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个回答

李白文武双全,为什么得不到重用?

百万军中第一人
1个点赞 👍

因为李白文也不行武也不行。

李白会的文武,和实际当官需要的文武不一样,重点说文。

一、先说文

李白的文,是会写诗词歌赋,而当官需要的文,更多的是经世济民之才。

李白的政治目标很明确,怀有凌云之志,想要像管仲、晏子一样,协助帝王平定海内,立不世之功,然后效仿范蠡、张良功成身退、畅游天地。而不是说当个玄宗底下的御用文人,供娱乐之用。

依据有如下四点:

(1)李白《代寿山答孟少府移文书》“卷其丹书,匣其瑶琴,申管晏之谈,谋帝王之术。奋其智能,愿为辅弼,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事君之道成,荣亲之义毕,然后与陶朱、留侯,浮五湖,戏沧洲。”

(2)刘全白在《唐故翰林学士李军碣记》中说他“志尚道术,谓神仙可致。不求小官,以当世之务自负”。

(3)李白《上李邕》“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假令风歇时下来,犹能簸却沧溟水。世人见我恒殊调,见余大言皆冷笑。宣父忧能畏后生,丈夫未可轻年少”。

(4)李白出川后,寓居安陆,作《上安州裴长史书》,倾吐个人不平凡的政治抱负“以为士生则桑弧蓬矢,射乎四方,故知大丈夫必有四方之志”。

李白其实被朝廷重用过,至少是朝廷认为重用了他的诗赋才能。

天宝元年,玉真公主向皇上荐举,玄宗下诏书征李白入京,任职的官署为翰林院,正式的职称是翰林待诏。唐朝那时候的翰林和明清时期的翰林还不一样,更多的是安置一些具有各类特殊才能才艺之人。其实这个职位是和他的特点相符合的,也就是玄宗需要他来题诗助兴的时候,他来发挥一下,也确实做的不错。

《松窗杂录》记载,玄宗于兴庆池东沉香亭前植牡丹四本,与太真妃赏玩之际,召李白赋乐府,付李龟年歌之。李白写下《清平调》三首

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其一)

一枝红艳露凝香,云雨巫山枉断肠。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倚新妆。(其二)

名花倾国两相欢,长得君王带笑看。解释春风无限恨,沉香亭北倚阑干。(其三)

尤其是第一首,也是李白的代表作之一。

但是这个职位跟他自己所想的管仲、晏子、鲁仲连、谢安的经世济民的理想抱负是截然不同的,所以在天宝三载春天,李白上书请求还山,玄宗准许了他的请求,赐金还乡。

李白第二次政治际遇是跟随了永王,安禄山在天宝十四年(755年)冬十一月起兵,一个月后攻陷洛阳,八个月后打入潼关,玄宗出逃入蜀避难,传位给太子李亨。永王李璘妄想割据江表,垄断江南财富,拥兵自重,不受敕令。同时永王想争取名士来当自己的幕僚,名士萧颖士,与李白并称“竹溪六逸”的孔巢父等人清晰地看得到李亨已经正式即位,且已受到玄宗追认,名分已定,李璘拥兵自重妄图割据江东,在道义上无理,人心向背,都拒绝了永王的邀请。而李白,却接受了永王的邀请,加入了永王的幕僚。

在跟随永王期间,李白作《永王东巡歌》十一首,其才情从诗中仍能展现,但是对于时事的判断却是不够清醒,第二首写道

三川北虏乱如麻,四海南奔似永嘉。但用东山谢安石,为君谈笑静胡沙。

简单地将永王割据江东与琅琊王司马睿割据江东成立东晋相类比,将自己与东山再起的谢安作对比,想着一展平生抱负。

永王的大军还未被高适等人合围,就已经崩溃了,永王兵败,李白被拘,谪迁夜郎。

二、再说武

李白的武体现在侠客精神上,“银鞍照白马,飒沓如流星。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

李白的武,是侠义

但是朝廷和国家要的武,是“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是“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是“只解沙场为国死,何须马革裹尸还”。

朝廷需要的武,是戍边守关能征善战

唐朝当官3条路,第一条就是科举,李白一辈子没参加过科举(很多人说是商人之子不具备资格),南大周勋初在《李白评传》里写了,并非不能,而是不想,他更多的是想通过递送干谒诗文,直接引荐的方式,这是李白选的路,也就是第二条路。第三条路是就是从军,李白的好友高适走的就是这条路,最后到达剑南节度使这样的高位,但是李白从未去过军营。毕竟边塞实在太苦,也不适合他。

三、结论

李白看似文武全才,其实对朝廷而言是文也不行武也不行,用了他能作诗的才能,无奈他自己又看不上。但是从李白最接近权力核心的两次机会来看,他并不具备从政的才能,从到唐玄宗身边供奉翰林,只有不到两年的时间就赐金还乡来看,李白本人的性格并不适合斡旋于权力的核心圈,正所谓“伴君如伴虎”,在君王身边、权力中心,本就容易惹人非议,遭人妒忌,除了要取悦皇帝之外,还得低调谨慎、如履薄冰,但是李白天性洒脱、豪放不羁,并不适合谨小慎微地度日,最终便如他诗中所言“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离开了权力中心,过上无拘束的生活。

而李白跟随永王,根本原因是没有看透在安史之乱之后,太子李亨继承大统的正当性和必然性,这个正当性,是所有接受儒家思想成长起来的文士们所共同奉行的一套长幼尊卑的理念,永王的行为就属于谋逆,但是李白不觉得,因为他自幼出生在西域、生长在蜀地,西域迁来的胡化家庭自然受到突厥族的影响,在游牧民族中,并没有形成一套固定的王位继承制度,兵强马壮者,如能击败他人,就能获取大可汗的地位。同时,李白自幼学的并非独尊儒术,而是接触百家,尤其是道家思想对他印象很大,李白失败的根本原因,在于他不遵从在当时已经非遵从不可的儒家伦理而行事。

纵有千万种理由可以来试着理解李白的政治行为,但是最终的结局也确实体现了李白不具备政治才能,因为他最根本的政治判断力都是与当世所不合的,另外,在李白留下来的作品中,豪情万丈的诗歌不少,引经据典也是比比皆是,但是真正经世济民的思想确并未所见,反倒更像是一个夸夸其谈的伪政客,为的从来是自己出人头地、功成名就,而绝不是脚踏实地为民谋实事的政治家。

至于武,他只是具备市井之气的侠客之武,而并不具备领兵打仗的才能,也没有去真正参军过。

有想了解更多李白的内容,可以关注我的专栏看其他文章分享:

zhihu.com/column/c_1854

Deep Ocean(深蓝)
自由评论 (0)
分享
Copyright © 2022 GreatFire.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