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最大的硬伤是出身。
他家祖上在西域经商,属于“工商杂类”,按唐朝法律连科举资格都没有。
《唐六典》明确规定“刑家之子、工贾殊类”不得应试。
李白一辈子没参加过科举,不是不想,而是不能。
他四处干谒权贵,给韩朝宗写信说“生不用封万户侯,但愿一识韩荆州”,本质上是在找“举荐”这条唯一可能的入仕途径。
唐朝的官员选拔有两条主流路径:科举和门荫。
李白走不了科举,门荫更没指望——陇西李氏的族谱他倒是攀附过,但唐朝官方根本不认。
有人觉得玄宗让他进翰林院就是重用,其实翰林待诏(李白职位)和翰林学士是两回事。

前者是陪皇帝写诗游玩的“文艺顾问”,后者才是参与机要的实权岗位。
李白在长安三年,连个七品县令都没混上,最后领了笔“赐金”被客气地请出朝廷,可见玄宗对他的定位。
那李白的“武”呢?
史书里只有魏颢《李翰林集序》提到他“少任侠,手刃数人”,但具体细节全无。
唐代文人佩剑是风尚,王维、高适都会剑术,这不代表他们真能上阵杀敌。
李白在永王李璘幕府的经历更能说明问题——安史之乱中他加入叛军阵营,写了不少《永王东巡歌》,结果李璘兵败,李白差点被杀。
缺失政治敏感度,放在官场就是致命伤。

其实同时期有个对比案例:高适。
他和李白同年出生,同样能文能武,但高适是正经通过制科考试(有道科)入仕,五十岁当上淮南节度使,带兵平定永王叛乱。
而李白在同一场叛乱中站错队,全靠郭子仪求情才保住性命。
这说明在唐朝体制内发展,政治判断力比个人才华重要得多。
还有个容易被忽略的因素:开元天宝年间的官场生态。
李林甫掌权十九年,刻意排斥文士,连贺知章这样的老臣都选择辞职修道。
李白742年入长安时,正是李林甫制造“野无遗贤”闹剧的第二年(当年科举零录取)。
这种情况下,一个没有根基的布衣文人,能进翰林院已经是极限。
不过反倒是这些“缺陷”成就了他的诗名——官场少了个普通官员,历史多了位千古诗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