嘲讽和搞笑的回答已经很多了,说点正经的吧。
先来猜一猜,中国什么时候开始规模化生产尿素的?
按照咱们官方的说法,是1977年由云天化完成了这一伟业。
这内容写得让人心潮澎湃,倒也不是云天化集团自吹自擂。我因为参与中国化工博物馆展陈大纲的编写,了解些许化工的发展,大致的情况的确是这样。上世纪60-70年代,我们面临的最大威胁其实并不在政治或者外交上,而是温饱问题,解决温饱问题的钥匙则是“两化”,即化肥与化纤。
但是,这两个产业,凭我们自己,再加中苏友好时前苏联留下来的那点设备和资料,根本完成不了。横向对比就知道,两弹一星在1970年前基本都完成了,但是两化一直解决不了。
在1972年2月尼克松访华之后,我们和西方国家的关系有了破冰的苗头,3月份我们就派出了考察团,去西方国家看设备,准备淘些两化所用的装备回来。
显然,我们不是临时起意,而是早有准备。实际上,尼克松访华前一个月,国家计委提交了一份报告《关于进口成套化纤、化肥设备的报告》,那时候就已经确定了当年上半年要引进两化装备的工作。
后来的进展比想象中还顺利,于是就有了“四三方案”出来,计划要用43亿美元买入两化所用的成套设备,最后实际氪了五十多个亿的金。
这个数字在当时毫无疑问是天文数字。很多人经常当段子讲的沙特交党费的事儿,那是发生在80年代后期。在那个时候,几十亿美元对我们来说也是好多好多钱,70年代初就更是了。单纯从金钱上说,四三方案比两弹一星的总投入都高。
我们现在不怎么宣传这个方案,但它的影响,其实不亚于前苏联的156项援助。没有四三方案的建设,我们不可能在70年代后期陆续上马各种大化肥和大化纤设备,不能在80年代初期基本解决温饱问题。吃不饱穿不暖,就没有力气去搞经济建设。
尿素正是大化肥产业的代表产品,它的规模化生产无疑是中国化工史上值得书写的一笔。经过20多年的发展,到1998年,中国彻底停止了对进口尿素的依赖,并且逐渐成为净出口国。
总结起来就是一句话,如果从零开始发展,想要实现化肥自给自足,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也是一件耗资巨大的事,尿素尤其如此。
尿素的化学式中学里就学过,NH2CONH2,也叫碳酰二胺,可以理解成是碳酸和氨形成的酰胺化合物。
尿素的合成方法,如果是看反应方程式也是简单得很,先是一分子二氧化碳和两分子氨结合成氨基甲酸铵,NH2COONH4,也就是一边成酰胺了,另一边还是铵盐,然后再脱去一分子水,然后就有了尿素。
不仅简单,用的这些原料看起来也很简单。
但是,等等,氨?
“合成氨”是中学化学考试的常客,也是一项拿过诺贝尔奖的化工成就。

这位是弗里茨.哈伯,就是他发现了铁催化剂,鼓捣出了合成氨工艺路线。他还指挥了一战时期的毒气战,发明的齐克隆杀虫剂被小胡子当成香氛用了。嗯,哈伯自己也是犹太人,和爱因斯坦相互欣赏。这些都是别的故事了,有空可以另外开题再写。
如果说乙烯是衡量一个国家石油化工水平的标尺,那么合成氨基本上可以用来衡量一个国家有没有现代化工业。
虽然现在世界上能够合成氨的国家列出来二十来个,但是这里面还有特立尼达和多巴哥这种只有外国企业投资的合成氨项目,真正独立掌握合成氨技术的国家,也就那么几个工业国。
中国的情况值得多说一句。虽然我们规模化生产尿素挺晚,但是我们合成氨工业算是追赶世界了。早在1937年,范旭东就在南京搞了合成氨项目,主要用来合成硫酸铵作为肥料,所以工厂叫做永利铔厂,铔是铵的旧称。范旭东是中国化工业先驱,他还有个好伙伴叫侯德榜。
韩国倒是也能独立生产合成氨,但是他们实在没啥竞争力。这里面的原因很复合,一是合成氨耗能太大,这对一个没啥能源的工业国来说的确是个不友好的产业,二是他们有个好邻居,也就是咱们。
所以,韩国的合成氨工业只能说是保留了技术,别等到要用的时候抓瞎。这一点也能用来反驳那些阴谋论,认为韩国进口我们的尿素是为了生产炸药给乌克兰,其实人家有氨,虽然体量不大,但也犯不着从进口的尿素出发,太划不来了。更何况,中国也会出口氨,韩国长期是榜一大哥。
不管怎么说,韩国对合成氨工业的确不是很上心。合成氨尚且如此,那么用氨去合成尿素,韩国企业就实在没啥动力了。关键吧,从氨到尿素,操作起来也不容易,一堆高压设备,稍有不留神,产品的品质就保障不了。站在韩国的角度,别说尿素了,就这点国土,粮食反正做不到自给自足,那还折腾啥?属实是吃力不讨好,干脆就躺平,进口为主。
但是,站在中国的角度来说,情况就不一样了。14亿人,那就是14亿张嘴,粮食问题马虎不得。所以,虽然我们早就已经能够出口尿素了,但也不敢说是实现尿素自由,自2015年出口量达到顶峰后,就开始逐渐收缩。
而且,这两年的国际局势不比以往,疫情带来的各种波动,国外因为粮食生产对尿素的需求增加,同时因为能源价格不稳,经常会出现尿素价格冲高的情况。对尿素生产厂家来说,出口赚差价的诱惑当然是非常大的,只是这样一来,势必会抬高国内尿素的价格。对中国的粮食安全而言,这不是什么好事情,会增加农民负担。于是,2021年10月,中国开始了尿素出口管制,具体来说,就是通过海关法检调控尿素出口。
本来这事儿跟韩国真的没啥关系,奈何韩国在汽车上疯狂地点了柴油车科技树,以至于家用车都有不少配备柴油机。在中国,柴油车当然也不少,但是主要在物流运输方面,除少数地区,家用车还都是汽油车为主。柴油要提高环保标准,就需要用到尿素的水溶液,它作为一种含氮的还原剂,可以在尾气处理过程中大幅降低氮氧化物的含量。
有人说,没有尿素,不加不就行了?
说得轻巧。这就跟我们现在说汽油92号、95号都别用了,还用20年前的那种90号汽油,行吗?真这么干,街上趴窝的车估计能排上队。燃油的改进不只是体现在环保上,发动机的技术也在跟着变,所以这种尿素,也不能说停就停。
当然,韩国可以找其他供应商,比如中东的尿素就挺便宜的,问题就是,车用尿素不是撒到地里的肥料,而是要进到汽车内部(原来说的是发动机,评论区提醒说得不对,具体位置请以专业人士为准),对尿素的品质还有要求,所以这东西还真就不能轻易换。
中东不放心,其他诸如印度、越南之类的供应地,韩国更不放心,这才有了90%以上依赖中国的结果。顺便提一句,美国爸爸也帮不了韩国,美国现在是世界上最大的尿素净进口国,每年进口600万吨左右。
2021年因为我们开始管制,韩国就立即出现了尿素荒。我们也是挺仁义,专门说了一条:除国际援助性质的尿素出口(如韩国、巴基斯坦),不再大批量出口。当年11月,还紧急调拨了1.8万吨韩国,解了他们的燃眉之急。
可以看得出来,咱们这边真没想着要用尿素去卡韩国。按照我们现在对粮食安全的态度,哪怕一颗尿素都不出口也很合理,韩国也无话可说。
怎奈我们的这个邻居,也不知道成天脑子里都在想些什么。按理来说,我们愿意帮韩国,一年就这么一二十万吨,相比于咱们6000多万吨的体量真不算个啥,顺手也就帮了。现在么,属实是有些尴尬了。
话又说回来,这次暂停对韩出口,主要原因还是咱们首先要满足国内需求,即便真是给韩国点颜色看看,也只是顺水推舟而已,没必要太在意。咱们跟韩国又不是对手,还是得分得清主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