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文武双全,为什么得不到重用?
李白才华横溢,剑术超群,难道不是人才吗?
- 3 个点赞 👍
首先李白的文武双全对文武双全这个概念是由待商榷的。虽然李白文诗词名动天下。武,好剑术,曾经手刃数人。但是统治阶级要得到重用的无倾向于兵法战略,以及行军打仗之列。而这个文是要坚持自用之才,也就是实际治理国家能力的才能。如果李白真得到了重用,那么可能文坛上少了一个诗仙历史上多了个不合格的翰林或宰相。
查看全文>>
北溟有渔 - 3 个点赞 👍
李白有个毛的本事
他就是一个酒鬼,做作协主席可以胜任
做乡镇长做县长都不行
安史之乱后,永王李璘邀请隐居在庐山的李白出山,做自己的幕僚
李白得意忘形,写了很多诗歌,永王东巡歌
在诗歌里,他把自己比作偶像谢安
结果呢?李白只会写诗,吹牛逼,不会出点子,唐肃宗李亨派出军队围剿他的亲弟弟永王,双方在长江下游发生战争,永王战败,逃亡途中被杀
李白以附逆之罪入狱,差点被判处死刑
李白就是一个政治傻瓜,还不如他老婆宗氏,宗氏是武则天时奸臣宗楚客的孙女,宗氏劝李白,你不能去永王幕府,没有前途,还可能获罪。
李白不听,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
李白情商很低的,你看他的诗歌怎么说,
“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
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翻译一下就是,岑夫子,丹丘生,你们请我喝酒,干嘛哭穷说钱不够?把你们的马卖了,裘皮大衣卖了换钱买酒。今晚我与你们喝个够。
这客人,妥妥的大傻逼
再看李白在朝廷做翰林学士的表现,杜甫说李白“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皇帝派人召唤都不去,狂得没边了
李白还是一个没有眼力的人,不识人。与高适,杜甫同游梁园(金谷园遗址),李白名动天下,高适是布衣,杜甫年轻,李白享受两人的吹捧,根本不把人家放在眼里。
却不想多年后,高适做了节度使,李白成了死囚,这会儿李白又写信给高适,老弟,你太威武了,快救老哥
李白就是傻,逮着一个就当救命稻草,结果,高适也不回信,不帮忙(估计也不敢帮忙)。最后,还是宗氏找关系,送钱走后门,可能是郭子仪在皇帝那里说情,将李白免死。
查看全文>>
蓝色起源 - 2 个点赞 👍
就是皇帝不太喜欢、也不够信任。
人才、人才,领导需要和喜欢才是人才,领导不喜欢那就没办法了。——你是山珍,但领导就喜欢海味,那有什么办法!
有人说李白没有治国本事,那不重要,真的不重要。
你知道种邵京么?他也是李隆基任命的宰相,除了书法好外,治国理政一窍不通。纯粹就是书法好加命好:因为书法好被人赏识进入内阁任职,本来只是抄抄写写的小官,在韦后之乱中,带着家仆百人跟着李隆基杀入皇宫,虽然本身没有起到多大作用,但因此深受李隆基信任,很快就成为宰相——当了宰相啥事都办不好,百姓和百官都不满意,被唐睿宗驱逐出京;李隆基继位后念他的功劳又把他请了回来当宰相,结果实在不中用,李隆基干脆给了他荣誉职务养起来,进拜中书令,加光禄大夫,封越国公,享一品,史称"江南第一宰相",直到85岁善终。
(有人说李白投靠永王是政治嗅觉不灵敏,未必,也许是一种政治投机呢?假设永王真成功了,是不是李白就可以拜相了?只不过永王失败了而已。但政治站队从来都是高风险高收益的,等人家成功了你再去站队,你谁啊?——再说了,有机会站队你就烧高香吧,多少人连站队的机会都没有。这东西就和买股票是一样的,没谁有前后眼,抓住妖股高开高走你就可以飞黄腾达了,光追涨杀跌一辈子是没法大富大贵的,李白不够幸运而已)
还有唐高宗时期的阎立本,本事就是绘画,然后当了宰相(右相)。以至于当时人评价““左相宣威沙漠,右相驰誉丹青”——阎立本除了画画本事高,也没啥政绩。
这两位还好了,你说宋徽宗时候的高俅,凭啥当了太尉(相当于全国武装部队总司令)啊,当了太尉他又干了些啥?除了“侵夺军营,以广私第,多占禁军,以充力役”导致禁军一塌糊涂外,啥正经事也没干。
更别说明朝的王振、刘谨、魏忠贤了,他们之所以被皇帝重用,甚至能把持朝政,真的是有啥了不得的治国本事?
这还没提皇帝,你说李煜、宋徽宗这些人之所以当了皇帝,是因为他们治国理政的本事大么?
别多想,世界就是个草台班子,有没有治国本事真的不重要,有些人能高官厚禄、能掌握大权,纯粹就是命好。
很遗憾李白不是这种人就是了。
查看全文>>
知乎用户 - 1 个点赞 👍
因为李白文也不行武也不行。
李白会的文武,和实际当官需要的文武不一样,重点说文。
一、先说文
李白的文,是会写诗词歌赋,而当官需要的文,更多的是经世济民之才。
李白的政治目标很明确,怀有凌云之志,想要像管仲、晏子一样,协助帝王平定海内,立不世之功,然后效仿范蠡、张良功成身退、畅游天地。而不是说当个玄宗底下的御用文人,供娱乐之用。
依据有如下四点:
(1)李白《代寿山答孟少府移文书》“卷其丹书,匣其瑶琴,申管晏之谈,谋帝王之术。奋其智能,愿为辅弼,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事君之道成,荣亲之义毕,然后与陶朱、留侯,浮五湖,戏沧洲。”
(2)刘全白在《唐故翰林学士李军碣记》中说他“志尚道术,谓神仙可致。不求小官,以当世之务自负”。
(3)李白《上李邕》“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假令风歇时下来,犹能簸却沧溟水。世人见我恒殊调,见余大言皆冷笑。宣父忧能畏后生,丈夫未可轻年少”。
(4)李白出川后,寓居安陆,作《上安州裴长史书》,倾吐个人不平凡的政治抱负“以为士生则桑弧蓬矢,射乎四方,故知大丈夫必有四方之志”。
李白其实被朝廷重用过,至少是朝廷认为重用了他的诗赋才能。
天宝元年,玉真公主向皇上荐举,玄宗下诏书征李白入京,任职的官署为翰林院,正式的职称是翰林待诏。唐朝那时候的翰林和明清时期的翰林还不一样,更多的是安置一些具有各类特殊才能才艺之人。其实这个职位是和他的特点相符合的,也就是玄宗需要他来题诗助兴的时候,他来发挥一下,也确实做的不错。
《松窗杂录》记载,玄宗于兴庆池东沉香亭前植牡丹四本,与太真妃赏玩之际,召李白赋乐府,付李龟年歌之。李白写下《清平调》三首
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其一)
一枝红艳露凝香,云雨巫山枉断肠。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倚新妆。(其二)
名花倾国两相欢,长得君王带笑看。解释春风无限恨,沉香亭北倚阑干。(其三)
尤其是第一首,也是李白的代表作之一。
但是这个职位跟他自己所想的管仲、晏子、鲁仲连、谢安的经世济民的理想抱负是截然不同的,所以在天宝三载春天,李白上书请求还山,玄宗准许了他的请求,赐金还乡。
李白第二次政治际遇是跟随了永王,安禄山在天宝十四年(755年)冬十一月起兵,一个月后攻陷洛阳,八个月后打入潼关,玄宗出逃入蜀避难,传位给太子李亨。永王李璘妄想割据江表,垄断江南财富,拥兵自重,不受敕令。同时永王想争取名士来当自己的幕僚,名士萧颖士,与李白并称“竹溪六逸”的孔巢父等人清晰地看得到李亨已经正式即位,且已受到玄宗追认,名分已定,李璘拥兵自重妄图割据江东,在道义上无理,人心向背,都拒绝了永王的邀请。而李白,却接受了永王的邀请,加入了永王的幕僚。
在跟随永王期间,李白作《永王东巡歌》十一首,其才情从诗中仍能展现,但是对于时事的判断却是不够清醒,第二首写道
三川北虏乱如麻,四海南奔似永嘉。但用东山谢安石,为君谈笑静胡沙。
简单地将永王割据江东与琅琊王司马睿割据江东成立东晋相类比,将自己与东山再起的谢安作对比,想着一展平生抱负。
永王的大军还未被高适等人合围,就已经崩溃了,永王兵败,李白被拘,谪迁夜郎。
二、再说武
李白的武体现在侠客精神上,“银鞍照白马,飒沓如流星。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
李白的武,是侠义 但是朝廷和国家要的武,是“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是“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是“只解沙场为国死,何须马革裹尸还”。
朝廷需要的武,是戍边守关能征善战 唐朝当官3条路,第一条就是科举,李白一辈子没参加过科举(很多人说是商人之子不具备资格),南大周勋初在《李白评传》里写了,并非不能,而是不想,他更多的是想通过递送干谒诗文,直接引荐的方式,这是李白选的路,也就是第二条路。第三条路是就是从军,李白的好友高适走的就是这条路,最后到达剑南节度使这样的高位,但是李白从未去过军营。毕竟边塞实在太苦,也不适合他。
三、结论
李白看似文武全才,其实对朝廷而言是文也不行武也不行,用了他能作诗的才能,无奈他自己又看不上。但是从李白最接近权力核心的两次机会来看,他并不具备从政的才能,从到唐玄宗身边供奉翰林,只有不到两年的时间就赐金还乡来看,李白本人的性格并不适合斡旋于权力的核心圈,正所谓“伴君如伴虎”,在君王身边、权力中心,本就容易惹人非议,遭人妒忌,除了要取悦皇帝之外,还得低调谨慎、如履薄冰,但是李白天性洒脱、豪放不羁,并不适合谨小慎微地度日,最终便如他诗中所言“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离开了权力中心,过上无拘束的生活。
而李白跟随永王,根本原因是没有看透在安史之乱之后,太子李亨继承大统的正当性和必然性,这个正当性,是所有接受儒家思想成长起来的文士们所共同奉行的一套长幼尊卑的理念,永王的行为就属于谋逆,但是李白不觉得,因为他自幼出生在西域、生长在蜀地,西域迁来的胡化家庭自然受到突厥族的影响,在游牧民族中,并没有形成一套固定的王位继承制度,兵强马壮者,如能击败他人,就能获取大可汗的地位。同时,李白自幼学的并非独尊儒术,而是接触百家,尤其是道家思想对他印象很大,李白失败的根本原因,在于他不遵从在当时已经非遵从不可的儒家伦理而行事。
纵有千万种理由可以来试着理解李白的政治行为,但是最终的结局也确实体现了李白不具备政治才能,因为他最根本的政治判断力都是与当世所不合的,另外,在李白留下来的作品中,豪情万丈的诗歌不少,引经据典也是比比皆是,但是真正经世济民的思想确并未所见,反倒更像是一个夸夸其谈的伪政客,为的从来是自己出人头地、功成名就,而绝不是脚踏实地为民谋实事的政治家。
至于武,他只是具备市井之气的侠客之武,而并不具备领兵打仗的才能,也没有去真正参军过。
有想了解更多李白的内容,可以关注我的专栏看其他文章分享:
查看全文>>
Deep Ocean(深蓝) - 1 个点赞 👍
李白最大的硬伤是出身。
他家祖上在西域经商,属于“工商杂类”,按唐朝法律连科举资格都没有。
《唐六典》明确规定“刑家之子、工贾殊类”不得应试。
李白一辈子没参加过科举,不是不想,而是不能。
他四处干谒权贵,给韩朝宗写信说“生不用封万户侯,但愿一识韩荆州”,本质上是在找“举荐”这条唯一可能的入仕途径。
唐朝的官员选拔有两条主流路径:科举和门荫。
李白走不了科举,门荫更没指望——陇西李氏的族谱他倒是攀附过,但唐朝官方根本不认。
有人觉得玄宗让他进翰林院就是重用,其实翰林待诏(李白职位)和翰林学士是两回事。
前者是陪皇帝写诗游玩的“文艺顾问”,后者才是参与机要的实权岗位。
李白在长安三年,连个七品县令都没混上,最后领了笔“赐金”被客气地请出朝廷,可见玄宗对他的定位。
那李白的“武”呢?
史书里只有魏颢《李翰林集序》提到他“少任侠,手刃数人”,但具体细节全无。
唐代文人佩剑是风尚,王维、高适都会剑术,这不代表他们真能上阵杀敌。
李白在永王李璘幕府的经历更能说明问题——安史之乱中他加入叛军阵营,写了不少《永王东巡歌》,结果李璘兵败,李白差点被杀。
缺失政治敏感度,放在官场就是致命伤。
其实同时期有个对比案例:高适。
他和李白同年出生,同样能文能武,但高适是正经通过制科考试(有道科)入仕,五十岁当上淮南节度使,带兵平定永王叛乱。
而李白在同一场叛乱中站错队,全靠郭子仪求情才保住性命。
这说明在唐朝体制内发展,政治判断力比个人才华重要得多。
还有个容易被忽略的因素:开元天宝年间的官场生态。
李林甫掌权十九年,刻意排斥文士,连贺知章这样的老臣都选择辞职修道。
李白742年入长安时,正是李林甫制造“野无遗贤”闹剧的第二年(当年科举零录取)。
这种情况下,一个没有根基的布衣文人,能进翰林院已经是极限。
不过反倒是这些“缺陷”成就了他的诗名——官场少了个普通官员,历史多了位千古诗仙。
查看全文>>
枯木沟 - 1 个点赞 👍
第一,文武双全和文能安邦、武能定国是两个标准。
第二,李白的思想受道家影响极深,崇尚个人自由。“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率性洒脱是不错,但在政治上却是硬伤。
第三,苏轼在《贾谊论》中有句话说得好:“非才之难,所以自用者实难。”李白参与永王之乱,也可以看出李白虽渴望建功立业,但在政治上却有幼稚病。
第四,自古以来,人才得不到重用多了去了。又不单是李白一人。
其实老天这样安排挺好。
一代名臣固然能留芳百世,但“诗仙”在中国却只有一个。
查看全文>>
至简 - 0 个点赞 👍
这个问题从唐玄宗的角度来说,就容易明白了。
一开始,唐玄宗李隆基还是非常看重李白的。那种看重,也不是一个粉丝的心态,望高峰而慨叹。是惜才敬才,因为李隆基的诗写得也很不错,至少你为泰山,我也崚嶒为终南。只是他玩音乐玩书法,又玩火,玩出个烽火连城,自己跑得差点肝肠寸断。后世人记住了他那段旷世奇缘,却记不住他那么多本事,把他的诗才就淹没了。
蘅塘退士辑录的《唐诗三百首》里,选取的是李隆基的《经邹鲁祭孔子而叹之》,个人更喜欢他的《过老子庙》:
“仙居怀圣德,灵庙肃神心。草合人踪断,尘浓鸟迹深。
流沙丹灶没,关路紫烟沉。独伤千载后,空馀松柏林。”
写仙家的事,诗里果然有些仙家的气味。颔联“草合人踪断,尘浓鸟迹深”——白描10个字,荒芜与萧疏立现;颈联“流沙丹灶没,关路紫烟沉”——沉郁雄阔,端然大家气象。
啰嗦这几句,是说,李隆基的确有欣赏李白的能力。
但是李隆基不是文联主席,只欣赏你的文才就够了。如果是这样,他和李白之间还会友好相处下去,也许还会弄出几段佳话,共同创作一些传世经典词曲。应该不会短短三年不到的时间,就把一代诗仙打发出京,从此势若参商,不再相见。李隆基有一个更为现实的身份是一国皇帝,煌煌大唐开元盛世的缔造者。在诗人李隆基的眼里,应该是仰视李白的,但在政治家李隆基的眼里,四十多岁的李白稚嫩得像四岁小儿,简直无法给他个正经官做。
唐代人段成式是宰相公子,曾经任秘书省校书郎,精通佛典。他的《酉阳杂俎》记载了这样一件事:“李白名播海内,玄宗于便殿召见。神气高朗,轩轩然若霞举。上不觉忘万乘之尊,因命纳履。白遂展足与高力士曰:‘去靴’。力士失势,遽为脱之。及出,上指白谓力士曰:‘此人固穷相。’”
这段话可以解读如下:李白经过伯乐贺知章的推举,第一次在便殿陛见唐玄宗,其风采气度就让当皇帝的很是折服,虽然不至于像《新唐书》里欧阳修给李白作传时描写的那样,“亲为调羹”,但是唐玄宗暂时忘记了自己九五之尊的身份还是有可能的,接席而坐,准备好好聊聊。但就是在这时候,李白忘乎所以了,后人为他掩饰说他是醉了,才让高力士给他脱靴,可真要醉了,怎么不让李隆基给你脱一个?
如果李白这么得意忘形,不客气地说,那就真有点小人得志的做派,高力士不仅是个宦官,还是堂堂的将军。“此人固穷相”,李隆基骂得挺狠的,用现在的话说,“此人天生一副穷样!”还有人说:“玄宗真骂得确。”第一次见面就落下这么个不妙的印象,唐玄宗从此就轻看李白了,不可能再给他官做。
尽管李白也自认为胸怀纵横之术,有济世经邦之志,只是因为这样一个不知轻重进退的举动,坏了大醋。有人认为这是野史不足为凭,但唐代人记唐代事,可信度确乎比后世人的更高一些。
李白不被重用,失意长安。有人把脏水泼到高力士的身上,说他给李白挖坑上眼药,岂不知这位千古第一贤宦“近无闲言,远无横议”,如果唐玄宗对李白青眼有加,他哪里会那么不知深浅?
也有人说是杨贵妃从中作梗,这更是戏论,凭据仅仅是《清平调词》里把杨贵妃比作赵飞燕?那诗的整体色彩都明显是在巴结奉承,李白为什么要含沙射影自找倒霉?何况杨贵妃也没有那么蠢。
唐玄宗与杨玉环 李白在郁郁不得志时期写的《寓言三首》其三:“长安春色归,先入青门道。绿杨不自持,从风欲倾倒。海燕还秦宫,双飞入帘栊。相思不相见,托梦辽城东。” 有人郑重分析为“辽城东”指的是幽州,代指安禄山。 “绿杨”就是指安禄山、杨贵妃,而“海燕”“双飞”比喻二人已成淫乱之势。这简直不是过度解读,而是不知所谓的胡说八道。李白只是写了闺中怨妇一种心境而已,可笑的是,此诗大约写于天宝二年,即公元七四三年,安禄山那时候还没有起山得宠,而他反叛是七五五年的事。到七四四年的三月,安禄山才以平卢节度使出任范阳节度使,同月,李白就出京而去了。能以诗预言后来的事,李白难道真是神仙?或者说,就算安禄山和杨贵妃在李白入宫的时候就勾搭上了,李白敢写出这样一目了然的诗,虽然大唐朝不兴玩文字狱那一套,李隆基也会轻轻摘了李白的脑袋,还想拿着金子走人?
唐玄宗影视形象 还有人说是李白泄露了什么宫中机密,酒后失言也许是有的,因此召来李隆基的嫌恶也有可能。但归根结底的原因,应该是李隆基认为李白基本无政治才能,你还是去写诗的好,所以“赐金”,算是较为体面地让李白卷铺盖回家。
李白是很想当官的,谋的心也重,以国士自许,想“辅弼天下”,在《走笔赠独孤驸马》中写“长揖蒙垂国士恩, 壮士剖心酬知己”,尽管恨不得把自己的心掏出来让人看看,但机会错过就是错过了。
个人的感叹是,仙客就是仙客,奈何自甘堕落要当政客?
查看全文>>
御史老夫 - 0 个点赞 👍
李白虽然文武双全,才华横溢,但在仕途上却未能得到重用。多方面的原因:
家庭背景对他的仕途产生了不小的影响。李家的祖上曾因重罪被流放至边陲的碎叶城,尽管后来家族得到了赦免,但这段历史仍然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李白的仕途发展。此外,李白的父亲是商人,按照唐朝的法律,商人之子是不能参加科举考试的,这无疑限制了他在仕途上的发展。
李白的个人性格也是导致他在官场上不得志的重要原因。他恃才傲物,不拘小节,这种性格容易让他得罪人。比如他让高力士脱靴的行为,虽然展现了他的豪放不羁,但却引来了很多人的记恨。在宫中,小人常常向唐玄宗打他的小报告,导致唐玄宗开始冷落他。
李白的政治谋略和见识相对欠缺。在安史之乱后,他选择了投奔有叛乱意图的永王李璘,最终因永王事败而受到牵连,被朝廷怪罪,甚至入狱。这一事件也进一步证明了他政治上的不成熟和短视。
李白酗酒的习惯也对他的仕途产生了负面影响。尽管他得到了唐玄宗的赏识并进入皇宫,但他仍然不改酗酒的习惯,这可能使他在处理公务时出现疏忽,进而影响了他在官场的发展。
李白的文学才华却得到了世人的广泛认可。他的诗作被誉为不朽的经典,流传千古。虽然他在仕途上未能得志,但他的诗篇却永远地留在了人们的心中,成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查看全文>>
cherrierxing - 0 个点赞 👍
下面这两张图就很能说明问题了吧。
如果还不能说明问题,就看下面。
盛唐的流星,为何照不亮庙堂?
大伙都晓得,李白那诗写得,那叫一个绝,活脱脱一个诗坛谪仙人。他既有 “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 的侠客豪情,又有 “天子呼来不上船” 的狂傲风骨。可这么个厉害角色,在长安城里,也就当了两年翰林待诏,最后落得个 “赐金放还”,灰溜溜地走了,这到底是为啥呢?
出身不好,像是背着原罪
在唐朝,科举看着挺公平,实则暗藏玄机,门第歧视那叫一个严重。《唐六典》白纸黑字写着:“工商之家,不得预于士”。李白他家祖上在隋末流落到西域,他父亲李客靠做生意发家。就因为这,在那些世家大族把控的朝堂上,李白就像被烙上了 “原罪印记”。他虽说攀附李唐宗室,自称 “凉武昭王九世孙”,可权贵们根本不买账,还笑话他:“一个陇西的小老百姓,还敢妄称皇族”。这就好比现在去某互联网大厂面试,HR 一看简历上写着 “三本院校”,哪怕你代码写得再好,学历这道门槛,早就把你拒之门外了。
科举之路,被偏科给堵死了
唐朝科举考帖经、策论、诗赋,李白这人偏科偏得厉害。他写 “云想衣裳花想容” 那是一绝,可一到经学策论,就不行了。这就好比让莫言去考公务员申论,文采是好,可就是踩不到得分点上。更让人哭笑不得的是,他特别得意的干谒行卷,也就是向权贵自荐,在长安那些权贵眼里,就跟 “文艺青年的求职 PPT” 没啥两样。他在玉真公主别馆献上《玉真仙人词》,公主哪有心思管什么 “仙人抚我顶”,人家更关心道观的香火钱呢。
武艺高强,在官场却没啥用
李白佩剑走江湖,据说还 “手刃数人”,可他这一身江湖本事,到了朝堂上,一点用都没有。唐代武官晋升,讲究军功和资历,李白既没在边疆杀过敌,也没在禁军历练过。这就好比现在有个散打冠军去应聘特警队长,就算他能空手夺白刃,可人事档案上 “无相关工作经验” 这几个字,就能让他没机会。
性格太直,把职场规则玩坏了
李白在《与韩荆州书》里喊 “生不用封万户侯,但愿一识韩荆州”,好好的求职信,愣是写成了挑战书。进宫之后更离谱,让高力士给他脱靴,杨贵妃给他研墨,把职场生存法则当成了自杀式社交。这就像现在有个新人,当着全公司人的面,嘲讽 CEO 的秘书,还想着升职加薪,怎么可能呢?
政治站队,站错了队
安史之乱的时候,李白投奔了永王李璘,这可真是古代版的 “选错创业团队”。他以为永王能成为 “中兴之主”,哪知道这位王爷早就被肃宗列入黑名单了。这就好比 2010 年有人加入乐视手机事业部,本想着大干一场,结果最后啥都没捞着。
唐玄宗的算盘,把李白当花瓶
唐玄宗要李白,就是把他当成一个文化 IP,用来装点 “开元盛世”,根本不可能让他染指实权。让他写《清平调》赞美杨贵妃还行,想参与朝政,门儿都没有。这就跟现在有些企业,高薪聘请网红学者当 “首席文化官”,其实就是图人家的流量,根本不打算听他的改革方案。
文人从政,从古至今都难
从屈原到苏轼,中国文人总是在 “治国平天下” 的理想和 “倡优蓄之” 的现实之间挣扎。李白在《行路难》里喊 “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其实就是在对抗整个官僚系统的运行逻辑。在人家眼里,你的才华可以欣赏,但不能信任。
从李白看现在
现在也有这种情况。比如说,有个 985 文学博士,转行做自媒体,粉丝都上百万了,可在高校评副教授的时候,还是评不上。为啥呢?高校体制要的是 C 刊论文,不是 10w + 爆文。
有个技术大牛,在会上直接怼 老板,说 “你这架构就是屎山代码”,结果年终奖都没了。能力再强,不会 “向上管理”,也是白搭。
还有一些投资人,之前把钱全投在共享单车,现在只能去送外卖。风口一过,再厉害的履历,也抵不过行业周期。
李白的故事,说到底,就是个人理想主义和系统实用主义之间的永恒博弈。他的悲剧不是怀才不遇,而是那个系统根本不需要像他这样的天才。朝廷要的是能写公文的秘书,不是会写诗的剑客。
或许,真正的出路,就是学会在系统规则下,做一只 “特立独行的猪”,既能填饱肚子,也别忘了偶尔抬头看看月亮。
查看全文>>
苏伊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