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大一青年博导被送医救治,有人称其坠楼身亡,医院急诊证实抢救,具体是怎么回事?
- 751 个点赞 👍
看了一下履历,35岁,青基+省重点,只能说上层圈子的背景可能不太够,但省内已经是妥妥关系户了,浙工大本+浙大博,中规中矩的土博路线,我推测应该是提前得知了面上项目没过,明年的考核指定过不了了,反正就是这种内部游戏,大概率也买了杭州的房子,认赌服输也算是情有可原吧
浙大的特聘副研究员,所以还是临时的职位,而且还是做完两轮博后之后,8年的科研临时工,换做是我我也感觉累了想走了......
去别的学校?想什么呢,下面的学校一没经费二没学生,上面的学校什么吃相,他搞过省重点他自己知道,早死晚死而已,意义不大~没必要去评判他人的选择吧,有人选择湖人队,有人选择当伞兵,也是某种程度上个人的消极自由,尊重他的个人选择即可,他也只是看开了而已,生亦何欢,死亦何苦~死了也就不用再继续凝练科学问题了
海博最好去好好温习一下西北大学涂序新博士的遗言:“At the moment, I've realized my hasty mistake. The unexpected turn of events really caught me off guard, even though I had been duly warned by friends about the reality of the academic and research circle in China: full of cruelty, treachery, and apathy. I had turned a blind eye because I was so self-absorbed and thought that I knew it all.”
海归之前自己掂量一下自己几斤几两~一年多了吧,不知道UBC宋凯博士入土为安了没?
又是一年盂兰盆节了,老哥前辈们伏惟尚飨!
我感觉土博某种程度上反倒没有像有些海博那样看得开,无花无酒锄作田,像我就比较欣赏送外卖的丁博的心态,能够娱乐人间也是一种难得的洒脱~当然无所谓土博海博了,大家都是殊途同归~看开点就好了,邦有道则仕无道则隐~
“桃花坞里桃花庵,桃花庵下桃花仙。 桃花仙人种桃树,又摘桃花换酒钱。 酒醒只在花前坐,酒醉还来花下眠。 半醉半醒日复日,花落花开年复年。 但愿老死花酒间,不愿鞠躬车马前。 车尘马足显者事,酒盏花枝隐士缘。 若将显者比隐士,一在平地一在天。 若将花酒比车马,彼何碌碌我何闲。 别人笑我太疯癫,我笑他人看不穿。 不见五陵豪杰墓,无花无酒锄作田。”
查看全文>>
古今 - 405 个点赞 👍
查看全文>>
非洲奶妈东赢神州 - 324 个点赞 👍
查看全文>>
otto - 199 个点赞 👍
这跟家庭也有很大关系,我211非升即走,前三年特别压抑,我媳妇爹妈都在劝我,过不了就换个工作,无所谓的。
我想这兄弟如果也有这样的家人,应该不会走到今天这一步
查看全文>>
建议火化 - 166 个点赞 👍
铁饭碗是最有利于科研和科研人员的制度。有铁饭碗的保障,科研人员才能发挥出最大的效用。
在社会主义社会,人人都有铁饭碗,这样每个人才能专心做自己的事,整个社会的效率才会最高。
查看全文>>
DedSec - 163 个点赞 👍
博士毕业的时候身边同学大概有两种选择:
第一条轨道:英国价值投资
选择留在英国,对绝大多数人而言,意味着从博士后(Post-doc)这个起点开始,稳扎稳打。这像是一场学术上的“价值投资”。你将自己的时间与才华,投入到一个成熟、透明但节奏平缓的系统中。
- 收益模式: 如同购买蓝筹股,你期待的是每年3-5%的稳定增值。你通过一份份短期合同,一个个项目,逐步积累经验、发表文章,让自己的学术履历(CV)的价值缓慢而稳定地复合增长。
 - 核心逻辑: 这个体系不相信“天才叙事”,它更看重“可靠的职业记录”。你不需要一步登天,但需要证明自己是一个值得信赖、能持续产出、能融入团队的“合格零件”。几年后,你或许能凭着这份扎实的履历,找到一份讲师(Lecturer,相当于美国的助理教授)的永久职位。
 - 风险: 风险在于过程的漫长与不确定性。博士后合同的“短工”性质,以及申请永久职位时激烈的竞争,是这条路上必须承受的“市场波动”。
 
第二条轨道:国内的“杠杆与套现”之路
选择回国,则更像进入了一个高风险、高回报的金融市场,其中又分化出两种截然不同的操作策略。
策略A:百倍杠杆的豪赌——“非升即走”
一个学术成果斐然的博士,如果选择去浙大、复旦等顶尖高校,大概率会获得一个“特聘研究员/教授”的头衔。这个头衔,就是学校为你上的第一笔“杠杆”。
这背后交易的第一性原理是:学校投资的是你的“未来”,而不是你的“现在”。
- 杠杆原理: 为什么一个30岁刚出头的年轻人能被称为“教授”?因为学校和你共同“对赌”你的未来。学校用一个极具吸引力的头衔、一笔可观的启动经费和优越的平台作为“保证金”,让你以百米冲刺的速度,去冲击那些真正教授级别的成果(如国家级重点项目、顶尖期刊论文)。你用未来6年的自由、健康和全部精力作为“抵押”,去撬动一个远超你当前水平的职业高度。
 - 胜负条件: 赌赢了,你在35岁前就可能成为真正的教授、博导,完成别人需要10年甚至15年才能走完的路,实现阶层的跃迁。赌输了(“非升”),杠杆爆仓,你不仅失去了职位,更损失了最宝贵的6年发展窗口期,需要重新寻找定位。
 
策略B:即时变现的稳健——“编制岗位”
如果这位博士选择“降维”,去一个二三线城市的普通高校谋求一个带编制的讲师或副教授岗位,这就相当于一种“学术资本的即时套现”。
这背后交易的第一性原理是:学校购买的是你的“过去”,而不是你的“未来”。
- 套现逻辑: 你在博士期间积累的成果,已经达到了这所学校对一个成熟教师的要求。学校用一个稳定的编制、一份安稳的生活,来“买断”你过去的成就,并相信你只要能维持过往的水平,就足以胜任这份工作。
 - 核心价值: 你卖出的是未来的“可能性”,买入的是当下的“确定性”。你放弃了冲击学术巅峰的机会,但获得了生活的安稳与尊严,避免了“非升即走”的巨大精神内耗。
 
归根结底,这两种选择,是两份截然不同的人生选择。
选择“上杠杆”,你与魔鬼签下契约。契约承诺给你最高的荣耀,但也标明了最残酷的惩罚。它适合那些对自己有着极度自信、渴望快速证明自己、愿意承受巨大压力的“风险偏好者”。他们追求的是人生的“峰值体验”,信奉“高风险、高回报”的丛林法则。
选择“价值投资”或“及时套现”,你则与生活签下了一份温和的协议。协议承诺给你安稳与可预期性,但代价是放弃了超额回报的可能性。它适合那些珍视工作与生活平衡、追求内心宁静、风险规避的“稳健投资者”。他们追求的是人生的“幸福底线”,信奉“慢慢来,比较快”的生活哲学。
因此,这个问题的答案,不在于哪条路更“好”,而在于你敢不敢、愿不愿去签订那份与你内心欲望相匹配的“风险合同”。这不仅是对职业的规划,更是对自我性格与人生终极目标的一次深刻的洞察与回答。
还没有人送礼物,鼓励一下作者吧查看全文>>
平凡 - 155 个点赞 👍
现在社会有一个共性问题:
越有良心的人,被剥削得越惨;
越利他的人,心理压力越大。
无敌之人只要不是得了大病遇上大灾,能在这个社会上随便活,甚至活得很好。
但一旦有了软肋,一旦为别人考虑了太多,压力一下就爆炸了。
不是年轻人想摆烂,想变成精致利己主义者,是社会大背景容不下一个善良淳朴,利他共荣的人过上轻松的日子。
能力越大责任越大,但有些人没有能力却有权利,把有能力负责任的那些人的权利侵占去了。
一人得道鸡犬升天,剩下的牛马要么累死在岗位上,要么意识到被剥削的事实消亡在奋斗的路上。
所以年轻人能怎么办呢?
还没有人送礼物,鼓励一下作者吧查看全文>>
鸿狐 - 145 个点赞 👍
这事大概率是真的,我跟我朋友打听了一下,说听说了,只是现在网上信息被删了。目前学校还没正式发通报,但校内很多人都知道,网上也有照片流传,只是很快被删了。(到底是真是假,大家静候官方通知吧)

这位老师是生工食品系的特聘副研究员,2020年入职,还没到6年考核期。按说压力不该太大,毕竟特聘副研还没进"非升即走"的生死局,考核通过了才能进"百人计划"。但知情人士说,他科研业绩其实不错,明年才面临关键考核,所以工作压力可能不是主因。
现在流传两种说法:一种是科研压力大想不开,另一种是感情问题。更可能是多方面原因叠加——科研焦虑、感情危机、经济压力,像几座大山一起压下来。青年教师这个群体,表面光鲜,实则脆弱。看着是985高校的博士、博士后,实际工资可能就万把块,在杭州这种地方买房根本不敢想。谈个对象吧,人家嫌你忙成狗还穷;搞科研吧,天天被指标追着跑;想躺平吧,六年考核像把刀悬在头上。
这事最让人心寒的是,高校对青年教师从来都是"既要又要还要"。要你发顶刊、拿项目、带学生,但给的资源永远不够;要你教学科研两不误,但晋升时教学基本不算数;要你当牛做马,但待遇永远跟不上房价。这位老师才35岁,博士毕业没几年,本该是人生最好的时候,结果走上绝路,想想就难受。更可悲的是,这种事在高校圈都快不算新闻了。前有中山大学青年教师跳楼,后有武汉大学博士自杀,现在轮到浙大。每次出事,学校第一反应都是删帖、压热搜,从来不想想为什么这么多高学历人才活不下去。你说他们心理脆弱?不如问问是什么环境把人都逼到这份上。
青年教师这个群体,说是"青椒",实则是高校食物链最底层。上头有领导压任务,下头有学生要指导,中间还夹着考核指标。家里父母觉得你出息了,其实你连自己都快养不活。谈恋爱?没时间。要孩子?养不起。买房子?别做梦。这种长期压抑,换谁都可能崩溃。现在网上有人说是因为感情问题,我倒觉得别急着下定论。感情危机往往是最后一根稻草,真正压垮人的是日积月累的绝望。就像你往骆驼背上放稻草,最后那根引发了崩溃,但问题在于前面已经堆了太多。
这事给我们的警示是:高校该好好反思用人制度了。别光知道招博士、压论文,得多关心青年教师实际生存状况。他们不是发论文的机器,是有血有肉的人。现在动不动就"非升即走",跟养蛊似的,逼着人互相厮杀,不出事才怪。
最后我想说,如果你身边有高校青年教师,多关心关心他们。看起来是人生赢家,可能正在深渊边缘挣扎。这个社会对高学历者太苛刻,总觉得你都博士了还有什么过不去的坎,其实博士也是人,也会疼,也会崩溃。请善待你身边的青年教师吧~
我是 ,一名擅长教育领域的知乎答主,如果我的回答对你有所帮助,请点个喜欢、收藏吧,你的点赞、收藏和关注是对我最大的支持!感谢~
还没有人送礼物,鼓励一下作者吧查看全文>>
安安 - 126 个点赞 👍
年轻的科研工作者们千万不要因为发不了顶刊、拿不到项目、评不上帽子就怀疑自己活着的意义,
因为现阶段大部分的科研(特别是生化环材)本来就没有意义,而且科研成就也并不和你的科研能力有明显相关性。
查看全文>>
风渐渐反季节 - 116 个点赞 👍
查看全文>>
高堡名人 - 76 个点赞 👍
查看全文>>
嘴很毒 - 73 个点赞 👍
查看全文>>
颜色边界 - 64 个点赞 👍
这次是大白天在学校跳,网上有视频、照片流出,一时间盖不住,所以社交媒体上到处传,大家都知道了。压力大、支点少,出了问题没有疏解通道,一时走了极端,他不是第一个,也不会是最后一个。像羊圈里的羊,一只被选中“宰杀”,其他羊惊恐的“咩咩”叫几声,然后又安静吃草。其实羊也没办法,在没被选中之前,只能低头吃草,等待命运的挑选。啃秃一块地后,抬头喊一声:我草呢。
查看全文>>
新有灵犀 - 38 个点赞 👍
这么说可能会损害一部分利益。但是个人觉得是最正确的,就是,严进宽出。
而不是像现在一样,部分高校养蛊一样疯狂招人。只发两篇文章?没问题进来特聘。只发一篇文章?没问题进来预聘。没有文章?没问题进来做博后。。
博士扩招+高校招聘宽进严出,导致很多博士都觉得自己行了,觉得自己就是那一个,能和博导一样在学术界飞黄腾达。但是进来之后发现大不一样,别说发展,生存下去都费劲,结果卷来卷去过了35岁一无所获,积蓄没有,一堆职业病。
所以建议和欧美一样,停止养蛊,严进宽出,让适合科研的进来,不适合科研的早点去非科研单位,对他对你对我都是好事。央国企、非科研类事业单位、公务员、中小学老师、行政岗辅导员,停止幻想,回归生活本质,眼界放开海阔天空。
回到第一句,严进宽出,也不会损害谁的利益,让适合做什么的去做什么,一部分人不进高校不失为一种好的选择。
查看全文>>
扶摇可接 - 33 个点赞 👍
在有些地方和行业,你越肯吃苦,越会有吃不完的苦。越能听话,越会有听不完的话。越是渴望编制的稳定,越会成为被牺牲的代价。
名校中有路径依赖的人很多,为什么有些人985硕士博士毕业后宁愿去当机构老师,也不去大厂尤其是业务部门,其实也是一种路径依赖。做题得到的配得感和成就感远大于对实习/工作和未知人际关系的恐惧。因为我真见过有人大学毕业了还在津津有味地回忆和演算中考数学压轴题……
本朝的教育中是分显学和隐学的,前者在学校和宣传中出现,以及大多数劝你填报志愿的老师;后者只有身边最亲近的家人和少数负责任感的恩师会私下讲述。
显学又分一级显学和二级显学,一级显学就是类似“工人伟大、农民光荣”的前三十老一辈正统性宣教,民工欠薪和农村低保现象就能让很多人看出端倪和某些叙事的破产。
二级显学是“十年寒窗苦读,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其对应的隐学就隐晦得多,而且有时候非常反人性、反直觉,例如不同行业的兴衰,多劳有时反而并不会多得,门槛高反而更容易被替代等等。所以会出现大量看清一级显学而看不见二级显学的孔乙己,一腔热血真的相信甘坐冷板凳和大国工匠,最后悲剧收场。
查看全文>>
黄浦江之猫 - 31 个点赞 👍
查看全文>>
远舟 - 19 个点赞 👍
查看全文>>
知乎用户 - 13 个点赞 👍
绝大部分的教授/博导/青椒,乃至是博士生,都是“三门干部”,内在充斥着做题家/社会达尔文主义。
显出一种牛逼-垃圾二象性,一旦稍有成果就会觉得自己天下无敌,等我大作写出来就吊打这帮尸位素餐的社会败类;一旦遇到了在某些方强过自己的,要不就是开始为自己开拓找理由,要不就是从别的角度攻击比如xxx第一学历不行/就是运气好而已等等。
这种情况下,人始终是被“他人的期望”和“自己的期望”所裹挟前进的。你要说真的客观生存压力,其实说大不大也说小不小。(高额负债除外)
社达始终会被更强的社达所打败
人的成长不是18岁的成人礼,而是接受自己的平并与自己和解的过程。
当然不可否认是现在国内的考核已经到了非常变态的地步,但这种话说太多了没啥用。
以上皆是为了表达,对逝者的惋惜,共勉之。
查看全文>>
JokerRayL - 8 个点赞 👍
官方都没发通告,也就小红书有点爆料。说是位2020年入职食品工程学院的青椒。没有海外背景,浙工大的本科,浙大的硕博,据说有青年面上基金,但有可能上不了青B(我理解的是优青)。至于跳楼原因,有的说是因为考核压力大,又有的说是感情和家庭问题。以上是吃瓜简述,这不是浙大第一例青椒跳楼的案例了,而近两年猝死/自杀的青椒更加数不胜数。
不过就这个问题想说的第一个问题是,国内的高校怎么就卷成这样了呢。说实话,还是因为没有足够多足够好的企业能够承接每年生产/海归的博士,大学老师和企业的待遇差距以及未来的job security,让无数博士对青椒的位置趋之若鹜。有青B帽子的高校老师,年薪大都六十万人民币以上,很少有国内企业能给的出这样的高薪,更不必说大学教授工作的稳定性了。而在美国,对化学专业而言,只有TOP30的大学能给出与企业相差不大的起薪,再之后教授的待遇一般情况下都是远低于工业界的,所以,绝大部分的博士都会选择去工业界,除了对做科研有执念的人。另外,我出国的时候,人才引进还没有这么种类繁多琳琅满目的计划,大部分就是简简单单的谈谈待遇和若干可以选择的头衔。而如今,人被更加的细分成不同的等级,一开始给你限定的轨道就在那里,你想升职/往高处走变的越来越难了。不仅如此,我最近闲的发慌,跟国内企业对接的时候也发现,不少的企业也都是靠政策扶持/导向活着,所谓人才引进,很多都变成了企业拿国家补助的由头和中介赚钱的工具,这样的发展模式,确实与众不同。
第二个问题是,为什么有些留学生PHD明明在国外找不到好的工作,也面对职业发展隐形歧视和身份绿卡很难办的困境,却愿意死磕,不愿回国。因为大部分本科出来的PHD们在国内并没有根基,文章也不算很多,卷不到好的title。而如果退而求其次去差一点的学校或者拿更普通的人才计划,那待遇跟国外比就有很明显的差距了,更不消说,在这种情况下回国,其实就跟送人头没什么区别。待遇能不能兑现,职位能不能兑现都是非常严重的问题。
还没有人送礼物,鼓励一下作者吧查看全文>>
欲买桂花同载酒 - 5 个点赞 👍
看到这个问题的一些回答之后,我有很多想法。几次想写,犹豫了几次,最后决定还是写下来。首先进入我脑海的是: 资源匮乏的环境下,这个社会对好人是残酷的。
在国内科研的领域,尤其资源是匮乏的,而且我们大部分人都不是天才,就决定了做出诺奖的成果或者nature science基本不可能,那么,对于我们来说,科研是一项工作,或者说唯一擅长的工作而已。我自己也是国内985的本博毕业,专业还号称“全国第一“,而且毕业的时间也不算晚,在学校闹非升即走之初,在入职博后之后,才听到学校的传闻。但是,时隔接近10年,我依然记得2017年我博后中期的几个月每天早上醒来之后的焦虑,一大早手心都有汗。实验室当时差不多半年多进入接近20个博后的盛况,我知道自己留下来的机会渺茫。每天上午早早醒来,就在想以后怎么办,由于自己性格内向,抱大腿也不可能,而且也实在,实在不清楚一年写那么多文章是怎么做到的,因此,每天都在想到底要不要继续挣扎了。
只有自己身在其中,才能理解,所以我很能理解当事人,外人或许会说,想开一点,做别的工作也行。可是,我们也见识到了这个社会,科研或许是我们唯一可以开心的做的工作了(不要说擅长,因为被淘汰的人不配说擅长),这个是唯一一个少与人打交道,少拍别人马屁,少看别人脸色的工作了。在国内科研,大家都能理解到大腿的重要,没有八面玲珑能得到大腿的欣赏吗?所以,在科研中想做好人,最后都很难。又有的人说,进入差一点的高校躺平啊,确实,那样科研基本相当于是放弃了,这样的生活又是我们想要的吗?而且这么多年来,正是因为对自己有要求,才能在坚持到今天,如果真一点要求都没有,还是自己吗?去公司,处理人际关系比科研能力还要重要,而且还担心被裁员。而且当事人还是冷门专业,去公司的可能性也不大。有人提出是感情问题,你有没有想过一个一个问题,谁会开心的跟着一个穷小子过这样的日子?你没时间(因为科研压力大),大概率提供不了情绪价值(因为心思都在科研上),工资也不高,别人图你啥呢?
因此,现在我依然不知道这条路该怎么走好。
查看全文>>
吴腾 - 0 个点赞 👍
查看全文>>
社会主义接砖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