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正确认识当前的宏观经济形势?
- 725 个点赞 👍被审核的答案查看全文>> 黄大仙
- 564 个点赞 👍被审核的答案查看全文>> 惊鸿
- 528 个点赞 👍被审核的答案查看全文>> 想去火星
- 418 个点赞 👍被审核的答案我们击鼓传花了四十年,当好不容易想要向外传的时候,洋人们却表示他们不接了。 很多人说我们前四十年的发展是靠的我们的人口红利,当然人口有一定的因素,政策也有一定的因素,但是其实最大的红利是世界新兴科技发展的红利,我们恰好搭上了这趟便车,我们把自己打造成一家巨大的超级企业,以十倍以上的投入明里暗里的获得了制造业的高速发展,当我们终于可以在巨量的补贴之下冲击国际市场并已经获得了初步成效的时候,欧美国家表示他们不和我们玩了,海外的巨大利润市场没了,前期的数以百万亿级的投入都打了水漂。 于是那些手拿巨额贷款和补贴冲向海外市场的头部企业直接被美欧市场拦在了门外,它们只能掉头回冲加入到国内市场的巨大内卷之中。这一来一回将会导致巨量的债务违约和产能过剩,所以国内的宏观经济势必是将会经历短暂的平位震荡调整之后向着长期的通胀一路裸奔,区别只在于我们是否能减缓通胀的脚步,避免出现恐慌性暴胀。 
 看了一下评论,再补充说明一下,本来这个回答其实是写了大约有一万多字,结果不知道怎么回事草稿一下子清零了,所以再写的时候就写的比较简单和潦草。 问题是“宏观经济形势”,所以上面单写通胀也许有点片面了,其实通胀未必是坏事,至少说明你对外经济交流的渠道是通畅的,而急剧的恶性通胀往往只会发生于证券主体发生严重危机的时候,就我们目前的体制来讲,要控制通胀的速度还是能够做到的。但是我们真正的经济问题,其实并不在于通胀还是通缩,这两者都是结果,而不是原因。原因在于国际上和我们进行的全方面脱轨,科技脱轨导致我们的产业升级受阻,市场脱轨导致我们的资本无法向外输出,我们在中低端的层面上依然可以比较活跃,但是底层的产品,比如粮食比如能源是否受制于人?而中高端的产品将会出现肉眼可见的滑坡,这会导致我们的消费水平与国际脱轨。最终导致我们的消费降级,就和改开之前一样,你说严重的通胀通缩都没有,但是全民贫困。 这里面有两个主要原因,其一是我们的科技发展水平过低无法带动经济的迭代发展;其二是我们的内部体制对财富的分配和管理水平不足,以至于无法通过合理的分配带动经济上的活跃。改开以后,第一个问题得到了有效的缓解,因为我们搭上了WHO的便车,等于是方方面面的科技都迅速向国际水平靠拢,而第二个问题虽然没有解决但是我们通过劳务和产品的向外输出部分弥补了这部分的不足,使得国内由于分配不合理带来的矛盾得到了有效的缓解。而现在,这两扇门又关上了,这次不是我们自己要关,是洋人们主动对我们关了门。这就是我说的搭便车的情况,也就是说我们自己内部并未就如何自力更生的发展出更加有益高效的文明搭建起合理的制度框架,而是沉醉于之前的两点带给我们的生活质量的巨大改善的好处之中不能自拔,甚至产生了错误的判断,认为我们可以用搭便车所获得的成果去收割全世界的财富了,当然,这本来就是我们国内内部的一贯做法,问题在于现在你对外也打算这么做,洋人们可不会被你随便拿捏,你强势而又霸道的风格虽然在你自己眼里觉得是天经地义,但是在洋人们的眼里就是是可忍孰不可忍了,你用对付国内温顺如绵羊的老百姓的态度和方法去对外进行经济扩张,显然洋人们是不买账的。于是两扇门逐渐的关拢,压力内转,最后国内将会面临的是贫富的巨大差异以及消费降级,至于通缩还是通胀,我相信在我们强有力的国家政策之下,只要央妈的手指动一动,这都不构成大的问题。问题在于消费降级以及和世界脱钩,我们将只能使用国产的商品为主,并且更新换代能力很差以至于消费疲软经济僵化,而贫富差距会越来越严重,除非有重大变革,否则我们普通老百姓的生活会更加困难。 编辑于 2024-03-21 20:13・IP 属地上海真诚赞赏,手留余香还没有人赞赏,快来当第一个赞赏的人吧!查看全文>> 王平
- 332 个点赞 👍被审核的答案查看全文>> 小茯苓826
- 216 个点赞 👍被审核的答案说白了就是三件事打乱了部署: 第一就是反全球化,这么多年了,喊的特别多的口号就是要避免新冷战,尽管如此,脱钩还是在特朗普时期缓慢开始了。但是特朗普时期中国的处境还没有那么不确定,因为特朗普本身是站在美国本位视角的孤立主义者,他的脱钩不只针对于中国的,因此才有“不怕贸易战”的说法。然而,拜登上台之后,一切都变了,无论是供应链重组,还是友岸外包,还是对盟国的关系修复,已经逐渐的把美国在世界范围内的孤立主义转变成了美国及其盟友对中国的孤立主义。这问题就很大了,因为欧洲市场对中国产品非常重要,尤其是对新能源等领域。因此,去年年末驻欧盟大使才会出来喊话反对欧盟的闭关锁国。除此之外,对中国的脱钩必然导致对其他地区产品的需求激增,反过来助推了印度等国的发展,同样对中国产生了压力。 第二,过度的投资依赖和房地产泡沫。这个事情对于几十年前中国未来发展规划的制定者们可能闻所未闻,纯理想状态下的制造业加出口的模式被泡沫和地方债务吸收养分,反而限制了中国的产业发展,更重要的是,投资依赖带来的大量债务削弱了中国绝大多数地方政府的财政能力,加剧了未来的风险。 第三,也是最最不可能想到的一个问题,那就是人口和老龄化。这一点都不要说当年了,就是00年代之前的中国政治家没有人可能想到这一点,因为人口话题的转变要到10年代之后,这直接断送了中国人口转型的窗口期,造成了现在越来越加深的人口危局。从17年往后的出生人口断崖,直接从儿童用品开始收缩了中国的内需,随着他们年龄的增长收缩日益加剧。等到17年之后出生的这一波人成年之后,则同时对生产端和需求端两端产生极为刚性的制约,一方面,人才的减少导致中国产业发展越来越艰难,另一方面,需求端的萎缩导致缺乏产业升级的动力。久而久之,就是低欲望停滞社会。而这一点会与第一点相叠加,内需的萎缩导致外需越来越重要,那么欧美的软脱钩就问题就更大了。反过来,欧美的软脱钩也会通过影响短中国经济增长的方式加速中国的人口危局。今年年初,这两个月的数据看,网上做这方面统计的已经是腰斩不止了,很明显中国人口在未来几年内必然进入类似于韩国那样的不可防,不可控的下跌状态,这已经不再是一个猜想了。 未来嘛,多样性是很高的,毕竟现在中国也没有几个真正的大字,不识一个的人了,方法总是有的嘛,就看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毕竟五块钱的水饺就够养活农民工了,看你怎么混了。 编辑于 2024-02-28 13:42・IP 属地内蒙古查看全文>> 日暮天际流
- 202 个点赞 👍被审核的答案我告诉你一个正确的认识:大正时代已经结束了。 
 人们会开始怀念过去的那个时代和一种叫“江湖浪漫”的东西。 不同于之前平治时代的混乱和迷惘,在人们的记忆里,那是一个自由,奋发,前进,繁荣的时代。大家过着今天比昨天好并坚信明天会更好的生活。 我很庆幸自己成长于那个时代。 所以,要正确认识当前的宏观经济形势,我认为就是从这条线上去找。太阳底下无新事,规律就是客观存在的,谁也避免不了。 我们已经看到皇道派和统制派出现了裂痕,所以皇道作为流量密码的时间不会很长了。 统制财阀会是大趋势,基建让位于军工也是可期的。 可这之后呢?二二六?二二六之后呢?满洲?可要是联合国比国联中用呢?奉天都进不了也不是不可能的吧。 易中天那话怎么说的,“现状不可描述,未来不可预测,一切皆有可能”。 伏尔泰也有句话,叫“神圣罗马帝国,既非神圣,亦非罗马,更非帝国”。 编辑于 2024-02-29 16:53・IP 属地英国查看全文>> 大虾皮
- 153 个点赞 👍被审核的答案这个回答已经只有默认了… 认识不了中国经济,官方永远会宣传是领导有方,宣传到最后自己也被拐进去了。 老百姓整天接受官方信息,然后主体感受和信息严重不对称,只会走向一种迷茫。 国内学界要么是跟官方一样,要么用西经研究一点微不足道的问题,在高度专业化的今天,这些知识对于人们认识当前经济相去甚远。 在信息高度发达化的今天,掌握最多信息的官方缺乏理论建构,以及对于维护统治地位的需求,只会用一套似是而非的话术迷惑老百姓 老百姓整体处于信息茧房之下,内心的割裂感只会愈发困惑。这种困惑是从年轻人逐渐蔓延到中老年的。年轻人从脱离学校的每一刻起,就无时无刻不再认识到这么一个现实,找不到什么工作。中年男人的悲哀从被裁员起,发现自己再也找不到什么相当的工作,但是家庭的重负已经压的他内心焦虑万分。 但是不管是官方还是老百姓,其实都有一个朴素认知。羊毛出在羊身上。指望官僚机构产生出人们所需的生活用品,显然是不现实的。 只不过看官方还是老百姓如何面对这个朴素认知。官方无法面对这个朴素认知,对劳动者主体性的承认无异于在官方宣传的伟大领导下插一把刀子。如果官方无法在舆论中保持自身在经济生产中的优先地位,建立于这种宣传上的分配体系将面临崩溃。官僚体系本身的合法性和党的合法性的反噬只会以一种指数爆炸的程度加之党的身上。 宏观经济的认知一旦只能以主体性的朴素认知来呈现,那么一种建立于中国传统文化即反思性的变种,就会很快在民间被生产出来。因为能够被民众用来,理解宏观经济的实事求是的态度,早就被一种绝对正确的官方态度所消除了。真理越辩越明,这种公共场合的全体讨论也被封锁了途径。那么老百姓只能基于朴素的唯物辩证法,即马克思的剩余价值和剥削,这两个概念加上朴素认知来勾勒出一个大体的宏观经济形势。 这种建立于朴素认知和朴素辩证法的认知,无疑是只具有一种批判的特征但无法建立起一种整体性的框架,这种朴素的态度总的来说是迷茫和反叛的。迷茫在于对于宏观经济感性认识的把握,但是始终无法深入到一种理性理解,因为缺乏必须的理论框架,同时官方数据的不明确加剧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知的距离。这种始终无法进入理性认知的状况使得老百姓只能借用一种情绪化的态度来看待宏观经济。一旦人们内心缺乏了一种理性,那么对于未来的信心自然会崩塌,因为假的终归是假的,人会被骗,但很难一直被骗,对于老百姓来说也是如此。 自然而然,反叛精神就会出现在老百姓中,一旦经济形势恶化,过往的宣传只会反噬,对于歌功颂德的宣传会迅速转化为一种讽刺。因为一个很简单的道路,只需要用最简单的逻辑就可以得出,既然成功是你带领的,那么失败必然也是你的问题。总不可能成功是因为你,失败是因为我。后者的双标会被人们轻松识破。但是后者还是会忍不住按照这种思路来进行宣传和各类政策,党的自我革命很难实现,因为人很难不双标,尤其对党内浸泡在自身伟大的领导的官僚之中,想要让其摆脱这种认知简直是一种政治上的自杀。因为摆脱这种认知意味着与党内的主流思想体系产生冲突,这种思想上的变动反映到政治上就是不忠诚,而不忠诚是官僚体系内最不容许发生的事情。 在这种情势下,老百姓就会趋向一种内外交困的地步,内无法用理性说服自己,外则整日获取不真实的信息。只能用两种态度来缓解内心的迷茫和不安。其一,骗自己,以一种皈依者的态度进入民族主义和进步主义的叙事,用一种宏观叙事上的竞争来争取中华民族的自信。其二,骂官方,通过一种解构主义的态度消解官方的宣传,从而走向一种对立面,但这种对立面很难让经济再次复苏,是一种异见者。 所以,正确认识宏观经济其实很难,一种朴素认知能够让我们理解但也会带来不安和迷茫感。只有一种理性的认知才会使人产生脚踏实地的感觉,并且愿意为之奋斗。 但是人们缺乏各类材料来做出理性判断,而占有各类材料的官方,因为自身合法性是不会做出理性判断。所以人们只能接受一种朴素的认知,并长时间迷茫。 发布于 2024-04-12 17:37・IP 属地江苏查看全文>> hhhh
- 147 个点赞 👍被审核的答案查看全文>> 韭菜
- 129 个点赞 👍被审核的答案查看全文>> 果冻菌
- 121 个点赞 👍被审核的答案查看全文>> 勃立二象性
- 112 个点赞 👍被审核的答案改开快40年了,果实去哪了? 世贸红利,人口红利,吃完了,贸易战了,该走内循环了,走不起来,他说咱们不消费、不结婚、不生娃。 咱们抱着一堆砖头,负债几十年,这些年挣的钱呢,钱都去哪了? 他们说他们也负债,那就是政府和平民都掏空了呗,钱呢,钱都去哪了? 对,国内国外都一样,但是,吃相还是有些差异的。吃干抹尽。 没有新的增长红利之前,他们是很难受的,不挣就是亏。咱们情绪不好,他们也是很难受的,就像九十年代,他们当中一些人其实做了两手准备,是有跑路计划的,没想到续了一命,接着搂了一笔。 这就是宏观经济。 发布于 2024-03-04 12:10・IP 属地上海真诚赞赏,手留余香还没有人赞赏,快来当第一个赞赏的人吧!查看全文>> 二娃
- 93 个点赞 👍被审核的答案查看全文>> 秦尔迪亚
- 1 个点赞 👍被审核的答案建议立即把航母的建造都停了,已经建好的尽量少移动。那东西太烧钱了,而且凭现在的经济实力,大概率无法支持它们在未来形成战力,空耗国力。 把有限的资金用于民生吧,投入社保和医疗,不要延迟退休,解决烂尾房问题,多给民众发发福利吧,趁现在还来得及。总之希望能多撑几年,加油。 编辑于 2024-03-05 08:38・IP 属地西班牙查看全文>> 虎达利
- 659 个点赞 👍诶。。学经济的。 之前学各种weiji ,美国的也好,日本的也好 次贷,广场协议等 都大有烈火烹油,鲜花着锦之势 我就想问问在目前这种情况以前 怎么就没让我也凑一下烈火烹油的热闹 甚至没感受过那种疯狂呢 当时日本可是要买下全世界,美国人人贷款买房,大家都活得痛快之极 怎么到我这里了 连这种痛快淋漓的活法也没赶上 查看全文>> 小明爱花花
- 6 个点赞 👍经济是政治的外在表现,如何理解当前的国内国外政治形势,既可理解以上问题! 查看全文>> 陶园
- 2 个点赞 👍每天去闲鱼想设置加曝光都被抢完了 查看全文>> 泰迪熊熊
- 1296 个点赞 👍经济我不懂, 但是点外卖时很多次都是女骑士给我送餐, 加班回家的时候发现好几个人都摆摊到深夜, 而且有几个戴着眼镜,长得斯斯文文的中年男人在摆摊,卖的是没什么特色的小吃和小玩意。 还有很多漂亮小姑娘出摊卖橙汁,水果茶啥的。 还是在相对好就业的深圳。 发布于 2024-02-15 05:33・IP 属地广东查看全文>> 心为形役
- 1280 个点赞 👍查看全文>> not today
- 1274 个点赞 👍查看全文>> 幕后红人
- 1050 个点赞 👍查看全文>> 阿强
- 1035 个点赞 👍查看全文>> 墨迹
- 992 个点赞 👍我来说个不和谐的话题—— 今年春节亲朋好友聚会,体制外的普遍压力山大,体制内的有纪律约束不咋说,但能感觉出来都持悲观迷茫态度。 我最讨厌的是那些退休的长辈们,拿着退休工资自以为进了保险箱,面对中青年人的现状,毫不体会体谅只会唱高调,家族群里发的视频,全是教育我们祖国故乡国学中医养生之类空洞无物的陈词滥调。 我小姑前几天给我发语音,让我在家族群多发言加强亲情沟通,我特么每天忙到飞起跟你们一帮退休的沟通个毛啊! 发自内心的跟这些长辈们说一句:有点共情能力好吗?设身处地的体谅中青年人点好吗?别以为你们进了保险箱就保险了,覆巢之下安有完卵,再这样滑下去,你们也会受影响的,希望那时你们还能把空洞无物的陈词滥调唱的响亮。 发布于 2024-03-13 11:39・IP 属地江苏查看全文>> 我想静静
- 886 个点赞 👍在上海面试售前,跟一个搞USB接口芯片分析仪的老板聊了聊。他说,目前上海外资基本撤光了,互联网公司裁员率几乎百分百,台湾对大陆的投资从百分之80降到百分之12,他说24,25年很难。但要我说的话,上海都不行,我还能去哪呢?哎 发布于 2024-02-29 15:04・IP 属地上海查看全文>> 我要吃好吃的
- 883 个点赞 👍查看全文>> 一颗小栗子
- 711 个点赞 👍查看全文>> 刘路
- 697 个点赞 👍17 18年左右回国的时候,国内奶茶店一杯40 50啥的都有,我惊呼国内有钱人是多啊。 去年回国的时候,路边一堆蜜雪冰城。 但上海的沪币我还是一直无法理解 发布于 2024-03-06 09:55・IP 属地日本查看全文>> GGBOOM
- 654 个点赞 👍在山东老家过年的时候,公务员亲戚提到了关于他们工资的词:保八争十。 评论里很多人好奇,这里解释一下,是力保一年能发八个月工资,争取一年能发十个月工资的意思。 拖欠的以后会发的,但是不一定多久能发,甚至可能会拖好几年。 他们尚且如此,其他的可想而知了。 编辑于 2024-02-19 09:50・IP 属地北京查看全文>> Alex 路以3号
- 648 个点赞 👍美元加息,回流美国,全世界资本投资退潮。 表面给出的理由是,抑制通货膨胀。 而通货膨胀怎么来的? 其中很重要的一条,就是对中国的贸易战。 动辄百分之几十的关税,不通胀就出鬼了。 美国人不知道问题所在吗? 他们清楚得很。 但加息跟贸易战是一套组合拳,就是拼着伤敌800,自损1000,也要跟中国死磕。 美元加息,对国内投资是直接影响,对中国只是间接影响。 人民币独立,美元不来,我们可以自己投资。 中国工业完整,美国能卡脖子的越来越少。 唯独外贸少赚钱了。 单独就中美而言,美国损失甚至比中国还大。 但人家本身内需大,还可以从中国之外的国家身上吸血,所以觉着挺得住。 那就耗呗。 说货币、资本这些东西,离日常生活远,你没感觉。 那咱们就说工资。 你每个月领工资,但知道自己的工资是哪里来的吗? 很多人以为工资作为成本或费用来自公司收入。 可果真如此的话,你怎么解释那些连年亏损却能坚持下来的公司呢? 典型的如京东,自成立以来一直亏损,但人家活得好好的,而且还日渐壮大,也没听说发不出来工资吧。 所以你的工资源头并不一定是公司收入,而是现金流。 至于现金流从哪里来,不同公司可就各有各的道儿了。 要么来自收入,要么来自融资。 这俩是公司现金流的主要来源,不管公司盈利还是亏损,只要现金流不断,工资就可以源源不断地发,公司也就会持续运转下去。 京东的现金流是哪里来的呢? 除了少部分是上下游应收应付运作的结果,绝大部分其实来自融资。 而像京东这种互联网公司,本身没有什么标的资产,投资风险比较高,因此最早的融资基本只能来自风投。 可以说,绝大多数互联网公司在发展过程中,员工的工资都是风投在发。 而京东这样的公司之前市场上没有,因此可以说,是风投创造出了一家公司,也就创造出了无数岗位。 而一家公司创立初期百废待兴,正是大肆招揽人才的时候,于是就业岗位呈现井喷。 可风投不可能无限砸钱给你发工资,他们希望的是前期狠砸一笔,尽快圈地。 等地圈好了,平台也都稳定了,就可以开始收割。 一方面通过垄断地位涨价割韭菜增加收入。 另一面平台技术稳定,维护并不需要初期开发时那么多人,于是裁员降低成本。 里外里这么一折腾,利润出来了,商业模式被验证,公司IPO,风投也终于可以变现了。 那为什么过去10几年一直这么玩,最近几年就玩不下去了呢? 前面讲的中美问题,是一方面,但只是外因。 而起决定性作用的,还是内因。 不知道大家注意过没有,这十几二十年风投主要投的都是什么行业? 腾讯、阿里、百度、京东、美团、滴滴、头条……无一例外全是第三产业。 为什么投第三产业? 一是因为中国的第三产业起步晚,底子薄,10几年前那是妥妥的蓝海。 二是因为第三产业门槛低,成长周期短,退出快可以赚快钱。 正如你们看到的,过去十几年,用不了多久市场上就会出现几个互联网独角兽。 又用不了多久,独角兽上市,一群人鸡犬升天,创造财富神话。 可低处的果子总有摘完的一天,摘完了怎么办? 那就只能继续去摘高处的果子。 如果你注意观察投资很容易发现,这几年的投资开始转向了生物医药、芯片、环保等生产领域。 而继续投入到流通领域的不能说没有,只能说是腰斩,乃至膝盖斩。 当然也有个好消息,那就是中国的投资总额依然在增长,说明弹药仍然充足。 可伴随而来的坏消息是,这些弹药原来的枪用不了,得换枪。 也就是说,过去投资流通领域培养出来的互联网人才,放在生产领域那些硬科技上不玩活,至少目前人家觉着是这样。 于是就产生了现在的困境,一方面生产(硬科技)领域一将难求,另一方面流通领域(包括互联网)哀鸿遍野。 用专业点儿的词讲,这就叫结构化失业。 更严重的问题是,现在中国第一产业就业人数2亿出头,第二产业1亿多点,剩下那6、7亿的劳动力都在第三产业,也就是广义上的流通领域。 而成百上千亿的风投从流通领域抽离,政府投资也几乎不关注,那你说这6、7亿人的工资谁发? 外加流通领域门槛低,过去钱投进来,互联网一堆人发了工资就去消费,零售和餐饮也可以雨露均沾。 可生产领域的门槛可就高了,钱投进来集中砸在仪器设备上,剩下的给那一小撮科研精英。 可科研精英才几个人,能花几个钱? 投资的雨下得再大,也都被大树挡住,流不到下面的小草啊。 听起来是不是挺残酷? 可这就是现实。 市场上并不缺钱,投资也在大把大把地砸钱,可这钱就是跟你我无关。 更残酷的是,硬科技的投资周期之长,可不像互联网公司,砸几年就能上市。 这玩意动辄十几年几十年才能看到结果。 所以这一波就业形势并不是短期内能够扭转过来的。 你说投资不该这么投吗? 也不是,毕竟低处的果子没了,你不去摘高处的果子就要饿死。 这是市场规律,不以个人好恶为转移。 说到底,现在就是上一波红利吃光,下一波红利还没来的谷底。 至于下一个风口什么时候来? 现在AI领域已经出现端倪。 当定制化模型可以复刻人的价值判断,你将会有一个数字替身,不知疲倦地替你工作。 当然,这有一个前提,你自己需要先建立起完备自洽的价值观。 否则自己动不动就崩塌,让人家AI怎么复刻? 这个话题很深很大,以后找机会好好聊聊。 反正收藏你也不看,点个赞意思下得了…… 编辑于 2024-02-18 01:31・IP 属地美国真诚赞赏,手留余香还没有人赞赏,快来当第一个赞赏的人吧!查看全文>> 墨子连山
- 639 个点赞 👍查看全文>> 林北防护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