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孩子之间都是有差异的。
很多家长是否都曾陷入过这样的迷思:
买了一堆育儿书,对书中的理论赞口不绝,暗暗想着也要这样教育自己的孩子,结果转头看见孩子又调皮闯了祸,一下子怒不可遏,照例熊骂一顿,什么“爸妈绝对不能和孩子说的十句话”,早就抛到九霄云外。
本来想着孩子健康成长足矣,还是控制不住给孩子报了名师辅导班,凑钱买了学区房。
本来想着要尊重孩子的选择,结果面对无理要求时还是忍不住发作狮吼功。

本来想着孩子天性爱玩要多包容,结果看到昂贵化妆品被亲娃毁掉,还是忍不住想揍他。
为啥心心念念的改变总是难以落实,就像我们的新年目标一样,只能遥望,却难以接近呢?
为什么看了很多育儿方面的书籍,但是有时候遇到问题还是不知道怎么做?那是因为,再权威的专家、再专业的老师也只能根据生活经验和科学研究,总结出一般性的规律。而真正了解你家孩子、知道你家情况的只有你自己。
看了那么多育儿书,还养不好一个娃,问题可能出在这里!
网友纷纷表示赞同,感叹“身教才是最高级的教育”。
然而,实际生活中,父母们常常会忽视“身教”的重要性。
其实,很多父母并非不负责任,相反,他们肩负着很大的使命感,时刻把决定孩子未来的几大素质或几大习惯挂在心头。
为了实现这些培养目标,老父老母们狂刷育儿文、育儿书,干货方法都熟记于心,可是每每到了自己孩子身上,就失灵了。
屡战屡败之后,家长们终于不再相信育儿书了:“育儿书的方法都是纸上谈兵”,“总结这个方法的人肯定没有遇过我家孩子”……但是,很可能不是育儿书的方法不起作用,也不是父母们不努力,而是他们忽略了最关键的一步——“身教”。

孩子的坚持源于父母的坚持,父母的坚持是孩子成才的关键。
再好的名校都比不上父母对孩子的言传身教。
很多孩子并不是一出生就很优秀,而是因为父母的坚持积极努力向上追求优秀,让他们慢慢的转变成一个非常用功的孩子,从而逐步的变得优秀。
很多父母把自己达不到的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对孩 子严格要求,对自己却要求很低,甚至随波逐流。比如有的父母自己在看电视、玩手机,却要孩子去学习、阅读,孩子自然会有抵触情绪,不会好好的去做这些事情。要想让孩子养成好的学习习惯,父母必须有所改变,不断地完善自己,这样才能给孩子做一个好的榜样。
英国心理学家希尔维亚·克莱尔说:“如果你自己都不准备去有所成就,你也不能期望你的孩子去做什么。
优秀的父母的孩子之所以优秀,只是因为他们受到了父母潜移默化的良好熏陶。
很多时候,我们父母在陪伴孩子成长,对孩子的淘气、任性和调皮不必要指责和打骂,只要用自己的好的习惯和好的行为去影响他,相信自己的孩子,他总会有着与众不同的闪光点,只是发光的时候不同而已。
所以我们要读书,也得学会改变!

经常有朋友问我,为什么看了很多育儿方面的书籍,听了很多专家的讲座,但是有时候遇到问题还是不知道怎么做?
那是因为,再权威的专家、再专业的老师也只能根据生活经验和科学研究,总结出一般性的规律。而真正了解你家孩子、知道你家情况的只有你自己。
比如说现在很多人关注的共情,就是说当孩子产生一些情绪、发脾气的时候,我们先要去同理孩子的感受,表达对孩子的理解和接纳。
有一段时间,每天我早上上班前,孩子在和我分离时都会嚎啕大哭,一开始我也是跟他说,“妈妈知道你舍不得妈妈走,觉得很难过是不是?”尝试去跟他共情。
但是几天下来,我发现情况并没有好转,我考虑了很多可能的情况,丑丑是不是安全感不足?分离焦虑?最后判断出是孩子学会了用他的这些情绪来控制我。
这时候,如果我还一味地去跟他共情,只会让情况越来越糟。
所以后来我都在同理他的感受以后,再温和而坚定地告诉他,妈妈要去上班了,晚上就会回来,然后微笑着和他道别。

当他知道哭闹发脾气并不能成为操控妈妈的手段时,自然就不会哭闹了。
俗话说“一个孩子十亩地”,把孩子从呱呱坠地的小婴儿养育成人,要说一点都不辛苦,肯定不现实,但辛苦不等于压力、疲惫。
我们见过带孩子累得不行的父母,也见过不少带娃倍感轻松、愉悦的父母。
养孩子到底累不累?还是要看爸爸妈妈怎么选。
如果爸爸妈妈能剔除那些让育儿生活疲惫不堪的因素,相信养育孩子会变成一段相当愉快、美好、轻松的人生旅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