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岁了,一事无成,看不到以后的路,很迷茫,该怎么办?
- 10 个点赞 👍
说个 99% 的人都不知道的事实:
很多在事业上遭遇瓶颈的人,是因为在儿童期没有充分地玩耍;
而真正实现了自我转变的人,他们的方法就是学习如何玩。
很多人会想,当自己面对事业上的选择时,根本不知道自己喜欢干什么,所以就算知道自己对目前工作的感觉,也不知道应该怎样找到改变的方向。
大部分人在上大学之前从来没有真正思考过自己想要做的事情。
很多人只是根据高考分数报考专业,或者听说什么专业容易就业,就选择什么专业。
很多人都缺乏自己的价值判断,缺乏思考力,在生活和工作中处于被动状态,被事情推着走,但是内心又感觉有很大落差。
这是一种比较严重的价值观体系和自我缺失的表现。
关于这一问题,北大著名的心理学副教授徐凯文,根据他和学生一同工作的经验,将这一情况称为「空心病」。
比如,一个没有内在的价值判断、喜好判断、感觉导航系统的人,就好像一个玩具机器人,像一个用他人的评价堆砌起来的玩具,而其内在实际上是空空如也的,因此他们的心理危机很多时候会在高三或在大学时暴发。
就算此时没有暴发,顺利毕业进入职场,他们在后续发展中也会面临巨大的困境。
从小学青少年时期的积累,进行自我认知,到后面的整合迭代,到最后的突破,这是一个环环相扣的发展过程。
每一环节里走过的捷径,最终都会在后续环节中变成最长的弯路。
徐凯文副教授提到的空心病,在日常咨询中非常常见,其表现为对他人意见的异常依赖。
比如,有问题不知道应该怎么做出选择,必须征求别人的意见;很在意别人对自己的看法,如果有哪点不如别人就会很难受;也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别人说什么就是什么;虽然自己在生活中似乎什么都做对了,但是又总感觉哪里不对,总感觉自己活得不舒展、不舒服。
一些大学生以及进入社会的成年人由于严重的空心病,容易陷入严重的抑郁,甚至最后不得不退学或病休在家,难以回到学校或工作岗位。
造成这个问题的根源之一便是拥有一个被包办的童年,尤其是在 5~13 岁这一时期。
为什么很多家长要包办孩子的童年呢?因为对有些人而言,学习好就代表一切都好,包办孩子的童年可以使孩子很快取得很好的成绩,所以这是一条很多家长喜欢走的捷径,但它却是人生发展中最长的弯路。
因为包办童年、只看学习成绩这条捷径的代价是孩子的自我、自主性、价值观没有得到充分发展。
童年时,如果每一次都让别人帮自己做选择,没有经历过思考和选择,就无法形成自己的价值观。
价值观的意思就是一个人觉得什么更值「钱」。
当然,这个钱其实指的不仅是金钱,还有时间、精力等稀缺资源。
价值观的形成是一个不断练习、不断试错的过程。
在这一过程中逐渐了解自己更看重什么、什么事情对自己来说更重要,然后在往后的抉择中,人们就会在自己看重的事情上投入更多,并且限制自己在不重要的事情上的投入。
毕竟时间、金钱、精力都是有限的。
价值观就是取舍。
如果很多事情从小就都由父母包办,人们自然就会缺少练习选择、面对取舍的过程。
没有父母的「包办」,孩子就需要自己学会面对挫折和失败,学会协调很多不同的冲突,也需要学会认识自己,并且逐步为自己的选择承担责任。
一个人如果没有经历过挫折,或者面对挫折时都是被动应对而不是主动迎战,或者一直都选择最容易的路,他的心理免疫系统就会很脆弱,就好像一直处在无菌病房里一样。
而那些一直在真实生活中摸爬滚打的人所经历的就像从小到大的发烧、感冒一样,在经历各种各样的病毒和细菌感染后生病,病愈之后体内就会有抗体,免疫系统就会越来越强大。
心理和身体其实是有共同点的。
如果心理从来没有经历过任何挫折,什么都由别人包办,这无异于让心理一直处在一间无菌病房中。
其他人花了 18 年的时间慢慢适应了外界,他们经历过各种各样的小病,通过克服这些小病拥有了抗体。
而对于你而言,可能在过去的 18 年甚至 20 年中都过着完全没有病痛的生活,因此你一旦从无菌病房里走出来,就会经历别人在过去的时间里经历过的所有病痛。
只有将这些病痛全都经历一遍,才能产生和别人一样的抗体。
这一过程还会锻炼人承受情绪的能力。
每一次生病都会很难受,都会带来很多情绪,久而久之,人们就会慢慢知道怎样面对这些情绪。
如果从小没有经历过这些,心理可能就会很脆弱。
如果在过往的人生中走的都是捷径,那么最好的办法其实就是尽快把之前欠的债都还清。
人在面对选择时需要具有自己的取舍标准和承受能力,这些能力的强弱取决于 13 岁之前的几个发展阶段的发展情况,而在这些发展阶段要回答的问题是,我能做什么,我能做多少。
这些问题的答案决定了人们以怎样的标准做事业上的选择。
回答这些问题需要回到 4 岁的时候。
一个正常发展的孩子在 4 岁的时候,需要大量玩耍,也喜欢玩耍。
一个孩子开始玩耍时,就会发展出真实的能力,并且开始知道自己喜欢什么,能干什么。
玩耍时,孩子的专注力和创造力都是自发的,不需要刻意努力。
注意力集中、创造力旺盛是所有人天生就自带的状态。
如果觉得注意力很难集中,要学习的是如何恢复到天生的状态,而不是学习重建这个状态。
人类天生充满好奇心、专注力和创造力。
人们并不需要学习怎么好奇,学习怎么专注,怎么有创造力。
很多小孩可以花半天时间看蚂蚁,可以问出很多问题,可以很专注地玩一个玩具,玩一下午都不腻,还可以把积木拼搭成各种样子,把它想象为一个人,想象为一个厨房,等等。
这些充满创造力的状态其实是人类天生就有的,所以真正要关注的是,在发展的过程中到底是什么事情使人们失去了这一状态。
比如,很多人觉得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是因为从小就被要求学钢琴、学小提琴等,而不是因为自己喜欢。
有的人可能会说:「说不定这些爱好练着练着就逐渐爱上它了呢?」
其实,这是两种不一样的状态。
真正的爱好其实是发现这件事情的有趣之处后才开始学习,而不是在学习过程中体会到有趣之处。
当然,再热爱的事情在学习的过程中也会遇到困难,但有由于喜爱,所以在面对挑战、困难时,感受更多的是解决问题的快感和成就感,而不需要刻意坚持。
以打鼓为例,很多人开始喜欢打鼓,其实可能是因为一次很偶然的机会,可能只是看到别人在打鼓,然后发现原来打鼓这么有意思,有很多节奏变化,就算没有其他乐器配合,打鼓本身好像也很有意思。
在听到鼓点的时候,感觉整个身体都想跟着跳动起来,感受那种从心底里发出的热情,因此他们才会想学习打鼓。
由于一开始这件事情就是一段很正向的经历,所以在学习打鼓的过程中,即使还没能学会打某个节奏,但他们知道自己能把这个节奏打得很顺畅的时候会获得一种身心愉悦的体验,所以他们就可以忍受枯燥的练习过程。
而对于在学习尝试后找到的爱好,如果是因为在学习的过程中找到了乐趣,体会了快乐,那也可以算是真正的喜欢;但如果练习的动力是每次获奖时的风光,那么爱好其实是获奖,而不是这件事情本身。
而对于有空心病的人而言,他需要享受的就是获奖时的风光,就是别人的赞扬甚至是自己藐视别人时的虚荣。
孩子在玩耍过程中,就会逐渐发现自己的兴趣,慢慢知道自己喜欢什么、能干什么。
当然,这有个大前提,就是安全感。
一个人如果没有安全感,害怕失去,害怕被别人讨厌,那么他就不敢自由自在地玩。
© 本内容版权为知乎及版权方所有,侵权必究发布于 2024-03-25 17:44・IP 属地北京查看全文>>
漫读 - 4 个点赞 👍
高考、考研,以及跟你所受教育密切相关的第一份工作,每走错一步,你的人生方向就会偏离十几度甚至几十度,
直到最后,你已经看不清自己想活成什么样子,就这么庸庸碌碌下去。二十几岁的年纪,一眼望到人生尽头,发现到退休时,你仍在原地。这真的是你想要的人生吗?
我告诉大家
追求学历、财富和社会地位等传统成功标志并非错误,但不应成为衡量人生的唯一标尺。每个人应根据自身情况,明确自己的目标和追求,勇敢面对来自社会舆论和内心的压力,坚持自我认知与选择,无论是选择与众不同还是认同主流,都需要清晰的认知和坚定的决心。
幸福与快乐才是人生的终极目标,并非简单的外在成就所能赋予。要达到内心的平静与快乐,关键在于活在当下,感知变化,提升情绪管理、成就反馈、决策制定、生活习惯和学习等多个系统的能力,从而实现自我完
从互联网世界到现实生活中,要点破这样的幻想,很难,非常难,难到我简直不知道如何着手。你若说得若隐若现,怕别人听不懂、看不穿;你若说得太直白,又怕伤到他们,接受不了。那复杂的生活与学习,道理不容易说尽;难,人性的弱点,难说服。
即便道理说尽了,灵魂未必触动,改变未必能展我的一生,经历过很多幻想,又破除了很多幻想。每一次幻想的破除,都是人生的进阶,而那些最根深蒂固的幻想破除,则给我的人生带来了最大的成长。我幻想,是人生尽是喜悦。所以漫无目的地浪荡着,不知道努力为何物。直到家庭、学校和诸多特殊际遇刺破了这个泡沫,我知道人生不易,需要经历风雨。以前我又太过顺风顺水,于是我幻想,我或许天赋异禀,稍加努力则成英雄将是我的人生。,幻想刺破,我才知道,成长并不轻易,努力要到极限。努力能成就一切,又是一个幻想;思维的技术能够破除一切努力的局限,又是一个幻想……每一次外境刺破幻想,便是旧的结束,而自我真正领悟到幻想背后的现实,则是新境界的开始。
网络时代给人们添加了许多幻想,这种幻想简单描述就是:我们每个人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安装APP,根据喜好点击APP上自己喜欢的内容;对于不喜欢的APP完全不会安装,对于不喜欢的内容完全不会点击。你是你自己获取信息的主宰者,谁也不能强迫你获取任何你不喜欢的信息。你喜欢的APP被称为“信息孤岛”;你被自己喜欢的APP所提供的内容包裹起来而不再关注其他,这叫“信息茧房”;你被自己的喜好困在了“信息茧房”中,成了一只真正的“井底之蛙”,但你不觉得,因为你在你喜欢的APP中找到了共鸣。这个APP中困了无数“井底之蛙”,每个被网络链接起来的“井底之蛙”看着头顶巴掌大的天,相互证明,相互认同,最后一致认为天只有巴掌那么大,从此之后“井底之蛙”们再也不会相信任何人关于天高海阔的说法。这种信息获取当然很自由很爽,每个人都待在自己的“信息舒适区”里,对于陌生的信息,对于深奥难懂的信息,对于富含知识量的枯燥信息,大部分人没有兴趣。而对于轻松的、愉快的、搞笑的、低俗的、挑拨情绪的信息,大家趋之若鹜。于是抖音的搞笑段子,快手的老铁PK,视频号的无用鸡汤,以及全平台的低俗表演成了绝大多数人的最爱,人们不再通过浏览信息来学习什么,只想通过手机获取各种廉价快乐。快乐无罪。问题在于,沉溺于廉价快乐之中的芸芸众生欠缺了对有效信息的吸纳,因而就欠缺了对真实世界的了解。
为什么今天的社会越来越撕裂,为什么各种群体之间越来越水火不容?因为各个群体都成“井底之蛙”了,都只认自己头顶那片天。
点破这个幻想很难,潜意识过于强大,你学习坐立不安也是潜意识,它不仅仅让我反思过往自己的所作所为,让我明白了破灭一个幻想往往比发现一个真理还要重要。我房间的墙上也这么一句话:改变,出来就不是一句鸡汤!所以说潜意识的破灭就是改变开始的一个极其重要的第一步。
发布于 2024-03-22 07:59・IP 属地广西查看全文>>
谢煜修.至人 - 1 个点赞 👍
经常有年轻的网友问我:“师傅我现在好迷茫!工作无措、对象难寻、生活乱麻,不知道到底该怎么办?”
那我们今天来聊聊,觉得迷茫时该怎么办?
那么什么是迷茫?
迷茫,本质上是大脑决策时所需的信息不足。
当我们还年轻,经历的不够多时,我们的思想,就没办法收集到足够多的信息来做出判断。
比如:
一个女孩,长相普通,但性格超好,你会喜欢她吗?
一个男孩,英俊帅气,宛若影视剧里的男主,但不学无术,你会愿意和他共度余生吗?
一份薪水很高的工作,但你完全不了解工作内容,会下决心辞职选择这份工作吗?
长相普通是多普通?不学无术是有多学渣?薪水很高的工作,但有危险怎么办?
光看这些问题本身,你可能很难做出判断。
所以你明白了吗?
你迷茫是因为你年轻,缺少阅历!
孔子曾言:“我十五岁就立志学习,三十岁能够自立,四十岁遇到事情不再感到困惑,五十岁就知道哪些是不能为人力支配的事情而乐知天命,六十岁时能听得进各种不同的意见,七十岁可以随心所欲 (收放自如) 却又不超出规矩。”
你看,孔子这样的圣人,都说自己在四十岁的时候,才开始变得不那么“迷茫”。
所以说,迷茫是所有年轻人普遍的特征,根本不需要为此焦虑无措。
那如何尽可能变得不迷茫?
让自己读更多的书、见更多的人、走更多的路。尽可能增加自己的学识与阅历。只有你接收经历多了了解得多了,才能更清晰明确的做出判断。
想要改变生活,就需要下定决心去改变!
要生活得好,就多在自己身上用点心。
最后希望每一位朋友都能走出迷茫!走出属于自己的最好人生路。更多相关内容关注宫仲呺/道衍天下。
发布于 2024-03-20 10:16・IP 属地山东查看全文>>
青衣 - 1 个点赞 👍
查看全文>>
A001大雄 - 1 个点赞 👍
查看全文>>
NishijoTakumi - 1 个点赞 👍
查看全文>>
尧叔叔 - 0 个点赞 👍
造成愿意讲理的双方最后发生争吵的原因有三个:
1、人们在在看待问题时,很容易先设定了立场,再根据立场而不是事实判断是非;
2、双方要表达的思想超出了他们语言能力的极限;
3、双方论证的过程有问题,不符合逻辑,也就是逻辑学中所说的无效论证。
发布于 2024-03-19 00:09・IP 属地广东查看全文>>
啊木 - 0 个点赞 👍
查看全文>>
知乎用户 - 0 个点赞 👍
站在30岁的岔路口,好像不知道该往哪个哪里走,其实迷茫和年龄无关。当我们忙着忙着,突然停下来思考,我们这样做有什么意义呢?于是开始迷茫,开始不知道未来的路要怎么走。
但是,我们做的每个决定,都有着它的考虑,迷茫可能是一时间的,不会是一直的。可以多尝试,即便失败了,就也知道这条路行不通了,换一条就是了。
编辑于 2024-03-19 19:33・IP 属地德国查看全文>>
暖暖de德国 - 0 个点赞 👍
查看全文>>
魔都的朱哥 - 0 个点赞 👍
查看全文>>
AB职场引路 - 0 个点赞 👍
查看全文>>
云落 - 0 个点赞 👍
迷茫与焦虑最根本的原因是,能力跟不上自己的欲望,想要的太多,做的太少。
我们都没有透视眼,谁又能看到自己以后会怎样,只不过是认定一个目标,干就完了呗。
如果你想挣钱就拼命去做销售,去做兼职呗,干就完了。
发布于 2024-03-19 10:01・IP 属地山东查看全文>>
未有期 - 0 个点赞 👍
人生30岁,已到中年,很多人都会感到迷茫和不安。也有了中年危机,以下是一些方法,反正试试又不花钱
自我反思:回顾自己的成长经历、兴趣爱好、职业经历等,找出自己的优势和不足,明确自己的价值观和目标。这有助于你更好地认识自己,为未来的规划打下基础。
制定目标:根据自己的兴趣和优势,制定长期和短期的目标。这些目标应该是具体、可行和有挑战性的。同时,也要考虑到现实条件和自己的能力范围。
学习新技能:通过学习新技能或进修课程来提升自己的能力,增强自信心。这不仅可以让你更好地适应市场需求,还可以为你的未来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保持积极心态:坦然面对中年危机,毕竟谁到了这个年级,多少都有些迷茫,这时候相信自己有能力克服,一步一步实现自己的小目标。同时,也要学会接受失败和挫折,从中吸取经验教训。
最后,人生每个人都有不同的节奏和路径。重要的是保持前进的动力和信心,相信自己能够找到属于自己的道路。
发布于 2024-03-19 00:15・IP 属地浙江查看全文>>
青梅故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