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个回答

为什么大鹏《长安的荔枝》质量这么高,票房却不如《煎饼侠》?

番石榴
80个点赞 👍

我经常去电影院看电影,无聊的时候观察观众。

博主去电影院和普通人去电影院的成本完全不一样。

博主去一趟电影院,可以只花一张电影票钱,我有万达的会员卡还可以薅一杯免费可乐。

但是普通人去电影院,至少都是双人打底,三人成行,吃饭、看电影、买零食、再逛逛街,去一次电影院的成本往往要150块打底,没有上限。

说真的,现在遍地资源,满屏解说,一部最近上映的电影,说是好看,能有多好,文艺片再高高不过《霸王别姬》、商业片再高高不过周星驰,在家吹着空调看好电影不花一分钱。

光是「好电影」没用,现在流行的打法是「电影+附加值」

比如追光最赚钱的电影《长安三万里》12亿元票房打破了“追光出品必不破5”的票房毒药神话,因为《长安三万里》是电影+早教片的打法,当时片方亲自下场宣传电影非常适合小朋友观看,而且里面有大量的唐朝诗词朗诵,所以每一场都有一群家长带着小孩在现场背诗。

至于普通观众和观影礼仪,先放在一边去吧。

靠这种打法,追光终于开始盈利了。

再比如最常见的电影+流量的打发,你以为这些电影导演和制片组不知道“哥哥”的演技稀烂吗,他们当然知道,但是粉丝们是真的真金白银往下砸钱啊,我经历过两次电影幽灵场,全部是流量一哥主演的电影,APP显示这场的票全部卖完,只留下最后一排的座位,着急忙慌买完票赶过去,只有我一个人看完了整部电影。

这倒也不是我们内地的陋习,国外和港台早就开始这么玩了。

《侏罗纪重启》为什么请寡姐来坐镇,也是这个道理。

而像大鹏出品的电影,是电影+喜剧人的打法,就是一看出品人,再一看主要演员,就知道电影大致的风格,去电影院会有一个基本期待值,大差不差不会失望。

前几年沈腾爆火的时候,还有一个专门的名词叫做“含腾量”,说一部电影含腾量越高,电影肯定越搞笑越好看票房也就越高。

结果片方一看还有这个说法,就拼命在海报和预告片里塞沈腾的戏份,营造出含腾量很高的假象,观众们被引到电影院一看,原来预告片里的沈腾就已经是全部的“腾”了,怒而宣告诈骗,激情退场并且广而告之避雷,电影票房马上腰斩。

《日不落酒店》宣称“沈腾将会以一种神秘方式出现”,到了电影院一看,原来是电影有个沈腾的「纸板」,你说酷炫不酷炫。

说了这么多,回到《长安的荔枝》,其实这部片子的质量真的不错,实景拍摄真美,各路演员也恰到好处,和原著精神也很合拍。

但是,这部片子最严重的问题就是没有打出自己的牌。

博主和大鹏的基本盘应该都去看过电影了,所以这部电影没有亏钱。

但想把其他观众也拉进影院,就需要其他的号召力了。

《煎饼侠》在当时有一张最大的牌是大鹏自己,当时大鹏从《屌丝男士》代言人转型电影人,又正巧处在经济上行期,还有众多明星加盟的噱头。

知乎当时还有一个问题

“我们应该还大鹏一张电影票吗。”

别管这个说法有多么扯,就像不要管哥哥们的演技多烂,有人买单就行。

《长安的荔枝》打出的明牌是「大唐牛马」,这其实没错,但对比一下同题材的《年会不能停》,问题就显而易见。

《年会》虽然也在宣传牛马,但大鹏饰演的主角还是《百万英镑》般的爽文模板,从一个普通工人被误认为是关系户,成为了大公司的人力资源“壮”,误打误撞之下开启了自己的“关系户爽文”生活,包括最后扳倒了中等boss,整部电影既有牛马的憋屈,也有拍桌而起合作打怪的发泄。

而《长安》是一路憋屈到尾巴的,这里面有没有“扬眉吐气”的桥段呢?

有的,但总体来说也太少了。

而且,最重要的是,这部电影是从马亲王的小说改编而来,马亲王的小说有一个非常非常难评的点,就是他喜欢用“计算”代替“算计”,把主角的主线故事拍得巨累无比。

什么叫“算计”,算计就是大家一起合作,用自己的特长和能力打成最后的目的,比如《年会》的最后一段,主角们赶到公司年会现场,播放庄正直讲述偷梁换柱的视频揭发内幕,然后主角们来一段满满吐槽的唱跳Rap表演,配角们跟唱《我的未来不是梦》,这是融入了歌舞片的打法,把整部电影的气氛烘托起来。

而《长安》是数学的“计算”,主角一直在画图、计算、实验、取舍,各种计算路途啊可能性啊之类的,确实有点枯燥。

更重要的是,剧版的拖沓和相关丑闻对电影版也有很大的影响。

现在去电影院看电影,早就不是单纯为了“看个好故事”了。

普通人去趟电影院,随随便便就花一两百——买票、买爆米花、吃饭、逛街,成本不低。但网上资源那么多,解说几分钟就能看完一部电影,在家吹空调不香吗?所以电影要想吸引人,光靠好看已经不够了,得加点别的。

比如《长安三万里》,票房能破纪录,靠的不是电影本身多神,而是它成了“家长带孩子背诗”的早教片;流量明星的电影,演技再烂也有粉丝包场;大鹏的喜剧,观众一看阵容就知道是啥风格,图个乐呵;沈腾的“含腾量”梗被玩坏后,观众发现被骗,电影立马扑街……

《长安的荔枝》其实拍得不错,但问题在于它没找到自己的爽点。原著小说本来就偏数学计算,主角一路苦哈哈地算来算去,不像《年会不能停》那样有爽点。

再加上剧版之前的争议,电影版自然难爆。

说白了,现在的电影要想卖座,要么能让观众爽到,要么能让粉丝买单,要么能提供点额外价值。如果只是还不错,那大家可能宁愿在家刷手机了。

苏桃桃
自由评论 (0)
分享
Copyright © 2022 GreatFire.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