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不仅是4月,今年一季度都是负的。再拉长时间线,近两年来也有不少单季度税收同比减少,甚至2024年全年也是负值。
先前相关媒体对此的解读,主要分为三个方向:
一是这样的数据是受到“特殊因素影响”(比如缓征税入库抬高基数、减税政策翘尾效应),在扣除“特殊影响”后,相关数据就还是正的;二是这样的数据是“结构性减税降费红利加速释放”的结果,税收收入下降,标明企业税负降低;三是非税收入还能够保持较快增长,在某种程度上弥补了税收收入的不足。
到今年一季度,前两个理由都不好用了。因为今年一季度已经开始同比2024年一季度,再出现下降,显然无法用“减税”“翘尾”来解释,所以就把表述的重点放在财政主动作为提升支出方面。央行前段时间的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也专门强调财政要更加有所作为,在货币政策之前发力。至于第三个理由,随着去年底对非税收入主力之一——罚没收入的异常增长,也被逐渐淡化。
其实税收下降的根本原因,不是所谓的“特殊因素影响”,而在于总需求不足、物价低水平运行。税收收入和增速都是以现价进行计算,所以其增速必然受到物价低水平运行的影响,比先前明显降低甚至停滞。再加上减税降费措施,出现减收就是必然的结果。
其实不止是税收收入面临物价低水平运行的影响,GDP也是一样。GDP的名义总量,是以现价计的,而增速是按实物折算的,所以我们能看到GDP公布的增速(实际增速,按实物折算)在近八个季度以来始终高于名义增速,即平减指数连续八个季度为负。
到现在为止,PPI已经连续31个月为负,CPI连续25个月在0%附近波动,税收收入增速自然不可能高得起来。特别是今年1-4月CPI情况比2023年、2024年同期还要不理想,目前甚至有宏观政策失效的风险,央行的货币政策执行报告,就很有些分摊责任的意味。
2023年夏天那句“不存在通缩,下阶段也不会出现通缩,国内需求继续扩大”的说法言犹在耳,但从那之后至今的相关数据确实已经表现出了在物价低水平运行现实下的逆通胀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