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全国财政税收及收入均呈同比下降,请问对此你怎么看,有哪些关键信息值得注意?
- 365 个点赞 👍
查看全文>>
历史文件 - 256 个点赞 👍
中国最真实的三大数据,
1、央行数据,一拉就有,且是底层数据不能乱搞
2、外贸数据,你有人家也有,贸易双方公布的数据差异太大对不上就尴尬了
3、税收数据,事关真金白银,谁也不会乱报,你报了多少就要上交多少
但凡有社会经验的人都知道,
任何一个城市,说这里经济欣欣向荣,但是当地政府的税收减少了、财政收入减少了,你觉得可能吗?
中国税收的特点是,不论企业是否盈利,都要交税,无非是盈利了交的税更多而已,现在说企业热火朝天、居民收入节节攀升,但是政府税收减少了?闹呢
每次谈到这,总有大聪明说减税导致的,你说的“减税”是什么时候开始的,减了多少,知道“同比”下降是什么意思不?
还“减税”,去年底非税收入飙升到了国务院不得不下场制止的地步,能别乱罚款、少翻旧账、少搞点逐利性执法,广大企业就阿弥陀佛了,还减税……
“远洋捕捞”啥意思?解释解释
关注罚没收入异常增长、大量异地执法、大额顶格处罚等情况,审查核实相关执法行为,有问题的要及时纠正。
还没有人送礼物,鼓励一下作者吧查看全文>>
青山布衣 - 163 个点赞 👍
这就是正常逆周期调控的表现,这也不是2025年1~4月的表现,财政收入增长缓慢是2020年以后的普遍现象,一般经济不好的时候,大家都会加大财政政策的刺激力度,方法就是减税和扩大开支,也就是节源开流,当然也有市场活力弱化的问题,比如大家看到税收是名义收入,看到的GDP是实际增长,假设扣除价格因素,其实GDP增长已经在4%开头很久了,经济增速放缓+逆周期调控,让财政收入增长放缓是很正常的,结合今年的外部环境变化,预计减税,尤其是向出口型企业减税让利力度还会更大,税收前四个月同比下跌2.1%也是情有可原。
而总得一般性公共预算收入仅仅下跌0.4%,根据这几年的经验来看,一般是由非税收入异常波动弥补的,包括最近几年屡次强调要盘活国有资产,比如私有化和打包成经营权拍卖,获得大量的现金流,比如2024年1~9月非税收入同比增长13.5%,其中国有资产盘活贡献最大的增长,当然也有罚款任务等等贡献。正因为如此,9月迅速打破了地方政府发债的限制,第四季度开启了大规模的发债,然而非税收入也在持续增长,在2024年创下历史新高的44730亿元,同比增长25.4%,去年能维持1.3%的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全靠非税收入的激增,今年如果想要拉回增长,预计每个考核月份都会出现非税收入的异常增加,至于怎么突然在考核月份变出来的钱,估计只有内行知道了。
最后再看开支,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支出93581亿元,同比增长4.6%,1~4月创造的赤字大概在1.28万亿左右,也符合逆周期调控的特征,也基本符合今年4%左右的赤字预期,既要节源,也要开流,缺口是债务弥补。
所以这个问题是三个部分,一般公共预算收入总体下降可以理解,是因为经济增速放缓+逆周期调控需求,第二个是财政开支,也能理解,扩大开支应对经济收缩压力,而最值得关注的其实是非税收入,过去几年总是在考核月份异常增加,突然就变出来了钱了,当然了是收入还是债可能值得思考,比如某地根据经济热点新词语,创造一个特许经营权,然后再成立一个企业,拍下这个特许经营权30年,创造10亿收入,刚成立的企业哪有钱,当然是向银行融资,甚至可能那被拍卖的商品最终作为抵押物来融资,这个过程中就创造了税收,地方企业也就承担了债务,一个名词就可以增加数亿的收入,很难分清是非税收入还是地方隐性债。
还没有人送礼物,鼓励一下作者吧查看全文>>
王克丹 - 102 个点赞 👍
(这问题的热度果然被压得死死的。)
何止4月啊。
今年1季度,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60189亿、同比下降1.1%。其中全国税收收入47450亿,同比下降3.5%;非税收入12739亿,同比增长8.8%。
具体数据不多列举了,咱们发散性聊。
(反正也没热度)。
正常情况下,任何个人/企业/经济部门,收入减少自然消费能力/意愿、投资/借贷意愿应该会被压制;同时偿债能力会被债权人质疑,这会进一步减弱其债务性融资的能力。
毕竟没人敢继续借钱给现金流都出现问题的人,因为很有可能会陷入以债养债的死亡螺旋之中。
来看两个比较有代表性的、是财政收入主要来源之一的行业:电力和银行。
1.电力--垄断行业、基础性能源、经济潜力相关
2024年全国6000千瓦及以上电厂发电设备累计平均利用3442小时,比2023年同期减少157小时;2025年1季度这个数据为769小时,比去年同期降低81小时。
2024年全国规上工业发电量94181亿千瓦时,同比增长4.6%;而今年1季度发电量同比下降了0.3%。
价格方面:今年3月各省电网代购均价398元/MWh,同比下降4%:
对于用电大省江苏、浙江和广东来说,年度交易价格降幅较大,降幅在5-7分/度。
我们知道,电力使用主要是各种生产和商业活动是占绝对的大头,价格下降只能说明经济活动的活跃度下降;这就和PMI/PPI数据的走势逻辑一致起来。
简单的说,用电需求的大规模下降,可能会进一步削弱行政命令强制性推动的电价上涨能带来的对财政收入增长的效果。
另一面则是发电设备固定投资、更换升级类投资的大幅增长。
(但是,这不会降低居民用电的价格可能的变化方向。类似的行业还有通信业务的国资板块。)
2.银行--垄断性高端服务行业、经济总量增长相关。
六大行公布的1季度财报数据显示,交行、农行利润实现增长,剩余的均为同比下降;工行、建行、邮储更是营收/利润双降:
国有大型商业银行净息差从去年第四季度的1.44%下降到2025年第一季度的1.33%,降幅达11个BP;农商行则从1.73%下降到1.58%,降幅更是达15BP。
4月单月,住户部门贷款减少5216亿;其中4月份短期贷款(主要是消费贷)减少了4019亿,中长期贷款(房贷)减少1231亿。
(央行已经不公布单月数据,只能根据季度和累计数据来计算,其实也不难。)
所以我一直说:
我们自己的经济增长模式问题,会是促使货币政策再次回到降准降息节奏上的根本原因。
必然的,意味着有些管制可能还会收紧。
因为如果,允许资本自由流动,在现有的股市/债市行情之下,会出现什么情况?
还没有人送礼物,鼓励一下作者吧查看全文>>
35号庇护所 - 71 个点赞 👍
其实不仅是4月,今年一季度都是负的。再拉长时间线,近两年来也有不少单季度税收同比减少,甚至2024年全年也是负值。
先前相关媒体对此的解读,主要分为三个方向:
一是这样的数据是受到“特殊因素影响”(比如缓征税入库抬高基数、减税政策翘尾效应),在扣除“特殊影响”后,相关数据就还是正的;二是这样的数据是“结构性减税降费红利加速释放”的结果,税收收入下降,标明企业税负降低;三是非税收入还能够保持较快增长,在某种程度上弥补了税收收入的不足。
到今年一季度,前两个理由都不好用了。因为今年一季度已经开始同比2024年一季度,再出现下降,显然无法用“减税”“翘尾”来解释,所以就把表述的重点放在财政主动作为提升支出方面。央行前段时间的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也专门强调财政要更加有所作为,在货币政策之前发力。至于第三个理由,随着去年底对非税收入主力之一——罚没收入的异常增长,也被逐渐淡化。
其实税收下降的根本原因,不是所谓的“特殊因素影响”,而在于总需求不足、物价低水平运行。税收收入和增速都是以现价进行计算,所以其增速必然受到物价低水平运行的影响,比先前明显降低甚至停滞。再加上减税降费措施,出现减收就是必然的结果。
其实不止是税收收入面临物价低水平运行的影响,GDP也是一样。GDP的名义总量,是以现价计的,而增速是按实物折算的,所以我们能看到GDP公布的增速(实际增速,按实物折算)在近八个季度以来始终高于名义增速,即平减指数连续八个季度为负。
到现在为止,PPI已经连续31个月为负,CPI连续25个月在0%附近波动,税收收入增速自然不可能高得起来。特别是今年1-4月CPI情况比2023年、2024年同期还要不理想,目前甚至有宏观政策失效的风险,央行的货币政策执行报告,就很有些分摊责任的意味。
2023年夏天那句“不存在通缩,下阶段也不会出现通缩,国内需求继续扩大”的说法言犹在耳,但从那之后至今的相关数据确实已经表现出了在物价低水平运行现实下的逆通胀压力。
还没有人送礼物,鼓励一下作者吧查看全文>>
古都闲云 - 58 个点赞 👍
查看全文>>
HelloWorld - 55 个点赞 👍
查看全文>>
奶包的大叔 - 55 个点赞 👍
查看全文>>
一颗大韭菜 - 4 个点赞 👍
个人看法:经济本身已经从“增量时代”慢慢变成“存量时代”了,说白了就是进入了吃老本的状态,所以很多东西其实都是内部算账的结果,2025年前4个月的财政收入情况分别如下:
一、总体情况:1-4月,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80616亿元,同比下降0.4%。其中,全国税收收入65556亿元,同比下降2.1%;非税收入15060亿元,同比增长7.7%。分中央和地方看,中央一般公共预算收入33928亿元,同比下降3.8%;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本级收入46688亿元,同比增长2.2%。
税收收入下降,非税收入增加是这两年的一个常态:虽然其主要驱动力不在于罚款而是盘活国有资产,但这个盘活国有资产是真的收入呢还是另外一种债务呢?我们很难去评价。非常典型的某个A公司购买某地区的所有公共停车位,某个B公司购买某地区的低空经营权,如果其收入确实是从企业流入公共部门,确实可以说盘活国有资产;但是如果这个A公司与B公司是马甲,同时从银行贷款购买这些国有资产,那么这到底是债务呢还是收入呢?
中央一般公共预算下降地方增加:央地财政问题一直是一个很敏感的话题,只能说很多时候在地方没钱的时候他得想办法找钱。
二、再分税种讨论一下,看看其具体的增收减收原因。
先说四大税种,也就是增值税、消费税、两个所得税,这四个税种占据了我国税收收入的80%左右。
增值税的增加在一定程度上表明其交易仍然活跃,这也和税总公布的增值税发票数据相关新闻可以印证,算起比较积极的一面。
消费税的增加意料之中,我国的消费税是一个极度依赖重点行业的税种,什么重点行业?烟草和石化,其中石油炼化企业到加油站这一整个产业链条我应该说过不止一遍:藏污纳垢,所以可以使劲儿扣。然后对其他产品类似于零售金银首饰等行业的重视都是消费税的增长因素之一。
两个所得税一增一减,减的很好说,企业盈利能力下降,就是这么简单;增加的个人所得税是个人层面最关注的税种,其增加很大程度得益于随着信息化程度的不断提升以及部门间数据共享机制的不断深化,税务的监控力度在不断加强。之前因为某些原因(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一是不了解相关税收政策但又不通过税务网站、12366热线等官方渠道获取权威答复,轻信自媒体、身边人的各类“秘籍”,被误导;二是觉得税务机关征管力量有限,存在侥幸心理,认为被发现了就纠正、不被发现就躲过了;三是对于允许自行商量选择扣除方式和比例的子女教育、继续教育等专项附加扣除项目,夫妻、亲属之间缺乏必要沟通,随意重复扣除或者超比例扣除)漏缴少缴的都被不断地扒出来。
剩下的税种的话简单过一下吧,相比较四大税种,其余的比例比较寒碜:
进口下降,出口增长,嗯,这个我真想不出来怎么回事,美国在囤货吗?进口货物增值税、消费税5732亿元,同比下降6.5%。关税686亿元,同比下降12.1%。 出口退税9110亿元,同比增长12.5%。
城市维护建设税1891亿元,同比增长2.8%。 这玩意儿没啥好讲的,跟着增值税消费税来的。
车辆购置税677亿元,同比下降24.6%。 大家都买新能源去了。
印花税1614亿元,同比增长18.9%。其中,证券交易印花税535亿元,同比增长57.8%。 证券交易印花税,嗯,怎么讲呢,股民们还是很狂热。普通的印花税,这两年税务部门加强了比对,比对进销发票和印花税计税依据。
资源税1028亿元,同比增长1.6%。 以前谁管这玩意儿?现在管起来了。环保税同理。
契税1618亿元,同比下降15.7%。 契税代表着土地成交和房屋成交,不过要考虑优惠政策的影响。土地增值税差不多。
房土两税的增加更多得益于税务部门加强了数据比对和实地核查。
然后就是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入的下降,总体来讲,房地产行业的发展不容乐观。就是发现没有,所有涉及房屋土地交易的收入,除了房土两税,其余的都下降了。
查看全文>>
比良坂 - 3 个点赞 👍
查看全文>>
一觉醒来又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