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来看看当时的背景

公元223年,戎马一生的刘备在白帝城迎来了人生的最后时刻。一年前,刘备从夷陵战场败逃到白帝城之后,大致是想死的心都有了的。一生心血、付之东流。一生艰难想着光亮处往上爬,好不容易爬到了出口处,见到了无限的光明和希望,却又被一脚踹到了谷底……这种沉重的打击和绝望,真不是一般人所能承受得住的
再加上此前又丢了荆州,折损了关羽、张飞等名将,对年过花甲的刘备来讲,无疑是重大的打击。一年过去了,刘备的身体已经撑不住了,但他还不能瞑目,他在等一个人,那个帮助他开创霸业的重要肱骨之臣——诸葛亮。临终前,刘备将皇位传给太子刘禅,考虑到儿子年幼,好像还不太聪明的样子,于是对诸葛亮说:“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
就算刘备道德再高,在封建社会也不会大度到把自己的江山拱手让给外姓的人,况且还是在自己有后人的情况下。让诸葛亮对刘禅取而代之是违背常规的人性逻辑的,刘备毕竟不是圣人,不太可能有这样的想法和意愿的。况且,这种事于世俗礼法也是大相径庭的,是不被容许的
那这就就有意思了,需要再看看当时白帝托孤时蜀汉的势力派系情况了,当时关羽、张飞、马超、法正、麋竺已死,简雍这一时期大概率也已经死了,许靖本就不受刘备待见,黄权已经投降魏国,彭羕则已被刘备处死,如今的蜀汉可以说是人才凋敝,也仅剩诸葛亮、李严、吴壹、费观几人,而前文说的很明白,吴壹、费观本就是刘璋的姻亲,实际上刘备所能重用的,无非诸葛亮、李严等少数几人。 蜀汉不仅人才较少,而且内部存在着严重的派系之争,一是刘备的嫡系,以张飞、关羽、赵云、简雍等人为主的元老派;二是以诸葛亮为首,以马良、马谡、黄忠、魏延、杨仪、费祎等荆襄人士为主的荆州派;三是以谯周、周舒、杜琼、张翼、张嶷、马忠等益州本土士族为主的益州派;四是以法正、李严为首,以许靖、黄权、刘巴、孟达、董和、董允等为主的东州派。其中,荆州派乃是刘备的嫡系,但白帝托孤时已经开始衰弱,益州派则一直就是刘备打击防范的主要对象,荆州派则是刘备倚重的对象,而东州派则是刘备拉拢的对象,毕竟东州派作为刘焉父子留下的人马,本就和益州派矛盾很深
其实刘备说这话就是既不是为了试探孔明,也不是让他取而代之,而是在充分信任他的基础上让他拥有更大的选择空间,如若阿斗不行,可以选择其他儿子,为了大局,为了稳定,更为了诸葛亮在行使拥立之权的时候能合法化。

在这时刘备其实把“废立之权”托孤给了诸葛亮。“君可自取”是你可以自己选择的意思,而不是你可以自己拿走的意思。
虽然刘备以刘禅为储君,但刘备可不止刘禅一个儿子,还有刘永、刘理两个庶子,而刘备在白帝托孤时,不仅将太子刘禅召至白帝城,鲁王刘永也被叫去一同受命。尤其是在裴松之注《三国志·先主传》中,刘备临终时,呼鲁王与语:“吾亡之后,汝兄弟父事丞相,令卿与丞相共事而已”,而且这句话是刘备大声说出来的,因而便有说法认为,刘备这是在暗示诸葛亮,如果刘禅真的不堪大用,那么可以“废长立幼”,改立刘永为帝。让孔明做霍光,帮助蜀汉平稳交班,这不失是一个很稳妥的方法。
再来一句关键的话语
吾死之后,汝兄弟父事丞相,令卿与丞相共事而已
如果刘备真的是在试探诸葛亮,他就肯定不会让刘禅三兄弟认诸葛亮当爹,你诸葛亮都是这三孩子的爹了,你好意思去抢他们的皇位吗?你当和他们当有区别吗,都是自己的孩子,谁争气、谁给力,你自己选择,谁行谁上,都是你的孩子,咱不亏心。

看到没,这或许才是刘备托孤的真实意思,就这,诸葛孔明能不感激涕零吗,能不鞠躬尽瘁 死而后已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