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年前的南京是个什么样的地方?
(如果方便的话可以留下图片或者长篇文字描述吗?)
- 29 个点赞 👍
谢邀,简单就记忆里的内容写一下二十年前的,记忆里的南京。
二十年前记忆里的南京,大概留下的记忆碎片是这样的:
1.混沌繁荣的夫子庙:二十年前夫子庙正是一种“混沌繁荣”的时期,夫子庙当时是旅游景区,但是也是城南市民日常起居的地方,这两种完全不搭调的内容就这样在夫子庙结合起来,当时平江府路口进夫子庙,第一眼居然是运动品牌一条街,从一进门是李宁旗舰店,然后是安踏、361°、锐步、匹克等运动品牌,这就是夫子庙旅游景区当年销售额最高的店铺--你没有听错,在夫子庙卖安踏,而且还算是城南旗舰店。沿着夫子庙必须走到泮池码头才是旅游景点,出来转过文德桥,就进入了大石坝街--我小时候听说大石坝街曾经是南京的dark brothel集散地,但仅限于都市传说,而如果不走文德桥,泮池码头南边正对是大成殿,二十年前没有装修好,彼时彼刻对面人气最火的是麦当劳,现在已经被拆除,而江南贡院在当时还不是热门景区,因为年久失修,实际上贡院除了靠近景区的2排考棚和那个明远楼以外,其他都是后来修好的。
出来夫子庙就进入瞻园路,瞻园路旁边有一个“古董城”,里面全是卖假古董的,再出来就是中华路。
00年代中华路是南京“混沌邪恶一条街”,这倒不是说中华路有多乱,而是市民公认中华路沿街的饭馆的食品安全,总之就是不放心,到了晚上,中华路的饭馆会在沿街的非机动车道上面摆摊,当时人素质也低,吃完东西以后,许多时候老板为了翻台,就把垃圾(主要是一次性筷子)扔了一地,总之每天夜市结束以后,满地都是污水横流,由此产生了一个都市传说,据说是有黑心老板,曾经把游客吃完的一次性筷子收回去,用热水烫了以后,再重新使用,这个说法广为流传,导致在相当一段时间内,“中华路上的食品很不干净”成为了一种共识。而彼时彼刻能印证的,除了筷子,就是中华路附近水果店销售的甘蔗水了,这些水的瓶子都是老板把喝完的可乐瓶收去,据说是用消毒水泡过以后,就洗干净了,再拿来接甘蔗水,甚至有的老板店后面都有麻袋,里面就是收垃圾收来的各种瓶子,可乐、雪碧为主,直到2010年以后,才是换成那种一次性塑料杯子+封膜包装,现在仔细想一想,如若那种场景今天被发到DY上面,估计对南京的城市形象是核弹级别的打击,哪家店铺敢这样做,当地各个有关部门第二天得倾巢出动了。但当年就是这样。
出了中华路,往东走,到白下路,还有一个环北市场,环北市场是一个4层的大商场,当年主要销售的是所谓“外贸尾单”的仿冒名牌和山寨波司登羽绒服,与奥莱不同,奥莱是部分无良商家掺着假货买,环北市场是直接告诉你,我买的就是假的,你穿上以后,一般人看不出来。环北市场是南京唯一一个卖假货还能做出4层楼的地方,这在今天也是独一份。
彼时彼刻的夫子庙地区就是这样,人气很足,素质很低,许多操作令人思考起来颇具有混沌邪恶的感觉,但是就是非常繁荣,许多当年生活的细节今天想起来简直触目惊心,但这么多年也就过来了。
2.狂挤的长江大桥:二十年前说句过江去江北,那对所有人都是“高难度挑战”,长江大桥曾经是南京唯一免费的过江方式,2005年长江二桥通车了,但是即使办了过江月票,仍然要一个月240元左右,所以还是有大量人选择长江大桥过桥。长江大桥过桥的早高峰对有车和没车的人都是一种不折不扣的灾难,没车的人挤公交车,那个公交车是可以实现把人“吊起来挤”的,就是说,个子矮一点的人,如果双手抓住两个吊环,他是有可能实现长时间脚离地的,因为他前后的人能把他相当于“夹”起来,而这种挤车又会伴随着早晚高峰长江大桥的拥挤而持续很长时间--在我的记忆里面,长江大桥过桥的堵塞,是从红太阳装饰城(不知道今天还在不在)就开始堵了,然后这一趟全程肠梗阻的堵塞,一直能蔓延到今天的盐仓桥--盐仓桥这一站当年是乘客下车最多的沿线公交车站点,最大的原因是许多人实在是挤到要窒息,即使不住在附近也要下车呼吸新鲜空气。
3. 中央门曾经是商业区--中央门一带今天几乎完全就是一个交通枢纽,但二十年前是一个接近环北市场的商业区,中央门和环北市场不一样,整个商业区是围绕那个奇特的三层高架路散点式环绕的,以各种专卖店为主,中央门附近还有一个先锋奥特莱斯,那个奥莱曾经是南京市区第一家奥莱。
4.迈皋桥一带一贯很乱:在小时候的记忆里面,南京市区其实除了中学生集体PK以外,已经很少有帮派直接PK了,但是这是有边界的,彼时彼刻迈皋桥那边被认为是有较高概率见到各大帮派PK的地域,外加上之后又出了个周克华的事情,两个事件合起来让迈皋桥成为南京市民认为的一个混沌邪恶的地区。当然,迈皋桥那边还只是‘步兵“,即帮派火并最多就和古惑仔里面一样,拿冷兵器互相打,但过了迈皋桥以后,骑兵就开始出现了,即帮派火并有人骑着摩托车抄钢管打的。
(未完待续)
查看全文>>
大萌饼王毛文龙 - 7 个点赞 👍
不要接近二十年前的秦淮河。
过秦淮河上的大桥(宽度为现在的一半)的时候,所有人都默契关窗(当时的非空调车每个靠窗的座位都是可以开窗的)。
有两个人到南京问我为什么没人卖秦淮河的河景房,我就把这个故事讲给他听了。
注:20年前的河西其实已经开发了,但只开发了应天大街以北、漓江路/清江路一线以东,那些X山路则是2005全运会之后搞的。
建邺区主要部分在市区新街口西南拐,现在的建邺区和当时比属于忒修斯之船。
现在秦淮区西边还有条建邺路,而这条长几公里的建邺路只有50米在河西的部分属于建邺区。更地狱的是,建邺路东边一段叫白下路……
查看全文>>
资深男保 - 3 个点赞 👍
大概2003年暑假的某一天,南京城下了大暴雨。我当时在新街口中央商场那里避雨,看到负一楼商铺都淹了,售货员们纷纷在抢救货物(主要是鞋子),有人在联系供应商来人把存货救出来拉走(可能没地方摆放了),还有人苦笑说这下看得出谁家的鞋子质量好了。
查看全文>>
明镜磨心 - 3 个点赞 👍
今年是2025年,20年前就是2005年。
那时候,北堡和南堡还是有车站的,而且有红绿灯可以过街。从浦口去江浦的话,可以先坐鼓扬、盐葛到北堡,然后转江汉去江浦。更早的时候车上还是有售票员的:“bə堡,bə堡还有下啊?mə的下走捞噢”,滴~滴~。
那时候,西站还是能坐车的。那是一个尽头式车站,一些往北方的列车如果从西站始发,会开到南京站机车换挂到另一侧再上桥。
2005年以前,长江大桥北边还是有一个桥北收费站的,好像是05年之后才取消。
1号线2005年开通,在那之前,从南京站到中华门这一段经历了将近5年的开膛破肚。
那时候,南京主城区还有白下区和下关区,2013年才分别撤销和并入秦淮、鼓楼。
查看全文>>
来不及解释了 - 1 个点赞 👍
首页刷到这问题,想起来了,最大的区别是当时溧水高淳还是县。
然后当时我就没到过高淳。溧水当时的印象也是几乎农村为何会到溧水主要是要往金坛旅游,当时这个常合高速没有通车,到金坛只能从溧水下来然后走普通公路。
然后当时南京只有一条地铁。
而现在,地铁随便就到溧水高淳了。
查看全文>>
腾萌叔打了个喷嚏 - 1 个点赞 👍
【1996江苏南京 你还记得那时候吗?】 1996江苏南京 你还记得那时候吗?_哔哩哔哩_bilibili
1996年的南京
查看全文>>
倪方六 - 0 个点赞 👍
南京城外人,甚至主城之外,20年前,老家还有土路呢。
查看全文>>
DDHeaven抑之先生 - 0 个点赞 👍
二十年前我姑且算2004年,那时候我刚开始喜欢我的初恋,小学六年级,初一我们俩又在一个学校,然后觉得都初中了,应该谈恋爱了。
那时候觉得南京就是偷情的地方,我们是江宁人,地方太小全是熟人,谈恋爱都是周末抽时间坐101去新街口,那边不怕遇到熟人。
对我来说,20年前的南京记忆最深刻的就是金陵百货的安全通道,不知道那时候安全通道有没有监控,那是我第一次知道女性身体的美好。
查看全文>>
芹泽 - 0 个点赞 👍
遍地乞丐
查看全文>>
关村安定院杜大夫 - 0 个点赞 👍
南京下关方家营的2005-2025:从城中村到新热土
2000年代初,我跟着父母从老下关二板桥白云亭搬到方家营。这里原本叫方家郢——“郢”是安徽常见的村落名,带着楚文化痕迹,淮南、阜阳、合肥、滁州的朋友应该都很熟悉“郢”字。
️从民国一直到2012年拆迁前,方家营始终是典型的棚户区,即便在老下关范围内,这里也像藏在城市褶皱里的角落,甚至处在某种无形的"鄙视链"末端。
记忆里的方家营总带着烟火气。从水关桥红绿灯左拐进来,当时的马路只有现在一半宽,坑洼不平,如今南半边的路是2015年新拓宽出来的。右手边是消防队和方家营小学,左手边挤着低矮的民房。往前走到十字路口,常年飘着公厕的刺鼻味道,有人排队等着买扬子卤菜店的盐水鸭和烤鸭。菜场门口三轮车横七竖八,肉联厂的运猪车轰隆驶过,猪身上那股浓烈的“香味”,至今想起来鼻腔还会发紧。
再往深处走,城建中专门口总晃荡着叼烟的男女青年,他们身后是当年方家营的"豪宅区":大桥新村还保留着国企家属院的气质,南堡新寓作为下关区较早的安置房,白瓷砖外墙在阳光下格外晃眼。港口职业学校(今方兴小学)的铁门后,煤渣跑道扬起灰尘,和煤炭港方向的码头汽笛声搅在一起。
虽然总被嫌弃是城中村,但我们这些孩子倒活得自在。2012年拆迁时,我站在马路边数拆迁房的门牌号,忽然意识到那些嫌弃了十几年的杂乱,原来早成了生命的地标。
如今即将通车的地铁5号线穿行在新楼盘的地基下,方家营从2车道拓宽成6车道,扬子卤菜店的故事倒是很有趣,老板和徒弟们分道扬镳,在金陵小区、热河南路、新民路、丁家庄各开了一家,都宣称是正宗传人。
或许每个城中村改造的故事里,都藏着我们这代人矛盾的回望:既欣喜于窗明几净的新生活,又忍不住在玻璃幕墙的倒影里,寻找那个在窄巷疯跑的旧身影。
️图:瀚珈坤舆志、薛汉林
✍️文:瀚珈坤舆志
查看全文>>
下关往事3201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