奖金少不了
审计检查不来了
摊派赞助不见了
得罪人少了
外部矛盾少
提拔有望了
亏损好,亏损好,亏损就是好这还开个锤子企业。
还有企业技术改进和更新换代乏力的问题,当时中国工业设备的法定折旧年限超过16年,设备新值率不到60%,折旧率只有5.3%,而同一时期,日本的折旧年限是7-14年,法国是8-10年,折旧率分别为9.2%和14.3%,新值率低于80%就要淘汰,比如鞍钢,80年代对全国固定资产进行统计排查时发现,鞍钢80%的设备属于落后和一般水平,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只有3.36%。
同一时期进行统计发现,上海的500多家大型企业中,更新改造率达到70%的也仅仅占13%,其中纺织行业的12万台主要设备中超过一半已经超期服役,大量设备年久失修,带病工作,而企业连奖金都发不出来,工资拖拖欠欠,根本无力进行技术改造。
还有更早时候的重庆,当时重庆的工业很多是搬迁型工业,第一次是抗战时期内迁的企业,第二次是60年代三线搞备战备荒迁过来的,很多厂房和设施本来是临时建设的,当时有“捆绑房”和“抗战房”的说法,不少设备非常陈旧,甚至到了80年代居然还保留着不少慈禧太后时期的产品,70年代初,轻纺部对重庆的上千台纺织设备进行抽查,居然只有1台合格,而这种情况一直延续到90年代初。
这样的企业显然毫无竞争力可言。
最后就是政企不分问题。
政企不分问题造成了很多严重后果,比如官僚程序复杂问题,80年代中后期,贵州铝厂和瑞典一家公司签署了一份合资合同,层层上报审批,盖了70多个章,还是没完没了,最后企业无奈,把盖章任务承包给7位干部,7位干部忙了一年终于盖完,最后统计,一份合同上盖了270个公章。
在这种情况下,甚至催生出一批专业盖章倒批文的承包公司。
当时审批有多复杂?举个例子,武汉“650工程”也就是中南轧钢厂,建成7年没有轧出1斤钢,因为厂子建好了,但审批手续还没批下来,等批下来,设备技术指标已经落后了,开工时是先进产能,投产时是淘汰产能。
还有一个比较典型的例子,海湾战争结束前的1991年2月左右,科威特开始组织扑灭被萨达姆点燃的油气井,当时全球的专业消防企业都在争取参加这一项目,当时四川一家企业准备好人员和设备后,向上级打报告审批,但是等到手续批下来,已经到8月份了,大火基本上被扑灭了,中国消防企业只能捡点剩饭吃。
企业管理人员被各种行政事务淹没,分身乏术,80年代末天津对该市企业进行的调查统计表明,平均每家企业每年接待检查、评比85次,其中检查57次,评比28次,厂领导外出开会平均167次,开会占用时间平均198.6天。
济南汽车制造厂,最多时一天接待检查团十几个,每个检查团都要企业人员汇报,陪同,江苏无锡合成纤维厂,1990年接待各类人员1.2万人次,无锡国棉二厂一年接待1.8万人次,其中1991年1月,一个月就接待1500人次,检查人员基本上来自各级主管部门和机关,一年花费接待费用近百万元。
当时许多企业连订报纸的自主权都没有,当时规定省级以上的党报必须订到基层支部和企业车间,地级,县级,市级也有类似规定,各个部门,协会的报刊也有类似要求,这些报刊借着行政权力往下压,企业不得不订,往往要订几十上百种报刊,动辄花几万十几万元,曾经出现过一个87人的车间订了100多份报纸,报纸比人多的奇景。
政企不分纠缠在一起的行政机构的叠床架屋问题,80年代市场曾经流行散装水泥,为了管理相关行业,国家经委成立了散装水泥办公室,最早设在国家建材局,由其代管,后来又移交到物资部代管,结果各地建材局不愿意交权,要求收回这个机构,但是物资部又不干了。
于是建材局另起炉灶,成立国家建材局散装水泥办公室,还成立了国家建材散装水泥协会。
物资部也不示弱,马上成立一个中国散装水泥协会,于是,出现了一个行业两个中央办公室和两个协会的局面,而且两家都说自己才是正朔,各自发文件,各自搞管理,还出现过一个项目在其中一家审批通过后,另一家从中作梗拒绝审批,结果导致项目流产的蠢事。
各地企业叫苦不迭,但是又谁都不敢得罪,只好在两家主管部门中间搞平衡。
类似的事情蔓延各行各业,比如当年湖南省农机供应公司和农机制造公司,当年两家公司办事处在一条路上,距离几百米,但是老死不相往来。
农机供应公司给各级乡镇村庄下命令要召来农机订货会,农机制造公司一看,也下发一个通知,命令下属企业不准参加农机供应公司的订货会,然后自己又搞了一个订货会,于是下面各级企业和乡镇无所适从,两个神仙打架,自己凡人遭殃,最后没有办法,为了不得罪人,只好两家都参加,两家都订货。
上一代人就是在这种环境下生活的,他们对国企要能有什么好印象才是咄咄怪事。
发布于 2023-07-08 12:56・IP 属地云南查看全文>>
托卡马克之冠 - 239 个点赞 👍
查看全文>>
dz86003 - 232 个点赞 👍
1.说明你缺乏基本常识,单就科级创新这一块来说,那个70%怎么来的?按专利数量来算的吧?算的时候,记得把实用新型专利去掉,此类专利基本都是扯淡,去掉后就会发现国企更加拉胯。
2.然后就是利润这一块,就拿最赚钱的金融行业和烟草行业来说(两个行业全年利税超过两三万亿),后者是完全垄断的,前者(银行,券商等)需要牌照,民企几乎进不去。
3.接下来还有融资成本问题,不论是直接融资(发债发股票)还是间接融资(贷款),国企更容易,成本也更低。
4.国内国企真实竞争力怎么样,看看海外的情况就知道,除了牛马建筑行业,有几个行业的中国国企出去了有竞争力的?
5.拿国外国企说事前,先把基本常识补了。
编辑于 2022-12-05 10:59・IP 属地广东查看全文>>
Deep V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