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北京密云致 31 死养老中心未被列入转移范围?暴露出哪些问题?
- 633 个点赞 👍
梳理了一下这次密云的事件,其实从头到尾最根本的问题就两个:一是这场暴雨为什么来得这么猛,二是为什么这么危险的天气下,一家有这么多失能老人的养老机构,居然不在转移名单里。
先说第一点,暴雨的原因。
北京这次遭遇的是一次典型的“列车效应”暴雨。
这个词可能听着有点学术,但原理很简单:就是一波波的对流云团沿着同一个轨道连续不断地往一个地方走,就像一列火车车厢接着车厢,一波走了后一波又来,不停地砸雨。
这种天气本身就不常见,再加上密云这块地形特殊,就把这个极端情况放大了。
北京北部像密云、怀柔这些地方,是山地和山前地带,地势起伏很大,一下雨就容易形成汇流。
你可以理解成,下的雨不光落在地面,还从山上往下冲,几条沟几条小河一交汇,很快就汇成山洪。
而这次暴雨的时段集中、强度大。
26日到28日这段时间内,密云多次出现每三小时降雨量超过180毫米的极端情况,整个降雨过程持续了七天,全区平均雨量366毫米,部分站点超570毫米。
这是什么概念?
相当于一个月的雨,几天全砸下来了。
而且气象条件叠加得很巧。
一方面是南边暖湿气流不断北上,另一方面北边的冷空气在燕山山脉一带被“卡”住了,云团走不动就只能原地爆发。
你再看潮白河的情况,白河和潮河两条河在密云水库汇合,出了库口后就是潮白河,这条河往东南流,经顺义、通州,最后进天津入海。
27日下午,密云水库开始泄洪,说明上游的水已经多到撑不住。
等到28日早晨,清水河的流量飙到每秒2800立方米,是平时的1500倍。
这么大的水,几分钟内就能把街道变成水渠。
太师屯镇处于白河支流清水河和干峪沟流域的交汇点,直接遭遇了局地强降雨和上游山洪的汇合冲击,洪水冲下来的时候,很多地方水深达到了两米,河堤根本拦不住。
这场雨和水来的猛是客观事实,但第二点,也就是这次事件中人的责任问题,就不是天灾能解释的了。
太师屯镇的这家养老照料中心,当天机构里有77人,其中69人是老人,55人属于失能或半失能状态。
8个工作人员,无论怎么调配,也很难在洪水来之前把人一个个转移出去。
但问题是,为什么没人提前通知他们要撤离?
密云区官方在新闻发布会上回应说,这个养老中心所在的区域是镇中心,过去从来没被列为高风险区域,所以这次也没纳入转移范围。
这种解释表面听起来有点道理,但仔细想一想,非常不妥。
什么叫“过去安全”?
过去安全,不代表这次也安全。
特别是在极端天气越来越频繁的今天,不能继续用老经验套新问题。
养老照料中心里住的是什么人?
不是普通居民,是一群几乎没有自救能力的高龄老人。
有些人可能连起床都难,更不用说爬楼梯、逃水灾。
这种地方,不应该按照“地理位置”来判断风险,而应该按照“人群结构”来优先安排。
那么,这里面谁该负责?
我们可以按层级捋一遍。
第一级,是养老机构自己。
按照规定,每一家养老机构都必须有自己的应急预案,包括防洪、防火、突发事件的应对方案。
照理说,机构应当知道这几天有暴雨预警,并且主动联系属地政府问是否需要转移。
有没有联系?
有没有启动预案?
有没有安排人员值守、物资储备?
这需要查。
第二级,是镇政府和村委会。
太师屯镇是本次灾情最重的区域之一,镇里有没有提前排查风险点?
有没有针对养老机构发出预警?
有没有安排专人负责这些特殊单位?
这是职责范围内的事情,不能回避。
第三级,是区防汛指挥部。
27日下午密云水库开始泄洪,下游要马上进高警戒状态,这时候指挥部有没有把包括养老机构在内的特殊人群集中单位拉进重点清单?
有没有分片落实责任人?
有没有确保每一家机构都接到通知?
这些都可以查。
说白了,如果说洪水是自然来的,那“被遗漏”就是人为的。
更重要的是,既然密云全区都在安排转移,转移了1.6万人,覆盖20个镇街205个村,为什么单单这家养老中心没在名单里?
不是转不过来,是压根就没考虑到。
我们再从另一个角度看,这类照料中心,很多是公办民营或者民营机构,跟政府之间到底有没有建立有效的信息沟通机制?
是不是日常备案的时候只是登记了“地址”,没有登记“人员组成”与“特殊风险”?
是不是防汛演练从来没通知他们参与过?
这些看似细节,其实决定生死。
如果在27日傍晚,机构就接到通知,说第二天凌晨清水河可能要涨水,要安排转移,那就算不可能一个个背出去,也可以先安排亲属协助、找来社会力量,至少不会像现在这样,大水进门才临时呼救。
还有一点,很多地方在遇到灾情的时候,确实有些“责任模糊”的问题。
比如防汛归应急局,但养老机构归民政局,实际操作中,这两个系统对接是否顺畅,是否知道彼此有哪些人在哪些位置,是很多地方都存在的管理盲区。
事后追责是一方面,但更重要的是把这类盲区堵上。
以后做预案,不仅要看哪里容易发水,更要看哪些人最脆弱。
防洪不能只防河堤,也要防信息断层、防转移遗漏。
从公众角度讲,也不能简单看成是“天灾太猛、来不及反应”。
这次密云的雨情不是突然来的,北京市气象台在26日已经连发多条预警,中央气象台也发了山洪和地质灾害预警。
气象数据是公开的,但怎么从数据变成“行动”,中间的机制必须理顺。
一个现实是,现在很多地方做预案还是“画圈”,哪个片区被标红就优先转移,没被标红的就当安全区。
但这显然不够了。
一个养老机构哪怕地势不低,它的风险等级也远高于一个正常住宅区;一个残疾人康复中心,就算在镇中心,也得优先考虑撤离。
而这些内容,很多时候在转移预案中并没有单独列出来。
这次事故中,31位老人遇难,让人非常痛心。
希望接下来,密云区能在调查中把所有环节交代清楚,不仅是给家属一个交代,也是给整个城市系统一次反思的机会。
极端天气越来越多,城市防灾水平也得跟得上。
特别是保护弱势群体,不能靠运气,得靠制度。
最后补一句,这次事件里,消防人员、基层干部、志愿者确实做了很多努力,有的还冒着洪水冲进去救人,这些也值得肯定。
但再努力的个体也补不上制度的缺口。
所以我们得从源头上修好这张“保护网”。
让每一个需要帮助的人,真的在暴雨来临前就被看见。
还没有人送礼物,鼓励一下作者吧编辑于 2025-07-31 19:55・克罗地亚查看全文>>
子任 - 503 个点赞 👍
核心原因还是北方缺水地区的人,上到历届政府下到几代草民,都对水灾没有基本的概念。
当然这并不是他们的错,因为很多人一辈子都没见过家门口那个破河沟子里面有水。
就拿23年门头沟房山那次来说,永定河那个几百米长的河道,20年前里面甚至有半永久的采砂小工厂,15年前有周边村民种地,10年前里面有十几米高的大树,现在都还有大量居民住在卢沟桥对面一个小小的江心坡上面。整条河实质性断流几十年,就是园博会期间费老劲在卢沟桥附近整了点水面。
然后你和我说23年7月份这里滚滚洪峰通过?谁信啊!
但即便如此,永定河大部分地方政府还是兴修了水利,这也是永定河卢沟桥段没有发生溃堤溃坝的原因。当时我路过卢沟桥边的永定河防汛抗旱指挥部时,心中都是充满鄙夷的,心想河里连一滴水都没有,都种树产粮了,你防啥呢。但现在看来,人家的工作确实是未雨绸缪了。
就我对京郊的印象,很多自然村都扩展到了原河道河滩附近,不少文化旅游产业都在很多滩涂地设立,然后村民觉得没事,政府也觉得没事,游客也觉得没事。但只有老天爷知道有没有事。
所以说,还是要敬畏自然。只能说这两波灾害后,北京大部分山区县都遭过灾了,但愿以后不会再有了。至少前两年门头沟房山在遭灾后,兴修整改的还不错,希望密云平谷怀柔也吸取教训吧。
这次出事的太师屯卫星图,图左侧是密云水库,图中间^型的就是平时基本没水的河道,镇子是从平原往河道发展的。 这个是千岛湖,也是新安江水库,左边水系就是库区。图中间细细一条也是河道。可以看到两岸村落都是建在山上的,河滩附近只有农田。 传了密云水库东侧太师屯镇和千岛湖东侧几个村子的对比,可以看出南方群众选择了更安全的村址。这可能就是所谓“久病成医”吧。
查看全文>>
吴同学 - 353 个点赞 👍
这个就比较低级了,一开始还以为这种人数的事故,得是泥石流造成的,结果是一个养老机构一锅端就三十一个,还是纯淹的。虽然是彩钢棚建筑,但灾后并未被冲垮,说明只是建筑结构全是平房而导致的,但凡有个二楼,躲二楼就没事了。
查看全文>>
天奇 - 227 个点赞 👍
查看全文>>
六月游雪 - 215 个点赞 👍
查看全文>>
倚天照海 - 151 个点赞 👍
我有一种预感,中国现在已经是老龄化社会,并且正在继续加深老龄化。
这种情况以后甚至有可能形成社会性共识:放弃老人,坑死老年人。
日本现在已经进入到仇恨老年人的阶段了。
查看全文>>
赫紫 - 128 个点赞 👍
查看全文>>
石头堆 - 117 个点赞 👍
下雨了淹死人很正常,而且还是一群不能动的老头老太太,没什么大惊小怪的。已经转移了一万多群众了,做出决策和执行的人属于是功德无量。牺牲了四个村干部,应该授予烈士,要妥善安排其家属。
普通人做到不乱丢垃圾、平时捐些款就差不多是好品德的人了,关键时候能挺身而出就是凤毛麟角了。善战者无赫赫之功,对于转移一万多群众的意义我觉得大家应该有清醒的认识,如果你觉得这是理所应当,那么你的认知已经是有很大的扭曲。
查看全文>>
无双 - 88 个点赞 👍
什么事都瞎问责,只会形成懒政和捂盖子。
就北方传统降水量来看,极端条件那现有生产力下就是赶上了认倒霉。法律上区分故意,疏忽应当注意,放任可预料结果和不在常规合理关切内,就是在告诉大家,就是有些事是没辙的。开过车的都明白,一但事故定责时交警以“你疏于观察”说话了,那说白了你没啥责任就是为了坑你保险的。
你要是说原来有预案执行有问题,那你说问责还算情有可原,如果就是以前大家都觉得不至于,那么说明很大程度上——你遇到这个事就是要被放弃的,因为捞你的成本已经不合理了。——当然作为社会主义国家咱们说不能把所有事都仅以成本考量,但是做事终究成本是基础。
网上还是没上班的小孩多,很多所谓“我是做事的人”现实中无非是在吃别人的成本,你这么慷慨激昂,咋不每年拿自己收入的一半买保险呢?
查看全文>>
权责统一 - 65 个点赞 👍
查看全文>>
撒哈拉的雪 - 64 个点赞 👍
你说为什么很多南方地区,尤其安徽、河南、湖北、湖南
一看到连续大雨天气,就知道该储备什么物资了,该收拾什么细软了,该联系哪些亲戚,甚至该准备好棍棒准备防身或者械斗了
不都是过去多少代人一年又一年的在防汛中积累下来的经验吗
其实我们也不想要这些经验,回忆起来真的都太痛苦了
也不是在瞧不起北方的同胞没有防汛的意识,因为这些经验真的需要惨痛代价才能换来
这就是人类社会很真实的一面吧
查看全文>>
王 Marc - 52 个点赞 👍
我深度怀疑提出这个问题以及在这个问题下表达“反思”的回答的答主,要么是不具备一丁点的行政管理常识,要么是动机不纯。
首先明确第一个事实:事发地是一个住满了失能老人和半失能老人的养老院。什么叫失能,就是因为年老而导致体弱,甚至伴随多种老年疾病的“半病人”,并且心脑血管疾病是多见的。他们的转移不是像这帮提问人以及答主轻飘飘的“转移”两个字,而是需要专业的护工乃至医护人员,像搬已经打碎的鸡蛋一样进行的,不然“七十不留宿、八十不留饭、九十不留坐”是哪来的。
其次明确第二个事实:北京地区自2022年以来,每年至少发布一次暴雨橙色及以上预警,每次重点受灾地区都包括怀柔、密云、延庆等周边区县,至于暴雨黄色预警就更多了。基于北京夏季多暴雨的历史总结,区县政府也是考虑到历史因素以及基础设施条件,判断该养老院及所属区域属于安全地带。
再次,第三个事实,此次怀柔遇到的是罕见的列车效应导致局地在几个小时内下了半年的降雨量,这种本来就属于完全意义上的天灾。而且,北京地区由于地理构造原因,气候条件变化十分剧烈,在大雨落下之前,基本不可能准确预判重点地区,甚至雨会不会落下。我记忆不是很准确,应当是在2022年7月或者2021年7月,北京提前发布了暴雨预警,结果最终只是一场普通的大雨。
最后总结,当地政府的执政逻辑链没有问题:基于历史多次大雨经验,以及行政成本考量,判定该地区属于安全地带,没有进行提前人员转移(插句题外话,一旦转移了,没下雨或者没发生地质灾害,结果老人因为转移或者只是碰巧在转移过程中离世,按照北京暴雨预警的频次,这个概率以及其能引发的后果有理性的人可以想见)。在地质灾害发生后,当地政府也尽全力组织了抢险救灾(想想牺牲及失联的一线政府工作人员),最终因为灾情严重+能力有限(不要把政府当超人,这个说过很多遍了),导致此次惨剧发生。当地政府尽力了,我只能这么说。
最后,回到开头,深度怀疑提问者和在该问题下表达“反思”的答主的政治及常识水平,甚至内心动机。
查看全文>>
wogga - 47 个点赞 👍
这就是我说过的,黄河以北从上到下防汛意识严重不足。为什么太师屯镇受灾这么严重?只需要看地图:
太师屯镇西侧是密云水库,有一条名叫清水河的小河从太师屯汇入密云水库,这条河按照有关部门的说法,在当时的流量是2800立方米每秒,是平时的1500倍,也就是说这条河平时每秒两立方米都没有,难怪这条小河在一般的密云水库的相关资料里都很少提及。
然而从地图上可以明显看出,北庄镇三面都有河流汇入,这些河流在平时可能根本没有水,然而暴雨会导致整个很大一片地区的降雨都会汇集到北庄镇。然而北庄镇的海拔超过了200米,比近在咫尺的太师屯镇高了二十多米(太师屯镇海拔175米)所以最后所有的水都会流向太师屯,然而又由于潮河白河上游同样暴雨导致密云水库水位上升,水难以排入密云水库,最后导致太师屯变成一片汪洋。
这种问题,为什么防汛指挥部门没有发现?为什么防汛疏散预案里面没有太师屯?这么明显的,看一下地图就能发现的问题为什么没解决?一些人需要被问责。
查看全文>>
叶赫乎 - 44 个点赞 👍
查看全文>>
momo - 9 个点赞 👍
其实真不是预警的事儿,
你看吧, 预警得我都麻了
老预警老预警, 最后是不是狼来了的故事。。
灾害预警这个东西吧, 说白了就是堆钱堆人,
你砸了人进去,有预警就转移,
或者砸钱进去,把风险区圈起来禁止人住那 ---- 百年一遇也不让住, 多大的经济损失
或者砸钱又砸人, 及时预警及时搬家,
很难的。
人命都说有价的, 接受就好。
还没有人送礼物,鼓励一下作者吧查看全文>>
卝卝卝卝卝卝卝卝 - 5 个点赞 👍
查看全文>>
旅游达人 - 4 个点赞 👍
查看全文>>
黑衣大葛戈 - 1 个点赞 👍
查看全文>>
aogutu葛忠涛 - 0 个点赞 👍
所以养老院养老是完全不靠谱的。根本没人在乎你的死活。
当然长期以来,养老中心所在镇中心区域都是安全的,预案没有将其列入转移范围,这场大雨超出想象,没列入转移范围是可以理解的。但31死都是这个养老中心里,虽然老年人行动不便,但是否存在不被重视的问题?
人心险恶,只能养儿防老。子女都不一定靠的住,何况他人,认清现实是必要的。这是残酷现实的经验教训总结。至于有人觉得父母爱子女就该无私奉献不求回报的,图你什么了?自己没早死的话希望子女能履行法定义务赡养自己就叫有所图?高赞说这是把子女当经济工具,你掏父母钱包的时候叫爱父母,父母让你赡养就成把子女当经济工具了?披着文明外衣的白眼狼而已。天道那个也是一样,不就是现代人摆出一副高高在上的姿态吗。有几个父母真图子女回报了。
江阴市山观实验小学总务处主任的龚秀娟一年多时间贪污学生伙食费131万元,相当于每名学生每天8.5元的午餐费中有5元被克扣。有父母监护的青少年儿童尚且如此,养老院会有人管吗。就算进养老院,有子女和无子女的也差许多。
这些年新冠,国外养老院没人管的也是比比皆是。戳穿了无数谎言,粉碎了无数幻想。根据美国疾控中心的国家医疗保健安全网络统计,截至2022年5月22日,美国有超过15.3万的养老院老人因感染新冠去世。那些居住在养老院的老年人数量约占美国总人口的百分之一,而相应死亡人数却占到新冠死亡总人数的百分之十五。
另外老年人守住钱包远比赚钱重要。很多老年人被骗光财产,有子女的还好,子女总会给养老,没有的真就是死路一条。
查看全文>>
陈圣 - 0 个点赞 👍
查看全文>>
首付之外皆泡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