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说的“君可自取”到底是什么意思?
『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目前我看到的说法有三种:1.自立为君主2.自己从剩下的孩子里选一个为君主3.自己看着...
- 17 个点赞 👍
这个没什么好质疑的。
“君才十倍曹丕”,刘备是拿诸葛亮和敌国皇帝对标的,然后才说了“嗣子不才君可自取”。
话都说这么明白了还有什么可争议的?
刘备都搬出曹丕来了,曹丕是自己当皇帝还是辅佐别人当皇帝?如果没有这层意思,怎么会对标魏国皇帝,应该对标魏国辅政重臣曹真、司马懿、陈群、贾诩之流才对,何况这些人才能可比曹丕强太多了,刘备要单纯褒奖诸葛亮的能力,放着尖子生不拿,拿差生和他比,埋汰人呢?嫌弃人家能力不行你还托个鬼孤。
也就是碍着这会自己有儿子,而且让儿子继位局面比较有利,不然他这会巴不得直接传位给诸葛亮,你信不信?
编辑于 2024-07-04 02:07・IP 属地贵州查看全文>>
孙犾 - 11 个点赞 👍
个人认为还要结合刘备的后边一句话一起看:
1.章武三年春,先主於永安病笃,召亮於成都,属以后事,谓亮曰:“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
2.先主又为诏敕后主曰:“汝与丞相从事,事之如父。”
《三国志·卷三十五》刘备先说“君才十倍曹丕”,直接将诸葛亮摆上了和敌国君主的相同位置,所以在这句话里“若嗣子不才,君可自取”无疑是给予了诸葛亮自立为君主的权限,这里应该没有任何疑义。
诸葛亮听到这种“大逆不道”的话后反应也很快,立马表忠心说:“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
股肱即大腿和上臂,用来比喻左右辅助得力的人,比如股肱之臣,随后又说“效忠贞之节”。
也就是说,诸葛亮实际上“拒绝”了刘备的“君可自取”,他说自己一定会恪守臣节,保你刘家基业,绝对不会越雷池半步的。
得到了诸葛亮这样的表态,刘备很满意(感动),随后才说让自己的三个儿子“事诸葛亮如父”。
重点是三个儿子,这句话里刘备的暗示很明显,就是给了诸葛亮废立权,注意是霍光那样的废立,不是以扶持傀
查看全文>>
舞文泼墨 - 3 个点赞 👍
你觉得是自行决策国家事宜?
这不是废话吗?诸葛亮不用刘备托孤,也可以决策国家事宜!甚至刘备活着的时候,国家大事小情就已经是诸葛亮全全决策了,刘备是负责军事,在外打仗,诸葛亮全权负责政事,巩固后方!
从左将军府事,到丞相,到录尚书事,诸葛亮一直担任的是替刘备决策所有刘备不在的时候,所有的命令,见诸葛亮如见刘备,而且是有兵权能调用中央警备团的,想造反随时!
所以,我不认为君可自取是说诸葛亮可以替阿斗决定大事小情的意思,因为刘备活着大事小情就是诸葛亮给决定的,刘备死了,他这个儿子得是多大能耐,李世民吗?需要刘备特意嘱咐?
决策国家大事,这就是诸葛亮的被动,不用转化成主动技能。
『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
原文里,君可自取前面讨论的是辅佐阿斗,后面说的话,就应该是和辅佐相对的自立,因为人的潜意识,大家内心里的答案,潜台词,都知道,辅佐对立的那个词是什么,就是因为现代人太咬文嚼字了,曲解了本来的意思。
我举个例子就一目了然了。
你的家人被一群流氓欺负,眼
查看全文>>
不死士兵 - 2840 个点赞 👍
这是一场极其高明的政治作秀。
刘备的“君可自取”并不是说给诸葛亮听的,而是说给其他重臣和阿斗听的。
刘备的目的是授予诸葛亮至高无上的权力,让所有人包括阿斗都不能掣肘诸葛亮在蜀汉的决策权。
至于“君可自取”怎么个取法并不重要。
刘备相信诸葛亮绝无称帝的野心,诸葛亮也明白刘备绝无猜忌自己的疑心。
所以刘备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会授予“君可自取”的权力。诸葛亮听到这话,并没有接得战战兢兢、汗流浃背。他哭着说:“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这不仅是作为臣子对君主的承诺,更是作为朋友对知己的千金一诺。
后来李严搞小动作劝诸葛亮受九锡,诸葛亮在信中称先帝是知己,还写下“十命可受,况于九邪”这样的狂语。
就在于有先帝遗诏为他撑腰。
亮子表明态度:我和先帝的情分可不是你小小李严可以比拟的。这蜀汉只有我想不想要,没有敢不敢要,九锡对你李严来说是天大的殊荣,在我面前什么也不是。
李严就像是偶尔得宠幸的小宫女不懂正宫在皇帝心中的位置,不懂正宫拿的从来不是宫女升职记的剧本。
刘备“君可自取”的授权,不是为了让诸葛亮承诺自己将来都会恪守臣子的本分,而是让诸葛亮来肆无忌惮地发挥他的才能。
刘备告诉阿斗和其他大臣,自己走后,诸葛亮就代表自己意志,无论他想干什么,大家都需要全力配合,就算诸葛亮自己要称帝,那也是奉了先帝遗诏,不算乱臣贼子。
在刘备说了“君可自取”后,又让自己的儿子把诸葛亮当爹对待。再次强调诸葛亮在蜀汉的超凡地位。
刘备公开宣称“君可自取”的目的,就是确认诸葛亮等同于自己的地位。
在君可自取的前一句,是“君才十倍曹丕”。他不拿古圣贤周公、姜太公来作比,单单拿出敌国的皇帝来作比,就是将诸葛亮放在和曹丕对等的位置。“君可自取”可以取到哪一步,放在这个语境中显而易见。
有了刘备这句“君可自取”的授权,在蜀汉就没有人可以对诸葛亮进行诛心之论。诸葛亮就无需面对“周公恐惧流言日”的处境。
“君可自取”这句授权,是刘备能给诸葛亮的最后一把保护伞。其用心如此,于是诸葛亮鞠躬尽瘁 、死而后已。
发布于 2025-03-20 21:03・IP 属地浙江查看全文>>
阙根羽毛 - 417 个点赞 👍
就是废立之权,无疑。
1.
先探讨一个问题,如何采信史籍中人物说的话。
汉末魏晋的人崇尚春秋经,最经典的春秋左传注文之一就出自杜预之手。因此,时人著史非常喜欢模拟春秋,大量的史籍就叫什么春秋,比如习凿齿的《汉晋春秋》,袁晔的《献帝春秋》,孙盛的《魏氏春秋》。
而在记述人物话语时,也非常喜欢用春秋中的典故去替代,比如《三国志·武帝纪》里有这样一句:
公曰:夫刘备,人杰也,今不击,必为后患。
孙盛在他的《魏氏春秋》里就改成了:
答诸将曰:"刘备,人杰也,将生忧寡人。"
这个“生忧寡人”,就出自《左传·哀公二十年》夫差的话:
句践将生忧寡人,寡人死之不得矣
裴松之大骂,孙盛这小子就爱这么干,本来一手史料就不一定准确了,后人又改,那再后人该如何取信?更何况曹操怎么能用夫差死到临头说的晦气话?这就叫做引喻失义。
不要以为陈寿水平更高就不会如此,就在刘备托孤语之后,诸葛亮马上说道:
亮涕泣曰:"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
这句话就出自春秋左传,是荀息对晋献公说的话,
臣竭其股肱之力,加之以忠贞。其济,君之灵也;不济,则以死继之。——《左传·僖公九年》
那么,到底是诸葛亮本人引用了春秋语,还是陈寿像孙盛一样用典故替代了诸葛亮的原话?无法回答。我们唯一可以确定的是,史籍中人物对话很可能并非原文。
如果是刘备的遗诏,
先主又为诏敕后主曰:"汝与丞相从事,事之如父。"
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惟贤惟德,能服於人。汝父德薄,勿效之陈寿就在蜀汉的档案局工作,可以直接照抄诏书原文。
但托孤之语,在病榻之前,留下的记录很可能是由在场的人事后转述的,甚至有可能干脆就是陈寿根据后续事实反推的。
也就是说,刘备的大意陈寿是知道的,但“君可自取”四个字大概率是陈寿自己的表达,因此,“取”字到底是什么意思马上就变成了一个训诂问题,而恰好,我们手中有大量陈寿本人的文字样本。
2.
陈寿是否用“自取”表达取而代之?
引用四川大学方北辰教授的考据结果,《三国志》全文加上裴注一共有305处出现“取”字,含义有十多种,但,没有任何一种是取代的意思。
随机摘录两处,
太祖到酸枣,诸军兵十馀万,日置酒高会,不图进取
不谋求前进和收获。
吕布袭刘备,取下邳
攻占下邳。
不一一列举了,诸君可自行搜索,看看有没有哪一处的“取”字可以用取代来解释。
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
这两个分句的宾语,即“嗣子”和“其”指的都是刘禅,如果陈寿要表达允许诸葛亮自立的意思,那么标准的表述就是“取而代之”。
秦始皇帝游会稽,渡浙江,梁与籍俱观。籍曰:“彼可取而代也。——《史记·项羽本纪》
华夏的文字自古是单音节,单用“取”字,无法表达取代的意思,之所以产生误会,就是习惯性地在现代汉语中找相近的双音节词“取代”去解释古文中的“取”,如果一定要用一个字去表达“取代”的意思,那这个字只能是“代”:
陶谦死,刘备代之。
绍自军破后,发病欧血,夏五月死。小子尚代
歆至,拜议郎,参司空军事,入为尚书,转侍中,代荀彧为尚书令。以上是《三国志》原文中三种不同情况下的“取代”,全部使用代字,如果陈寿想要表达诸葛亮可以自立,就应该是“如其不才,君可代之”,如此则没有任何歧义。
那么,在《三国志》中出现的十几种“取”字,可以放到“君可自取”中去,又解释得通的,是什么含义呢?
一是选取,
十室之邑,必有忠信,若限年然后取士,是吕尚、周晋不显於前世也——《三国志·文帝纪》
如果他不成才,你可以自行选择。
二是拿,
校尉丁斐因放牛马以饵贼,贼乱取牛马,公乃得渡——《三国志·武帝纪》
如果他不成才,你可以拿他,也就是拿掉他。
两种解释的指向都非常明确,就是给予了诸葛亮处置刘禅本人的权力,但并没有斩断刘氏继承序列的权力,所以刘备托孤,不是只托刘禅,而是把刘永刘理都叫来,三个儿子都托给诸葛亮。
临终时,呼鲁王与语:"吾亡之后,汝兄弟父事丞相,令卿与丞相共事而已。
换言之,就是废立之权。
3.
我无意讨论刘备和诸葛亮的道德水平,尽管陈寿对托孤给出了超越时代的评价,但,并非人人都可以被道德说服,可人人却都能看懂利害。
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
丞相,你的才能是贼首的十倍,一定能安定国家,终成大事。
什么是大事?
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这是蜀汉政权的合法性所在,是其力量的根源。在刘备和诸葛亮共事的这十六年间,整个政权的架构,人员的吸收,战略的方向,统统围绕这一主题,直至刘备死,直至诸葛亮死。
退一万步讲,哪怕刘备真的超越了帝制的思想桎梏,修成了上古先贤,不在乎王朝是不是姓刘,又或者像很多人质疑的那样,此时的蜀汉只是一个几近灭亡的烂摊子,但凡诸葛亮能把它救活怎样都行。无论如何,刘备至少在乎这份事业是否成功,所以他才说“终定大事”。
那么,诸葛亮自立,对这份事业好吗?
对这份事业是毁灭性的打击。
汉帝国是有神圣性的,或者说,是有宗教性的,这是从董仲舒开始,历代帝王前赴后继地塑造天命观、解读谶纬、呈现祥瑞的结果,刘氏作为天之子,受命于天,被帝国上下普遍接受,已历四百年。这个政权过于成功,导致东汉灭亡后,华夏子孙茫然失措,不知路在何方。
这也正是蜀汉兴起的契机。
汉作为前朝的符号,是两千年帝制中瓦解最为缓慢的,这也是为什么只有在这个朝代的末期挟天子以令诸侯可以取得如此效果。而后继的三个王朝,均将自己的合法性来源设定为汉,不敢逾越。
曹魏说,汉把天命给我了,我不否认他,但如今我更有德,于是天命转移了;
蜀汉说,我就是汉,曹魏中断汉祚,窃据神器,我重举大旗,责无旁贷;
孙吴呢?
孙吴找不到自己和汉的联系,因而在合法性塑造上十分滞后,直到被曹魏封了吴王,孙权本人才得以从汉朝的骠骑将军、假节领荆州牧、南昌侯这个虚弱的臣子头衔脱身,有了吴王国的行政机构,真正意义上和属下们有了君臣之分。
我们看看孙权使用的年号:
第一个是黄武,曹丕的黄初,加刘备的章武;
称帝之后依次是黄龙、嘉禾、赤乌、太元、神凤,这些是什么?是祥瑞,缺什么就得补什么。孙吴怎么看都不像一个天下政权,合法性缺失是核心原因之一。
与之相反,蜀汉既然宣称自己就是汉,那它的传承世袭就必须是刘邦后裔,它也必须是一个天下政权,既然暂时只有一州之地,那它存在的合法性就是北伐成功的可能性。
正因如此,蜀汉后期也就同样遇到了严重的合法性危机。
在北伐成功的可能性逐渐走低之后,以谯周为代表的,天命已然转移的论调在蜀汉大成气候,长期以来以汉室复兴为价值观的蜀汉军民,望着领导北伐的姜维、夏侯霸两个曹魏降将,难以避免地陷入抵触与迷茫,到底谁在领导我们,我们又将去向何方?
回到永安宫,回到托孤现场。
只要刘备和诸葛亮不希望看到事业毁灭,就不可能让这个政权改姓,否则,诸葛亮篡位之日,就是蜀汉灭亡之时。
刘备的识人能力在诸葛亮之上,他十五岁就去洛阳跟卢植读经,还认识了公孙瓒,而刘禅继位时已然十六,从“如其不才”四个字,恐怕刘备对于自己这个嫡长子一生不温不火的表现是早有预期的。
我们在史料上没有看到刘备咨询任何人关于立储的问题,但很显然,刘禅的继位是他和诸葛亮反复讨论之后的结果,所以诸葛亮极力坚持杀掉刘封的原因才是对“易世之后”的担忧。
诸葛亮虑封刚猛,易世之后终难制御,劝先主因此除之。於是赐封死,使自裁。
但是,到了刘备生命的最后时刻,蜀汉已然到了危急存亡之秋,而刘禅是很有可能担不起这个大任的,只不过刘备已经无力左右,于是,他将废立之权交给了小自己二十岁的诸葛亮。
如果这个孩子真的不行,那就照咱们讨论过的那样,你自己选一个吧。
及其举国讬孤於诸葛亮,而心神无贰,诚君臣之至公,古今之盛轨也
出山则三顾茅庐,身死则举国托孤,可自行废立,帝制两千年,别无他例。
供诸君参考。
-----
编辑于 2025-03-20 17:11・IP 属地广东查看全文>>
克段于鄢 - 62 个点赞 👍
其实即使是从权谋的角度,刘备这样做依旧是为了保护诸葛亮。
因为说这话,本质上是让刘禅和诸葛亮形成互相为对方撑腰的良性循环状态。
自古以来,狡兔死走狗烹的情况已经发生了太多次,前有范蠡,后有霍光(他个人结局还可以),功高盖主的权臣往往很难得到好下场。诚然,他们中有不少人是真正的好人,深得民心,也深得圣眷,但双方仍旧相互心有忌惮:皇帝们就算相信权臣本人,也很难相信权臣的家人和权臣的后代是否靠谱;权臣就算相信皇帝本人圣明聪慧,也不敢说皇帝的后代是否会为了拿回权力发起一场血战。
所以哪怕是皇帝托孤,皇帝依旧是会留个心眼的,具体操作就是对着孩子指着托孤大臣说:xxx不要怀疑啊,他们是对我们家有用的忠臣。这一方面表达的是信任,另一方面也是顺势敲打一下:你看,我已经这么信任你们了,所以好好听话别作妖啊,乖乖给我家打工。至于权臣们是否会被皇帝紧紧盯着,是否会成为众矢之的,皇帝们是没办法想那么远,但不介意默默给他们身下的火架子添把柴。
毕竟,无论如何,自家权力至高无上比什么都重要。
但刘备不同,刘备不仅是一个好皇帝,也是一个有人性重感情的好人(在这帮政治赌徒里算非常有底线的)。除了希望诸葛亮能看在自己的面子上把蜀汉这个烂摊子接下来之外,他同时也非常担心诸葛亮之后会面临的处境,担心自己的儿子会不会听了小人的奸佞之语伤害这个为国家奉献了一辈子的真纯臣。因为诸葛亮的忠诚和纯粹已经用实践证明,而自家儿子是否成长到真的可以独当一面的情况他心里还是有数的。
问题是毕竟儿子之后会亲政,权力欲肯定大大的有(他估计没想到自己儿子这么心大,放权比他还大胆hh),怎么样让能让儿子和诸葛亮上下一条心,为彼此都扫清障碍呢?
于是刘备想了个骚操作:干脆让诸葛亮入了皇家。
诚然,诸葛亮是权臣,权臣容易让人忌惮。
但如果权臣本身就是自家人,那情况就不一样了。
自家人帮助自家儿子解决事情,不是很正常么?古代讲究孝道,就算有人和刘禅说,诸葛亮一个臣子训诫皇帝心眼不行啊,他们也没办法去说老子骂儿子是不对的。这就相当于提前给了诸葛亮一张免死金牌——我儿子,你随便揍,我允许的,谁也不许碰你!还有啊,我都让你当他干儿子了,你就别眼红人家权力大了,人家是你爹,好好孝顺别起坏心思,人家辛辛苦苦都是为了你,感恩知道吗感恩!勿以恶小而为之!
古往今来,为了儿子敲打权臣的比比皆是,可为了权臣敲打儿子的,仅此一例。
但还是不放心诸葛亮的处境不好,刘备干脆又加了一句话——君可自取。咱不管是摄政的意思,还是当皇帝的意思,总之,刘备主动公开给与了诸葛亮从古至今没有一个权臣拥有过的至高无上的权力,给了诸葛亮解释权和篡位的合理性。既然先帝都允许了,那后人又能说什么呢?既然篡位都可以,那没有篡位严重的北伐啊、推荐贤臣啊,不是更应该理解接受嘛!
表面上看,刘备这是为了自家的儿子,给了诸葛亮很多权力,只为了诸葛亮帮他儿子撑腰。不过仔细看的话会发现,刘备其实也是在训诫自己的儿子,要学会为诸葛亮撑腰。哪怕你接受不了权臣,站在孝顺父亲的角度,你也要保护你的相父,这是爹的命令。
从那以后,诸葛亮不再仅仅是蜀汉的丞相,还是半个皇家成员,刘禅最亲近的人。
- 事之如父:你爹我走了,你要学会保护你干爹晓得伐?
- 君可自取:爹揍儿子哪有那么多的理由?我知道你是为了江山社稷,没事,随便打!
他让刘禅把诸葛亮当爹一样伺候,就是为了让刘禅去护着诸葛亮,就算有有心人士上蹿下跳试图搞事情,还真的把诸葛亮拉下马了,诸葛亮也完全可以借着刘禅干爹的名号,狠狠收拾这帮家伙。
估计有人会说担心外戚,先不说刘备很大概率完全没这么想。就算有,刘备也完全不用担心。托孤的时候诸葛亮已经四十岁了,当时能活个四五十岁已经不错了,也就是说诸葛亮很大概率在刘禅壮年亲政的时候就自然死亡了。更何况诸葛亮当时只有一个诸葛乔,还是养子,诸葛瞻是压根还没生出来呢,指望靠女儿拉拢朝政也没必要。
因此,刘禅和诸葛亮,形成了谁也离不开谁的状态。刘禅需要一个在自己年轻的时候尽心尽力辅佐自己、可以全身心信任的相父。诸葛亮则是需要一个值得自己全身心信任,帮自己扫清障碍、且不会冠上权臣谣言的干儿子。
刘禅的好处不多说,士人在意名誉。刘备这么设计,病逝五丈原算是诸葛亮最坏的结果,蜀国但凡多坚持一会,诸葛亮都能位列仙班成为一代传奇(现在也算了)
事实上刘备这个策略非常优秀,诸葛亮在和刘备延续了千古鱼水交的佳话后,和刘禅也形成了远高于其他皇帝权臣的亲密关系。这个亲密非常厉害,哪怕是其他明君都没达到这个高度。刘禅全心全意相信自己的相父,诸葛亮为刘家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即使是诸葛亮去世,刘禅照样重用他的嫡系团队、尽心尽力地培养他的子孙。
最终,蜀相的故事流传至今,各大皇帝对诸葛亮这种如贞洁烈女一般的真纯臣酸的牙痒痒,却只能隔着书本羡慕刘家父子。他们没有刘备的胸襟和胆魄,自然也没办法拥有诸葛亮。
这其实也是刘玄德的魅力所在,某种意义上,他真的是老板中的天花板了。
- 待遇管够,奖金多多
- 破格录取,哪怕你条件不够也给你机会
- 流水放权,非常信任你
- 支持奋斗,公司氛围积极上进
- 肯给年轻人机会,有机会上来就碰核心项目
- 晋升通道前途光明,只要努力不愁升迁
- 八险一金福利健全,哪怕你跳槽了,只要曾经是好员工,照样给你发社保
- 把你当成自己人,你被别的公司欺负了会冲过去替你撑腰
- 真诚待人,能开玩笑,偶尔脾气大但有底线讲道理
别说诸葛亮了,恐怕这世上没几个人不愿意给他打工吧……
安利一下本人的专栏,欢迎关注~
非癯仙571 次咨询5.02554269 次赞同去咨询发布于 2025-04-04 19:06・IP 属地山西还没有人送礼物,鼓励一下作者吧查看全文>>
非癯仙 - 54 个点赞 👍
现代人的通病就是想得多,但没啥用。
君可自取这段话没有任何歧义,非要强行扭曲出歧义来。
就问一件事:
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
这“终定大事”它定的是什么事?
相信熟悉历史的朋友都能说出来,这件大事只能是兴复汉室。
天子姓刘,兴复的才是汉室。
天子姓葛,还是兴复汉室么?
所谓“君可自取”,就是明牌给予诸葛亮合法行废立之事的权力。
刘禅如果行,就辅佐刘禅。
刘禅若不行,就换人辅佐。
换你是刘禅,麻不麻爪?乖不乖?
把“君可自取”翻译成取而代之,自己做皇帝的,甭管是个人还是出版社,都脱离了“终定大事”的范畴。
要知道,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是刘备、诸葛亮为之奋斗毕生的政治理想。怎么二人交班托付的时候,刘备还能说出如果刘禅不能辅佐,你把政治理想也一起放弃的话呢?
敢情另外二个儿子白生了……
编辑于 2024-07-05 15:34・IP 属地辽宁查看全文>>
贝蒙斯坦 - 2 个点赞 👍
我们一直以为这个“君可自取”是取代刘禅。但后来我看到另一种说法,恍然大悟。
刘备说之前君可自取之前,把诸葛亮和曹丕做了对比。然后才说了,“若子嗣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
我们一直以为这个“自取”,是取代刘禅。而另一种说法是你可以自己决定灭魏。
连在一起就是,你比曹丕有才能,如果能辅佐阿斗伐魏就辅助他伐魏,如果阿斗没啥才能,你就绕过阿斗自己做主伐魏吧。
前后文一对照,确实有这种可能。
发布于 2024-07-08 13:11・IP 属地上海真诚赞赏,手留余香还没有人赞赏,快来当第一个赞赏的人吧!查看全文>>
伯明先生读历史 - 2 个点赞 👍
君可自取,当然是让诸葛亮自己来。
这也是一个政治家的风度。
与诸葛亮长期相处,刘备对他的为人有一定的信心。
如果阿斗没法辅佐,那就面临着西蜀无主的境地。
谁来领导西蜀,这个问题刘备显然考虑过。
他的判断是,诸葛亮是最可以交付的人。
从能力上,不用讲。
从品德上,可以依赖。
如果诸葛亮来主政,能善待刘家。
发布于 2024-08-10 09:25・IP 属地辽宁真诚赞赏,手留余香还没有人赞赏,快来当第一个赞赏的人吧!查看全文>>
萧十三郎 - 0 个点赞 👍
先来看看当时的背景
公元223年,戎马一生的刘备在白帝城迎来了人生的最后时刻。一年前,刘备从夷陵战场败逃到白帝城之后,大致是想死的心都有了的。一生心血、付之东流。一生艰难想着光亮处往上爬,好不容易爬到了出口处,见到了无限的光明和希望,却又被一脚踹到了谷底……这种沉重的打击和绝望,真不是一般人所能承受得住的
再加上此前又丢了荆州,折损了关羽、张飞等名将,对年过花甲的刘备来讲,无疑是重大的打击。一年过去了,刘备的身体已经撑不住了,但他还不能瞑目,他在等一个人,那个帮助他开创霸业的重要肱骨之臣——诸葛亮。临终前,刘备将皇位传给太子刘禅,考虑到儿子年幼,好像还不太聪明的样子,于是对诸葛亮说:“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
就算刘备道德再高,在封建社会也不会大度到把自己的江山拱手让给外姓的人,况且还是在自己有后人的情况下。让诸葛亮对刘禅取而代之是违背常规的人性逻辑的,刘备毕竟不是圣人,不太可能有这样的想法和意愿的。况且,这种事于世俗礼法也是大相径庭的,是不被容许的
那这就就有意思了,需要再看看当时白帝托孤时蜀汉的势力派系情况了,当时关羽、张飞、马超、法正、麋竺已死,简雍这一时期大概率也已经死了,许靖本就不受刘备待见,黄权已经投降魏国,彭羕则已被刘备处死,如今的蜀汉可以说是人才凋敝,也仅剩诸葛亮、李严、吴壹、费观几人,而前文说的很明白,吴壹、费观本就是刘璋的姻亲,实际上刘备所能重用的,无非诸葛亮、李严等少数几人。 蜀汉不仅人才较少,而且内部存在着严重的派系之争,一是刘备的嫡系,以张飞、关羽、赵云、简雍等人为主的元老派;二是以诸葛亮为首,以马良、马谡、黄忠、魏延、杨仪、费祎等荆襄人士为主的荆州派;三是以谯周、周舒、杜琼、张翼、张嶷、马忠等益州本土士族为主的益州派;四是以法正、李严为首,以许靖、黄权、刘巴、孟达、董和、董允等为主的东州派。其中,荆州派乃是刘备的嫡系,但白帝托孤时已经开始衰弱,益州派则一直就是刘备打击防范的主要对象,荆州派则是刘备倚重的对象,而东州派则是刘备拉拢的对象,毕竟东州派作为刘焉父子留下的人马,本就和益州派矛盾很深
其实刘备说这话就是既不是为了试探孔明,也不是让他取而代之,而是在充分信任他的基础上让他拥有更大的选择空间,如若阿斗不行,可以选择其他儿子,为了大局,为了稳定,更为了诸葛亮在行使拥立之权的时候能合法化。
在这时刘备其实把“废立之权”托孤给了诸葛亮。“君可自取”是你可以自己选择的意思,而不是你可以自己拿走的意思。
虽然刘备以刘禅为储君,但刘备可不止刘禅一个儿子,还有刘永、刘理两个庶子,而刘备在白帝托孤时,不仅将太子刘禅召至白帝城,鲁王刘永也被叫去一同受命。尤其是在裴松之注《三国志·先主传》中,刘备临终时,呼鲁王与语:“吾亡之后,汝兄弟父事丞相,令卿与丞相共事而已”,而且这句话是刘备大声说出来的,因而便有说法认为,刘备这是在暗示诸葛亮,如果刘禅真的不堪大用,那么可以“废长立幼”,改立刘永为帝。让孔明做霍光,帮助蜀汉平稳交班,这不失是一个很稳妥的方法。
再来一句关键的话语
吾死之后,汝兄弟父事丞相,令卿与丞相共事而已
如果刘备真的是在试探诸葛亮,他就肯定不会让刘禅三兄弟认诸葛亮当爹,你诸葛亮都是这三孩子的爹了,你好意思去抢他们的皇位吗?你当和他们当有区别吗,都是自己的孩子,谁争气、谁给力,你自己选择,谁行谁上,都是你的孩子,咱不亏心。
看到没,这或许才是刘备托孤的真实意思,就这,诸葛孔明能不感激涕零吗,能不鞠躬尽瘁 死而后已吗?
发布于 2024-07-28 00:56・IP 属地山东查看全文>>
我是人间无事人 - 0 个点赞 👍
查看全文>>
侠肝義胆-許大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