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看了很多育儿书,却依然养不好孩子?
- 5 个点赞 👍
谢邀!
题主是在用心看书,而非用心育儿。看了很多育儿的书或者学习了很多育儿知识,仍然不会怎么样去育儿,连我也有些迷惑了。
以前你在学校学习时应该是高级的书呆子或纯学霸,读死书,多读书而不能尽信书!实践与经验相结合,孩子快乐,而你同样也快乐,别人也快乐,这就是最好、也是最成功的育儿法!
发布于 2024-04-15 05:57・IP 属地广西查看全文>>
奶爸带娃 - 3 个点赞 👍
我可以明确地告诉大家,你们在阅读了世界上所有的育儿书籍之后,仍然可能无法把孩子带得很好。这是因为你看的书籍种类太过单一,种类范围狭窄,讨论的问题过于琐碎,过于具体,总是围绕着一些鸡毛蒜皮的事情。
就算你看了别人家的鸡毛蒜皮,看了那么多鸡毛蒜皮,那不还是个鸡毛蒜皮吗?那么,什么样的书你读完可以真正帮助你把孩子带好?
答案是看各种各样的书,包括不同难易程度的书籍,涉及各个知识领域的书籍,以及观点不同甚至观点相冲突的书籍。当你把自己读书的阅读宽度打开,在这个宽度的过程中,找到自己感兴趣的领域并建立阅读深度时,你会发现自己的知识体系变得更加丰富。
一个有根、有枝干、有树叶的知识体系,就像一棵完整的独立的大树。当你具备这样的知识体系时,你就具备了解决各种问题的能力。这不仅会帮助你在育儿过程中应对各种挑战,还能让你在其他方面也能更好地应对各种问题。
因此,在育儿过程中,我们需要开阔视野,多涉猎不同领域的书籍,从各个角度去了解和学习。这样,我们才能真正提高自己的育儿能力,培养出优秀的孩子。
所以,在育儿过程中,我们要努力拓宽自己的知识面和阅读范围。通过阅读各种类型的书籍,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孩子的需求,掌握有效的沟通技巧,以及学会如何在不同情境下作出合适的决策。
首先,我们要阅读有关心理学、教育学和人类行为的书籍。这些书籍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孩子的心理发展过程,以及如何根据孩子的年龄和特点进行有效的教育。此外,阅读这些书籍还可以让我们明白孩子的需求和期望,从而更好地满足他们的需求。
其次,我们还需要阅读一些关于家庭关系和亲子沟通的书籍。这些书籍会教我们如何建立健康的家庭氛围,如何与孩子进行有效的沟通,以及如何处理家庭纷争等问题。这些知识对于培养孩子的情商和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至关重要。
此外,我们还要关注一些关于社会和文化的著作。这些书籍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孩子的成长环境,以及如何在这个多元化的世界中培养他们的价值观和世界观。这将有助于孩子更好地适应社会,成为具有全球视野的优秀人才。
最后,阅读不同观点的书籍也很重要。这可以帮助我们开拓思维,学会从多个角度思考问题。这对于在育儿过程中处理复杂问题和矛盾非常有帮助。
总之,育儿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任务,我们需要不断学习和成长。通过阅读各种各样的书籍,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孩子的需求,提高自己的育儿能力,培养出优秀的孩子。让我们一起努力,为孩子创造一个美好的未来。
发布于 2024-04-18 22:25・IP 属地河南查看全文>>
静笃 - 3 个点赞 👍
因为孩子之间都是有差异的。
很多家长是否都曾陷入过这样的迷思:
买了一堆育儿书,对书中的理论赞口不绝,暗暗想着也要这样教育自己的孩子,结果转头看见孩子又调皮闯了祸,一下子怒不可遏,照例熊骂一顿,什么“爸妈绝对不能和孩子说的十句话”,早就抛到九霄云外。
本来想着孩子健康成长足矣,还是控制不住给孩子报了名师辅导班,凑钱买了学区房。
本来想着要尊重孩子的选择,结果面对无理要求时还是忍不住发作狮吼功。
图片来自网络 本来想着孩子天性爱玩要多包容,结果看到昂贵化妆品被亲娃毁掉,还是忍不住想揍他。
为啥心心念念的改变总是难以落实,就像我们的新年目标一样,只能遥望,却难以接近呢?
为什么看了很多育儿方面的书籍,但是有时候遇到问题还是不知道怎么做?那是因为,再权威的专家、再专业的老师也只能根据生活经验和科学研究,总结出一般性的规律。而真正了解你家孩子、知道你家情况的只有你自己。
看了那么多育儿书,还养不好一个娃,问题可能出在这里!
网友纷纷表示赞同,感叹“身教才是最高级的教育”。
然而,实际生活中,父母们常常会忽视“身教”的重要性。
其实,很多父母并非不负责任,相反,他们肩负着很大的使命感,时刻把决定孩子未来的几大素质或几大习惯挂在心头。
为了实现这些培养目标,老父老母们狂刷育儿文、育儿书,干货方法都熟记于心,可是每每到了自己孩子身上,就失灵了。
屡战屡败之后,家长们终于不再相信育儿书了:“育儿书的方法都是纸上谈兵”,“总结这个方法的人肯定没有遇过我家孩子”……但是,很可能不是育儿书的方法不起作用,也不是父母们不努力,而是他们忽略了最关键的一步——“身教”。
图片来自网络 孩子的坚持源于父母的坚持,父母的坚持是孩子成才的关键。
再好的名校都比不上父母对孩子的言传身教。
很多孩子并不是一出生就很优秀,而是因为父母的坚持积极努力向上追求优秀,让他们慢慢的转变成一个非常用功的孩子,从而逐步的变得优秀。
很多父母把自己达不到的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对孩 子严格要求,对自己却要求很低,甚至随波逐流。比如有的父母自己在看电视、玩手机,却要孩子去学习、阅读,孩子自然会有抵触情绪,不会好好的去做这些事情。要想让孩子养成好的学习习惯,父母必须有所改变,不断地完善自己,这样才能给孩子做一个好的榜样。
英国心理学家希尔维亚·克莱尔说:“如果你自己都不准备去有所成就,你也不能期望你的孩子去做什么。
优秀的父母的孩子之所以优秀,只是因为他们受到了父母潜移默化的良好熏陶。
很多时候,我们父母在陪伴孩子成长,对孩子的淘气、任性和调皮不必要指责和打骂,只要用自己的好的习惯和好的行为去影响他,相信自己的孩子,他总会有着与众不同的闪光点,只是发光的时候不同而已。
所以我们要读书,也得学会改变!
图片来自网络 经常有朋友问我,为什么看了很多育儿方面的书籍,听了很多专家的讲座,但是有时候遇到问题还是不知道怎么做?
那是因为,再权威的专家、再专业的老师也只能根据生活经验和科学研究,总结出一般性的规律。而真正了解你家孩子、知道你家情况的只有你自己。
比如说现在很多人关注的共情,就是说当孩子产生一些情绪、发脾气的时候,我们先要去同理孩子的感受,表达对孩子的理解和接纳。
有一段时间,每天我早上上班前,孩子在和我分离时都会嚎啕大哭,一开始我也是跟他说,“妈妈知道你舍不得妈妈走,觉得很难过是不是?”尝试去跟他共情。
但是几天下来,我发现情况并没有好转,我考虑了很多可能的情况,丑丑是不是安全感不足?分离焦虑?最后判断出是孩子学会了用他的这些情绪来控制我。
这时候,如果我还一味地去跟他共情,只会让情况越来越糟。
所以后来我都在同理他的感受以后,再温和而坚定地告诉他,妈妈要去上班了,晚上就会回来,然后微笑着和他道别。
当他知道哭闹发脾气并不能成为操控妈妈的手段时,自然就不会哭闹了。
俗话说“一个孩子十亩地”,把孩子从呱呱坠地的小婴儿养育成人,要说一点都不辛苦,肯定不现实,但辛苦不等于压力、疲惫。
我们见过带孩子累得不行的父母,也见过不少带娃倍感轻松、愉悦的父母。
养孩子到底累不累?还是要看爸爸妈妈怎么选。
如果爸爸妈妈能剔除那些让育儿生活疲惫不堪的因素,相信养育孩子会变成一段相当愉快、美好、轻松的人生旅程。
发布于 2024-04-19 18:32・IP 属地山西查看全文>>
云淡风轻 - 2 个点赞 👍
为什么照育儿书也养不好孩子?我本人也曾经有过这个疑问。
我分析有三个方面的因素:
首先是育儿书的内容限制。
照书养如果就能让孩子一直健康一直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那人就没有差别了。
育儿书毕竟也是人写出来的,写书的人再厉害也不是万能的。
育儿专家的孩子也不可能不生病不遇到小意外。
书上给出的方法也是有限的,而现实中孩子的成长是多种多样的,不断变化的。
教条式地照书做不可能解决孩子的所有问题。
二是父母的学习能力有限。
比如有的育儿书上说,抚摸可以促进婴幼儿发育,更有有关于婴幼儿按摩推拿的,可以少生病,但是觉都不够睡的哪有功夫细细学习经络和按摩手法,那不是知道了就能做好的。
至于如何观察孩子的细微变化来判断孩子的健康问题,更是难上加难。
还是得尽可能寻求专业人士的帮助。
不要奢望看几本书、生育一两个孩子就能成为孩子的保护神。
三是孩子在成长变化,需求也在不断变化。
每个孩子都是不一样的,同一个孩子不同时间状态也是不同的,哪能靠基本书就概括得了。
所以,照书养,大人太累,还不一定用得上。
再说了,什么叫养得好?孩子健康少生病,开开心心是最重要的,做到这点就足够了。
不可否认,育儿书籍能帮助父母们避开一些错误盲区,所以学习还是有必要的。
现在物质医疗条件都很好,孩子吃穿用度都不赖,培养孩子具备良好情绪,培养融洽的亲子关系才是最重要的。
《你就是孩子最好的玩具》,值得父母们看一看,从婴幼儿时期注重培养亲子关系,不但让孩子会有一个幸福的婴幼儿时期,还会让孩子储备足够的安全感,青春期也不会有叛逆抑郁等问题。
发布于 2024-04-18 17:18・IP 属地江苏查看全文>>
南山风 - 2 个点赞 👍
因为育儿书千篇一律,孩子却是千变万化。
孩子是不可控的,父母的情绪也是不可控的,不可能完全照书养,但我觉得这也是育儿的快乐之处,孩子总会给你惊喜,那是育儿书没法告诉你的。
这就像上了很多课,依然考不好,听过很多道理,依然过不好这一生一样,如果活着是有模式的,那只能说明我们不是真正的人类。
发布于 2024-04-15 08:49・IP 属地河北查看全文>>
草飘然 - 2 个点赞 👍
心理效应之拆屋效应,它可以理解为一种迂回战术,家长可以假装先提出一个比较大的、可能令孩子产生抵触情绪的要求,随后再提出较小且合理的要求,以使孩子更容易接受。
比如,当妈妈想要让孩子洗碗时,如果孩子不愿意,妈妈可以提出一个更大的要求,如“你去超市买米”,当孩子表示出为难的情绪时,妈妈再提出想要孩子洗碗的要求,这时孩子可能会更容易接受。
需要注意的是,拆屋效应并非一种强制或操纵的手段,而是建立在相互尊重和沟通的基础上的一种策略。家长在使用拆屋效应时,应避免提出过于过分或不合理的要求,以免伤害孩子的感情和影响亲子关系。同时,拆屋效应也不能滥用,否则可能会让孩子产生反感或抵触情绪。
真正的沟通最需要的是诚心诚意,家长在使用拆屋效应时,应充分考虑孩子的感受和需要,尊重孩子的意愿,以达到更好的教育效果。发布于 2024-04-15 09:19・IP 属地河北查看全文>>
完美人生 - 1 个点赞 👍
查看全文>>
乐乐妈 - 1 个点赞 👍
1、首先看了育儿书不等于就完全吸收,而且育儿是长期项目,不能短期就立竿见影!
2、降低对孩子的要求,要弄清育儿书里面各种自律与写作业的父慈子孝跟现实的差距,就像现实的美颜相机与本人!
3、学了育儿书,确实像自己输入了各种育儿心得体会与大招,但是并没有改变本人自己的情绪输出。所有带情绪的育儿都会事倍功半!
希望对你有用!
发布于 2024-04-15 08:14・IP 属地贵州查看全文>>
小阿狸 - 1 个点赞 👍
个人感觉就是因为看多了育儿书,所以才不会养娃!
现在的育儿书多且繁杂,事无巨细的介绍,甚至还会告诉你,如果孩子出现什么问题可能会导致什么结果,搞的人神经紧张!
最初宝宝小的时候我也经历了这么一段按书养娃的日子,然后经常跟外婆的一些养育观念冲突,我后来仔细思考了一些外婆的建议,我发现其实也并不完全冲突!
我觉得我们对育儿书籍看完以后只需要筛选出我们应该把握好的尺度就可以了,比如说粑粑什么颜色不正常,你就不需要去管各种各样的颜色是什么问题了!比如说喂完奶需要拍嗝,三个月左右要开始练习翻身,六个月左右开始添加辅食,辅食慢慢的从泥到颗粒,一岁以前不要吃盐,……掌握好这些大的方向就可以,其他的就是安全安全再安全!只要安全,在大范围内就行!
实在不放心,就半年带去体检一次,医生会告诉你这段时间需要做什么,怎么吃,进行哪些训练的!
同时也要放松心情,父母开心,有一个和谐的家庭环境对宝宝的成长也更好哦!
祝你们的宝宝健康快乐成长!
发布于 2024-04-15 06:43・IP 属地湖北查看全文>>
沫沫妈妈 - 1 个点赞 👍
是因为,再权威的专家、再专业的老师也只能根据生活经验和科学研究,总结出一般性的规律。而真正了解你家孩子、知道你家情况的只有你自己。很多时候,我们父母在陪伴孩子成长,对孩子的淘气、任性和调皮不必要指责和打骂,只要用自己的好的习惯和好的行为去影响他,相信自己的孩子,他总会有着与众不同的闪光点,只是发光的时候不同而已。所以我们要读书,也得学会改变!
发布于 2024-04-15 07:50・IP 属地河北查看全文>>
天黑请闭眼 - 1 个点赞 👍
很多父母说,虽然知道好的家庭教养方式是什么,但自己免不了总为孩子担心,想“为他好”。
但实际上,我们应该理解“为他好”的背后是自私,是不敢或者不愿意让孩子成为他本来的样子,而只想让他成为父母希望的样子。
有这样一个摇滚青年,非常有活力,自己抱着吉他到处去唱歌,他想成为一个另类的、与众不同的人。后来,他爸妈由于担心他不稳定,苦口婆心地劝解。他挣扎了五六年之后,终于回到老家,从事了稳定的工作。我再见他的时候,他的确“老实”了很多,老老实实地上班,下班之后和同事喝喝酒,时间一天天就过去了。父母这次放心了,因为孩子终于在自己身边,成为父母想让他成为的人了。
所谓的“为他好”,常常是代表着我们对孩子的控制。比如,担心孩子的成绩不好,担心他青春期叛逆,惧怕他将来可能有危险或者失败:眼睛总是盯着孩子的问题,总是不满地想要调整,想要帮助孩子来控制他的未来……我们其实要学会接受,只要我们的孩子不成为犯罪分子,不危害社会,我们就为这个社会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况且,孩子成为犯罪分子的可能,只来自扭曲的教育环境,比如天天挨揍。挨揍的孩子从父母身上学到的行为习惯就是暴力,他看到暴力能得到想要的一切。所以,父母不改变自己的教养方式和行为习惯,恶果会随之而来。父母要勇敢地接受孩子成为跟你想象的不一样的人。
其实,孩子有可能会给你带来很多的惊喜,只是他不按照你的方式去做。认识到这一点,父母就容易放松很多了。父母放松了,孩子才能放松,我们要学会接受。
发布于 2024-04-17 22:43・IP 属地河南查看全文>>
氕氘氚 - 0 个点赞 👍
即使阅读了许多育儿书籍,家长们依然可能感觉难以正确地养育孩子,这主要是因为孩子们的成长环境和个性差异、理论到实践的转化困难、过度依赖育儿书籍而忽视孩子的实际需求、缺乏耐心和恒心以及教育方法的不当等原因所导致的。以下是具体解释:12
孩子们的成长环境和个性差异。每个孩子的成长环境和性格特点都有所不同,而育儿书籍中的建议可能并不完全适用于所有孩子。家长需要根据自己孩子的特点和情况,进行针对性的教育。
理论到实践的转化困难。许多家长在阅读育儿书籍时,往往只停留在理论层面,没有将理论付诸实践。虽然理论看起来简单易懂,但要真正做到却并不容易。
过度依赖育儿干货。有些家长在面对育儿问题时,过于依赖育儿干货,而忽略了自己的直觉和判断。家长的直觉往往比育儿干货更贴近孩子的实际需求。
缺乏耐心和恒心。教育孩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能期望一朝一夕就能成功。家长需要不断地调整自己的教育思路、方法和手段,有耐心地引导孩子成长。
教育方法的不当。有些家长可能会陷入误区,比如认为读遍育儿书籍就能找到育儿的“真理”,而忽视了对孩子具体情况的观察和理解。
道德许可效应。心理学中的“道德许可效应”也可能影响家长的育儿实践,即家长可能因为自认为掌握了育儿知识而忽视了实际行为的一致性。
总之,养育孩子是一项复杂而细腻的任务,需要家长们不断学习、观察、实践和调整方法。
发布于 2024-04-20 06:51・IP 属地浙江查看全文>>
安吉鑫妍白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