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个回答

怎么看浙江整治「屏幕中的形式主义」,要求减少制作 PPT、视频?这能在多大程度上给基层工作者减负?

半月谈
2个点赞 👍

说实话,我看到浙江开始整治"屏幕里的形式主义",第一个反应是——终于有人敢动刀子了

我在职场摸爬滚打这么多年,这种"PPT主义"真是见得太多了。本来一个很简单的工作汇报,三页纸就能说清楚的事儿,非得搞成几十页的PPT;而且还不是单纯写内容,得加动画、加过渡、配视频、挑字体,最后弄得像是去参加"PPT设计大赛"一样。你要是不这样做?那不好意思,在会上你就显得不够"重视",甚至领导都可能觉得你准备不充分。

最荒谬的是,我见过一些单位为了"好看",直接把PPT外包给设计公司。按页算钱,一页两三百不算夸张,赶时间还得加急费、服务费,一次短短三分钟的汇报,光PPT就花好几千块。视频更离谱,动辄十几万,还要加特效、调灯光、做混音……说白了,这些钱、这些精力,和工作本身的质量没半毛钱关系




所以,浙江这次下手,我觉得至少能带来两个实打实的好处:

第一,真能省时间、少折腾。基层人手就那么点儿,工作量本来就大得要死。以前为了做PPT,大家下班后还得熬夜修图调动画,时间全耗在这些虚头巴脑的东西上。现在政策明确不强制做PPT,至少能把精力放回到真正该做的事情上——调研、写方案、跑现场。别小看这点变化,对基层人来说,这就是实打实的减负。

第二,能慢慢破掉这种"看包装"的歪风。以前大家都有种潜意识:材料不够花哨=不够专业。可是做了几十页、特效拉满的PPT,就能证明工作做得好?未必吧。很多时候,形式做得越花哨,反而越掩盖内容的空洞。浙江这次整治,相当于明确告诉大家:别再卷外壳了,咱们回到内容本身。这其实是个信号:以后考核、汇报,更看重实际成果,而不是包装。

当然,也别太乐观。我混了这么多年职场,深知一个现实——形式主义的根子不在PPT,在人。如果领导层的考核习惯、汇报文化不改,PPT限制了,可能还会冒出别的"花活儿"。比如,不让做PPT了,改成让你做更复杂的数据表格、可视化图表,甚至专门的APP填报系统,这事儿可能又绕回去了。




但不管怎么说,浙江这次至少迈出了第一步,说明有人看到了问题,也愿意去管。对基层人来说,哪怕先少做几次"花里胡哨的幻灯片",那也是难得的喘息机会。

我自己有个很深的感触:职场里最消耗人的,往往不是工作本身,而是那些"看起来很忙"的无效动作。如果这股歪风能一点点刹住,让大家把精力真正放回有价值的事情上,那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减负。

希望这不只是浙江一个地方的尝试,而是能成为一个开始。毕竟,我们都不想继续在这种"表演式工作"里浪费青春了。

还没有人送礼物,鼓励一下作者吧
jason wang
自由评论 (0)
分享
Copyright © 2022 GreatFire.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