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个回答

二十年前的南京是个什么样的地方?

黑夜

南京下关方家营的2005-2025:从城中村到新热土

2000年代初,我跟着父母从老下关二板桥白云亭搬到方家营。这里原本叫方家郢——“郢”是安徽常见的村落名,带着楚文化痕迹,淮南、阜阳、合肥、滁州的朋友应该都很熟悉“郢”字。

️从民国一直到2012年拆迁前,方家营始终是典型的棚户区,即便在老下关范围内,这里也像藏在城市褶皱里的角落,甚至处在某种无形的"鄙视链"末端。

记忆里的方家营总带着烟火气。从水关桥红绿灯左拐进来,当时的马路只有现在一半宽,坑洼不平,如今南半边的路是2015年新拓宽出来的。右手边是消防队和方家营小学,左手边挤着低矮的民房。往前走到十字路口,常年飘着公厕的刺鼻味道,有人排队等着买扬子卤菜店的盐水鸭和烤鸭。菜场门口三轮车横七竖八,肉联厂的运猪车轰隆驶过,猪身上那股浓烈的“香味”,至今想起来鼻腔还会发紧。

再往深处走,城建中专门口总晃荡着叼烟的男女青年,他们身后是当年方家营的"豪宅区":大桥新村还保留着国企家属院的气质,南堡新寓作为下关区较早的安置房,白瓷砖外墙在阳光下格外晃眼。港口职业学校(今方兴小学)的铁门后,煤渣跑道扬起灰尘,和煤炭港方向的码头汽笛声搅在一起。

虽然总被嫌弃是城中村,但我们这些孩子倒活得自在。2012年拆迁时,我站在马路边数拆迁房的门牌号,忽然意识到那些嫌弃了十几年的杂乱,原来早成了生命的地标。

如今即将通车的地铁5号线穿行在新楼盘的地基下,方家营从2车道拓宽成6车道,扬子卤菜店的故事倒是很有趣,老板和徒弟们分道扬镳,在金陵小区、热河南路、新民路、丁家庄各开了一家,都宣称是正宗传人。

或许每个城中村改造的故事里,都藏着我们这代人矛盾的回望:既欣喜于窗明几净的新生活,又忍不住在玻璃幕墙的倒影里,寻找那个在窄巷疯跑的旧身影。

️图:瀚珈坤舆志、薛汉林

✍️文:瀚珈坤舆志

下关往事320107
自由评论 (0)
分享
Copyright © 2022 GreatFire.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