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大鹏《长安的荔枝》质量这么高,票房却不如《煎饼侠》?
- 161 个点赞 👍
大鹏最大的问题之一,就是不该执着地自导自演。更不该执着于导演自己的“大男主电影”。
作为近年来炙手可热、出品不断的电影人,大鹏现在的市场定位,差不多快成“低配版陈思诚”了。
但是,他究竟什么时候才能和陈思诚一样,有足够的自知之明?
他究竟什么时候才能真正意识到,自己那张脸,在大男主电影中,在喜剧电影中,真的“毫无观众缘”的事实?
没错,大鹏确实一直是“勤能补拙”的典范,比起刚出道的《煎饼侠》,纯粹的尬演;《缝纫机乐队》中,直接被他的老搭档乔杉比成渣,
论他现在的演技,比之十年前,确实有了飞跃式的提升。
如果是剧情片的配角,犯罪片的主角,大鹏从《潘金莲》《铤而走险》《第十一回》《无名》,和演技派影帝影后对戏,都完全可以胜任,笔者过往影评多有称道。
他凭《第八个嫌疑人》拿到上海电影节拿到金爵奖影帝,提名香港金像奖影帝,也算实至名归。
然而,如果换了《缝纫机乐队》这种喜剧片,或者带了大量喜剧元素的《保你平安》《长安的荔枝》,
大鹏这张【精明有余、憨厚不足、缺乏诚意、毫无魅力】的反派配角脸,却非要自导自演,充当影片大男主,那本身就是整部影片的巨大败笔了!
陈思诚就是意识到他那张精明反派配角脸,有同样的问题后,实在没有观众缘之后,就安心当幕后,不执着做演员了,
好容易《唐探》前两部赚了钱,给自己奖励一部众星捧月的《远大前程》电视剧,一个哑炮之后,陈思诚就彻底死心了。
所以《唐探》系列的“秦风”,明明是陈思诚给自己的自画像,却宁可让给了小年轻刘昊然来演。
想想看吧,如果《唐探》系列把刘昊然换成陈思诚,《误杀》系列把肖央换成陈思诚,《消失的她》把朱一龙换成陈思诚,票房该打折多少?能不能有原本的一半?
同样,早在拍完《缝纫机乐队》,大鹏就该意识到,他作为“大男主”的篇幅过度,对影片票房的负面影响了。
一次次大屏幕下,对着大鹏这张脸,面目狰狞的表情,狂拍各种高清特写镜头,
说真的,对太多只求“图一乐”观众,就是一种“太过残忍”的观影体验,实在难以入戏。
而且呢,观众一旦难以入戏,就往往容易联想和回忆,很容易就看到一个才入行不到十年的演员,已经在各种重复自己了,
比如《长安的荔枝》里,又一次出现了,大鹏被按倒在地,怼着他头顶,那张狰狞面孔的特写,
笔者实在已经记不清,这是他第几部电影里重复这个片段了。
《受益人》有,《铤而走险》有,《保你平安》有,《长安的荔枝》又来??
而且,从《保你平安》开始,大鹏的电影就走上了宣发营销大于本身质量的歪路。
到《热烈》到《长安的荔枝》,就是如出一辙的各个平台全方位营销宣发,遮掩差评。
一众影评大V卖力吹嘘,院线关联大V更是大肆造势,
豆瓣开分7.5~8.0分,然后迅速上各大平台热搜榜,继续营销“好口碑”“黑马片”,
大有要凭所谓“过硬质量,优质口碑”,气势如虹独霸档期,要一举拿下十几亿,几十亿票房的架势。
最后呢,一次次就是操作猛如虎,结算结果二百五,最后还始终赶不上10年前的《煎饼侠?。
说实话,哪怕再尬的笑点,光凭自己一张脸和眼神,也能把观众逗乐,那是当今影坛只有沈腾一个人才有,几乎独一无二的观众缘。
沈腾可以凭〖春季档+图一乐〗的标签,就让几千万小镇观众无脑为其买单的本事,一个人强扛20亿票房的本事,其他人可真没有,大鹏这种人尤其没有。
大鹏这十年来,从《受益人》《铤而走险》《第十一回》《无名》的磨砺,最可称道,无非“勤能补拙”,
可自从《保你平安》后,一部部新片是连“勤”都没了,完全看不到真诚,只有一个精明电影商人的投机技巧。
他一定很希望《年会不能停》是他自导自演的吧?冷档期近13亿票房,首功明明是董润年这个导演兼编剧。
大鹏既不是导演和编剧,也不是监制或制片人,甚至他的公司也不是正式的8家出品方之一,只是,挤进了12家联合出品方之一,
虽然他是《年会》第一主演,但在这部电影的作用,也就是完成了演员的本职工作。
而且,这部电影之所以成功,就在于董润年拍的是群像戏,大鹏这个“摄像头主角”,也就是穿针引线的作用,最大程度规避了大鹏观众缘差劲、缺乏魅力的短板。
但是呢,在那之后,因为董润年这个《年会》的导演兼编剧,十分低调从不炒作。
在大鹏的刻意营销造势下,实在有太多人都把《年会》也当成了大鹏主导的电影。
而《长安的荔枝》的三主演,直接照搬《年会》的主演团,更是潜移默化地加深这一印象。
马伯庸原著中的“苏凉”,明明是个波斯胡商老头,而且是波斯胡商的商团首领,
大鹏就为了让白客能演,强行改成“不受重视的商人次子”,然后,让他还继续和原著一样,轻易调拨大批财力物力?并一心要拿下“给皇宫运送鲜荔枝”这个重要差事?
说白了,就是为了给《荔枝》打造“古装版《年会不能停》”的人设,连故事逻辑和基本常识都完全不顾了。
然而,大鹏又完全不甘心,和《年会不能停》那样,拍大家都有高光片段的群像戏,而是恨不得什么高光片段都加在自己身上,
看看一部《荔枝》给他自己加了多少高光镜头?其他所有角色全成了工具人陪衬,然后把这些镜头大肆营销。
他的演技确实已经够用,说真的未必就比那些影帝影后差多少,但还远远没到“演技能整容”的程度。
哪怕他自己一定要演戏,让颜值更合适、魅力更受欢迎的男演员当主角,自己演个男二号行不行呢?他又偏偏不甘心捧别人,一定要捧自己。
他不止是想要陈思诚那样的超高票房,甚至还想要像吴京那样,靠电影爆火,一举爆成现象级巨星呢!
如此投机取巧,居心不正,野心跟不上实力,又焉得不败?
还没有人送礼物,鼓励一下作者吧查看全文>>
狐狸晨曦 - 139 个点赞 👍
票房这种东西,你不能纵向比较,只能横向比较。
《煎饼侠》是2015年的电影,中国电影票房正处于一个增量期,蒸蒸日上,好片烂片都有很大机会,与整个社会一样,那时候人的戾气也要小于现在。十年可以改变很多事,塑造一代人的认知,在那年最卖的电影是《捉妖记》,24亿,破了票房记录。以质量来论,相当平庸的一部片。但骂的人远没有这几年的票房冠军多,因为当时更多人是处于一个「无所谓,来都来了」的想法去电影院看电影,只要不是极度无聊,大部分人不会觉得一部片的票房可以上升到立场之争。
同年上映的还有邓超的第二部导演作品《恶棍天使》,拍的极差,一句话来形容就是「比邓超第一部导演作品分手大师还要差一些」,但仍然拿了五亿票房。
对比前年同样是邓超导演的作品《中国乒乓》,说实话,不算多好的电影,但是个电影,不难看,也不算烂。经过两次上映,累计票房正好一亿,只相当于《恶棍天使》的五分之一。
这些例子说明一件事,就是当年的头部票房不如现在,但中间地带的电影票房要比现在的盘子热。所谓的中间地带电影,就是卡司比较强,档期比较好,宣发比较猛,但又没达到《哪吒2》那种大家早就看出它能大卖,只不过没想到那么卖的强ip的作品。这种电影伸缩性很强,一般是依附于电影基础市场的,当大环境好的时候,这类片就能往上走,如果恰好没有什么强片,甚至可能过一把年冠的瘾。但大盘不好,这种电影的预期票房也要走低。
我相信没有什么人会觉得《煎饼侠》比《长安的荔枝》拍得好,但诞生的时代不同,决定了两者票房禀赋的根本差异。一个困难时期出生的小孩,跟和平富足年代出生的小孩,虽然前者也有长到一米九的可能,但概率大大降低。
加上同档期《南京照相馆》作为正剧拍的极好,喜剧竞品又有《戏台》,分流了一部分观众,在大盘本来就不如从前,观影意向大大削弱的今天,更多人一段时间里只在电影院看一部片意思意思,那也多少会受到影响。(但我这是事后诸葛亮的分析。跟所有人一样,我没有预测分析的能力,只能事后总结,因为我没想过戏台竟然能有这么多人看。)
另外还有个原因,当然是《长安的荔枝》片型的问题。虽然它也有喜剧元素,但更多的是一个借古讽今的剧情片。对于合家欢来说,这样的作品题材稍显沉重,不够讨巧。
不过这个原因我认为也不太主要,毕竟调转一下时空,以《煎饼侠》的水平,放到今天的电影市场,票房只会比《长安的荔枝》还要低,甚至大鹏很难再因此有之后那么多进步的机会。运气好的话会小赚一笔但挨顿骂,运气不好直接就是nobody,现在有人会记得几个月以前的什么《窗前明月咣》或者《苍茫的天涯是我的爱》吗?没有,不光是没人喜欢,连讨厌的人都很少。网络短剧流量变现到电影市场的风口,大鹏是赶上了,现在的人很难赶上。易小星之前的《人生开门红》其实拍的也可以,但票房仍然不行,当时请我去看片,我看完以后觉得还ok,跟他助理聊的时候还很真诚的说,五一没什么喜剧,这部应该能卖3-5亿。对方告诉我很难,大盘非常冷。事实证明是我一厢情愿了。因为我当时的依据就是刻舟求剑式的对比——都是常远主演,不算能卖票的男主,2022年的大烂片《绝望主夫》(豆瓣甚至连4.5分都没到),都能卖三亿多。那保守估计,这部比它质量强不少,就算大盘冷,一增一减之间,起码也该维持现状。当然结局就是连绝望主夫票房的一半都没到,我毒奶。
我相信大鹏拍这部片也有心理准备,知道不会像传统合家欢爆笑喜剧那么卖,但现在这个成绩肯定跟预期还是有落差的,毕竟哪怕它不能算纯粹的喜剧,起码制作水平跟娱乐性都是足够的,甚至是中国古装片里难得的「合格大片」,没有假大空的叙事,节奏一气呵成,卡司强劲,种种有利因素都该作为票房助力。但有利因素再多,不利因素一个就够了,这也是现实里常见的一个情况。
这么说也不是要指责大环境,因为我不是拍电影的,只是陈述一个事实。对于一部电影来说,质量是基础,但能走的多远,还是要看时机。如果你忽视这个客观因素,一味强调「那哪吒2怎么能一百多亿」、「那南京照相馆怎么能打开暑期档局面」,其实归根结底还是想变着法的说别人不努力。
真没有必要。你父母在让你别比吃穿,就跟人比学习的时候,你烦。举出来一个父母可能都是傻子,领政府救济但考上清华的例子,你知道这是在刻意忽视家庭条件与教育方式对孩子成长的影响权重,用极端案例pua你。结果对跟你自己其实没啥关系的电影从业者,这一套倒是全用上了。至于吗?对,大环境是不好,但你又不是构成大环境的人,社会上跟票房上你都没有影响增减的能力,大家都是混日子而已,真没必要什么都应激反应,先天把自己放在一个「哎呀他们这么说了是不是把责任赖到我身上了我得负责啊」的诡辩前摇上,没人让你负责,你不代表大环境,你就代表你自己。
我是猴姆。
全文完。
还没有人送礼物,鼓励一下作者吧查看全文>>
猴姆 - 116 个点赞 👍
我看大鹏要急死了。动作很多。
自从猫眼预测从9亿掉到7亿,而如今能不能拿到7亿都难说。
其实大鹏挺受伤的,他又是微博提问,观众为什么不看。
又是诚恳的发言,
而且路演最后一场,听闻观众看了盗版,他表现的非常震惊,道心破碎,语无伦次了都。
离了个大谱。昨天《长安的荔枝》路演最后一站,太原站!映后有个大学生对大鹏说,非常喜欢《长安的荔枝》,他看了三遍,第二遍看的枪版!
看得出来大鹏有点崩溃
。。不敢相信自己听到的话,观众问的问题都已经无心回答,有些心不在焉了。挺唏嘘的。
但没办法,这就是极限了。
最主要的原因,是因为这片子就值这么多。
我们看一下就知道了——
《长安的荔枝》7.7分 27天6.66亿
《南京照相馆》8.5升到8.6分,6天7亿票房,20天23亿
《戏台》8.0分 4亿票房
《罗小黑战记2》8.7分 4亿票房
《F1狂飙飞车》8.7分 国内票房3.8亿,全球30亿
《浪浪山小妖怪》12天6.85亿
《新驯龙高手》8.4分 国内票房3亿,全球38亿
《超人》全球票房超20亿,票房大卖已经回本
《侏罗纪世界4》国内票房5.5亿,全球大卖45亿
整个7月,能选择的电影,有8-10部。
而且,一半以上,都是8分。
各个领域,各个题材,各种类型,百花齐放。
《荔枝》7.6分还算可以,是有质量的,你单看这一部,觉得6亿票房亏了。
但是你看整个市场,就明白了,在这个环境下,竞争太激烈了,没有赢家通吃,只有各取所好,竞争上岗。
说白了,想破圈,很难。
属于《荔枝》能吃到的份额,就这么大,极限了。
同样的道理,《罗小黑2》的质量也还不错,但4亿就是极限了,市场就这么大。(哪怕主创不招黑,顶多也就5亿)
而且7月属于是前有狼后有虎。
紧跟着,《东极岛》烂片,但是分走了2亿票房和排片
《捕风追影》好片子,点映就拿了4000万,马上就要接棒8月大热门。
7月已经过去了,尘埃落定了。
还有一个点,就是《荔枝》其实和《浪浪山小妖怪》其实是同一个大方向,都是感概底层小民不容易,打工人不容易。
但是《浪浪山》只用了一半的时间,12天就拿到了《荔枝》的6亿票房,猫眼预测轻松上10亿。
与此同时,《荔枝》回调到7亿,都难破。
说明,比起商业大片,其实观众更喜欢能激起感情共鸣的动画片,轻松愉快的喜剧。
你喜欢什么,就看什么,有的选,有的挑,7月对于喜欢看电影的我来说,很幸福,吃饱了。
商家竞争越激烈,消费者就越享福,外卖和电影,都是一个道理啊。
查看全文>>
王俊俊 - 80 个点赞 👍
我经常去电影院看电影,无聊的时候观察观众。
博主去电影院和普通人去电影院的成本完全不一样。
博主去一趟电影院,可以只花一张电影票钱,我有万达的会员卡还可以薅一杯免费可乐。
但是普通人去电影院,至少都是双人打底,三人成行,吃饭、看电影、买零食、再逛逛街,去一次电影院的成本往往要150块打底,没有上限。
说真的,现在遍地资源,满屏解说,一部最近上映的电影,说是好看,能有多好,文艺片再高高不过《霸王别姬》、商业片再高高不过周星驰,在家吹着空调看好电影不花一分钱。
光是「好电影」没用,现在流行的打法是「电影+附加值」
比如追光最赚钱的电影《长安三万里》,12亿元票房打破了“追光出品必不破5”的票房毒药神话,因为《长安三万里》是电影+早教片的打法,当时片方亲自下场宣传电影非常适合小朋友观看,而且里面有大量的唐朝诗词朗诵,所以每一场都有一群家长带着小孩在现场背诗。
至于普通观众和观影礼仪,先放在一边去吧。
靠这种打法,追光终于开始盈利了。
再比如最常见的电影+流量的打发,你以为这些电影导演和制片组不知道“哥哥”的演技稀烂吗,他们当然知道,但是粉丝们是真的真金白银往下砸钱啊,我经历过两次电影幽灵场,全部是流量一哥主演的电影,APP显示这场的票全部卖完,只留下最后一排的座位,着急忙慌买完票赶过去,只有我一个人看完了整部电影。
这倒也不是我们内地的陋习,国外和港台早就开始这么玩了。
《侏罗纪重启》为什么请寡姐来坐镇,也是这个道理。
而像大鹏出品的电影,是电影+喜剧人的打法,就是一看出品人,再一看主要演员,就知道电影大致的风格,去电影院会有一个基本期待值,大差不差不会失望。
前几年沈腾爆火的时候,还有一个专门的名词叫做“含腾量”,说一部电影含腾量越高,电影肯定越搞笑越好看票房也就越高。
结果片方一看还有这个说法,就拼命在海报和预告片里塞沈腾的戏份,营造出含腾量很高的假象,观众们被引到电影院一看,原来预告片里的沈腾就已经是全部的“腾”了,怒而宣告诈骗,激情退场并且广而告之避雷,电影票房马上腰斩。
《日不落酒店》宣称“沈腾将会以一种神秘方式出现”,到了电影院一看,原来是电影有个沈腾的「纸板」,你说酷炫不酷炫。
说了这么多,回到《长安的荔枝》,其实这部片子的质量真的不错,实景拍摄真美,各路演员也恰到好处,和原著精神也很合拍。
但是,这部片子最严重的问题就是没有打出自己的牌。
博主和大鹏的基本盘应该都去看过电影了,所以这部电影没有亏钱。
但想把其他观众也拉进影院,就需要其他的号召力了。
《煎饼侠》在当时有一张最大的牌是大鹏自己,当时大鹏从《屌丝男士》代言人转型电影人,又正巧处在经济上行期,还有众多明星加盟的噱头。
知乎当时还有一个问题
“我们应该还大鹏一张电影票吗。”
别管这个说法有多么扯,就像不要管哥哥们的演技多烂,有人买单就行。
《长安的荔枝》打出的明牌是「大唐牛马」,这其实没错,但对比一下同题材的《年会不能停》,问题就显而易见。
《年会》虽然也在宣传牛马,但大鹏饰演的主角还是《百万英镑》般的爽文模板,从一个普通工人被误认为是关系户,成为了大公司的人力资源“壮”,误打误撞之下开启了自己的“关系户爽文”生活,包括最后扳倒了中等boss,整部电影既有牛马的憋屈,也有拍桌而起合作打怪的发泄。
而《长安》是一路憋屈到尾巴的,这里面有没有“扬眉吐气”的桥段呢?
有的,但总体来说也太少了。
而且,最重要的是,这部电影是从马亲王的小说改编而来,马亲王的小说有一个非常非常难评的点,就是他喜欢用“计算”代替“算计”,把主角的主线故事拍得巨累无比。
什么叫“算计”,算计就是大家一起合作,用自己的特长和能力打成最后的目的,比如《年会》的最后一段,主角们赶到公司年会现场,播放庄正直讲述偷梁换柱的视频揭发内幕,然后主角们来一段满满吐槽的唱跳Rap表演,配角们跟唱《我的未来不是梦》,这是融入了歌舞片的打法,把整部电影的气氛烘托起来。
而《长安》是数学的“计算”,主角一直在画图、计算、实验、取舍,各种计算路途啊可能性啊之类的,确实有点枯燥。
更重要的是,剧版的拖沓和相关丑闻对电影版也有很大的影响。
现在去电影院看电影,早就不是单纯为了“看个好故事”了。
普通人去趟电影院,随随便便就花一两百——买票、买爆米花、吃饭、逛街,成本不低。但网上资源那么多,解说几分钟就能看完一部电影,在家吹空调不香吗?所以电影要想吸引人,光靠好看已经不够了,得加点别的。
比如《长安三万里》,票房能破纪录,靠的不是电影本身多神,而是它成了“家长带孩子背诗”的早教片;流量明星的电影,演技再烂也有粉丝包场;大鹏的喜剧,观众一看阵容就知道是啥风格,图个乐呵;沈腾的“含腾量”梗被玩坏后,观众发现被骗,电影立马扑街……
《长安的荔枝》其实拍得不错,但问题在于它没找到自己的爽点。原著小说本来就偏数学计算,主角一路苦哈哈地算来算去,不像《年会不能停》那样有爽点。
再加上剧版之前的争议,电影版自然难爆。
说白了,现在的电影要想卖座,要么能让观众爽到,要么能让粉丝买单,要么能提供点额外价值。如果只是还不错,那大家可能宁愿在家刷手机了。
查看全文>>
苏桃桃 - 67 个点赞 👍
国内的导演什么时候才能搞清楚一件事情,电影的核心是故事。
长安的荔枝剧版才刚播完,剧情我都知道了,我花钱跑去电影院把同样的故事又看一遍?
不奇怪吗?
故事讲好才是核心。
查看全文>>
杨邪云 - 45 个点赞 👍
查看全文>>
刘铭 - 8 个点赞 👍
查看全文>>
隐秘的质 - 7 个点赞 👍
首映式我参加了,还是第一排,我对于大鹏团队的精神状态最深的印象就是:精气神被彻底抽空,俨然是毫无感情的傀儡。
首先就是电影结束后,演职人员半天不来,就主持人在那一个人巴拉巴拉尬说半天。
等了好久终于来了,一个个无精打采,毫无生气,女主杨幂没来,女二庄达菲更是直接一屁股坐地上,双眼无神,简直犹如要上刑场一般麻木不仁。
是的,大家看看就会如此感悟了。
然后,就是主持人在那继续巴拉巴拉尬聊半天,以及现场安排好的几个人在那提问,但令我无语的是,不论是大鹏还是白客,全部都如几年前的AI机器人一样,全程卡顿,双眼都盯着天花板,偶尔看一下观众。
其他人也差不多。
最后,也就是有气无力地回应一下,然后......
结束啦!
是的,结束了!
就五分钟不到,完结了!
导演啥话都没说,什么创作理念啥的都没提,这是我参加的几十个首映式里最最无聊,最最乏味,最最没有精气神的一次,以后可能也难遇到了。
我就想说,大鹏导演,就算是来回跑场多,也不至于这样吧,其他导演团队在首映式上不也都如此吗,为什么您会这样呢!?
我不明白,就算你们累坏了,但是,还没打仗呢,你们这士气一落千丈,给人就一种极为不自信,对票房毫无希望的精神态度,这给人一种感觉:你导演自己对自己的片子都没信心了。
拜托,在如今这个“赢学”当道的时代,你哪怕拍出的电影是《逐梦演艺圈》那种水平,你都得摆出一副志在必得的其实。
还没有人送礼物,鼓励一下作者吧查看全文>>
狼天行VVL - 6 个点赞 👍
在我看来,有三个根本原因:
1.同期电影口碑太强了,场外因素暂且不提,单论猫眼评分,浪浪山9.7分,罗小黑2是9.7分,南京照相馆是9.7分,戏台是9.6分,奇遇也有9.6分,也就是说,荔枝同期至少有5部口碑差不多甚至更高的作品,那么按照路人观众打开购票app时的选择顺位,你长安的荔枝至少也得排到第四位去了,不在优先选择范围内。
这一点,可以解释为什么长安的荔枝票房一开始预测有9-10亿,后面下跌到7亿都难
因为口碑和其他同期电影硬碰硬时难占优势,所以导致排片不断被蚕食
大鹏这些年的电影一直有这个特色,那就是质量不差,甚至可以说是上乘,但是比起最顶级口碑,热度大爆的电影,始终就是缺了那么一口气,差了那么一股子劲儿,就是没有大的情绪燃点爆点,观众观影热情就是冲不上去。
还有人说长安的荔枝不火是因为演员人气不够,那为什么几乎是同样演员的年会不能停就爆了呢?杨幂的知名度还不够吗?
2.上面的原因可以解释为什么大鹏电影票房不达预期,但不能解释为什么猫眼一开始预期荔枝票房超不过9亿。而第二点就是解释这个原因的,答案是:大鹏的电影基本盘就是5-10亿,这是他个人路人缘以及作品风格决定的。
大鹏的电影,有一个固有的特色,是什么呢?
那就是喜欢讲一下冷门的,边缘的,路人大众不太熟悉的职业角色,带有一点不算太浓,但是容易脱离大众的文青色彩,说白了,就是有点非主流
我们回顾一下大鹏的作品,包括不是他导演的
煎饼侠,讲的是大鹏自己,但是说白了是演艺圈的故事,其实是脱离大众的
缝纫机乐队,讲的是少为人知的乐队团的故事,很多路人并不感兴趣
热烈,讲的是街舞的故事,也是冷门题材
保你平安,讲的是推销员的故事,虽然大家在日常生活中不少见到推销员,但是对推销员群体其实并不是很了解
吉祥如意,讲的是喜剧导演的故事,依然是冷门圈子的主角
而大鹏近几年来票房比较成功的是什么电影呢?
是《年会不能停》,这不是大鹏导演的作品,但是喜剧味道十足,而且圈子也相对更大一点(虽然依然属于白领阶层圈子,没有很大,但比起之前的作品圈子已经比较大了),属于年轻人混过职场的都能get到一些梗,所以票房不错,有将近13亿票房
而回到这部长安的荔枝
大鹏又回到了固有的套路上
本质是什么呢,荔枝使
这依然是个冷门的职业,甚至可以说是原创的职业
虽然有马伯庸原创背书,但本质依然是冷门小人物
说白了,如果大鹏演的不是荔枝使,如果是李白,还会只有这点票房吗?那就不一定了,是吧?
3.大鹏在煎饼侠之后的电影,都不是特别搞笑。
很多人说大鹏在还煎饼侠的债,其实我不这么认为,恰恰相反,煎饼侠之所以成功,是因为它符合大家对大鹏的社会定位。说白了,大鹏是因为屌丝男士这部喜剧短片出道的,社会观众对大鹏的定位就是搞笑喜剧演员。所以他演搞笑的煎饼侠,大家喜欢,有人买账。
但是煎饼侠之后的电影呢?
保你平安,偏文青,不怎么搞笑
缝纫机乐队,感人,不怎么搞笑
热烈,带点幽默,但也不是那么搞笑
所以说到底,就是大鹏的电影越来越文青,越来越社会写实化,不搞笑了
反倒是年会不能停这种请了一堆喜剧演员,让人一刻笑不停的电影,票房成功了。
所以说,大鹏应该要弄清楚,当个喜剧演员并不丢脸,要认清楚观众对你的认知定位
很多人总是说煎饼侠烂,说煎饼侠不行,但是事实上,煎饼侠还真的让我笑了, 也打动我了,煎饼侠里大鹏为了筹钱去陪酒的片段,真的让我印象深刻这么多年,最后拍戏那段打斗,也有小燃点,这些反而是大鹏后来的电影里都做不到的
大鹏不该总是否定煎饼侠,大家也不该总是否定煎饼侠
事实上,煎饼侠也有其成功点和优点,大鹏想拍更好的电影,应该反思和提取煎饼侠中的优点,然后去除不太好的地方
不是我个人说话绝对
但我推测,大鹏未来如果想继续搞商业化电影赚钱,电影想爆,要么真正做到质量能堪比那些顶级口碑的大热大爆电影,情绪爆点燃点彻底做出来
要么直接转型喜剧,做高质量喜剧,类似于夏洛特烦恼、西红柿首富那种,扩大观影圈层
否则,大鹏的票房始终就会是这么不上不下的情况,下限有,但是想冲上限,就会感觉碰到了一层无形的瓶颈
总的来说,我还是很喜欢大鹏的,因为屌丝男士知道的他,追过他的短篇,他的电影我基本也都看了,但是希望大鹏能够看到我这条评论,认清自己的定位,认真思索规划一下
说实话,大鹏未来如果搞个屌丝男士电影版,绝对火信不信?
大鹏如果未来拍一部《一刻笑不停》为标题的电影,票房不会差,信不信?
大鹏拉上万万没想到、爱情公寓、屌丝男士制片方,搞个年轻人喜剧宇宙,票房会爆上天,信不信?把万合天宜的白客,大鹏自己,还有爱情公寓的几个主演拉到一起演一部喜剧片,直接收获809000后三代观众,搞个喜剧宇宙,那大鹏能直接一飞冲天
还没有人送礼物,鼓励一下作者吧查看全文>>
杨建东 - 5 个点赞 👍
因为进电影院看导演演员装逼体现精致高雅的人,占比总数并不多。
和德云社类似。
郭德纲以恢复传统相声,抢救即将失传的传统相声自我标榜。
可德云社真的专门说传统相声,根本没几个人来。质量是高了,但票房绝对要下来。
买票的很多人,都是来听于谦全家伦理哏的。
就像百老汇传统剧目《歌剧魅影》,质量高不高?开场就来一段花腔女高音tink of me。
最后因为没人看,卖不出票停演
现实里生活挺压抑的,去电影院也得‘接受再教育’,大众不买账很正常。
查看全文>>
大蔚王 - 1 个点赞 👍
查看全文>>
玛卡巴卡 - 0 个点赞 👍
10年啦!已经10年啦!这10年过去之后,大鹏确实感觉也没有见变老,还是那个样子嘛。
说起这个《煎饼侠》可以说是后现代电影的一种典范作品,和当时的《万万没想到》大电影(3.32亿票房),《十万个冷笑话》大电影(1.12亿)是同一批系列作品,用一个词来形容就是:拼好戏。
是的,现在所谓“拼好X”其实早在10年前就已经有了,他们都是后现代主义风格下的电影作品。而《煎饼侠》还自带承接了《大鹏嘚吧嘚》《屌丝男士》等大鹏一系列作品的长尾效应。
在2015年是非常明显的经济上升期,当年的暑期档是这样的——
虽然看起来只有124.55亿,是这10年来特别低的档位,但那时候全国电影院才多少,而观众有太多钱可以消费,而且我们如果再和前2年比的话,就会发现2015年暑期档真的就是热钱涌入了。
我找了一个10年前的图,我们就能发现,2015年还承担了一个关键性的转折,那就是暑期档首次票房过100亿元哦,而且比之2014年狂涨了将近30亿。当然14年比13年又涨了30多亿,基本就是说呼吸一下就是票房连续破纪录。
不管是不是烂片,都是一窝蜂地进电影院去看,看完之后写个差评,然后继续看下一部烂片。
到2015年8月31日,《煎饼侠》拿到的票房在春夏档期都要排到全国前4了,什么牛鬼蛇神的烂片票房要过亿都是小意思。
更别说《煎饼侠》那时候基本上是圈内好友能招来的都找来了,大鹏当时就是用了自己做节目时候积攒的一大波人脉关系,把各路明星都拉进来号召大家一起帮着宣传,这效果果然是非常明显,那时候微博还是主战场,就吃明星相互抬轿子这套,而且大家对社交平台这种“新媒介”传播方式真是充满热情,一天天能在网上发几十条都是很正常的事情。
而且《煎饼侠》背后是万达,万达那时候宣发费用也是如日中天,万达影城直接就可以各种地推搞起来。那时候买电影票万达还是有自己的app,不像现在基本都被猫眼和淘票票拿走了大量占比份额,说起来淘票票作为独立app出现都还是在2016年才来的。
就说《煎饼侠》这个电影本身,基本上就是一个类似明星真人秀+偷拍剪片的形式,可以说那时候这种模式也是非常火的。
而现在呢?
现在真正的票房流量密码——而且还时灵时不灵的——是职场牛马文学。
而说起这个职场牛马文学,我觉得其实就是这个职场三部曲了。
分别是《年会不能停!》《胜券在握》《长安的荔枝》,基本上就是从三个完全不同的角度把职场生态给讲得差不多了。
当然这个《长安的荔枝》票房肯定不能和《年会不能停!》比,毕竟人家那真的是占据天时地利人和,虽说2023年恢复得不咋地,但就那1个月时间段,基本票房都被年会全部吃完了,所以最后超过了12亿。
但比《胜券在握》确实是好多了呀,这个《长安的荔枝》已经超过了它票房3倍有余,基本上感觉到7亿差不多是可以了。
说起来大鹏也是敢自黑的。
他在8月2日就评论10年前暑期档票房和评分的那个微博。
没想到是吧,没想到《煎饼侠》反而是豆瓣评分最高的一部,没想到那时明星玩得最开的一部。
煎饼侠是5.8分,虽然大家都没及格吧,但它确实是最好的一部了。
最后来看看煎饼侠的一系列套图吧,我觉得画师稀稀还是很好看的:
还没有人送礼物,鼓励一下作者吧查看全文>>
乌合之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