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看浙江整治「屏幕中的形式主义」,要求减少制作 PPT、视频?这能在多大程度上给基层工作者减负?
- 488 个点赞 👍
谢邀。
不是基层减负,是减开支。
有的时候时间和技术水平不够,工作人员只能把PPT外包,费用从每页200到400多元不等,特殊情况额外还要付加急费、服务费,一次3分钟的汇报,做一次PPT往往要花费几千元。
我做过小米和乐视的发布会PPT,有段时间有机构找过我,一页报价1500元,他们拿一半。
至于客户,诶,还真不是企业。企业有比较丰富的外包资源,一页300的水平已经够发布会级别了。
那时候地卖得正火,不差钱。上面疯狂入驻各平台,起号推流;下面宣传费闭眼给。
我最后没接,因为沟通起来太累,半小时能说明白的事要配一斤半的酒。
除了PPT以外,文旅、宣传、招商等部门对视频制作的需求也很高,动辄需要数万元,甚至10万—20万元左右,尤其加上灯光渲染、音频混响、运动追踪等特效,制作成本还会上涨。
很多广告制作公司得给地方政府磕一个。
差不多是12年左右,互联网广告正式碾压传统广告。传统广告吃完微电影这最后一波PC互联网红利,终于要面对社交媒体的降维打击:快。
传统广告比稿都得俩三月,互联网广告几小时就上线、线下撑死了一个月就出街。
电视等传统媒体也在快速崩溃,七点看的越来越少;而papi酱一个号,在18年的双11就接下了160个品牌广告。
这里面最惨的是广告制作。以前来的客都是汽车地产电子快消,人家要逼格,扔你500万你可以晃悠悠拍三个月;
现在来了个“油腻的师姐在哪里”,200块钱逮个小姑娘10分钟拍完。
谁拯救了他们?海量地方。
创意含量极低,基本不需要正经策划。来来回回都是市区航拍空镜、产业园一镜到底慢推、老城墙画面噪点复古感。大疆+索尼齐活。
有些广告制作公司直接拉上几个电视编导,转型“城市纪录片”,报价从百万级冲到千万级。
短视频起来后无缝对接,继续为地方生产白开水白噪音,本地矩阵自娱自乐满足发稿KPI。
据统计,2024年,当湖街道(含村社区)制作PPT5个、视频11个,总计费用约26.9万元,较上一年度相比PPT和视频总量下降70.37%,总计费用下降72.96%。2025年,基本实现了非必要不做PPT和视频的要求。
看到没,去年该街道的PPT和视频制作费用约100万。
宣传费是咱这各类支出里的烂账重灾区。
某个地方文旅,一年投放6000万,我看着那些数据和成片都不知道该说啥,砍个0我都觉得能赚。
没考核,或者说考核机制极其糊弄,只管发布不管数据。
甚至不少发布账号也是自己的,形成闭环。
都知道这年头流量最贵,那谁来算算花在这上面的钱到底买了什么?
以前土地出让金烈火烹油,加上很多小胖友情绪上头成为自来水,一手不差钱一手天然流量,这些花活能玩的转。
现在两边都不好看,砍预算,先发工资。
PPT其实是小头,大头是视频制作和投放。
基层就不要太幻想,台账还得做。
闲聊公号:王子君的碎碎念。
查看全文>>
王子君 - 98 个点赞 👍
很多人看见“给基层工作者减负”就产生共鸣了,实际上主要意图不是给基层工作者减负,而是要给基层财政减负:
原文写得很明确,PPT和视频制作是需要外包、需要花钱的,一页PPT的费用就要200-400元,一个视频动辄数万元起步,这些费用总不能是“基层工作者”自掏腰包吧?
有的时候时间和技术水平不够,工作人员只能把PPT外包,费用从每页200到400多元不等,特殊情况额外还要付加急费、服务费,一次3分钟的汇报,做一次PPT往往要花费几千元。除了PPT以外,文旅、宣传、招商等部门对视频制作的需求也很高,动辄需要数万元,甚至10万—20万元左右,尤其加上灯光渲染、音频混响、运动追踪等特效,制作成本还会上涨。
“PPT减负”的成果,也是报道中街道的相关费用明显下降,与具体“基层工作者减负”并没有特别强的关联:
据统计,2024年,当湖街道(含村社区)制作PPT5个、视频11个,总计费用约26.9万元,较上一年度相比PPT和视频总量下降70.37%,总计费用下降72.96%。2025年,基本实现了非必要不做PPT和视频的要求。
昨天的“公职人员兼职送外卖”暗示想多收入就自己去兼职,现在的“务实节俭能省则省”,不还是因为土地出让收入明显下降、先前的高支出水平难以为继,需要各地重新适应新形势吗?这则新闻就比昨天的兼职外卖新闻更加实在,前面还在说给基层工作者减负,到后半段直接说财政、说节俭了。
从源头做起,首先需要建立良好的审核机制,而这种机制也应与财政紧密挂钩……现在做事情,思维方式已经发生了很大转变,务实、节俭成为普遍共识,一个项目出来,大家都会先问有没有必要,能不能更省,仿佛成了本能反应。
还没有人送礼物,鼓励一下作者吧查看全文>>
古都闲云 - 58 个点赞 👍
方向是对的,总比掩耳盗铃强,但效果不会很好,看看后续能做多狠。
其实形式主义这玩意,生命力比蟑螂还顽强,考核制度的架子只要还在,该糊弄的还得糊弄,只不过是会换个方式。
说白了就是个草台班子的事,上有政策下有对策,以前要 PPT,现在不让做了,可能换让你做个文档简报,反正肯定要体现领导意志,能让上面看到。
现在对基层的考核,大多时候看的是材料齐不齐、痕迹足不足,而不是问题解决了多少、群众满意不满意,你要是材料少了一项,哪怕工作干得再好,考核也可能不合格。
这种情况下,基层只能把精力放在做材料上,谁还敢踏踏实实抓落实?
宁波那位公务员说现在开会不用做 PPT 了,能腾出手做其他工作,这话我不知道背后的语气是怎么样的,但减少 PPT 制作,能减的只会是显性的负担。
但真正压在基层身上的,是那些看不见的隐性要求。
比如,一项工作刚布置下去,还没开始干,上面可能就催着要阶段性总结,美其名曰「及时跟进进度」。
总结里得有数据、有案例、有图片,不然就说你工作没开展,你说基层怎么办?
不给做PPT,那拍摆拍照还是要的吧,得先把总结应付过去,再回头补干活。
工作做到哪一步,需要开会吧?做的怎么样,需要检查吧?
一个干部,一天开三四个会是常事,参会的时候记笔记、拍照片,散会后还要传达、落实,真正能沉到一线干活的时间其实没多少。
检查更是没完没了,上级部门一个接一个来,每次来都要准备不同的材料,陪吃陪喝陪介绍,照样是要摆花架子。
所以我说,要真想给基层减负,光砍减少PPT这些形式主义还远远不够,得进一步改考核机制。
一定要砍掉「唯上不唯实」的考核导向,基层不用为了应付考核而搞形式。
比如,多看现场,多听群众和一线干部的声音,少在办公室看材料;
多给基层放权,让他们能自主决定怎么干工作,而不是事事都要向上汇报、等着审批,减少不必要的、层层加码的汇报要求;
能不开的会坚决不开,能合并的会坚决合并,能开短会的绝不开长会;
工作干得好不好,就看解决了多少实际问题,办成了多少民生实事,化解了多少矛盾纠纷,群众的口碑怎么样;
...
总之,浙江整治屏幕形式主义,开了个好头,值得肯定,但要给基层真减负、长减负,需要的不是一阵风,而是一场深刻的变革。
基层干部和老百姓都在看着,盼着,就看能走多远了,路还长,效果如何,咱们拭目以待。
但至少,有人开始朝正确的方向挥锄头了,这就是希望。
查看全文>>
职业导师小全 - 2 个点赞 👍
其实真给基层减负也很简单
不用搞那么多运动
就做到一条,两个字就行了
“放假”
特别是给领导放假
有些人会觉得,领导就算放假,也会指挥你干活啊
确实,但是这种干活的任务量,比着领导在岗还是有明显减少的
多放假
领导放假,下面轻松
下面休假,直接轻松
假期中工作的情况确实不可避免,一直会有
但是也比上班轻松,特别是省去了通勤的时间,还能缓解交通压力
体制内的人,特别是领导,一般也都是在食堂吃饭,日常干活,不去消费,可能最大的消费都在a股
放假/休假多了,他们就也会带着家庭去市场上多消费一点儿,消费也会起来一点儿
总之,还是要多放假,让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时间
查看全文>>
贾文和 - 2 个点赞 👍
说实话,我看到浙江开始整治"屏幕里的形式主义",第一个反应是——终于有人敢动刀子了。
我在职场摸爬滚打这么多年,这种"PPT主义"真是见得太多了。本来一个很简单的工作汇报,三页纸就能说清楚的事儿,非得搞成几十页的PPT;而且还不是单纯写内容,得加动画、加过渡、配视频、挑字体,最后弄得像是去参加"PPT设计大赛"一样。你要是不这样做?那不好意思,在会上你就显得不够"重视",甚至领导都可能觉得你准备不充分。
最荒谬的是,我见过一些单位为了"好看",直接把PPT外包给设计公司。按页算钱,一页两三百不算夸张,赶时间还得加急费、服务费,一次短短三分钟的汇报,光PPT就花好几千块。视频更离谱,动辄十几万,还要加特效、调灯光、做混音……说白了,这些钱、这些精力,和工作本身的质量没半毛钱关系。
所以,浙江这次下手,我觉得至少能带来两个实打实的好处:
第一,真能省时间、少折腾。基层人手就那么点儿,工作量本来就大得要死。以前为了做PPT,大家下班后还得熬夜修图调动画,时间全耗在这些虚头巴脑的东西上。现在政策明确不强制做PPT,至少能把精力放回到真正该做的事情上——调研、写方案、跑现场。别小看这点变化,对基层人来说,这就是实打实的减负。
第二,能慢慢破掉这种"看包装"的歪风。以前大家都有种潜意识:材料不够花哨=不够专业。可是做了几十页、特效拉满的PPT,就能证明工作做得好?未必吧。很多时候,形式做得越花哨,反而越掩盖内容的空洞。浙江这次整治,相当于明确告诉大家:别再卷外壳了,咱们回到内容本身。这其实是个信号:以后考核、汇报,更看重实际成果,而不是包装。
当然,也别太乐观。我混了这么多年职场,深知一个现实——形式主义的根子不在PPT,在人。如果领导层的考核习惯、汇报文化不改,PPT限制了,可能还会冒出别的"花活儿"。比如,不让做PPT了,改成让你做更复杂的数据表格、可视化图表,甚至专门的APP填报系统,这事儿可能又绕回去了。
但不管怎么说,浙江这次至少迈出了第一步,说明有人看到了问题,也愿意去管。对基层人来说,哪怕先少做几次"花里胡哨的幻灯片",那也是难得的喘息机会。
我自己有个很深的感触:职场里最消耗人的,往往不是工作本身,而是那些"看起来很忙"的无效动作。如果这股歪风能一点点刹住,让大家把精力真正放回有价值的事情上,那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减负。
希望这不只是浙江一个地方的尝试,而是能成为一个开始。毕竟,我们都不想继续在这种"表演式工作"里浪费青春了。
还没有人送礼物,鼓励一下作者吧查看全文>>
jason w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