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格-35的改进是相当的坎坷的,其改进目标至今并未完成。这不是一款真正成熟了的战斗机。
首先按照毛子原本的想法,这东西的雷达要换成AESA的。但事实上,因为西方的制裁,毛子买不到TR组件,所以这个关键的计划基本上是搁浅了。如今毛子自用的米格-35只有使用平面缝隙天线的 Zhuk-M 雷达。这个东西本来也就是个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水平的东西。
有意思的是,如果要说世界上谁家对在战斗机上使用PESA雷达最有经验,那肯定是毛子了。而且毛子的米格-35改进计划中很多地方都是受了苏-35改进方式的影响的。但是在雷达的选择上,毛子却没有选择弄一款和苏-35那样的PESA雷达。而是宁可弄一个平面缝隙雷达。为什么呢?
我猜想可能是PESA雷达天生的缺陷——自身干扰大,信噪比低带来的问题。提高信噪比,有一个简单粗暴的方法——扩大接收天线的面积。在诸如米格-31和苏-35这样的重型战斗机上,可以用更大面积的天线,来换取一个可以接受的信噪比。但是在米格-35这样的平台上,却没有这样做的空间。一定要使用PESA雷达的话,信噪比太低带来的各种问题恐怕是客户难以接受的。
我曾经在一些吹苏-35的家伙那里见到过一种说法,说毛子改进了PESA,苏-35的PESA的接收回路有了很大的改变,结构上更接近AESA,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PESA雷达信噪比太差的问题。(当然,因为发射线路上还是有更大的自身干扰,所以还是没法和AESA或者平面缝隙比的)
另外,在波束控制方面,即使是PESA,相对于平面缝隙,也还是有很大的优势的。如果毛子真的有解决PESA信噪比太差的技术,那么在米格-35上面宁可实用平面缝隙,也不用PESA,就有些不对劲了。所以我怀疑,上面的那种说法未必可靠。
顺便说一下,当年阵风也用过PESA,我们的10B也用过PESA。阵风用PESA的时候怎么样我不知道,但是10B用PESA的时候,在金头盔中甚至发生了到了接近目视距离,PESA雷达依旧因为严重的电子干扰,无法锁定对面的11B的事情。而信噪比差带来的一大后果就是抗干扰能力差。考虑到阵风的雷达口径明显小于10B,当初阵风用PESA的时候,是个什么德行,真是难说。
另一个严重拖后腿的问题就是R-77M中距弹。所以到现在还是只能使用R-77-1导弹。而R-77-1这东西,实际上只是用大毛原件替代了乌克兰原件的所谓的“改进型”,其改进内容几乎就是个可以不依赖乌克兰,由大毛自主生产而已。
R-77导弹是一款在设计思路上就出了问题的导弹。这种导弹叫做中距弹,但是在设计的时候,追求的却是“远弹近打”的能力,想要涵盖从格斗到中距离的整个范围。结果就是为了保证格斗能力(真心的雷达制导格斗弹),毛子别出心裁地给它弄了个栅格尾翼。这种设计让R-77在格斗弹的射程范围内,有着不亚于格斗弹的机动能力,但是这种尾翼阻力巨大,导致R-77的射程严重缩水。据印度人的说法,R-77-1的实际可用的射程不过和法国人的米卡相当。
法国人的米卡只是一种在重量上和R-73接近的小玩意儿,R-77要比它重一大截,但是在射程上居然只和这种小东西相当。这真是,毛子设计师的脑子不知道怎么想的。
正因为R-77的射程一塌糊涂,完全没法和AIM-120系列相比,中距作战中很可能被装备了AIM-120系列导弹的对手压制。(事实上这一幕在印巴的冲突中已经出现了)所以毛子自己也知道自己当初的设计是掉坑里了。于是他们便针对这个提出了对应的改进,这就是R-77M。
关于R-77M的改进,据说有三个方面的,一个是引导头从平面缝隙改成AESA。一个是动力上改成冲压或者双脉冲。这两个说法不知道哪个靠谱,而且完成的进度也不明。还有一个方面就是把栅格尾翼改成普通的尾翼。这个在实验型的照片中已经出现了。毛子大概是希望能靠着这一系列的改进,让R-77M赶上AIM-120系列,甚至是PL-15系列的水平。
但是这个改进同样不顺利。引导头改AESA就不说了,受到制裁的情况下,多半弄不出来了。但是即便是继续用平面缝隙的引导头,如果动力和尾翼的改进能够完成,那也是一款不错的中距弹了。甚至只是把气动改好了,也算是能用的中距弹了,但是……所以毛子现在的问题绝不仅仅只是电子行业上的问题,他在很多方面的技术水平恐怕还不如前苏联,他从前苏联继承过来的一些“长板”,恐怕也因为经济能力和人才断档的影响,变成了新的“短板”了。
最后是格斗弹。在前苏联的时候,R-73和美国人当时用的AIM-9M相比,虽然因为电子技术差距,引导头水平比不上人家,抗干扰能力要差不少。但是至少在飞行性能上,相比AIM-9M,R-73还是有明显优势的。而且即使在短板的引导头技术上,1985年服役的R-73也算是基本赶上了1978年服役的AIM-9L的水平。差距也就七八年。
但是随着苏联解体,毛子的拉胯就真的是一言难尽了。直到最近,毛子才算是完成了从单色引导头到双色引导头的进步,而这东西,在美国是在1982年就完成了的。
总结一下。如果俄国人的米格-35 能按照他们的计划中的那样完成,AESA雷达对平面缝隙雷达,AESA引导头,双脉冲或者冲压发动机的R-77M对AIM-120C5之前的型号,都是有优势的,而换了双色引导头的R-73,对AIM-9m也是有一定优势的。那这种米格-35,对上90年代的F-15,肯定是能占便宜的。
但是……但是这个计划不是没成功吗?
现在毛子自用的所谓米格-35,更小口径的平面缝隙雷达,在性能上不如F-15上面的大家伙。
中距弹R-77-1明显不如AIM-120C4。
格斗弹算是赶上来了,甚至略有优势。
总体上。中距离还是会被F-15C吊起来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