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道称「中方突然暂停车用尿素对韩出口」,韩国国内库存仅够使用 3 个月,此举影响几何?如何解读?
- 669 个点赞 👍被审核的答案
各位,这是不知道第几个回旋镖飞回来了
让我们再复习一下这几句话:
“一卡脖子就翻白眼,一松手就吹牛逼。”
“别人自己的东西,想卖就卖,想不卖就不卖。”
“没听说过得罪了甲方还能混的好的。”
“人家不想跟你做生意,不想卖给你,你反对有什么用。”
编辑于 2023-12-05 18:52・IP 属地陕西查看全文>>
比巴拉秦始皇 - 1 个点赞 👍被审核的答案
中国不买美国大豆,精准打击特朗普票仓,赢。
中国不买澳大利亚煤,打击澳大利亚支柱产业,赢。
中国不买日本水产,打击日本经济,赢。
中国不卖稀土,打击西方科技产业,赢。
中国不卖尿素,制约韩国产业,赢。
发布于 2023-12-07 19:09・IP 属地贵州查看全文>>
维民所止 - 3 个点赞 👍
棒子国换了个总统,就是天天带着老婆去出国旅游,哪里还有什么心情进行国家建设,我总感觉这是一个傀儡政府,反正每天就是过的开心,家里的事情不用他们去操心,有漂亮国帮忙管理,就像这次世博会被抢一样,准备了那么久,天天出国拉关系,搞来搞去,原来是自嗨,让别人给你的感觉这个总统太忙了,忙的没有时间去整理国家事务了。一个有别的国家的军队驻军的人哪里还有什么主权呢?天天靠着别人保护的国家,苦的就是老百姓啊!
查看全文>>
销售力研究院 - 1734 个点赞 👍
查看全文>>
一忘皆空 - 1527 个点赞 👍
查看全文>>
聻靈 - 1448 个点赞 👍
查看全文>>
云卷云舒 - 1433 个点赞 👍
真,活人都能被尿憋死。。。
尿素+水可以合成硝酸铵。
韩国目前是北约炮弹主要供货商,你细品
别以为尿素只能用作农业啊。。。
其实,这玩意生产还真是工业上的明珠。。。印度至今没完成。
1977年10月29日,中国第一批规模化生产的尿素才顺利产出。
2005年10月27日,合成氨—尿素装置双双连续安全运行300天,创下云天化同类型装置第一个长周期运行世界纪录;2008年11月11日,合成氨—尿素装置连续安全稳定运行449天和443天,再次刷新了由自己保持的同类装置世界纪录。
这套技术到2008年中国才真正的完全掌握并大规模使用。
韩国,他们顶多会造尿,尿素还是拉倒吧。
补充一下,印度的化肥厂即将上线开始大规模生产,恭喜印度打破垄断。
就有一个小问题,印度的厂是中国援建的。。。。
印度塔奇尔化肥项目合同由中国化学工程五环公司于2019年9月与印度塔奇尔化肥公司签订。该项目是全球单系列产能最大的煤制化肥项目,也是印度第一座现代大型煤制化肥项目。
编辑于 2023-12-06 09:11・IP 属地江苏查看全文>>
klee前来报到 - 1261 个点赞 👍
嘲讽和搞笑的回答已经很多了,说点正经的吧。
先来猜一猜,中国什么时候开始规模化生产尿素的?
按照咱们官方的说法,是1977年由云天化完成了这一伟业。
这内容写得让人心潮澎湃,倒也不是云天化集团自吹自擂。我因为参与中国化工博物馆展陈大纲的编写,了解些许化工的发展,大致的情况的确是这样。上世纪60-70年代,我们面临的最大威胁其实并不在政治或者外交上,而是温饱问题,解决温饱问题的钥匙则是“两化”,即化肥与化纤。
但是,这两个产业,凭我们自己,再加中苏友好时前苏联留下来的那点设备和资料,根本完成不了。横向对比就知道,两弹一星在1970年前基本都完成了,但是两化一直解决不了。
在1972年2月尼克松访华之后,我们和西方国家的关系有了破冰的苗头,3月份我们就派出了考察团,去西方国家看设备,准备淘些两化所用的装备回来。
显然,我们不是临时起意,而是早有准备。实际上,尼克松访华前一个月,国家计委提交了一份报告《关于进口成套化纤、化肥设备的报告》,那时候就已经确定了当年上半年要引进两化装备的工作。
后来的进展比想象中还顺利,于是就有了“四三方案”出来,计划要用43亿美元买入两化所用的成套设备,最后实际氪了五十多个亿的金。
这个数字在当时毫无疑问是天文数字。很多人经常当段子讲的沙特交党费的事儿,那是发生在80年代后期。在那个时候,几十亿美元对我们来说也是好多好多钱,70年代初就更是了。单纯从金钱上说,四三方案比两弹一星的总投入都高。
我们现在不怎么宣传这个方案,但它的影响,其实不亚于前苏联的156项援助。没有四三方案的建设,我们不可能在70年代后期陆续上马各种大化肥和大化纤设备,不能在80年代初期基本解决温饱问题。吃不饱穿不暖,就没有力气去搞经济建设。
尿素正是大化肥产业的代表产品,它的规模化生产无疑是中国化工史上值得书写的一笔。经过20多年的发展,到1998年,中国彻底停止了对进口尿素的依赖,并且逐渐成为净出口国。
总结起来就是一句话,如果从零开始发展,想要实现化肥自给自足,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也是一件耗资巨大的事,尿素尤其如此。
尿素的化学式中学里就学过,NH2CONH2,也叫碳酰二胺,可以理解成是碳酸和氨形成的酰胺化合物。
尿素的合成方法,如果是看反应方程式也是简单得很,先是一分子二氧化碳和两分子氨结合成氨基甲酸铵,NH2COONH4,也就是一边成酰胺了,另一边还是铵盐,然后再脱去一分子水,然后就有了尿素。
不仅简单,用的这些原料看起来也很简单。
但是,等等,氨?
“合成氨”是中学化学考试的常客,也是一项拿过诺贝尔奖的化工成就。
这位是弗里茨.哈伯,就是他发现了铁催化剂,鼓捣出了合成氨工艺路线。他还指挥了一战时期的毒气战,发明的齐克隆杀虫剂被小胡子当成香氛用了。嗯,哈伯自己也是犹太人,和爱因斯坦相互欣赏。这些都是别的故事了,有空可以另外开题再写。
如果说乙烯是衡量一个国家石油化工水平的标尺,那么合成氨基本上可以用来衡量一个国家有没有现代化工业。
虽然现在世界上能够合成氨的国家列出来二十来个,但是这里面还有特立尼达和多巴哥这种只有外国企业投资的合成氨项目,真正独立掌握合成氨技术的国家,也就那么几个工业国。
中国的情况值得多说一句。虽然我们规模化生产尿素挺晚,但是我们合成氨工业算是追赶世界了。早在1937年,范旭东就在南京搞了合成氨项目,主要用来合成硫酸铵作为肥料,所以工厂叫做永利铔厂,铔是铵的旧称。范旭东是中国化工业先驱,他还有个好伙伴叫侯德榜。
韩国倒是也能独立生产合成氨,但是他们实在没啥竞争力。这里面的原因很复合,一是合成氨耗能太大,这对一个没啥能源的工业国来说的确是个不友好的产业,二是他们有个好邻居,也就是咱们。
所以,韩国的合成氨工业只能说是保留了技术,别等到要用的时候抓瞎。这一点也能用来反驳那些阴谋论,认为韩国进口我们的尿素是为了生产炸药给乌克兰,其实人家有氨,虽然体量不大,但也犯不着从进口的尿素出发,太划不来了。更何况,中国也会出口氨,韩国长期是榜一大哥。
不管怎么说,韩国对合成氨工业的确不是很上心。合成氨尚且如此,那么用氨去合成尿素,韩国企业就实在没啥动力了。关键吧,从氨到尿素,操作起来也不容易,一堆高压设备,稍有不留神,产品的品质就保障不了。站在韩国的角度,别说尿素了,就这点国土,粮食反正做不到自给自足,那还折腾啥?属实是吃力不讨好,干脆就躺平,进口为主。
但是,站在中国的角度来说,情况就不一样了。14亿人,那就是14亿张嘴,粮食问题马虎不得。所以,虽然我们早就已经能够出口尿素了,但也不敢说是实现尿素自由,自2015年出口量达到顶峰后,就开始逐渐收缩。
而且,这两年的国际局势不比以往,疫情带来的各种波动,国外因为粮食生产对尿素的需求增加,同时因为能源价格不稳,经常会出现尿素价格冲高的情况。对尿素生产厂家来说,出口赚差价的诱惑当然是非常大的,只是这样一来,势必会抬高国内尿素的价格。对中国的粮食安全而言,这不是什么好事情,会增加农民负担。于是,2021年10月,中国开始了尿素出口管制,具体来说,就是通过海关法检调控尿素出口。
本来这事儿跟韩国真的没啥关系,奈何韩国在汽车上疯狂地点了柴油车科技树,以至于家用车都有不少配备柴油机。在中国,柴油车当然也不少,但是主要在物流运输方面,除少数地区,家用车还都是汽油车为主。柴油要提高环保标准,就需要用到尿素的水溶液,它作为一种含氮的还原剂,可以在尾气处理过程中大幅降低氮氧化物的含量。
有人说,没有尿素,不加不就行了?
说得轻巧。这就跟我们现在说汽油92号、95号都别用了,还用20年前的那种90号汽油,行吗?真这么干,街上趴窝的车估计能排上队。燃油的改进不只是体现在环保上,发动机的技术也在跟着变,所以这种尿素,也不能说停就停。
当然,韩国可以找其他供应商,比如中东的尿素就挺便宜的,问题就是,车用尿素不是撒到地里的肥料,而是要进到汽车内部(原来说的是发动机,评论区提醒说得不对,具体位置请以专业人士为准),对尿素的品质还有要求,所以这东西还真就不能轻易换。
中东不放心,其他诸如印度、越南之类的供应地,韩国更不放心,这才有了90%以上依赖中国的结果。顺便提一句,美国爸爸也帮不了韩国,美国现在是世界上最大的尿素净进口国,每年进口600万吨左右。
2021年因为我们开始管制,韩国就立即出现了尿素荒。我们也是挺仁义,专门说了一条:除国际援助性质的尿素出口(如韩国、巴基斯坦),不再大批量出口。当年11月,还紧急调拨了1.8万吨韩国,解了他们的燃眉之急。
可以看得出来,咱们这边真没想着要用尿素去卡韩国。按照我们现在对粮食安全的态度,哪怕一颗尿素都不出口也很合理,韩国也无话可说。
怎奈我们的这个邻居,也不知道成天脑子里都在想些什么。按理来说,我们愿意帮韩国,一年就这么一二十万吨,相比于咱们6000多万吨的体量真不算个啥,顺手也就帮了。现在么,属实是有些尴尬了。
话又说回来,这次暂停对韩出口,主要原因还是咱们首先要满足国内需求,即便真是给韩国点颜色看看,也只是顺水推舟而已,没必要太在意。咱们跟韩国又不是对手,还是得分得清主次。
编辑于 2023-12-08 01:25・IP 属地北京查看全文>>
孙亚飞 - 1093 个点赞 👍
查看全文>>
MarvinQ - 971 个点赞 👍
查看全文>>
李哪托 - 691 个点赞 👍
现在你知道那帮成天忽悠我国应该放弃粮食自产,应该依赖“物美价廉”的进口粮食的人有多坏了吧!
哪天美国看我们不爽了,分分钟给我们断粮,比三国杀的徐晃动作还快。
发布于 2023-12-05 10:44・IP 属地四川查看全文>>
快乐的大脚 - 683 个点赞 👍
查看全文>>
Nshen - 642 个点赞 👍
查看全文>>
麻油奶糍 - 586 个点赞 👍
查看全文>>
李凉城 - 574 个点赞 👍
查看全文>>
好梦在何方 - 477 个点赞 👍
查看全文>>
小鸟不死 - 407 个点赞 👍
查看全文>>
暴论频出 - 371 个点赞 👍
查看全文>>
男团女团八卦多 - 340 个点赞 👍
查看全文>>
健力宝 - 336 个点赞 👍
今天我公众号的付费文章粗略的提到了这个问题,当然那个文章是说别的事情,日韩这种规模的经济体的问题只是作为论据出现的,就没有深入谈,这里把这个话题深入一下。
总之,就是韩国的经济体量不足,导致他无论怎么发展都是被人收割的命运,要么是美国,要么是中国。
很多人把中国的崛起、建成“世界工厂”,归因于“产业转移”,仿佛这事儿是别人赏给你的似的,这种论调常见于2000年以前,或者说在2000年之前是一个不容置疑的所谓“事实”。在这之后才零星有人觉得不妥,后来逐渐有人反思这种说法的荒谬性,其中有两个绕不过去的点:一是产业为什么要转移?二是为什么是中国而不是别的国家或者地区?
这两个问题,堪称是现代经济学的“两朵乌云”。
与物理学领域的“两朵乌云”:迈克尔逊-莫雷实验、黑体辐射实验一样,不解释这两个问题并且纳入到合理的经济学理论模型中去,那么现代经济学就是虚妄的,是局部理论范围内的自说自话。说到底,解释现代中国经济发展是经济学绕不开的问题,否则就是在自娱自乐。
而物理学解决了两朵乌云的问题,诞生了相对论和量子力学两个现代物理学的基础理论,人类迎来了新时代。
那么经济学呢?
无论是自由主义还是凯恩斯主义乃至于马列主义,都不足以解释当今发生在中国的事情,大部分经济学家采取的态度是“否定”,睁眼瞎一样否定中国经济取得的成就,用中国经济发展的隐忧来完全彻底否定中国经济发展的成果,这其实是在偷换概念,一个经济体“有问题”不等于它就“不存在”,就像一个人生了病,不等于这个人从来不存在于这个世界上一样。夸大问题然后彻底否定,只是因为这些人根本无法解释经济学的“两朵乌云”。
鄙人才疏学浅,谈不上来解释“两朵乌云”,只能说是提供一个思路。
与睁眼瞎经济学家不一样,首先我们应该承认中国的经济的确取得了发展,那么多的财富不是天上掉下来的,也并没有完全集中在极少数人手里,而是确实存在、惠及中国绝大多数人、并不局限于房地产。80年代的时候中国人均GDP还位列全球倒数,今天已经跻身中上收入国家行列,这是显而易见的事实,生活水平的提升也是实实在在发生的事情,至少80后到现在也没有死绝,还有数量庞大的人口活着,这么快就“岁月史书”否定历史是一种很愚蠢的行为。
要解释这个现象,很明显你就要解释“钱从哪来”的问题。
一部分不那么睁眼瞎的经济学家给出的解释是“产业转移”,也就是西方发达国家“主动”将他们持有的产业转移给了中国,让中国发展起来了,有了钱。
这种论调的荒谬性显而易见:西方发达国家的老爷们难道是慈善家?宁愿自己国内出现“铁锈带”,宁愿自己的国民实业,宁愿自己的市场依赖进口,也要去扶持一个意识形态上敌对的国家?
再说了,他反正都是转移,为什么不转移去关系更好、更容易控制的印度?为什么不转移到拉美?为什么不是别的什么地方?偏偏就是中国?
实际上即使在所谓的“中美蜜月期”,美国也一样没有完全放松对中国的制裁和遏制。中国接受的外商直接投资总额(FDI)也是年年升高的,并没有因为中美之间历次重大政治军事危机而受到多大影响:
很显然所谓的“慈善家理论”也就是“西方主动转移产业”的理论是站不住脚的,是完全无视了经济学“两朵乌云”的强词夺理。
能够在长达30多年的时间内实现稳定的外商投资增长,只能说明一个事实:中国是全球性的产业资本避风港。
从这个角度出发理解问题,“两朵乌云”立马烟消云散。这里面有两个要点需要注意:一是金融资本与产业资本的日益对立;二是产业资本遭到了打击和驱逐。这两个要点是“避风港”三个字里面的“风”,否则它根本不需要躲避什么东西,最后才轮得到中国成为这个“港”。避风港避风港,三个字才得到了逐一对应:“避”是产业资本的主动行为,“风”是金融资本压力和驱逐、收割,“港”是中国的营商环境。
产业往中国转移,只是产业资本的主动作为,而不是什么西方国家的恩惠,是产业资本趋利避害的主动行为与迫切需要;
只能往中国转移,是中国的营商环境适合产业资本生存发展,可以在中国这个环境避开金融资本的绞杀和收割,实现应该有的利润从而不断生存发展下去。
整个逻辑链条其实是这样的:金融资本发展以后形成了自己的一套运行逻辑,从“服务于产业资本”变成了“寄生于产业资本”最终“收割了产业资本”,西方经济发展最终导致产生了一个仅仅利用金融杠杆就能够将产业资本积攒的财富收割进自己囊中的“怪胎”、“寄生虫”,就像是动物肌体内寄生的寄生虫一样,宿主拼命地获取食物,它什么都不需要做,仅仅是营寄生,有时候甚至控制宿主做一些匪夷所思的自杀行为,如同铁线虫控制的螳螂,主动淹死自己方便传播。
不甘心沦为宿主的产业资本不得不去寻找一片还没有被金融资本污染的净土,摆脱寄生虫的控制,避免被寄生虫吸血。举目四望,也只有中国有这个可能性,也只有中国能够找到这种净土。
于是“产业转移”开始了,不不不,没有什么“产业转移”,只有“产业求生”。为了活下去,为了获得本该有的发展,产业资本主动涌向中国,中国自然而然的成为了世界工厂,开始制造全世界需要的商品。
那么为什么中国能够成为“产业资本避风港”呢?
这里就要回答今天这个问题:韩国、日本、台湾、东南亚这种经济体为什么“一掐就翻白眼”,而中国从小到大从1949年开始就一直不断地被“卡脖子”,几十年就没断过,却能够发展起来。
体量差距。
前两天我谈到过一个问题,中国的解放,到底解放了什么?同样因为是别的话题下顺带提到的,没有详细阐述,不少人冷嘲热讽的。我总不能在一篇几千字的文章里把上下五千年、微观到宏观、人文到自然,全部给你说完吧?一篇文章总要有个范围吧?这里说一说这个问题。
中国的解放就是解放了中国的体量,包括人口体量、国土资源体量、市场体量。将原本被禁锢、束缚的人口、资源、市场都解放了开来,解决了束缚这些发展前提的问题,从而彻底激活了中国的体量优势。这里举一个正面例子一个反面例子:
正面例子是解放后的剿匪。我们说“蒋匪帮蒋匪帮”,解放前军阀割据、各立山头,实际上是将4亿人口、广阔的国土分割成了无数的小块,随着全国的解放以及随后的剿匪,彻底击碎了分割中国的块垒,使4亿国民、960万平方公里国土成为了一个整体,体量优势才成为现实。
反面例子是当前的印度。印度人口不比中国少,但是各邦之间是分割、破碎的,无论是文化还是经济都是相对独立的,还有印共、各种非法武装的四处活动,使得整个印度并不能真正统一,体量优势也根本就不存在,徒有那么多人口那么大国土,实际上并不存在一个统一的市场。
我们现在可以说中国是地球上唯一一个有14亿人口规模、上千万国土面积和广阔海岸线、繁荣发达的市场的单一经济体,无论是欧盟还是印度、拉美、东盟、非洲、俄罗斯乃至于日韩这种中等规模经济体,都无法与之匹敌。这样大体量的单一经济体势必会形成很多独特的优势,是别人学不来的,也是不可能复制的。
这种优势主要是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完整的工业体系。这么大的人口基数和丰富的自然资源才有可能支撑起一个完整的工业体系,在一个主权国家之内建立全部工业体系,意味着“东方不亮西方亮”,单独打击摧毁一个工业门类,不足以彻底摧毁这个大型工业体系,而你的打击总是有时限的,等熬过这个时限,胜利的就是它。
比方说前几年对中国芯片的全面封锁,换一个国家就会造成灭顶之灾,对这个国家的经济命脉造成沉重打击从而彻底摧毁这个国家的经济体系,出现从高科技产业开始蔓延的全面经济危机最终失去国际竞争力。其国内当然也是一片哀鸿但是这不是进攻的发起者关心的事情,他们关注的是这个经济体从此在国际上销声匿迹。
包括一些资源型的国家比如阿根廷,动用金融工具也罢,资源掠夺也好,总有办法让你半身不遂从此失去资源的定价权。
而对一个工业体系完整的巨无霸经济体发动这种进攻实际上毫无成效,你打击他一两个产业根本就无关紧要,即使是你打击他绝大部分产业,他也能够一定程度上自己自主维持下去,那么胜利的最终还是他。新中国成立以后各种制裁就没有断过,自己自主独立运行也好,抓住契机改革开放也罢,最低限度他能够维持国民经济不崩溃、国防军队不崩溃,你就拿他没办法,他就总能够东山再起。
二是强大的研发能力。十几亿的人口在哪里摆着,人口就意味着市场需求,无论你怎么封锁遏制你都无法撼动两个研发要素:工程师数量和市场需求。
只要具有了广泛的全民义务教育和最基本的高等教育体系,就可以源源不断“生产”工程师和技术研发人员,并且能够支撑起一定规模的高精尖科研,可以“制造”天量的产业工人和技术能手,整个研发制造人才队伍不会平白无故消失。在改革开放以前我们就完成了“两弹一星”并且有自己独立的航天系统,这可是完全处于美苏两方封锁下就搞定的事情。
同时,庞大的人口数量决定了市场需求一直存在,世界人口五分之一本身就是一个巨大无比的市场,只要有需求就会有满足需求的研发跟随,无论你怎么封锁都可以养活一个足够庞大的研发团队,靠自己就行。
这就是毛主席那句话的底气:开除“球籍”都不怕。再险恶的国际环境能够比60年代美苏同时翻脸更可怕?同时与世界两大霸权国家翻脸都不怕,怎么可能怕你现在根本号召力就不够的美国?你还能联合全世界所有国家一起封锁中国?即使你美国真的想这么干,你先问一问东南亚国家敢不敢?
三是强悍的运行惯性。资本的进入、撤离都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不能一点时间都不要就完成了撤离,哪怕是今天开始所有的外资下定决心完全撤离并且付诸行动,明年这时候能够完成10%我算他效率高的。
不要拿金融资本的来来去去,去臆测产业资本,这是两个东西。
金融资本是无根之水,那当然来去都很快,热钱的流动本身就是分分钟的事情,期货、股票这些交易市场里面金钱的流动是以毫秒计算的。产业资本可能做到吗?不可能。一个工厂,从批地皮开始到最后开工,好几年时间是需要的,说要撤走这些东西怎么办?要么卖掉要么拆走,这不需要时间的吗?
这种运行惯性导致一些小的局部冲突根本无法掀起什么波浪,你这头冲突都结束了,那头产业资本出逃甚至都没有制定好计划表。与一丁点风吹草动就会掀起滔天巨浪的期货股票市场不一样,区区几年时间的事件根本没办法真的撼动产业资本出逃,趋势一旦形成就很难逆转。
我们举个例子说明这三大优势的实际运行,比方说今天台海打起来了:
一头是台海战事按照最烂最烂的最坏打算来评估,也就一年左右时间就能确保台湾海峡航道重新畅通,战事局限于岛内。
另一头产业资本撤离,一年时间连10%都撤不出去,好多产业资本甚至都没想好怎么撤离。
这个时候你继续搞什么“制裁”就失去了意义,市场空间还在、工程师队伍还在、产业工人队伍还在、工厂还在,“彻底撤离”就是资本上不划算的短视行为,中国的未来预期又一次明朗了起来,撤离的势头立马就遏制住了。继续“制裁”的结果就是面对来自国内的压力,通胀、物价、产业资本家自然会不干的。
而这时候离“击穿中国底线”还差得远,他甚至都还没有开始独立运行呢!
中国还有外汇管制,有庞大强悍听话的国有企业,有严格监管的银行业和金融业,有完善深入的行政系统,有核武器和强大军队,有独立外交权和联合国常任理事国地位,这些因素共通决定了一个最重要最重要的要点:中国无法收割。
不同于韩国这种体量的经济体,中国的产业资本发展取得的成果,是金融资本没办法收割去的,也是金融资本的范畴内无计可施的,不管是收割还是摧毁。
这是中国成为世界性产业资本避风港的根本原因。
产业资本在中国是安全的,除此之外,世界上任何一个地方都不安全,不管是美国自己内部,还是欧盟,印度,“亚洲四小龙”,日韩,拉美,中东,非洲,产业资本都有可能遭到金融资本的收割,收割不掉可以摧毁,甚至是苏联/俄罗斯都不行。这是地球上唯一一个可以供产业资本安全发展的地方,安全又是产业资本第一考虑的东西,那么它不往中国跑又往哪儿跑呢?
这是一个综合的安全体系:
外汇管制、金融监管让金融资本难以兴风作浪,杜绝了金融资本掀起资本市场波动的可能性;
核武器和强大军队让武力进攻成为梦幻泡影,周边地区整体和平稳定、航线开放、贸易往来自由成为可以预期的事情;
联合国常任理事国地位使得国际话语权无法彻底剥夺,有了“掀桌子”的权力,惹急眼了能够做到“大家都别玩儿”;
完善深入的行政体制让营商环境做到全国基本统一,十四亿人的独立市场得以成形。
诸多因素的共同作用使得各领域的“相对安全”成为了整体上的“绝对安全”,与金融市场上的热钱“来得快去得快”,“来来去去疾如风,朝朝夕夕不相同”是两码事,产业资本往往都来自于好几代人的艰苦积蓄、一辈子含辛茹苦日积夜累,安全是绝对第一考虑的事情,稳定的生产环境是赖以为生的最重要因素,全世界只有中国能够提供这个土壤,能够保证天量、巨大、本身能够制造价值的产业资本稳定持续发展。
因此,产业资本集聚到了中国。
搞懂这一套你就明白了区区韩国简直就是个微不足道的产业浪花,面对任何制裁都是弱不禁风的,以前是中国没有那个实力他敢于逆批龙鳞,现在中国有了这个实力,捏一把他就是个死。
在四川省眉山市市区旁边有个“金象化工园”,我20来岁的时候这地方还叫“鲜滩”,是个出租车都不去的偏远地方,也是我骑自行车钓螃蟹鱼虾的地方。
现在这地方已经建成了天然气→合成氨→尿素→三聚氰胺→三聚氰胺尾气→硝酸铵→硝基复合肥的复合化工工业体,一年30万吨尿素跟玩儿似的。
就这玩意儿塞给韩国,能撑死他——物理意义的撑死,他根本拿着这么多产品卖不出去,园区自己把自己饿死在那里,产业工人自谋生路、工程师们移民出国、生产设施荒废。
而这样规模的工业园我们起码还有十几二十个。
当前的中国实际上已经拥有了利用掌握的产业资本反向收割金融资本的能力,与98东南亚金融危机、08两房危机以及新冠疫情期间金融震荡不一样,下一次的金融领域绞杀战,鹿死谁手还未可知,但是胜利的天平已经在向产业资本一边倾斜,产业资本转守为攻已经可以预期了。
所谓的“产业转移”从西方发达国家迁出,前往日本、韩国这些国家,以及“亚洲四小龙”等等小规模经济体,最终一股脑的跑去中国,本身就是产业资本全面溃退的结果,产业资本全世界转了一个圈最终找到了中国这个安全的避风港,躲开了金融资本的寄生和绞杀。
强大如苏联没有躲过,国家解体、产业崩溃,主要的建设成果被西方收割,残余的民族资本积累纷纷逃到中国避难求生;
迅猛如“亚洲四小龙”没有躲过,一场金融风暴瞬间让多年辛劳化为乌有,残余的产业资本纷纷逃亡中国东山再起;
老牌如欧洲美国没有躲过,周期性金融危机驱赶着法国、德国、美国制造业资本前往中国投资,分散风险保存实力。
为什么要出逃?因为金融资本周期性收割掠夺,因为“不安全”;
为什么逃往中国?因为中国安全,周期性收割割不动,也寄生不上去。
这才是世界经济的大势所趋和底层逻辑。随着中国逐渐凝聚起全世界跑来求生的产业资本,实际上这个经济体已经拥有了对全世界金融资本说“不”的权力,打你打不过、吞你吞不下,制裁?农业国、资源国制裁工业国?自打有了蒸汽机我还是第一次听说这种奇谈怪论。反向收割本身就没有根、也不能真正创造财富的金融资本也就成为了可能,你兴风作浪任你兴风作浪,我兴风作浪你就受不了,就这么简单。
收拾收拾韩国其实没什么大不了的,以华尔街金融资本家为核心的国际金融资本寄生虫集团挨收拾的那一天,才是这个世纪人类社会最精彩的大变局。
发布于 2023-12-06 11:28・IP 属地四川查看全文>>
龙牙 - 301 个点赞 👍
前几天还在吹牛,现在一卡脖子立马装死!!!
前几天大家应该都刷到这条新闻了。
现代汽车澳大利亚公司的CEO柯安哲语出惊人,称现代汽车将永远比中国品牌汽车高端。
柯安哲的这番言论是在新款现代KONA的新能源车型的发布会上讲出来的。
他这么讲的目的很简单,就是为了卖车,一捧一踩嘛,商业营销上很正常的操作。
为什么特地要提到中国汽车呢?
因为最近一段时间,中国车在澳大利亚销量强劲。
今年前三季度,澳大利亚市场的中国品牌汽车销量达14.5万辆,同比增长75%,其中电动汽车销量占比过半。
预计,2023年中国汽车对澳出口数量有望突破22万辆,再创历史新高。
这里顺带提一下澳大利亚的汽车市场。
澳洲本土是没啥汽车品牌的,所以基本上依赖进口。
自2023年年初至今,澳大利亚市场销量最高的车企为日本的丰田(17.5万辆),遥遥领先于第二名日本的马自达(8.5万辆)。
第三名为美国的福特(7万辆),而韩国的起亚(6.5万辆)与现代(6.4万辆)分列第四、五位。
韩国车是肯定竞争不过日本车的,日本车在澳大利亚汽车界里面那是当之无愧的霸主地位,短期内谁也无法撼动。
但是能保持现在这个位置也还算说得过去。
唯一能对韩国车产生竞争的就是美国的福特和特斯拉。
可是万万没想到,现在搅局者出现了。
上汽MG(4.9万辆)已高居澳大利亚市场销量第七,与现代品牌仅有1.5万辆的差距。
而长城(2.9万辆)、上汽大通LDV(1.8万辆)、比亚迪(9718辆)也均位列澳大利亚市场前25名。
根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数据,今年1-10月,中国汽车出口量392.2万辆,同比增长59.7%,全年有望超越日本位居全球第一。
而在澳大利亚这边,中国车的销量同比增长75%。
电动车现在已经成为了中国品牌在世界上攻城略地的超级利器啊。
如果按照这种趋势发展下去,一两年内超过韩国车,五年到十年左右,取代日本车成为销量第一,那也是非常有希望的。
再加上,这一次召开的又是现代新款KONA的新能源车型的发布会。
就是下图这位。
你说他能不着急吗?
所以,他就说了:现代汽车将永远比中国品牌汽车高端。
当然这不是全部,他原话是这样说的:
现代汽车必须拿出技术来保持领先地位,保持低价已经不符合企业的利益。
现代汽车已经不再追求以廉价车型占据市场,而是用更多的利润去推动技术的进步。
在技术上保持领先,并让用户认识到现代品牌的价值,就能够一直保持对中国品牌的高端优势。
什么意思呢?
就是说以后现代汽车要走高端路线了,他们想pua消费者,想要教育消费者,让大家觉得他们是个豪华品牌,这样以后就能在和中国车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了。
其实,这就是韩国车最大的优点,毫无自知之明,总是自我感觉良好,觉得自己很厉害。
你看这牛吹的潇潇洒洒的,结果还没几天的功夫呢,韩国政府立刻就对我们表示了抗议。
抗议什么呢?
就是下图的这个东西。
车用尿素是让柴油车排放的尾气达到环保标准的必要原料,在被称作“柴油车天堂”的韩国,有400万辆柴油车采用的是必须要用尿素处理尾气的欧六标准。
从2015年起,新注册的柴油车也必须加装需要用到尿素的催化还原(SCR)系统。
所以车用尿素对于韩国的汽车工业来说,那可是非常重要的。
可问题是啊:韩国生产车用尿素的主要原料——工业尿素有97.6%来自中国。
而中国也是世界第一大尿素生产国和出口国,每年向全球供应500万吨左右的尿素。
但就在这两天,韩媒报道,中国海关总署叫停了在华企业对韩出口车用尿素溶液的通关流程,相关尿素溶液已完成出口审查,但是在在装货阶段被搁置,不少企业还是韩国大企业的驻华公司。
结果这一下,可给韩国人急坏了。
韩国媒体透露:目前韩国境内车用尿素溶液库存可供使用期,只有3个月。
于是。
11月30日,韩国产业通商资源部同企划财政部和外交部等本国相关部门开会,讨论车用尿素溶液供应链不稳的应对方案。
12月3日,再次开会讨论。
韩国政府也出面要求中方就相关问题确认具体事实。
但是我们驻韩大使的回复却是:将从中方层面努力解决该问题,中国的化肥出口监管措施不针对任何国家,是稳控国内市场必不可少的措施。
也就是说,我们并不是要限制出口到韩国,而是要考虑到本国企业的供应情况来综合考虑的。
至于你们嘛,不是还能撑三个月吗,那就再等等吧……
韩国人这回真的是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了。
一方面着急得很啊,国内急需车用尿素,而另一方面呢,还得好言好语的哄着我们,又不能太强硬了,要不然闹崩了,真给你断供了,那可就麻烦了。
就比如说21年的时候,大家都知道,当时我们陷入了用电荒,全国很多地方都在拉闸限电。
由于煤炭价格上升及电力短缺等问题,所以我们就加强了对尿素的出口管制。
当时,由于韩国的存货不多,从而导致车用尿素的价格一夜暴涨。
很多卡车司机买不到车用尿素,于是,大量集装箱堆积在了港口内,导致当时韩国的物流几乎瘫痪。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时任韩国总统文在寅不仅在幕僚会议上当众表示,想方设法保证车用尿素迅速恢复供应,还动员特使团求助中方,商讨对策。
有人看到这就想问了:那么,韩国为何不自己生产呢?
首先,尿素的生产成本主要由原料、设备、能源和运输等因素构成。原料是最重要的因素,尿素的原料主要是氨和二氧化碳,而氨的原料主要是天然气。
韩国是一个天然气资源匮乏的国家,几乎所有的天然气都需要从国外进口,而且价格较高。韩国的天然气价格是中国的两倍多,是美国的四倍多。这就导致了韩国生产氨和尿素的成本远高于中国和其他国家。
其次,就是成本太高了,你要买设备,你要开工厂,你要弄一条生产线出来。
可是当你把这一切都准备好了之后,你猛的发现中国那边的车用尿素降价了。
为什么呢?
就是为了打你的,等你撑不下去,破产了,人家再把价格给涨回来。
这么几次三番下来,韩国人谁还敢去生产尿素啊?所以只能依靠进口。
而从其他国家进口,运输成本太贵了,还不如直接向中国购买呢。
于是,这也就造成了韩国的卡车司机们特别依赖中国的尿素。
而韩国的物流业呢,又特别依赖这些卡车司机们。
所以韩国一边急得很,一边又只能好声好气的哄着我们,希望我们尽快恢复通关,出口给他们尿素。
这也就是所谓的:一放手就开始吹牛逼,一卡脖子立马装死。
咱们后面说的虽然是韩国的物流业,卡车司机和中国尿素的关系,那么这又和韩国的电动车有什么联系吗?
当然有了。
现在电动车是全世界发展的趋势。
而韩国人想要大力的发展电动车,你猜这电动车最重要的电池是从哪里来的?
对了,中国。
韩国人自己其实也可以生产电池,但问题是中国这边产业完整,而且有价格优势。
加上这半年来碳酸锂的价格一跌再跌。
所以,韩国人还是没能抵挡得住诱惑啊。
目前,韩国三大动力电池企业自中国的进口额,占韩国总进口额的77%。
除动力电池的成品之外,韩国在前驱体、氢氧化锂等制造动力电池所需关键矿物及其加工品领域,韩国自中国进口占比已经高达96.4%了。
也就是说,就算你韩国不买我们的电池,但是你只要想生产动力电池,你这些原材料还是得从中国进口,还是得依赖中国。
所以啊,别看现代公司的高管在发布会上那样吹牛,还说什么现代汽车永远比中国车要高端。
你们啊,就继续吹下去吧。
可别过段时间,一卡脖子立马就装死。
“对不起兔子,我错了,中国车最牛,中国车永远比韩国车厉害!”
可别这样啊。
我还是喜欢看你们那桀骜不驯的样子。
发布于 2023-12-06 09:25・IP 属地江苏查看全文>>
呵呵 - 298 个点赞 👍
查看全文>>
北美老实人 - 279 个点赞 👍
看到这条消息,我笑了!
笑得很舒服!
没办法,掐了小瘪三脖子,就是让人感觉畅快,
没办法,我就是这么黑暗!
不过话说回来,尿素绝对算是现代工业皇冠上的明珠!
尿素的原材料合成氨的工艺,一般国家真弄不出来。
合成氨的科技树的上游,是高压容器技术,也就是潜水艇的技术。
全世界能干这个的,一双手都数的过来。
编辑于 2023-12-05 19:09・IP 属地上海查看全文>>
栗子 - 267 个点赞 👍
2015年,韩国朴槿惠政府要求所有柴油车发动机必须安装排放控制系统,包括卡车,公交车,跟工业机械,除非排气处理液箱装满尿素,否则发动机不会启动,启动了也会扭矩不足,俗称车没劲儿,时间长了车辆就会损坏
韩国2600万机动车中有1000多万的柴油车,妥妥的柴油车大国
早在2013年,韩国国内的尿素生产企业由于成本过高,被某大国打价格战杀死了
受后疫情时代的影响,能源价格飞涨,尿素的价格也是水涨船高,尿素生产大国中,产量最大的是中国,接下来是美国印度,但这俩自己都不够用,还得跟中国进口,再下来就是俄罗斯了
但是,韩国现任外长朴振在国际会议上曾多次公开表示,韩国正在考虑对俄罗斯进行残酷的单边制裁措施
编辑于 2023-12-04 21:05・IP 属地内蒙古查看全文>>
子不语 - 255 个点赞 👍
查看全文>>
forrei - 198 个点赞 👍
查看全文>>
灵魂出戏 - 166 个点赞 👍
查看全文>>
大明朱公子 - 108 个点赞 👍
查看全文>>
老李 - 107 个点赞 👍
想象中:西巴中国佬不要命了?马上把中国官员叫来,让他跪在这太极旗下!
实际上:星条旗下爷跪得,五星红旗下爷就跪不得了?爷跪出个虎虎生风,跪出个一日千里,跪出个恍如隔世!
发布于 2023-12-06 12:28・IP 属地江西查看全文>>
芋头烤红薯 - 105 个点赞 👍
这东西属于价格不贵,但是恶心你。国内单车尿素消耗量大概是柴油消耗量的三分之一,3升油需要消耗一升尿素,没有这玩意呢,就限你扭矩限扭矩还跑?恭喜你,等着换后处理吧
编辑于 2023-12-05 08:46・IP 属地山东查看全文>>
等风的光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