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不会走日本资产负债表衰退的老路,反而会更惨,会直接违约不还钱了。
日本式衰退:典型特征是家庭和企业资产缩水后,不再消费、不再投资,而是努力去杠杆还债。因为有福利兜底、信用制度完备,他们“选择继续偿债”。
中国的现实:确实有大量体制外家庭在面临收入萎缩时,更倾向于“保命保生存”,不还钱也要留现金。这与日本“先还债、后消费”的行为不同。
中国当前更接近一种“信用躺平+刚性收入崩塌”的违约型衰退。
理由如下:
1.中国体制外人员违约成本较低。中国社会保障不普惠:职工医保、养老金、公积金等很多体制外群体根本没有,尤其是小微创业者、灵活就业者。信用惩罚薄弱:虽然有“失信被执行人”黑名单,但执行能力弱、规避成本低(比如换亲属名义收款、跳槽避薪),所以违约的惩罚不像日本那样彻底。
2.房价还在下降,等贷款余额高于房子总价的时候,会迎来一大波违约潮。三四线城市问题严重:房价已经腰斩甚至跌到开发成本以下,以前“零首付骗贷”等情况大量存在。
3.失业率激增,失业人群为了保障生存,收入和存款肯定用于最基础的衣食住行,而不是还债。以下是高shan文被封的推测:中国青年(16–24岁)失业率在2024年10月高达 约 17.1%。截至 2023年底,大约 4,700 万人城镇居民 未能按长期趋势找到正式工作,相当于城镇就业人口(约 4.7 亿人)的 10%。
4.烂尾楼导致的违约。2024年,全国烂尾楼面积超 2.5 亿平方米,涉及约 800 万套住房。以平均1万元每平方米估算,这些烂尾楼价值约 2.5万亿元,贷款金额为 0.9 万亿元.这意味着烂尾楼贷款占全国房贷余额(约 53.22 万亿元)的1.7%
现状是:
1.2023年约99,000套被拍卖房源,涉及1500亿元贷款违约(非主动断供但反映坏账压力)。
2.截至2024年,中国“失信被执行人”(俗称老赖)达约830万人,约占劳动人口的1%800多万失信人。另有推测指出曾高达1500万人。
3.2022年恒大暴雷后,全国至少100个项目购房者发出“停贷告知书”;累计约230个项目在全国25省市出现断供潮。
4.银行数据显示,当前房贷不良率低(约0.4–0.7%),但银行更愿意变相延后本金偿还,表明潜在违约压力。房地产相关贷款占全部银行贷款近39%;房贷平均首付比例较高,房贷抵押率在40–60%之间。
5.家庭债务已超过11万亿美元,5年涨幅约50%,其中劳动人口中1%成为“老赖”。中国家庭债务/可支配收入比约115%,2023年仍在上升。
6.系统性金融风险的隐患:中国的银行早已将部分房贷打包,形成资产支持证券(ABS),再通过理财产品销售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