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个回答

浙大一青年博导被送医救治,有人称其坠楼身亡,医院急诊证实抢救,具体是怎么回事?

cqygfxgfst
8个点赞 👍

官方都没发通告,也就小红书有点爆料。说是位2020年入职食品工程学院的青椒。没有海外背景,浙工大的本科,浙大的硕博,据说有青年面上基金,但有可能上不了青B(我理解的是优青)。至于跳楼原因,有的说是因为考核压力大,又有的说是感情和家庭问题。以上是吃瓜简述,这不是浙大第一例青椒跳楼的案例了,而近两年猝死/自杀的青椒更加数不胜数。

不过就这个问题想说的第一个问题是,国内的高校怎么就卷成这样了呢。说实话,还是因为没有足够多足够好的企业能够承接每年生产/海归的博士,大学老师和企业的待遇差距以及未来的job security,让无数博士对青椒的位置趋之若鹜。有青B帽子的高校老师,年薪大都六十万人民币以上,很少有国内企业能给的出这样的高薪,更不必说大学教授工作的稳定性了。而在美国,对化学专业而言,只有TOP30的大学能给出与企业相差不大的起薪,再之后教授的待遇一般情况下都是远低于工业界的,所以,绝大部分的博士都会选择去工业界,除了对做科研有执念的人。另外,我出国的时候,人才引进还没有这么种类繁多琳琅满目的计划,大部分就是简简单单的谈谈待遇和若干可以选择的头衔。而如今,人被更加的细分成不同的等级,一开始给你限定的轨道就在那里,你想升职/往高处走变的越来越难了。不仅如此,我最近闲的发慌,跟国内企业对接的时候也发现,不少的企业也都是靠政策扶持/导向活着,所谓人才引进,很多都变成了企业拿国家补助的由头和中介赚钱的工具,这样的发展模式,确实与众不同。

第二个问题是,为什么有些留学生PHD明明在国外找不到好的工作,也面对职业发展隐形歧视和身份绿卡很难办的困境,却愿意死磕,不愿回国。因为大部分本科出来的PHD们在国内并没有根基,文章也不算很多,卷不到好的title。而如果退而求其次去差一点的学校或者拿更普通的人才计划,那待遇跟国外比就有很明显的差距了,更不消说,在这种情况下回国,其实就跟送人头没什么区别。待遇能不能兑现,职位能不能兑现都是非常严重的问题。

欲买桂花同载酒
自由评论 (0)
分享
Copyright © 2022 GreatFire.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