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个回答

2025年4月全国财政税收及收入均呈同比下降,请问对此你怎么看,有哪些关键信息值得注意?

闻号说经济
163个点赞 👍

这就是正常逆周期调控的表现,这也不是2025年1~4月的表现,财政收入增长缓慢是2020年以后的普遍现象,一般经济不好的时候,大家都会加大财政政策的刺激力度,方法就是减税和扩大开支,也就是节源开流,当然也有市场活力弱化的问题,比如大家看到税收是名义收入,看到的GDP是实际增长,假设扣除价格因素,其实GDP增长已经在4%开头很久了,经济增速放缓+逆周期调控,让财政收入增长放缓是很正常的,结合今年的外部环境变化,预计减税,尤其是向出口型企业减税让利力度还会更大,税收前四个月同比下跌2.1%也是情有可原。

而总得一般性公共预算收入仅仅下跌0.4%,根据这几年的经验来看,一般是由非税收入异常波动弥补的,包括最近几年屡次强调要盘活国有资产,比如私有化和打包成经营权拍卖,获得大量的现金流,比如2024年1~9月非税收入同比增长13.5%,其中国有资产盘活贡献最大的增长,当然也有罚款任务等等贡献。正因为如此,9月迅速打破了地方政府发债的限制,第四季度开启了大规模的发债,然而非税收入也在持续增长,在2024年创下历史新高的44730亿元,同比增长25.4%,去年能维持1.3%的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全靠非税收入的激增,今年如果想要拉回增长,预计每个考核月份都会出现非税收入的异常增加,至于怎么突然在考核月份变出来的钱,估计只有内行知道了。

最后再看开支,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支出93581亿元,同比增长4.6%,1~4月创造的赤字大概在1.28万亿左右,也符合逆周期调控的特征,也基本符合今年4%左右的赤字预期,既要节源,也要开流,缺口是债务弥补。

所以这个问题是三个部分,一般公共预算收入总体下降可以理解,是因为经济增速放缓+逆周期调控需求,第二个是财政开支,也能理解,扩大开支应对经济收缩压力,而最值得关注的其实是非税收入,过去几年总是在考核月份异常增加,突然就变出来了钱了,当然了是收入还是债可能值得思考,比如某地根据经济热点新词语,创造一个特许经营权,然后再成立一个企业,拍下这个特许经营权30年,创造10亿收入,刚成立的企业哪有钱,当然是向银行融资,甚至可能那被拍卖的商品最终作为抵押物来融资,这个过程中就创造了税收,地方企业也就承担了债务,一个名词就可以增加数亿的收入,很难分清是非税收入还是地方隐性债。

还没有人送礼物,鼓励一下作者吧
王克丹
自由评论 (0)
分享
Copyright © 2022 GreatFire.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