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汉为啥没有权臣篡位?
- 53 个点赞 👍
司马氏在蜀汉搞事,发现同僚们嘴上不说,但心里都清楚。
能力可以平庸,思想可以躺平,君臣之制这种大规矩是红线,碰都不能碰。
你找篡位的队友都找不到,没这个土壤。
司马氏去吴国搞事,发现同僚们打得不可开交,但态度鲜明。
山头平又起,灭族平常事,五大托孤大臣狗脑子都打出来了,最多也就是废立。
你找篡位的队友也找不到,底线比这高。
司马氏回魏国搞事,发现这可舒服太多了,曹魏怎么建国的?
前有曹操、曹丕父子的成例可循,后有群臣已被拉低的接受下限。
你找篡位的队友他还真有,下功夫就行。
政权不是只有制度,它还有思想、文化,氛围等各种元素。
有个回答特别搞笑,说蜀汉政权的制度不行,曹魏政权的制度先进。
蜀汉制度为什么不行呢?因为被外敌灭了。
曹魏制度为什么先进呢?因为被臣子灭了。
那后者的制度到底先进在哪里?
蜀汉亡于力量不足。
曹魏亡于啥不足呢?
一个政权,天子当街被杀都掀不起太多波澜,还吹先进呢?
曹魏作为三家中,唯一天子被杀,唯一被臣子篡位的政权,这玩意到底怎么洗能洗出个遥遥领先来?
编辑于 2024-05-06 14:08・IP 属地辽宁查看全文>>
知乎用户 - 12 个点赞 👍
蜀汉几乎完全照搬了东汉的制度,好的坏的都照搬,他们不从根本上改变,而期望从人治上进行改变。事实证明,人治不靠谱。
曹魏为了吸取东汉宦官干政导致天下大乱的经验教训,把中常侍修改成了散骑常侍,让皇帝身边的侍从由宦官为主改成了臣子为主。
蜀汉则是继续执行了中常侍制度,皇帝身边仍然是宦官为主。对的,就是诞生出张让、赵忠这种十常侍的中常侍制度,蜀汉完全照搬过去了。
刘备、诸葛亮还活着的时候,宦官自然不敢多嘴。但刘备和诸葛亮死后,刘禅主政却不愿意理政,就产生了黄皓这样一个可以直接干政的大太监,一个能逼得手握兵权的姜维不敢回朝的大宦官。
两汉四百年时间走到宦官干政、天下大乱这一步,蜀汉只用了四十年就做到了。自诸葛亮死后,蜀汉立刻跳过了霍光、王莽、梁冀这种两汉权臣执政的环节,以九头牛都拉不回的决然姿态,一往无前的冲向宦官干政、最终灭亡的终极目标。
蜀汉确实没有权臣,因为直接就快进过去了,迅速到下一步宦官干政环节了!
值得一提的是,罗贯中为了给蜀汉面子,把东吴权臣岑昏给割掉了第三条腿,在演义中以宦官的形象登场,成为了吴蜀著名的“黄昏组合”。但其实历史上的岑昏是东吴九卿之一,标标准准的大臣,而东吴也根本没有中常侍,和魏晋一样是设置了散骑常侍围绕在皇帝身边的。
编辑于 2024-05-07 07:27・IP 属地江苏查看全文>>
lvjjing - 4 个点赞 👍
曹操的经历就很具代表性,他给我们揭示了两大秘密:权臣为什么会夺位?权臣夺位的条件是什么?这两大秘密就是一把钥匙,它可以告诉我们蜀汉“权臣篡位”现象消失的原因。
在打败袁绍统一北方之后,曹操面临着巨大的压力,以孙权和刘备为首两大割据势力,给他扣了一顶大帽子--托名汉相,实为汉贼!
其实不光是敌对阵营,即便曹营内部也出现了思想波动。有人揣摩曹操有取汉而代之的念头,便提出“加九锡”的议题,比如董昭;也有人维护汉统,与曹操产生了裂痕,比如荀彧。
在这种情况下,曹操写下了著名的《述志令》。
在这篇文章中,曹操阐述了个人的政治抱负和远大理想,其宗旨可以用一句大白话概括:俺老曹的毕生所愿就是匡扶汉室,还天下一个朗朗世界,俺不是汉贼,俺没有野心。
他说,俺年轻的时候有点小自卑,因为出身问题总担心被人笑话,所以将人生的最高目标定为“郡守”,能够造福一方,获得天下名士的认可就心满意足了。
后来呢,一不小心当了都尉、典军校尉,于是便想建功立业,希望能出任镇西将军,以功封侯,将来我的墓碑上能刻上“汉故征西将军曹侯之墓”,俺就含笑九泉了。
再后来,董卓作乱、黄巾军泛滥,俺跟他们掐架,又一不小心把自己练成了大军阀,还干掉了袁家兄弟、刘表、公孙瓒等人。
如今天下三分,俺的志向是当周公,替大汉扫平宇内,还天下一个太平盛世。所以,老少爷们,俺真的不是汉贼呀。
曹操的这篇文章写得极有气势,也迷惑了很多人,但我认为这是一篇“洗地文”。
权臣夺位的动力:内部驱动与外部驱使
曹操真的是大汉忠臣吗?扯淡,他要是忠臣为何要虐杀董贵人、伏皇后、皇子?他要是忠臣又为何要把汉献帝欺负得跟孙子似的?
当年汉献帝曾经愤愤不平地对曹操说:“你要是真心匡扶汉室,就还政于我,你要是想做天子,那就杀了我。”
面对自己心爱的女人被曹操残害,汉献帝只能对大臣们哭诉:“天下有这么对待皇帝的吗?”
所以,《述志令》就是一篇言不由衷的洗地文,但它却告诉我们一个秘密,即权臣为何很难逃脱对皇位的觊觎?
简单来说,权臣夺位是个人的欲望膨胀,和外部势力的利益捆绑推动,这两股力量的“双轮驱动”下的结果。
1.内部驱动
人天生就是被欲望驱使的动物,尤其是对权力,没几个人能做到“拿得起放得下”。尤其是对身处高位的权臣,基本上都是“春蚕到死丝方尽”。
这里既有权臣个人的物欲原因,也与他的理想和抱负有关。比如曹操,他要是还政于汉献帝,统一天下的决策听汉献帝还是听他的?如果听汉献帝的,万一跑偏了草草岂不是只能扼腕痛惜、顿足捶胸?
再比如王莽,他如果不通过改朝换代清洗掉旧势力,土地兼并和奴隶激增等问题怎么解决?
权臣的这个内动力可谓鱼龙混杂,不是用好坏简单评述,正是这种复杂性,必然造成一个结果:但凡有理想有抱负的政治家,一定会更珍惜权力。
2.外部驱使
权臣是个体,但权臣的权力基础却是一个庞大的群体,没有拥护势力就不存在所谓“权臣”。当然,这个庞大的拥护势力也绝不是凭空得来的,权臣必须能够代表他们的利益。
也就是说,权臣与拥护势力之间是一种利益深度绑定的关系,这就注定权臣的施政方针必然受到拥护势力的影响,甚至掣肘。
我们还是以王莽为例,当初王莽集团内部有两种声音,一种主张王莽当“周公”,在大汉的旗帜下改革,另一种则认为大汉没救了,主张王莽“代汉”,重建天下秩序。
后来两派之间发生了激烈的冲突,最终“代汉派”占了上风,王莽因此被推上了皇位。
可见,所谓“篡”绝非权臣的个人意愿,外部的驱使力量远比内动力要强大得多,也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权臣夺位的关隘:豪门政治与庶族政治
光有“双轮驱动”,权臣夺位的动力还远远不够,一个王朝的政治模式决定了权臣的“马力”。
曹操就是典型的“动力不足”,因为他所依赖的仅仅是持相同政见的“个体”,而他面对的敌人却是“豪门集团”。
曹操掌权后,提出“唯才是举”,他甚至认为,只要有才能,哪怕品行有欠缺也可以用。这不是一句简单的口号,而是对维持了四百年的两汉“察举制”的一次彻底否定。
“察举制”是既“世卿世禄制”后,更先进的人才选拔制度。很可惜,到了汉末,这种制度沦落为豪门集团的内部游戏,出身低微的人根本得不到“察举制”的阳光普照。
人才选拔的不公,势必导致受益群体的堕落和社会矛盾的激化。
曹操的“唯才是举”无疑是在豪门集团的心脏里捅了一把刀,包括荀氏、陈氏、司马师、孔氏等家族,必然与曹操走向对立面。
曹操没能穿上龙袍,根源就在这里,不是他不想,而是强大的豪门集团将他拦在了龙椅下。
曹丕能上位,就是因为抛弃了“唯才是举”,取而代之的是陈群的“九品中正制”。这个制度,从法律上承认了豪门集团的特权,于是豪门集团鼓掌将曹丕送上了龙椅。
这种结构一直维持到隋朝,随着科举制的诞生,豪门集团逐渐失去了“拼爹”的资本。但唐朝在打击豪门和推行庶族政治上出现反复,唐玄宗时期又回到了豪门政治的时代。
因此,权臣要想夺位,必须要获得豪门集团的加持。
自宋朝起,权臣生存的政治基础被铲除了
如果我们将朝政大权做一个划分,可以划为皇权和相权两大类,两大权力机构相互支撑又相互掣肘。当皇权远胜于相权时,就叫“皇权独裁”,当相权压过皇权时,就叫“权臣当道”。
以五代十国为分水岭,在此之前中国大体上可以归为豪门政治时代,在此之后,中国进入庶族政治时代,而五代十国就是豪门政治的粉碎机。
科举制虽然从隋朝就已经开始,但它仅作为选拔制度的一类,豪门集团凭借门第优势,在读书、做官、荫封,以及集团内部的利益交换方面,依然占据绝对优势。
而宋朝的科举几乎是人才选拔的唯一标准,从而斩断了豪门集团“拼爹”的根子。
自宋朝开始,读书人不分职业、无论出身,都可以报名参与科举。同时,随着儒学的传播,家学、门学的藩篱也被拆除,各种官办和民办的学校蓬勃发展,再加上宋朝给予文人士大夫的超高待遇,促使科举制度迅速完善。
由此,庶族阶级迅速崛起,成为政治主流。而庶族阶级的政治遗产是没法留给下一代的,这就从根子上铲除了豪门滋生的土壤,“富不过三代”成了常态。
另外,唐宋的宰相制度分化了相权,让外朝失去了一个能够长期霸占相权的基础。这个结果造成相权逐步“空心化”,宰相们的相互争斗,又让他们失去了代表外朝权力的可能性,更无力对抗皇权。
宋朝重文轻武,将武将的权力压缩在军事执行层面,且要受到种种限制,彻底铲除了武将掌权的可能性。
总之一句话,自宋朝开始,相权头没了,宰相们只能看皇帝的脸色行事,而皇帝则成了唯一的巨头。
个别能踩倒同僚的小巨头们,也无法获得庞大的势力拥护,能不被别人踩、不被皇帝踢就算烧高香了,想染指皇权?做梦吧
发布于 2024-05-04 16:17・IP 属地江苏查看全文>>
小怪獸 - 4 个点赞 👍
查看全文>>
M3小蘑菇 - 2 个点赞 👍
刘备把刘禅托付给诸葛亮、曹睿把曹芳托付给曹爽、孙权把孙亮托付给诸葛恪。李严有想法直接被诸葛亮废了,曹爽诸葛恪都翻车,所幸孙峻还是没有司马懿那种条件。
发布于 2024-05-07 17:06・IP 属地广东查看全文>>
梁朝天子温 - 1 个点赞 👍
蜀汉没有权臣篡位的原因主要是因为刘备信任诸葛亮,而且诸葛亮也是一个有品德的人,不图谋篡位。另外,诸葛亮实行法制,平衡势力,重用忠诚的人才,同时蜀汉的国际和内部环境也相对稳定,没有给权臣篡位提供机会。所以,蜀汉没有发生权臣篡位的事情。
发布于 2024-05-08 09:22・IP 属地山东查看全文>>
煎饼撩大葱 - 1 个点赞 👍
查看全文>>
长嘴江湖 - 1 个点赞 👍
蜀汉面临的外部压力太大,承受不住内讧带来的损害
诸葛亮亲族太少,儿子太小,军功不足;蒋琬费祎没有军功;姜维降将没有政治根基;其他人更没有机会篡权
回答完毕
发布于 2024-05-06 17:42・IP 属地北京查看全文>>
两朝开济老臣心 - 1 个点赞 👍
谢邀!三国时期的蜀汉,为啥它没有出现像魏、吴那样明显的权臣篡位情况。
首先,得说说刘备建立的蜀汉政权,那可是打着“兴复汉室”的大旗,这旗号不仅仅是个口号,它是有深厚群众基础的。你想啊,东汉末年,天下大乱,人心思汉,刘备作为汉室宗亲,自然吸引了一大批忠于汉室的人才和百姓。这种正统观念,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内部的篡权野心。大家伙儿都想着帮着刘皇叔恢复汉室呢,谁还敢明目张胆地篡位?
其次,蜀汉的权力结构相对稳定,且有明确的继承人规划。刘备去世前,明确指定诸葛亮为托孤重臣,并对儿子刘禅说:“汝与丞相从事,事之如父。”这不仅体现了刘备对诸葛亮的信任,也给蜀汉政权定了一个基调:以诸葛亮为核心,保持政治的连续性。诸葛亮本人呢,那可是出了名的忠心耿耿,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把所有的精力都放在了治理国家和北伐中原上,根本没有篡位的心思。而且,他的道德威望极高,几乎成了道德模范,这样的环境下,就算有人想搞小动作,也得掂量掂量自己几斤几两,舆论压力可不是闹着玩的。
再者,蜀汉的地域特点也是个因素。蜀汉偏居西南,地理环境相对封闭,不像北方那样四通八达,容易受到外部势力的干预。这种地理上的隔离,让蜀汉内部更容易形成一种相对封闭的政治生态,外人难以插手,内部矛盾也相对容易控制。再加上诸葛亮治国有方,重视法制和吏治,使得蜀汉的政治环境相对清明,权臣篡位的土壤就不那么肥沃了。
还有就是人才结构的问题。蜀汉虽然人才济济,但相比于魏、吴,其高层核心圈子相对较小,且多为刘备、诸葛亮一手提拔起来的忠诚之士。这些人的忠诚度高,对蜀汉政权有着深厚的情感纽带,不容易产生篡位的想法。而且,诸葛亮在世时,注重培养接班人,如蒋琬、费祎、姜维等,这些人都深受诸葛亮影响,继承了他的政治理想,继续维护着蜀汉的稳定。
最后,还得提一提刘禅。虽然后世常戏称他为“扶不起的阿斗”,但事实上,刘禅在诸葛亮去世后,还是有一定执政能力的,他能够信任并依赖蒋琬、费祎等重臣,保持政权的平稳过渡。当然,这也得益于诸葛亮生前的精心布局,以及蜀汉内部对于君臣之道的坚守。
综上所述,蜀汉之所以没有出现明显的权臣篡位现象,是因为其独特的政治理念、稳定的权力结构、地理环境的封闭性、忠诚的人才团队,以及刘禅在诸葛亮去世后的妥善应对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历史总是复杂多面的,蜀汉的这段历史,也给我们留下了丰富的思考空间。
发布于 2024-05-08 04:25・IP 属地广东查看全文>>
在路上 - 0 个点赞 👍
蜀汉不是没有权臣,因为外部矛盾没有解除,内部斗争也还在继续,所以还来不及篡位。
蜀汉第一位权臣就是诸葛丞相,诸葛亮把国家的干部,充实在丞相府中,作为丞相府的官吏。
通过不断北伐,吸收国家能量。
《出师表》里写的很清楚“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皇帝的宫中和我丞相府要高度保持一致,奖赏和惩罚不能有不同。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宫中的事、营中的事,皇帝全都得汇报给诸葛亮指定的人,这不是权臣是什么?
第二位权臣就是费祎,费祎严格控制蜀汉内部,控制姜维北伐,对内总揽潮局,相当于魏国的司马家,局面已经失控了,所以费祎遇刺是个必然事件,如果费祎没有被刺杀,被刺杀的就是蜀国的“曹髦”
费祎死后,当了30年傀儡的刘禅正式开始掌权,外用降将姜维、夏侯霸继续开始北伐。内借黄皓之口压制士族集团,平衡荆州派、益州派的关系。
如果蜀汉不是因为局势太过复杂,外有外患,内有争斗,再也经不起一场巨变了,大概早就有权臣篡位了。
发布于 2024-05-06 09:59・IP 属地广东查看全文>>
不误正业的搬砖工 - 0 个点赞 👍
查看全文>>
刘腊方备 - 0 个点赞 👍
首先是诸葛亮做了很好的榜样。诸葛亮手握前所未有的权利,但是从没有谋反的举动,兢兢业业,尽心尽力辅佐刘备的接班人。而且为蜀汉发展建立了基本脉络。后续权臣几乎就在诸葛亮的基础上辅佐刘禅。
姜维在诸葛亮去世后,承担起了北伐的重任,但是在朝堂缺乏影响力。
蒋琬在诸葛亮去世后接管蜀汉政权,他采取稳健政策,延续了诸葛亮的路线。
费祎在诸葛亮去世后担任尚书令,有很强的政治才能,但在一次宴会中被刺客所杀,未能充分发挥作用。
诸葛亮的子孙还没哟继承诸葛亮的衣钵就纷纷战死。
发布于 2024-05-04 23:23・IP 属地湖南查看全文>>
旋子爱吃的五花肉 - 0 个点赞 👍
首先蜀汉有权臣吗?答案是有。诸葛亮就是权臣。后来的费祎也是权臣。
至于为什么没篡位。一时因为没必要。而是因为时间没到。
先说没必要。诸葛亮在蜀汉已经做到了说一不二的地步,而且,诸葛亮是开了府的。诸葛亮的丞相府等于是架空了刘禅的皇位。这种时候,诸葛亮没必要去篡位,给自己增加不必要的麻烦。任何时候篡位都是要付出代价的,只是这个代价大代价小的问题。
再说时间问题。任何一件事,你要让人接受,都有个时间过程。蜀汉从成立到灭亡,这期间时间太短。中间的权臣比如诸葛亮和费祎,统治的时间有太短,两个人都没有形成长时间的大权独揽,在整个集团中人心是不稳的。
最后,假设一下。假设诸葛亮能活到一百岁,然后蜀汉内部各种势力都摆得平。对外没有被曹魏灭亡的风险。大概率,诸葛亮本人不篡位,到诸葛亮的儿子辈,孙子辈也会篡位。
士族王朝的建立是一个必然。
发布于 2024-05-05 22:00・IP 属地浙江查看全文>>
关中不是贯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