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很多人会拿日本泡沫经济破裂来类比国内呢,二者真有可比性?
- 3532 个点赞 👍
日本泡沫破碎前拥有的世界级企业在竞争力上和国内就不是一个级别的。
全球第一移动音乐巨头-索尼(后来被苹果超越,但是依旧拥有无可匹敌的影响力)
世界排名前十的光学企业-尼康、佳能、索尼
世界工程机械巨头-三菱、小松
核电、电气巨头-东芝(曼巴out)
这些具有超强竞争力的企业根本不是某些凭靠“特许经营权”的垄断企业能碰瓷的。
日本同时还分享了人类历史上最大的发展红利之一,在东大吃的盆满钵满,在西大狂吃互联网科技红利,在东南亚和中东倾销自己的工业品,海外攫取的巨额红利保证了日本经济的平稳落地。
日本化债时期的全球环境几乎是100年来最好的时候,苏联解体红利、东大工业化红利、东南亚人口暴增红利、美国互联网科技浪潮红利、欧盟成立红利、中东石油红利几乎都吃上了,日本财阀也不外逃,移民名额年年用不完,去美国打个工在日本人眼中不亚于被流放宁古塔。这超多优势叠加才能搞定房产泡沫,请问东大去哪里找这么多的红利?
查看全文>>
RainBow丶雷电 - 537 个点赞 👍
查看全文>>
张冬子 - 333 个点赞 👍
查看全文>>
Kazuha - 323 个点赞 👍
中国不会走日本资产负债表衰退的老路,反而会更惨,会直接违约不还钱了。
日本式衰退:典型特征是家庭和企业资产缩水后,不再消费、不再投资,而是努力去杠杆还债。因为有福利兜底、信用制度完备,他们“选择继续偿债”。
中国的现实:确实有大量体制外家庭在面临收入萎缩时,更倾向于“保命保生存”,不还钱也要留现金。这与日本“先还债、后消费”的行为不同。
中国当前更接近一种“信用躺平+刚性收入崩塌”的违约型衰退。
理由如下:
1.中国体制外人员违约成本较低。中国社会保障不普惠:职工医保、养老金、公积金等很多体制外群体根本没有,尤其是小微创业者、灵活就业者。信用惩罚薄弱:虽然有“失信被执行人”黑名单,但执行能力弱、规避成本低(比如换亲属名义收款、跳槽避薪),所以违约的惩罚不像日本那样彻底。
2.房价还在下降,等贷款余额高于房子总价的时候,会迎来一大波违约潮。三四线城市问题严重:房价已经腰斩甚至跌到开发成本以下,以前“零首付骗贷”等情况大量存在。
3.失业率激增,失业人群为了保障生存,收入和存款肯定用于最基础的衣食住行,而不是还债。以下是高shan文被封的推测:中国青年(16–24岁)失业率在2024年10月高达 约 17.1%。截至 2023年底,大约 4,700 万人城镇居民 未能按长期趋势找到正式工作,相当于城镇就业人口(约 4.7 亿人)的 10%。
4.烂尾楼导致的违约。2024年,全国烂尾楼面积超 2.5 亿平方米,涉及约 800 万套住房。以平均1万元每平方米估算,这些烂尾楼价值约 2.5万亿元,贷款金额为 0.9 万亿元.这意味着烂尾楼贷款占全国房贷余额(约 53.22 万亿元)的1.7%
现状是:
1.2023年约99,000套被拍卖房源,涉及1500亿元贷款违约(非主动断供但反映坏账压力)。
2.截至2024年,中国“失信被执行人”(俗称老赖)达约830万人,约占劳动人口的1%800多万失信人。另有推测指出曾高达1500万人。
3.2022年恒大暴雷后,全国至少100个项目购房者发出“停贷告知书”;累计约230个项目在全国25省市出现断供潮。
4.银行数据显示,当前房贷不良率低(约0.4–0.7%),但银行更愿意变相延后本金偿还,表明潜在违约压力。房地产相关贷款占全部银行贷款近39%;房贷平均首付比例较高,房贷抵押率在40–60%之间。
5.家庭债务已超过11万亿美元,5年涨幅约50%,其中劳动人口中1%成为“老赖”。中国家庭债务/可支配收入比约115%,2023年仍在上升。
6.系统性金融风险的隐患:中国的银行早已将部分房贷打包,形成资产支持证券(ABS),再通过理财产品销售出去。
查看全文>>
有序的混沌 - 276 个点赞 👍
我还是挺高兴的。
无论是左还是右,无论粉粉还是神神,起码在中国不会变成日本这一点上取得了共识。
那接下来就让时间来证明是更好还是更差,看谁会吃回旋镖吧。
查看全文>>
图书馆 - 267 个点赞 👍
查看全文>>
knighticerose - 261 个点赞 👍
你的工资从一个月几百块慢慢1千块、2千块、3千块……涨到现在一个月5-6千块,发现开始有点增长乏力了,部分地区甚至开始下降了。
然后你就嘲笑隔壁日本一年挣20万,已经持续了20-30年没什么增长,“失去的三十年”
你觉得有可比性?
查看全文>>
青山布衣 - 253 个点赞 👍
知乎上的宏观经济问题回答基本上是一塌糊涂,没几个人对经济运行的全景有概念。就比如这个问题,一堆人说日本收入高,生活好,基础设施先进,社会保障完善,有海外投资收入。没有一个人动点脑子想想,这本来就是日本经济停滞几十年的原因。
宏观经济上,一个人的收入就是另一个人的支出,收入高,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就是成本高,这些只是分配比例差异的问题,社会公平程度固然长远上来看也很重要,但宏观经济上来说,最重要的是平衡:经济要长期稳定运转,重点在于,生产出的商品和服务源源不断被消耗,货币在此过程中稳定流通,具体来说,宏观上收入和支出大致相互抵消,而且不是总额相等,而是具体到每个阶层,乃至社会中大多数的人,都做到收入支出大致相抵,这里收入支出都指的是纯货币,不考虑资产在内。实际现代社会中,通常来说是大部分人收入用于消费,一小部分富人额外的收入用于投资,穷人依靠政府转移支付,政府则负责背债,然后通过温和的通货膨胀让政府负债始终处于一个相对可控的规模。这个在经济学上叫做市场出清。如果做不到,那么必然是一部分人始终在储蓄,另一部分人始终在负债,当债务规模到达上限的时候,经济就会出现问题。
但放到国际大市场上,问题就又有所不同,在国内流通的商品不仅要在国内具备竞争力,还需要在国际上也具备竞争力,否则进口商品就会冲垮国内商品的销路,关税虽然能起到一定作用,但仍然有限度,因为现代的生产中基本上不可能完全闭关自给自足,比如中国虽然制造业很全面,但仍然非常依赖原材料进口,而进口贸易必须要有相应的出口进行外贸平衡,如果靠高关税进行贸易保护,那么必然遭到其他国家的对等报复,本国商品的销路也会受影响。这就意味着如果本国生产的成本高于外国,那么产业就会外流;而生产成本低于外国的国家会吸引产业转移。外贸的平衡也会影响国民内部的收支平衡,外贸顺差的国家积累项多一些,社会整体收入大于支出,每个人都会有点储蓄;而外贸逆差的国家,整体负债就会比较严重。
说回到日本,日本的泡沫经济不能只看泡沫破灭前后几年,本质上来说,日本在经济高速发展时期,按照世界第一的经济体投资建设了整个国家,但是日本的实际发展潜力是配不上这个投资的,这其中就包括其他回答吹捧的收入高、基础设施先进、社会保障完善。这些也是环环相扣的,先进的基础设施、完善的社会保障都需要成本支出,这些成本最终还是国民来承担,国民承担这些成本,企业就必须发放更高的工资来保证不影响国民生活。这些过程并不是泡沫经济末期才开始的,实际上早在70年代之后就已经开始,广场协议为代表的日元升值只是进一步将它推高到了完全不可接受的程度。
如果仅仅是部分超前发展,不一定会有严重后果,比如日本在广场协议之前的确受益于超前投资带来的高增速。问题还是在平衡上,日本最终原本应当是一个什么样的收入水平?如果按照当时的趋势,日本成为世界第一大制造业大国和第一大高科技产业大国,即使这些都实现,那日本也至多配得上广场协议之前的人均GDP,而泡沫经济顶峰,日本人均GDP达到了美国的两倍——制造业绝不可能支撑起来如此高的GDP,因为人均GDP就是制造业的成本,而制造业没有绝对的不可替代性,产业优势不可能在成本差距如此之大的情况下仍然维持商品的竞争力。
从世界范围上来看,人均GDP高的国家,除了握有美元霸权的美国以外,要么有绝对的不可替代性,比如丰富的矿产(铁矿石油等)或者独一无二的地理区位(比如新加坡),要么靠殖民地残余价值(英法),要么靠其实跟本国关系不大的国际金融业或者其他特色产业支撑少量国民;再就是法国德国这样的国家,受益于欧元一体化带来的贸易壁垒,实际上更像是广东这样的GDP强省的情况。
这些优势日本都不具备,不仅如此,从事后来看,连当初第一大制造业大国和第一大高科技产业大国也不过是痴人说梦,因为冷战即将结束,美国成为唯一超级大国之后,日本已经不再是冷战前线,没了统战价值,而中国反而成为了美国资本眼里的香饽饽,这种情况下,原本政治上就任人宰割的日本只能是被美国随意收割,又被中国的后发优势冲垮。这种情况下,强行提高人均GDP,得到的结果一定是平衡被打破,产业外流,支出超过收入而超前负债,最终泡沫经济破灭。而在泡沫经济破灭之后,日本采取的被各个回答吹捧的行动,比如说日元国际化、从海外投资获取收益弥补国内,实际上是在进一步对抗经济规律,拒绝出清,试图将人均GDP尽量维持在高位,继续保护日本人的生活水平,初心固然感人,实际结果不过是螳臂挡车罢了,拒绝出清的结果就是产业进一步外流,旧的产业保不住,新的产业发展不起来,原本如果一步到位人均GDP直接跌到今天的水平,未必没有再起的机会,而为了避免短痛选择长痛,也就永远失去了当初的历史机遇。
所以中国人均收入远不足日本,发展水平也尚欠缺,这正是中国和日本的本质差异,也是中国不可能陷入日本这样长期停滞的情况的本质原因。宏观经济不关心你的主观愿望个人喜好,它只会按照客观规律运行,不配得到的最终必然会失去,踏踏实实努力发展才能得到想要的东西。一部分人吹捧的加强分配甚至全民发钱,那才是往日本的老路上走。改善分配公平很重要,但国际竞争的现实也需要面对,东南亚等后发国家也在积极争取产业转移,没有必要阻碍,但也不能盲目助推让经济失去平衡。经济政策既不能极端偏左也不能极端偏右,顺势而为才是正道。
查看全文>>
灵剑 - 251 个点赞 👍
90年代日本房地产泡沫破裂的时候,日本有钱人想润都找不到国家润。
什么意思呢,当时日本是美国gdp的70%,但人口只有一亿,而且一亿中产计划后,贫富差距并不大。
算人均都快干到西欧一两百万人的那种顶级发达国家水平了。
基建、文化、安全、环境、科技,全都是要靠钱砸的,当时日本政府也是个“基建狂魔”,北海道很多小城市,比如稚内这种常住人口2万人的地方都建了机场和新干线。
今天去日本旅游依然有很多基建是泡沫经济时期的产物,放到2025年依然不过时,可想而知当时的日本基建。
记得90年代日剧里有句话“纽约是大农场,巴黎是菜市场,东京才是不夜城”。
所以90年代中期,地球上压根没有比日本更值得润的地方。
润这个事情吧,要么10年内开润,要么拖着拖着年纪大了也就得过且过不想润了。
不是日本有钱人有多爱国,而是当时地球上没有综合考量更值得润的国家或者地区。
所以大家得过且过了30年,现在经济开始慢慢走出滞涨了。
综上所述,国内和90年代日本对比不是很恰当,而是要和2022年的韩国房地产泡沫破裂对比,甚至带来的男女对立、富人移民、底层动荡以及转型困难都是一模一样。
当然这就是另一个话题了。
查看全文>>
夺命帅逼阿凡提 - 217 个点赞 👍
整天说日本企业电子化怎么怎么落后,效率怎么怎么低下。
恕我直言,日本从泡沫经济奔溃后就很快意识到一件事,这个国家、这个民族想要希望就必须做到两点:
1.尽可能的保障人人有工作。
2.完善包含但不限于养老育儿医疗在内的社会福利体系。
于是日本很主动的推动了与雇佣制度强关联的社会保险制度,这意味着只要你在日本有一份稳定工作,就不用担心饿死。同时,也意味着就算你的儿子脑子不行,只能去送外卖,也能过上体面的生活。
当然,这一切的代价就是日本企业必须谨慎对待各种各样的变化,尤其是电子化这种需要大量现金流投入且可能对从业员有着巨大影响的变革。因为对绝大部分日企来说,首先需要保证的是自己的员工能够在这个社会上生存下去。
而我们的大国,每天都在宣传自己的IT多么厉害。
是没错,确实厉害,但是这一切都是因为有人替你35岁退休,有人替你996,有人替你用廉价的人力成本送外卖。而你,我亲爱的朋友,如果你的孩子脑子不够好,可能连35岁退休的机会都没有。
当然了,我们中国人总是自信的,我们有自信解决这些问题,因为人定胜天!像日本这种把海外赚了的钱带回国内发给每个员工这种行为就是懦夫,有小礼而无大义。
查看全文>>
陈同学你多少钱 - 214 个点赞 👍
一个是富了才老,一个是未富先老
日本五百强企业大多是私企,满世界挣钱
国内的五百强133家,有90多家都是国企,其实就是靠压榨自己人挣钱。
比如四大银行,没见四大银行在国外有多大的业务。
一个走的是凯恩斯经济学,一个走的是凯子经济学
发布于 2025-07-22 06:49・澳大利亚查看全文>>
孙康 - 192 个点赞 👍
日本和中国过去,现在,和未来,都没有任何可比性。这一点历史学家应该最清楚,因为自从近代以来,甚至可以说自从唐灭亡以来,日本和中国就走上了完全不同独立进化的两条道路,很多地方看起来都像,但是早就是生殖隔离的两个物种了。
从近代以来,中国人犯的最多的错误,就是误以为“日本是这样所以中国也会这样”,上至维新变法西化改革,下至职业足球垃圾分装,几乎没有什么例外。
查看全文>>
杨阳 - 186 个点赞 👍
查看全文>>
Bomber - 92 个点赞 👍
大的来讲没啥可比性,之前万达出海被叫停,以及现在中国的国际形势不存在海外企业利润回流的情况。
而且日本是没有外汇管制的,全世界一堆资本家拿日本货币当避险货币。不少中国人都拿日本当跳板去炒美股和美债。
国内则是一堆人赚了钱想着办法转出去,这个一进一出中国完全没办法靠海外盈利反哺国内。
而且我也看不懂,塔怕资金外流就tm趁着外汇管制收富人税补贴底层啊。
国内大把月薪五千上下的, 也不会出国旅游消费啥的全在国内的群体,给他们多发一两万福利,实打实每年就会多不少消费。这批人真出国了也没几个地方能去,犯不着放着国内的福利不吃跑出去做体力工。
真给搞出一堆家里有几个亿的富人or官员家属,人家私生子出国读个书再拿个身份就带钱润了。
而且大部分小老百姓存款也没五万美元,放着上亿美元的不管,顶着小老百姓是真的服了。
但细节到个人其实有很多参考价值的,我比较喜欢回推日本各种职业三十年的境遇,大致晓得几个路子。
对个人有点参考意义的就是投资纳指,然后拿纳指的收益在通缩社会消费。
或者就直接肉身去有发展潜力的国家奋斗一下,赚了钱去通缩社会消费。
日本人九十年代来中国大陆赚钱的,兜兜转转奋斗个二十年,然后把中国房子一卖回日本养老,直接赢麻。日本人千禧年左右,随便一个便利店打工的年薪都能轻轻松松上海全款买房了, 日本人驻外到上海打打工,买买房,混个二十年卖房回日本老家,人均带个几百万美元走。
大陆这边兜兜转转七八十年,看来看去都是骑墙的赢麻了。
查看全文>>
NIO倒闭了嘛 - 85 个点赞 👍
其实是没有可比性的,泡沫经济时代是整个日本都都很有钱,经济成果覆盖了所有社会阶层。比如大学生,还没毕业,就被企业内定了,根本不用发愁就业问题,那时候日本人很喜欢打出租车,在街上拿着钞票招揽出租车司机,最重要的是日本的贫富差距仍然很小,国内从未出现过这种现象,经济泡沫根本没有惠及到中下层民众,还严重扩大了贫富差距。
所以就算同样是泡沫破裂,也没有可比性,日本在泡沫破裂后就业率一直都很高,即便是有就业冰河期,也跟国内不是一码事,而且由于泡沫时期的财富积累,泡沫破裂后,国内消费依然很旺盛,直到世纪末到世纪初那段时间由于财务省的多次加税,消费欲望才被打下去。
中日两国的经济发展模式差别很大,虽然这边也自认为自己是管制经济,但跟日本相比自由主义的成份太高,所以破裂后的表现也有很大不同。
查看全文>>
勇气的羁绊 - 76 个点赞 👍
查看全文>>
把观点说正确 - 71 个点赞 👍
没有任何可比性。
三个关键差距:
1,日本大量产业出国,虽然不能提供日本GDP但吸血能力是很强的。
2,日本的工资房价比虽然一度冲得很高,但最高不到20。
因为日本的工资(尤其是东京)也拉得很高。
相比之下中国房地产火爆的时候突破20以上的城市比比皆是,北京上海按照口径不同则达到了30-40。
3,日本富人移民动机不强。
失去的三十年本质是在修复资产负债表。
这三点保障了日本在“万策尽”的局面下仍然能够用最被动的手段来还掉“泡沫债”。
日本大企业虽然没能在国内创造更多就业机会,但资金还是有回流的。
有钱人不移民,奢侈品高端消费就可以留在本土。
工资足够高,就不至于接不起盘。
除此之外还有两个特殊因素。
一个是日本很早就重视到人口问题并给到足够的资金支持,虽然效果平平但和另外两位比已经属于矮子里拔高个。
第二是日本长期处于亚洲最高收入国家,这为他吸收移民创造了条件。虽然日本对移民卡的比较严,但是毕竟想去的人很多。
这两点给日本争取到了一点点时间,使日本老龄化带来的社会消费和结构性衰退更温和。
查看全文>>
希鲁杜雷 - 43 个点赞 👍
没有任何可比性。
都说日本失去的三十年,可是反过来说日本用三十年就从这个坑里爬出来了。
靠什么?靠的是海外再造一个日本。大手是真的愿意把海外赚到的利润带回日本来给国债托底,就这样才爬出了这个坑。
那么对比中国,首先政府对于出海这个事情非常抵触,同时损失了就业和美元并且大老板有理由常驻海外摆脱人身控制,因此不是万不得已绝不出海。其次大企业挣到钱因为国内的政商关系也更倾向于把利润放在海外,相当于慢慢掏空国内资产,某些人做了一个自我实现的预言。
霞关和大手之间的旋转门对底层当然不公平,但是这某种程度上确保了财阀也是这个国家的实际拥有者,对于自己的财产当然是要尽心尽力去保护的。
现在的矛盾,说到底是更大规模更高水平的社会化生产需要更多利益集团参与决策和一小撮人拒绝向其他人分享权力的矛盾。
经济问题只是这个矛盾的外在体现而已
查看全文>>
贰仟圆 - 42 个点赞 👍
没有可比性。
日本财阀赚了钱基本都存回国内了。要不然日本政府用了30多年的财政刺激政策钱是哪来的?
而且日本房地产贬值近90%,股市外资一直买买买还能贬值40%多,就这GDP还能维持不降,历史上就这一个。
就算是退一万步讲,日本失去30年是从人均GDP世界第二上失去的,你问第一是谁?
梵蒂冈。
另外,16、17年那会儿信誓旦旦说要跳出中等收入陷阱,现在还有人提吗?一旦最不幸的局面发生,咱们顶天了,是和南美那群破落户们坐一桌的。
查看全文>>
Marvelous sky - 35 个点赞 👍
鬼子的泡沫经济,那可是真的全民富过一段时间,其当时的生活水平,恐怕就是17.18年这边心态最好的那会儿,都不一定比得了,当时的鬼子民众是真的大量全球买买买,对比这边,只能呵呵。
另外,虽然鬼子民众也整天骂当局不干人事,但鬼子的上中下互信程度似乎实际上不低,比如泡沫经济破裂后,为挽救危局,真有大量鬼子有钱人把钱转回来以求稳定经济信心。
这边呢?很多有钱人是什么动向,大量资金是转回来了,还是变成美元转出去了,懂得都懂,连“为什这边有钱人移民”的提问都给你解散了,可见某些人自己也没什么信心。
鬼子的泡沫经济后,是真整出来一堆要解决问题的做法,而这边,说真的,也可能是我真看不明白,也可能是我才疏学浅,但是,注意我说但是,
我真看不出哪里有想要解决问题的做法,和近代外国一系列应对经济危机的实际措施,居然一个都没看到!
甚至新闻居然还在说,就业率一直在上升!
说真的,这让我更觉得比不了了,因为解决问题首先你得承认有问题,现实是连问题存在都不承认,何来解决?
真要是能有现在鬼子那种结局,那可对国人来说真是天大的幸运,
然而现实是,未来将会是一个大概率完全不同的局面。
唉。
查看全文>>
吾为中夏之人 - 27 个点赞 👍
霓虹下限高多了,看看最低收入就知道。医疗、生育等等各方面都算有保障。总说失去三十年,物价涨得不算多,对比下自己不难吧。
反观养老不是三六九等,而是几十倍百倍差距。十年不到把几十年的路走完了,也把几十年的潜力透支了,下限就是农村那一两百。
查看全文>>
Felix Liu - 15 个点赞 👍
查看全文>>
张聪 - 14 个点赞 👍
我是真搞不懂,现在老有人动不动就把中国拿去和日本泡沫经济时期对比,还挺自豪似的,说什么我们也“太繁荣了”、也“高杠杆高房价”,一副马上就“失落三十年”的口吻。
但我寻思,就算是2008到2012年那波最热的时候吧,大家也没奢靡到拿一张一百块打个车就走个路口,然后笑着跟司机说“找啥找,拿去喝杯茶吧”?没有吧?
可你回头看看当年日本那泡沫时期,那是真有人拿着一万日元钞票到处洒,喝醉了随手砸钱、打车不打表、买地跟抢糖一样,一晚十几万日元扔在歌舞伎町都不带皱眉的。
你说现在像泡沫?哪门子的泡沫?你这是把“通缩阴影下的硬撑”说成了“泡沫繁荣”,你管勒紧裤腰带过日子叫泡沫?
说白了,现在别说像泡沫时代的日本了,连人家泡沫破裂那几年大家存量还够用、还能苟的底气我们都没学来。
你想比泡沫?得先看看自己有没有资格挥霍。别拿三块五的拼夕夕消费硬往泡沫头上凑。查看全文>>
Axximous - 3 个点赞 👍
所以我有个非常巨大的疑问?
明明有欧美日韩等国家发展的前车之鉴,欧美日韩在发展中暴露出一大堆问题,中国是1978年才改革开放的,有欧美日韩做例子,明明可以吸取教训,为何还是一个不落地全部踩中呢?
终究是后人哀之而不鉴,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吗?
那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如何体现?在哪体现?
查看全文>>
榴璃 - 2 个点赞 👍
日本1990最高点房地产/总GDP=4.2
中国2121房地产/GDP≈4.1
1990-2000期间日本房地产跌去1.8倍GDP
2021-2025中国房地产跌去1.1倍GDP
1990-1994日本房地产跌去1倍GDP,全国平均房价降幅高达28%
欢迎大家积极反驳,拿数据更有说服力
查看全文>>
知乎用户 - 2 个点赞 👍
查看全文>>
lsplsplsp - 1 个点赞 👍
查看全文>>
游民 - 1 个点赞 👍
查看全文>>
悲冻之伤 - 0 个点赞 👍
查看全文>>
大道至简 - 0 个点赞 👍
日本1968年就已经是发达国家,在1991年,地产泡沫崩溃,1997年政府债务率超260%,但日本的总人口到2005年才开始减少。
而中国目前仍然是发展中国家,而且地产泡沫奔溃、政府债务爆发和人口减少是集中发生。
查看全文>>
锐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