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最新的米格29改进型-米格35的空战能力是否能比得上90年代(冷战后)的F-15C/D?
主要想知道的是飞行性能,因为之前版本的米格29的飞行性能印象中还是很不错的,它的推重比高,加速性能很好,狗斗也是为数不多的能和F-16绕几圈的四代机。而新升级后...
- 52 个点赞 👍
还真是90年代的F-15C/D强。实际上大毛最新的雷达和空空导弹实际上只有美帝80年代初期的水平——一个显而易见的例子的,SU-35M上的“雪豹”PESA(被动相控阵雷达)甚至还没有“逆合成孔径”(ISAR),只能测绘地面之类的固定物体。无法测绘移动目标。而80年代中后期的APG-68(V)和F-15C/D升级后的AGP-63(V)和F-15E的APG-70雷达都具备了此类模式。而米格-35只是一个换装了SU-35级航电的最新款米格-29罢了。
ISAR的技术难度要比SAR大得多,实际上SAR 60年代末就有实用雷达出现了。但是一般是轰炸机上使用的专用雷达,而战斗机上主要作为火控雷达使用的多功能雷达集成SAR功能是70年代末的事。
另外大鹅的R-73最新型号才采用80年代初AGM-9M响尾蛇导弹和"毒刺2“导弹上就使用的“双色红外制导头”。另外,F-15C/D已经具备使用AIM-120C的能力了。而实战证明R-77就是一个PPT货。真打起来根本一点用处没有!
可参考下文:R-73“射手”空空导弹真的领先同时代的导弹吗? - 知乎 (zhihu.com)
前几年小巴的F-16block52+和印度三哥的SU-30MKI单挑过——结果大家都知道:
还记得印度三锅那个被打下来的飞行员各种大骂鹅毛武器参数注水——雷达和导弹连吹的一半性能都达不到!笑死人了!
三锅的苏-30MKI已经放弃了R-77这个样子货,换装了以色列的德比中程空空导弹。
至于机动性,米格-35的空重比米格-29M增加了不少,而发动机依然是RD-93,因此其性能是不如米格-29M。印度空军在当年的红旗军演中已经证明狗斗SU-27MKI根本不是F-15C/D的对手。
所以,结果当然是,米格-35不如90年代的F-15C/D!
发布于 2024-05-06 00:16・IP 属地海南查看全文>>
abbiat - 7 个点赞 👍
真和90年代的F15比?那无疑是超越很多的。光有源相控阵雷达就碾压了。不过现在役的F15CD大部分也早就升级改造了,综合性能大差不差吧。胜在都是新机,怎么的也比20年机龄的续命老机强。美军几年前不准备再给F15续命了,可F35又顶不上,那个纠结
发布于 2024-05-06 15:12・IP 属地江苏查看全文>>
懒得回头 - 2 个点赞 👍
查看全文>>
百战封侯 - 0 个点赞 👍
俄罗斯最新的米格 29 改进型 —— 米格 35 的空战能力,在多个方面进行了显著的提升和改进,以下是其主要优势:
1. 航电系统的升级:米格 35 采用了与 SU-35 相似的航电系统,包括更先进的雷达和电子战设备,这使得它在电子对抗和目标识别方面具有更强的能力。
2. 武器系统的多样化:米格 35 能够使用各种俄制航空武器,包括空对空导弹(如 R-73/77)和空对地导弹(如 Kh-25/29/38/36/31),以及多种制导炸弹和火箭弹,这为其执行多种任务提供了更大的灵活性。
3. 航程和作战半径的提升:米格 35 的航程和作战半径相比米格 29 有了显著提升,这意味着它能够执行更远距离的任务,并在更广泛的区域内提供支持。
4. 机动性和性能的改进:虽然米格 35 的空重增加,但其动力系统的改进(如 RD-33MK 涡扇发动机)保证了其良好的机动性和性能,使其在空战中具有竞争力。
5. 适应性和多功能性:米格 35 设计用于执行多种任务,包括空对空作战、空对地打击、侦察和空中指挥等,这使其成为一款多功能的战斗机。
综上所述,米格 35 在多个关键领域的改进,使其在空战能力上与 90 年代(冷战后)的 F-15C/D 相比具有竞争力。然而,具体的性能比较还需考虑实际的作战环境、飞行员训练水平和后勤支持等因素。
来自AI
发布于 2024-05-06 13:11・IP 属地河南查看全文>>
特战尖兵 - 0 个点赞 👍
90年代早期有款米格29M又叫米格33,航电应该是80年代F-16C的水平,采用N011平板缝隙阵雷达,蔡国庆也装备过这款雷达,苏联回光返照时期的东西。俄罗斯不是苏联了,新SU-35看上去比老SU-35先进,但是新SU-35落后时代太多了。
发布于 2024-05-06 15:33・IP 属地四川查看全文>>
物联网神棍 - 23 个点赞 👍
无论是曾冠以“米格-35”之名的俄军海航 米格-29K 还是曾参与印度中型机项目竞标的 米格-35,本质上来说技术水平并没有超出上世纪九十年代后期。所以空战能力应该是较 F-15C/D 孱弱的。
空天军自用的 米格-35 据称使用的依然是平板缝隙天线的 Zhuk-M 雷达,但是……就性能特点来说,即使真的换装了仅出现于招标中的 Zhuk-A AESA雷达,在技术表现上似乎也没有比 AN/APG-63(V)1 好到哪里去。
根据多方资料,Zhuk-M/ME 等 米格-35 可能装备的雷达技战术性能如下:
基本上来说,Zhuk-M 的性能是同时追踪 10 个目标并攻击其中 4 个,对 RCS = 5 ㎡ 的目标极限探测距离为 120 千米。
而根据 SP 论坛提供的资料:
Using the IEEE APG 66 Performance document(apg66 range values) and the APG63 Case Study(apg66 and apg63 ratio), I get a range(HPRF) of 77 Nm for a 1.3m^2 target or 80 Nm for a 2m^2 target(depending on the apg66 value I use), a ~7% difference between them.. This should be for an early 80s PSP APG-63.
1980 年代早期的 AN/APG-63 雷达对 RCS = 1.3 ㎡ 目标的探测距离就达到了 77 海里,合 142.6 千米 —— 换而言之,AN/APG-63 雷达的性能远超 Zhuk 系列雷达。
另一方面,广义上的 90 年代中,AIM-120C 就已经开始交付使用,射程表现也好于 R-77 系列。
所以 米格-35 很难在 BVR 空战中取得胜利。
发布于 2024-05-15 11:50・IP 属地中国台湾查看全文>>
槇叔 - 12 个点赞 👍
米格-35的改进是相当的坎坷的,其改进目标至今并未完成。这不是一款真正成熟了的战斗机。
首先按照毛子原本的想法,这东西的雷达要换成AESA的。但事实上,因为西方的制裁,毛子买不到TR组件,所以这个关键的计划基本上是搁浅了。如今毛子自用的米格-35只有使用平面缝隙天线的 Zhuk-M 雷达。这个东西本来也就是个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水平的东西。
有意思的是,如果要说世界上谁家对在战斗机上使用PESA雷达最有经验,那肯定是毛子了。而且毛子的米格-35改进计划中很多地方都是受了苏-35改进方式的影响的。但是在雷达的选择上,毛子却没有选择弄一款和苏-35那样的PESA雷达。而是宁可弄一个平面缝隙雷达。为什么呢?
我猜想可能是PESA雷达天生的缺陷——自身干扰大,信噪比低带来的问题。提高信噪比,有一个简单粗暴的方法——扩大接收天线的面积。在诸如米格-31和苏-35这样的重型战斗机上,可以用更大面积的天线,来换取一个可以接受的信噪比。但是在米格-35这样的平台上,却没有这样做的空间。一定要使用PESA雷达的话,信噪比太低带来的各种问题恐怕是客户难以接受的。
我曾经在一些吹苏-35的家伙那里见到过一种说法,说毛子改进了PESA,苏-35的PESA的接收回路有了很大的改变,结构上更接近AESA,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PESA雷达信噪比太差的问题。(当然,因为发射线路上还是有更大的自身干扰,所以还是没法和AESA或者平面缝隙比的)
另外,在波束控制方面,即使是PESA,相对于平面缝隙,也还是有很大的优势的。如果毛子真的有解决PESA信噪比太差的技术,那么在米格-35上面宁可实用平面缝隙,也不用PESA,就有些不对劲了。所以我怀疑,上面的那种说法未必可靠。
顺便说一下,当年阵风也用过PESA,我们的10B也用过PESA。阵风用PESA的时候怎么样我不知道,但是10B用PESA的时候,在金头盔中甚至发生了到了接近目视距离,PESA雷达依旧因为严重的电子干扰,无法锁定对面的11B的事情。而信噪比差带来的一大后果就是抗干扰能力差。考虑到阵风的雷达口径明显小于10B,当初阵风用PESA的时候,是个什么德行,真是难说。
另一个严重拖后腿的问题就是R-77M中距弹。所以到现在还是只能使用R-77-1导弹。而R-77-1这东西,实际上只是用大毛原件替代了乌克兰原件的所谓的“改进型”,其改进内容几乎就是个可以不依赖乌克兰,由大毛自主生产而已。
R-77导弹是一款在设计思路上就出了问题的导弹。这种导弹叫做中距弹,但是在设计的时候,追求的却是“远弹近打”的能力,想要涵盖从格斗到中距离的整个范围。结果就是为了保证格斗能力(真心的雷达制导格斗弹),毛子别出心裁地给它弄了个栅格尾翼。这种设计让R-77在格斗弹的射程范围内,有着不亚于格斗弹的机动能力,但是这种尾翼阻力巨大,导致R-77的射程严重缩水。据印度人的说法,R-77-1的实际可用的射程不过和法国人的米卡相当。
法国人的米卡只是一种在重量上和R-73接近的小玩意儿,R-77要比它重一大截,但是在射程上居然只和这种小东西相当。这真是,毛子设计师的脑子不知道怎么想的。
正因为R-77的射程一塌糊涂,完全没法和AIM-120系列相比,中距作战中很可能被装备了AIM-120系列导弹的对手压制。(事实上这一幕在印巴的冲突中已经出现了)所以毛子自己也知道自己当初的设计是掉坑里了。于是他们便针对这个提出了对应的改进,这就是R-77M。
关于R-77M的改进,据说有三个方面的,一个是引导头从平面缝隙改成AESA。一个是动力上改成冲压或者双脉冲。这两个说法不知道哪个靠谱,而且完成的进度也不明。还有一个方面就是把栅格尾翼改成普通的尾翼。这个在实验型的照片中已经出现了。毛子大概是希望能靠着这一系列的改进,让R-77M赶上AIM-120系列,甚至是PL-15系列的水平。
但是这个改进同样不顺利。引导头改AESA就不说了,受到制裁的情况下,多半弄不出来了。但是即便是继续用平面缝隙的引导头,如果动力和尾翼的改进能够完成,那也是一款不错的中距弹了。甚至只是把气动改好了,也算是能用的中距弹了,但是……所以毛子现在的问题绝不仅仅只是电子行业上的问题,他在很多方面的技术水平恐怕还不如前苏联,他从前苏联继承过来的一些“长板”,恐怕也因为经济能力和人才断档的影响,变成了新的“短板”了。
最后是格斗弹。在前苏联的时候,R-73和美国人当时用的AIM-9M相比,虽然因为电子技术差距,引导头水平比不上人家,抗干扰能力要差不少。但是至少在飞行性能上,相比AIM-9M,R-73还是有明显优势的。而且即使在短板的引导头技术上,1985年服役的R-73也算是基本赶上了1978年服役的AIM-9L的水平。差距也就七八年。
但是随着苏联解体,毛子的拉胯就真的是一言难尽了。直到最近,毛子才算是完成了从单色引导头到双色引导头的进步,而这东西,在美国是在1982年就完成了的。
总结一下。如果俄国人的米格-35 能按照他们的计划中的那样完成,AESA雷达对平面缝隙雷达,AESA引导头,双脉冲或者冲压发动机的R-77M对AIM-120C5之前的型号,都是有优势的,而换了双色引导头的R-73,对AIM-9m也是有一定优势的。那这种米格-35,对上90年代的F-15,肯定是能占便宜的。
但是……但是这个计划不是没成功吗?
现在毛子自用的所谓米格-35,更小口径的平面缝隙雷达,在性能上不如F-15上面的大家伙。
中距弹R-77-1明显不如AIM-120C4。
格斗弹算是赶上来了,甚至略有优势。
总体上。中距离还是会被F-15C吊起来打。
编辑于 2024-05-15 19:17・IP 属地湖北查看全文>>
奶瓶战斗机 - 5 个点赞 👍
米格-35恐怕还真打不过f-15c/d。
F-15c的老雷达改进后的型号是apg-63v3 aesa雷达并且可以挂载兵团吊舱。
这两个都能在远距离发现目标并引导发射aim-120。
从雷达到光电,全面压制米格-35的pesa雷达性能更底下的irst探测系统。
依靠更远距离上发现对方,再借助aim-120的射程优势。 F-15不光可以远距离交火,更能依靠更大的航程带着米格-35遛弯。
加大了内油的米格-35实际上并没有摆脱航程短的缺陷。 本质上米格35仍旧是两台中推提供推力,毛子落后的雷达和电子设备水平,导致米格-35的雷达电子设备比f-15更重。 外挂武器也更重。 r-77连挂架,重量大过aim-120。
不管毛子怎么加大油箱,为了保证足够的空战推重比 ,米格-35只能选择少装油。
~~少油就得被遛。
反观单大推的歼10c,有着跟体型不对称的轻量化大口径aesa雷达。同样为了空战推重比采取低内油构型。但是歼-10c总是挂三个副油箱。 临近接火直接扔副油箱。瞬间就变成大推重比的空战构型。
发布于 2024-05-15 20:51・IP 属地安徽查看全文>>
青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