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企当然效率高,这是常识,既有市场实践证明,又有理论支撑。
目前国企主要是央企,依靠的是行政垄断、牌照管制、金融资源、财政扶持。
规模以上国企集中的行业,矿产、能源、金融、航空航天军工、公共事业、通讯,哪个行业不是靠行政垄断、牌照管制?有的行业,虽然有牌照管制,但所幸还给了条路,许多民企硬是自己杀出一条路来,典型的是汽车制造行业。最早就是一汽二汽重汽广汽这些共和国长子,哪有今天的比亚迪新势力的影子?连私生子的待遇都没有。
来,你看看央企名录,哪些企业不是依靠行政垄断和政策扶持起家?依靠资源垄断维持经营?你在一百家里能找出几家?
只要放开让民营做,比如流通领域,国企在哪个行业不是节节败退?
2009-2020,十年之后,国企民企在金融服务可达性上仍然是冰火两重天。
可以说,只要是自由竞争、公平竞争的行业,只要给民企充分的机会和资源,国企和央企无不失败。
我经常举通信业“巨大中华”的例子。曾经的通信行业四大巨头。最开始大唐基础最好,电信部的亲儿子,华为没几个博士的时候,大唐恐怕是四大巨头里高级职称最多的,但现在已经基本解体,多少人听说过?巨龙也消失。集体所有制的中兴,被华为甩的看不见。华为是私有化程度最高的,活的最好。
如果公平竞争,国企根本就没戏。
如果你学习过经济学,你就知道,依靠垄断获得市场的企业,实际上牺牲的消费者福利,远远大于其获取的利润。

说了这么多,私企效率比国企高是没什么争议的。
但是为什么即使是资本主义国家如美国,也会有国企存在呢?
因为国企是为了另外一个目标:公平性服务的。
任何一个社会都需要同时权衡效率和公平。
举个例子来说,纽约MTA(地铁)就是一家国企(或者是地方国企)。亏损严重,只有政府补贴才能做。因为必须为广大市民尤其是中低收入者提供必要的通勤手段。它的目标不是赚钱,而是弥补市场的不足。当然,它仍然因低效率和浪费被激烈批评。
中国的国企也完全不必要以利润为目标,那其实是牺牲了消费者福利,完全是得不偿失。
但是,并不是所有领域都需要国企。中国很多行业没有必要实行如此强的行政垄断和牌照管制。改开以来,主要放宽的是轻工业领域,如家电制造,长虹海尔这类国企或集体所有制企业江河日下,美的这类纯民企崛起。但民企也努力在一些放开的传统国企占主导的制造业领域,如汽车制造,机械制造,冶金,化工,造船等行业,占有一席之地。事实上,中国整个产业结构中,越是产业结构升级的一些方向,越是行政垄断和牌照管制越松,民企越发达,占比越高,如互联网行业。这些行业充分证明了国企的效率低下,无法适应市场化竞争。
国企的问题其实早已昭然若揭。只是涉及巨大的既得利益阶层和意识形态问题,所以进入改革深水区后不但改不动,还时不时有返祖现象。
甚至一些zf 部门应当进一步去行政化。举例来说,在美国,证券交易所都不是zf机构。是市场化运作的。中国很多所谓事业单位(包括交易所),实质上仍然是按照行政机构设立和赋权,是市场化的巨大障碍,极大提升了市场管理成本,阻碍了要素的自由流动和资源优化配置,导致效率低下。
我觉得其实很多人恐怕没有意识到,当前中国改革再次面临重大关头。因为产业升级、结构调整的必然结果就是,要经济更加健康、更加健壮,进一步升级,就必须深化市场经济改革,尤其是所有制改革。因为,维持国企的份额,与提升整个经济系统效率,降低社会管理成本,增强国际竞争力和企业活力,根本上是相互矛盾的。改开这么多年,这个问题其实已经有了答案。
天天讲中美竞争,在我看来,只要中国在这个方面不突破,美国没什么可担忧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