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大屠杀前老百姓为什么不撤?
唐生智没守住南京城,日军进城后烧杀淫掠,屠杀三十万军民。当时为什么不提前疏散百姓?
- 15 个点赞 👍被审核的答案
谁特么哪知道日寇不讲武德屠城?
这是日寇做的最最煞笔的事儿,如果没有这事儿最多只是个政治事件,但到了屠城就变成人神共愤的反人类事件了,其实攻下南京安抚城里百姓和达官显贵反而更能击垮光头士气,犯不着屠城激起民愤。
编辑于 2024-05-12 08:02・IP 属地辽宁查看全文>>
云知光 - 11 个点赞 👍
因为知道日本人会屠杀,但是不知道屠杀的这么厉害。你看之后,日本人在华北扫荡,八路军经常掩护群众撤退,让日本人扑个空。
为什么曹操在徐州大屠杀时,几十万老百姓不撤?
凡杀男女数十万人,鸡犬无余,泗水为之不流,自是五县城保,无复行迹。
自然有了徐州的教训后
曹操攻河北屠邺城,至少几十万老百姓背井离乡逃命。
及绍子尚败,奔蹋顿。时,幽、冀吏人奔乌桓者十万余户,尚欲凭其兵力,复图中国。
曹操南下荆襄,十几万人跟着刘备跑,搞得刘备一天只能跑十几里,否则刘备早就到江陵了。
琮左右及荆州人多归先主。比到当阳,众十馀万,辎重数千两,日行十馀里。
潼关之战曹操攻入关西,又是约二三十万老百姓经子午谷跑到汉中避难。老百姓都知道子午谷这条路,魏延居然从这里偷袭长安也是离谱。
韩遂、马超之乱,关西民从子午谷奔之者数万家。
曹操只是要迁民,结果十几万老百姓吓得跑到了东吴……
太祖问济曰:“昔孤与袁本初对官渡,徙燕、白马民,民不得走,贼亦不敢钞。今欲徙淮南民,何如?”济对曰:“是时兵弱贼强,不徙必失之。自破袁绍,北拔柳城,南向江
查看全文>>
过犹不及 - 8 个点赞 👍
事前谁猜到日军会在南京搞大屠杀呢。日本占了中国这么多城市,包括北平也没有,包括上海受到抵抗这么强,进城后也没搞这么大规模的屠杀啊,都心存侥幸心理吧
查看全文>>
铭铭 - 7 个点赞 👍
不谈南京大屠杀。
秦纪三,刘邦和项羽两宝贝,日常屠城。
女的带走供享乐,其余全部杀掉。
你问他们怎么不撤?
项羽说:开城投降,否则屠城。
日子说:南京(蒋介石)投降,否则屠城。
但凡读点书,知道点历史,早就跑路了。
查看全文>>
istomyang - 7 个点赞 👍
你们总告诉中国老百姓为什么不撤,怎么就没人告诉日本人不要伤害老百姓?
查看全文>>
gh627 - 6 个点赞 👍
你以为当时家家户户都有车啊,别说当时了,就是现在,全城的人倾巢而出,几十万辆车堵得水泄不通,两天过去了,你都没离开市区。当时的有钱人,舍弃了自己的家业,来到其他城市,衣食住行都要花钱,很多人后来也是一蹶不振,更别说普通人了,大部分人也是死在半路。而且逃的话往哪逃呢,抗战时期,除了四川陕西这些个别省份没有被占领,其他省份基本都被占领了,当时的老百姓能预测到吗,有些难民从上海逃到南京都逃了一路了,还是被日本鬼子追着杀。
查看全文>>
关注我的都会暴富 - 6 个点赞 👍
东北没屠,北京没屠,上海也没屠。
那么大家都觉得不就换个交税的嘛。
谁知道小日子来这个。
好咧,后面没陷落的城都拼死抵抗了。都担心鬼子来了要屠城。
查看全文>>
钟一鸣 - 6 个点赞 👍
以色列进攻加沙前给加沙人不几天时间撤离
怎么还那么多人不撤?
查看全文>>
提亚 - 5 个点赞 👍
别说古代了,就是现在,举家迁徙都是不容易的,何况是哪个时候,还是流亡。
一个家庭的财富,除了少量现金,最主要的就是家里积攒的家当,有些甚至是几代人的家当。当然,这些都是身外物,可以抛开逃命,可是,跑哪去?怎么生活?这对很多没有出过远门,脑海里没有中国地图的人来说,也是非常难的。
不过,这些都是小因素,因为相比死亡,出去流亡,总是一个机会。 可他们为什么没有跑呢?
因为狗日的小日本屠城,是军民都没有想到的。知道寄人篱下日子苦,但没想过会无差别大屠杀,甚至屠杀竞赛。
查看全文>>
八股文 - 5 个点赞 👍
三年疫情还没被关够?
知道自己行动受限是咋回事不?
查看全文>>
90鲎要娶10鲎 - 5 个点赞 👍
肯定也撤了不少,比如党政军官员们的家属和亲戚,一些有钱人等。据张发奎将军回忆,他在从淞沪会战前线撤退的路上,看到很多逃难的老百姓,张发奎对他们说:你们可以不用跑,日本军人一般不会杀普通百姓。逃难的百姓们说:我们不愿意做亡国奴。作为首都南京的百姓,应该也是这样的想法,能走的肯定都走了,比如可以逃到南京附近的乡下躲避。或者跟随政府去武汉、重庆等地。
查看全文>>
子銘 - 4 个点赞 👍
老百姓为什么不撤,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
一方面是当时的国民政府不给力。不管对战争的预判,还是百姓撤退的组织上,都没有到位。
首先对战争的预判,他们高估了自己的实力,也存在着一些幻想。
他们对南京的防守和坚守存在不切实际的幻想,也并没有想到南京会这么快的沦陷。甚至没有制定和实施老百姓撤退的计划。
国民政府在淞沪会战之后,对南京的防御能力高估。觉得自己拥有大量的军队,日军不至于这么快攻下南京。但实际上,他们手上的能战之兵并不多,战力也不如他们想象的那么强。淞沪会战中,国民政府投入的 70 万左右兵力虽给日军造成一定伤亡,但自身也遭受重创,德械师等精锐部队元气大伤,老兵锐减,新兵增多且训练有限,战斗力大打折扣。
为弥补兵力缺口紧急调地方军参战,但地方军装备差,如四五个人才有一把长枪,有的还穿草鞋戴斗笠,且对南京地形不熟,整体战斗力较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