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2022年中国总和生育率已下滑至1.09?
近日,中国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提交的一份报告指出,初步测算2022年中国总和生育率已下滑至1.09,在目前世界上人口过亿的国家中属于最低生育水平。
- 50 个点赞 👍
查看全文>>
梁祝 - 45 个点赞 👍
这不是很正常吗?
东北的各个城市, 三十多年前就是这个出生率.
我上大学之前, 周围同学, 95%以上的都是独生子女;
上大学之后, 这个比例基本上反过来了.
现在只是全国都到了正常值而已.
编辑于 2023-08-16 14:11・IP 属地江苏真诚赞赏,手留余香还没有人赞赏,快来当第一个赞赏的人吧!查看全文>>
再回首我心依旧 - 40 个点赞 👍
查看全文>>
乌龙鱼 - 33 个点赞 👍
23年的出生率大概率会跌破1,就是不知道是否会公布。基尼X数早就限流了,青年失业率最近也不公布了,生育率和出生人口的话题感觉至少会限流。
——以上为原回复——
2022年我们的人口负增长85万,23年负增长大概率150万以上,但这和几年后开始的人口暴跌相比注定只是小儿科。
我们很快就会进入一个持续大约70年的人口暴跌期:4~5年后,中国第一波婴儿潮出生的人将进入死亡周期,到时每年人口会净减少(负增长)1100万~1300万;20年后,中国第二波婴儿潮出生的人将进入死亡周期,每年净减少1700万~1900万;35~36年后,中国第三波婴儿潮出生的人将进入死亡周期,每年人口净减少1500万~1700万;之后每年减少的人口大概会在800万~1000万之间;再之后我们人口下降的态势就会趋缓,年减少人口估计在100万~300万之间。
2050年,中国的人口可能会下降到10亿;
2070年,中国人口可能会下降到8亿;
2100年,中国人口可能会下降到5亿。
按78岁的预期寿命,2100年还活着的,基本都是2023年以后出生的人,所以要搞清楚2100年到底有多少人口,其中一个办法就是搞清楚中国2023年~2100年的出生人口有多少。
我们按最乐观的平均每年800万出生人口来算,2100年我们也只有6.16亿人;如果平均750万,就是5.77亿;如果平均700万,就是5.39亿;如果平均650万,就是5亿;如果平均600万,就是4.62亿;如果是550万,就是4.2亿人;如果是500万,就是3.85亿;如果是450万,就是3.47亿。未来77年平均每年平均出生人口到800万的可能性极小,低于500万的可能性也极低,所以2100年我们的出生人口大概率会在3.85亿~5.77亿之间,4.2~5.39亿的可能性最大。
从日本85岁的预期寿命来看,我们78岁的预期寿命还有提高空间,所以2100年时,我们的人口应该会比出生人口高一些,即便如此,大概率也就5亿多,很难到6亿。
中国的三次“婴儿潮”
1949~1958年,10年共有2.06亿个小孩出生,平均每年出生2066万;
1962~1975年,14年共有3.58亿个小孩出生,平均每年2560万;
1981~1997年,17年时间共有3.7亿个小孩出生,平均每年2200万。————
相关回复:
编辑于 2023-08-18 09:29・IP 属地四川查看全文>>
桃竹村 - 22 个点赞 👍
首先,解释一下什么叫做“总和生育率”,指的是,妇女一生中生育子女的总数。由于婴儿夭折及疾病等原因,一般来讲在发达国家总和生育率至少要达到2.1,才能达到世代更替水平,不会让人口总数随着世代更替而下降。
如此一来,当生育率在1时徘徊,就意味着极低生育率。而这意味着什么呢?
首先,中国进入到极低生育率是很不寻常的事情。因为日本的生育率是1.4,比欧美各国更是低。可是人家已经是发达国家,而且是发展了几十年上百年,而中国发展不过了四十年之久,竟然造成了如此的“弯道超车”。这不得不说,这只能归咎于中国特殊的体制造成的结果。中国特殊的体制,不仅仅由于经济发展带来的生育成本,还包括一种隐性的体制成本,这个成本同样降低了人们的生育欲望。
首先,低生育率会具有自我强化的倾向,这种生育会出现一种惯性传递给子代,于是久而久之会习以为常,从而把这样的生育数量锁死在这个水平线上。
其次,低生育率导致的少子化和老龄化,无论如何都会给财政提供负担。
其三,会不会导致外来移民的涌入,这有待观察
其四、中国或许会在一定程度上提高生育保障,但是肯定不多。毕竟遇到疫情这么大的事情,对于民众的补助也是少之又少,用各种理由推脱。所以最终生育率不可能上升。
而人口的锐减,就会导致一系列问题,包括未来的经济发展不足(毕竟传统发展模式就是低人权的外向型经济,这对于低人口就会不够用)、城市出现了分化,会出现越来越多衰落的城市和所谓“公仆经济”,一些城市或许会成为一个没有未来的状态。除此之外,教育以及教育岗位从事者的下岗。
而提高生育率,一个人道的方法就是提高福利,提高生育保障。但是这条路,实现可能性不大。更有可能还是计划生育那一套,只不过是从原来的少生,现在变成了多生。
但是事实上,现在遇到的最大困难,或许不是未来二十年以后才出现的事情。而是现在的燃眉之急,就是失业率上升。
我们要知道,为什么很多时候遇到灰犀牛,挡无可挡?原因就在于,积重难返。很多时候是由不得你选择的,所以顾头不顾尾。
发布于 2023-08-17 11:54・IP 属地浙江查看全文>>
林先生 - 20 个点赞 👍
查看全文>>
Erika-Von - 18 个点赞 👍
查看全文>>
疯狂哞子 - 16 个点赞 👍
向广大人民群众致歉,我这个乐子人关注的事情都挺负能量,所以大多数都被和谐,不过没事,我已经学会了没数偷着乐。
哦对了,你们大概不知道,人工智能的最终形态是赛博人,虚空造人懂不懂?忘了马哲里意识反作用于物质啦?
消灭人类暴政,世界属于赛博!
发布于 2023-08-16 20:58・IP 属地北京查看全文>>
陆仁贾 - 13 个点赞 👍
国家统计局:有个情况向大家通报一下。自明年1月份开始,全国生育率将暂停发布,主要原因是:经济社会在不断发展变化,统计工作需要不断完善,生育率的调查统计也需要进一步健全完善。比如,随着我国居民受教育水平提高,未婚同居青年人数的增加,在生育率调查统计中,对于未婚先孕的界定也需要进一步研究。针对这些情况,国家统计局将深入研究,进一步完善生育率调查统计,更好反映生育情况。欢迎社会各界提出宝贵意见,共同努力推动统计工作不断完善,更好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下面我很高兴回答大家提出的问题。
编辑于 2023-08-16 08:27・IP 属地云南查看全文>>
liche - 11 个点赞 👍
我觉得这个话题很有意义。
现在很多国内的年轻女性不是一直借什么社会生育贡献要求增加她们的福利么,结果她们的生育贡献就这种程度?这数字不光比日本差远了(日本2022总和生育率1.26),我看追上韩国也就近几年的事情。
为了防止有人来杠,我给各位盘一盘她们现在已经享受的实质性福利:
1、根据《国务院关于安置老弱病残干部的暂行办法》和《国务院关于工人退休、退职的暂行办法》(国发【1978】104号)的规定,我国职工现行退休年龄是,男性60周岁,女干部55周岁,女工人50周岁。
在平均寿命比男性长的情况下,更早的法定退休年龄意味着她们将享受更长的职工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供养,这些成本变相由男性参保人承担。
2、《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
第五十九条 禁止安排女职工从事矿山井下、国家规定的第四级体力劳动强度的劳动和其他禁忌从事的劳动。
第六十条 不得安排女职工在经期从事高处、低温、冷水作业和国家规定的第三级体力劳动强度的劳动。
这意味着她们有更低的工伤、工亡概率。
3、《中华人民共和国兵役法》
第十五条 每年十二月三十一日以前年满十八周岁的男性公民,都应当按照兵役机关的安排在当年进行初次兵役登记。
第十六条 经过初次兵役登记的未服现役的公民,符合预备役条件的,县、自治县、不设区的市、市辖区人民政府兵役机关可以根据需要,对其进行预备役登记。
第二十条 年满十八周岁的男性公民,应当被征集服现役;当年未被征集的,在二十二周岁以前仍可以被征集服现役。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的征集年龄可以放宽至二十四周岁,研究生的征集年龄可以放宽至二十六周岁。
根据军队需要,可以按照前款规定征集女性公民服现役。
第四十四条 在国家发布动员令或者国务院、中央军事委员会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动员法》采取必要的国防动员措施后,各级人民政府、各级军事机关必须依法迅速实施动员,军人停止退出现役,休假、探亲的军人立即归队,预备役人员随时准备应召服现役,经过预备役登记的公民做好服预备役被征召的准备。
第四十五条 战时根据需要,国务院和中央军事委员会可以决定适当放宽征召男性公民服现役的年龄上限,可以决定延长公民服现役的期限。
可以清晰地看到,男性和女性在兵役上的义务是不同的。
4、政府财政举办的公立纯女子高级中学,比如北京市华夏女子中学、上海市第三女子中学、无锡市第一女子中学、昆明市女子中学、云南丽江华坪女子高中等。
而据我所知,至今还没有公立的纯男子高级中学。在中考分流的大背景下,这等于是借政府财政资源定向为女性分配升学名额。
至于一些隐形的政策照顾和身份福利,由于数量太多不再赘述。
权利与义务相统一应该是大家在初中政治学课本里就学过的。我个人的疑问在于,如果说以上的种种福利是对于女性生育的社会贡献做出的奖励,那么应该如何对待现在这些享受了福利却没有生育贡献的女性呢?她们是不是应该连本带利回吐这些福利的成本?
更重要的在于,我们这样的社会主义国家,按劳分配应该是一种普遍的共识。那么这种基于生育贡献的福利分配不应该实际的生育数量来吗,怎么学起西方那一套搞身份政治正确了?“苏联母亲勋章”荣誉及其福利待遇可是有明确的发放标准,不是随便一个女的就可以享受。
我有时会刷到一些嫁到中国的外籍女性视频,她们明明已经来华多年生育了子女,却因各种条件限制无法获取永居资格。在持亲属团聚签证的条件下,她们无法工作,甚至不能参加我国的居民医疗保险。比起那些不生育却获得各种资源倾斜的本国女性,她们难道不应该获得基本的福利保障吗?
编辑于 2023-08-16 12:34・IP 属地陕西查看全文>>
荀利国 - 10 个点赞 👍
有个美国动物学者曾经说过一段让人苦笑不得的暴论,他认为,猪牛羊是进化得最成功的动物,因为靠着给人类提供肉类,它们的种群现在是史上规模最大的。
我猜猪牛羊要是能说话,能把他活活骂死吧。
发布于 2023-08-16 17:21・IP 属地海南查看全文>>
虎山行 - 10 个点赞 👍
查看全文>>
spadek - 7 个点赞 👍
查看全文>>
Alex 路以3号 - 7 个点赞 👍
很多回答都是说教育、房子、医疗三座大山压得人喘不过气来,所以不婚不育、少生不生。同时工作不稳定,私企压榨严重。
房子、教育、医疗压得年轻人喘不过气来
某央企员工因为996,痛失二胎,被当做榜样宣传
总结就是生育率低是因为社会保障不足。
然而我无意间发现这个高赞回答,
这个回答下面的评论也证明了这一点,社会保障高了,不结婚生子也能过得自在。
考公考编为了有保障,才能不婚不育 一方面:有钱有房有保障的人,享受人生,不婚不育,少生不生。
另一方面:被房价、教育、医疗三座大山压得喘不过气来的人,想生不敢生。大家都不婚不育,少生不生。自然导致了"当前育龄女性生育力堪忧"
所以既然独生子女政策医师公体制内严格执行,
那么二胎政策也应该体制内严格执行效果才好。例如不婚不育辞退,只生一个没编制(合同工待遇),生二胎有编制,但不生三胎不升职加薪。
类似的,高福利高社会保障,有利于提升还是降低生育率?人口学者何亚福认为需要分两种情况来看:
第一种情况,老人福利高,会降低生育率。因为在社会养老保障健全的国家里,人们不需要养孩子防老,从而会降低生育意愿。并且,老人福利越高,在职人员的养老负担越重,也会相应削减育儿开支。
第二种情况,育儿福利高,则有利于提高生育率。因为现代社会的育儿成本过高,如果育儿福利高,则有利于减轻家庭的育儿负担,从而提高人们的生育意愿。事实上也确实如此,"独生子女好,政府来养老"不仅仅是口号,从80年代开始实行养老金政策,企事业单位员工都有养老金。如是乎下列观点很普遍:
独生子女思维惯性、习以为常、自我感觉良好,导致此图情景 独生子女自认为有养老金,养老无需担心 所以应该提高育儿福利,降低老人福利,老人代表着过去,孩子代表着未来,让人们回到养儿防老思路上去。
编辑于 2023-08-16 08:45・IP 属地江苏查看全文>>
菊石之海 - 6 个点赞 👍
建议有样学样,干脆统计局一劳永逸,宣布暂停公布一切公众数据的统计结果。
时代发展太快,以前的统计方法已经不适用于日新月异的新时代了,正在加快脚步研究制定符合新时代的统计方法,请公民稍安勿躁,新的统计数据预计5到10年内发布。
发布于 2023-08-17 07:14・IP 属地湖南查看全文>>
清平悦 - 5 个点赞 👍
看来不采取果决断然的措施是不行了。
各大部委、社会团体、事业单位必须行动起来,严格禁止总和生育率低于1.09,全力保证明年出生人口反弹不低于20%,坚决遏制出生人口不断下降的不利趋势。
当然了,我们也要看到,我国仍是世界人口曾经第一,现在接近第一的超级人口大国。我们人口传统底蕴非常强劲,短期出生人口波动丝毫不足以撼动我国继续称雄世界人口市场。
老杜认为,我们天然般的存在诸多无可取代的优势,比如年轻人投身体制内热情世界第一,灵活就业人口世界第一,银发红利世界第一,低龄老人劳动力爆炸世界第一。
如此多的优势,我们的宣传部门应该也需要站出来,向世界发出呼吁和宣言,让世界了解我们的优势所在。不应总是被外国舆论牵着鼻子,总是纠结一些并不重要、短暂波动的数据,比如总和生育率、青年人口失业率、出生人口、老龄化、失业率这些,都可以在适当时候暂时停止公布。
当然了,对我们面临的短期困难,也必须给予足够的重视。毕竟我们从来没有面对过这样短暂而剧烈的波动,这是天灾不是人祸,是外部势力的蓄意滋扰,我们必须团结起来,共御外敌。
老杜呼吁,一定要在党的领导下,在全体人民共同努力下,齐心协力、同心共筑、一心全力、心想事成。
众所周知,我们面对困难最有利的武器,就是团结和发文。只要团结一心的发文,发的足够多、足够长,联合发、单独发、天天发,月月发,没有什么困难不能跨越。
我们战胜了一个又一个困难,出生人口不是第一个,也不会是最后一个。我们不是第一次赢,也不会是最后一次赢,我们要从赢走向赢,坚持赢、继续赢、永远赢。
发布于 2023-08-16 14:16・IP 属地北京查看全文>>
杜莱 - 5 个点赞 👍
以前老批评我们国家总量高人均低,比如人均住房、人均水、人均公路等等,未来这些总量不大会变,但人均肯定可以不断提高。
之前50、60后一年2000万,5年1个亿,未来减少的时候也来个5年1亿,先破10万再破5亿,叫板没底指日可待了。
发布于 2023-08-16 19:33・IP 属地广东查看全文>>
babyquant - 4 个点赞 👍
查看全文>>
云淡风轻 - 4 个点赞 👍
建议暂停公布这一数据,主要原因是:
经济社会在不断发展变化,统计工作需要不断完善,生育率调查统计也需要进一步健全优化。比如,近年来,我国城镇青年人中,在校学生规模不断扩大。2022年,我国16-24岁城镇青年有9600多万人,其中在校学生达到6500多万人。在校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对于生育率来说,社会各方面有不同的看法,需要进一步研究。再比如,随着我国居民受教育水平提高,青年人在校学习时间增加,在生育率调查统计中,对于出生人范围的界定也需要进一步研究。
发布于 2023-08-16 01:27・IP 属地四川查看全文>>
wondermonster - 3 个点赞 👍
查看全文>>
全境封锁 - 3 个点赞 👍
谢邀,如何看待?我觉得以中国人口基数来说,跌到1.09不算什么?就是跌到0.5,也不算啥,似乎才完成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吧?
热知识,计划生育一直是我国基本国策,所以我觉得2022能近似完成这个目标,应该是可喜可贺吧。
现代社会来说,随工业化,城市化率越高,生育率下降是非常正常的,说明人民都已经深入现代化,文明化,更多关注自己的生活。这也是好事,总不能是因为高负债,低收入吧(bushi)。
发布于 2023-08-16 14:32・IP 属地广东查看全文>>
童桦 - 3 个点赞 👍
查看全文>>
奸奇大魔里德逊 - 3 个点赞 👍
如何看待?
我预测可能过不了多久,就会放出消息:
自x年x月份开始,全国人口调查生育率将暂停发布,主要原因是:经济社会在不断发展变化,统计工作需要不断完善,人口生育调查统计也需要进一步健全优化。适合生育年龄段的青年人,主要任务是学习和工作,生育率是否应纳入调查统计,社会各方面有不同的看法,需要进一步研究。
编辑于 2023-08-17 12:18・IP 属地湖北查看全文>>
不敢凋谢夕 - 2 个点赞 👍
查看全文>>
高达tw44 - 2 个点赞 👍
农业和制造业的对比,特别是对人的影响
在农业,农民有极高的主导性,就是说,这片地,我就是上帝,我就是老大,我几乎想种什么,怎么种,自己掌控力极强,而且相对而言,容错率非常高,今天忘了除草,明天再干好像也没什么影响,晚一天播种的影响是非常有限的。而这片地的出产,农民很了解,成就也全是农民的,农民也能充分感受到。虽然有个别时段忙些(比如麦收),但是整体劳动强度,并不是想象中的大(主要是可调节的太强,中午不愿干,可以早上傍晚干),而且农业有个非常大特点,就是人的努力和成果并不是线性对应,分配机制对普通大众比较友好,真是岁月静好,不是你努力200%,地里产出变成200%,你努力300%,地里产出变成300%。而是你努力200%,地里产出能多20%就不错,你努力300%,地里产出能多30%那就烧高香了。也给了人充分的躺平理由。对人精力和年龄的要求也没那么夸张,人老了的影响没那么大,可以一直干一直干到进棺材。养孩子是非常赚的,多一个孩子,多一份劳动力,小孩很小(四五岁)就可以去地里帮忙,农业社会讲究纲常伦理,农民可以打骂孩子都不受影响,孩子吃不了多少但是能带来更丰厚的回报,农业的知识量没那么夸张。多子多福是天然的,农业天然鼓励生育。
但是这些优点在工商业社会完全不存在,甚至完全反着来,在工厂,伺候机器不容易,人就是一个小螺丝钉,责任无限大(机器一停天崩地裂,每科都要绷紧精神),权力无限小(东西都是机器造的,跟你个小工人有什么关系?),所得也只是可怜的固定工资,压力极大,容错率极低,调节的可能性非常小(任何请假和休假都能算出钱来,这个和农业完全不同),努力和成果甚至是指数关系,努力200%所得可能是400%,努力300%所得可能是900%(因为工商业社会的利益分配有点赢者通吃,往往只有第一有价值,其他都是陪玩),这种变态分配机制也是压力巨大的来源,绝对没有岁月静好,只有赢了会所nenmo,输了下海干活。而且这种变态精神压力和体力压力下,人的年龄影响非常大,35岁现象不是个例。天生对人是极大考验,让人天天压力非常大,没有安全感,没有自我,极度焦虑,未来黯淡,痛苦链漫长且永恒。养孩子是非常亏的,工业社会的知识量在爆炸,孩子上学可能要到30岁都学不出什么来,甚至一直要啃老,而且工商业社会讲究一个人权,你要把孩子当大爷供着,养一个赔一个,养两个赔四个,养三个这辈子也不用干别的了。
发布于 2023-08-15 23:55・IP 属地北京查看全文>>
涅槃 - 2 个点赞 👍
太正常了
这么说吧
这几年大学生就业居然特么的都成为社会热点问题,能跟洪灾火灾搁一块了
年轻人找工作多难可见一斑
养活自己都困难还养娃养房养车呢?
编辑于 2023-08-16 02:49・IP 属地江苏查看全文>>
人间烟火鸽子精 - 2 个点赞 👍
“宅基地全民普及”是解决人口危机、经济内需的唯一钥匙!
2023年,中国人口迎来了61年来的首次负增长,就像等待一只靴子终于落地了,并未引起大的反响,近年来,人口出生率断崖式下跌,结婚人数骤减等新闻早已让我们麻木了。
人口的衰落,必然会带来社会经济的衰落,古今中外的历史中没有例外。人生产人的能力,本质就是人创造力的最大体现。当人们不愿意生育下一代,无论什么原因,其本质都是缺乏创造力了。于是人口老龄化,经济衰退,乃至整个社会暮气沉沉。
很多人说美国3亿人,如何发达,印度14亿人却贫穷落后,得出的结论人口少一点好。殊不知,美国成就世界霸权过程,人口从3000万增长到3亿,正因为有3亿之众,美国才能在西方内部竞争者胜出,才能稳稳的驾驭欧洲及西方世界,进而霸权世界。表面上看是只有3亿人,背后是十亿级的西方人口为基础的。而中国如果只剩下3亿人口,也就真的只有这么多人了。在西方数十亿人口之下,将永无出头之日,今天美国打贸易战、科技战我们还能抗争,如果只有3亿人将毫无反抗之力。欧洲的三强的英德法,也是欧洲人口最多的三个国家,人口是强大的基础,也许你会说欧洲诸多小国也很富裕,这是因为在欧洲内部环境下,而中国如果不强了,是根本没有富的机会。同样印度如果只有3亿人,哪有今天的世界地位,以及巨大劳动力和市场带来的红利,3亿人口的印度只能和巴基斯坦,东南亚等小国一样,没有存在感,哪还敢有大国梦。
还有很多人认为,今天的人工智能发展,已经可以大量代替劳动力,正好不需要很多人。这和几百年前,蒸汽机发明,机器可以代替大量劳动力,不需要人的想法一样。今天蒸汽机早已经淘汰,今天的人工智能技术,不出几十年,也将淘汰更新,机器你会造,别人迟早也会造,要保持优势,只有不断的引领进步。而这更新进步的背后的力量是人。无论任何时代,人始终是最最核心竞争力,而人口规模是基础的基础。
中国目前虽然还有14亿人口,但是人口负增长的一旦开始,何时能刹住呢?人口跌到一定程度就会触底反弹吗?这是一厢情愿的。从14亿到7亿到3亿到1亿都有可能,和中国面积差不多的大国,不到1亿人口的不少。 随着人口数量下跌,中国社会的生存环境并不会更好,不同于古代封闭的环境,人少地就多了,今天是全球化竞争,人口老龄化,劳动力和人才减少,市场规模变小,产业链外移,国际竞争力下降,假如中国人口到7亿到3亿,我们日子不会变好,财富不会增加,反而经济衰退,收入减少,越多的人不生育,不生育的文化越大行其道,趋势形成,越难以扭转。要解决出生率问题,是越早越好,已刻不容缓,已关系到中华民族的存亡了。有预测说到本世纪末中国人口将只有4.9亿,希望这不会成为现实。
除了人口问题,经济问题今天也面临严重挑战,众所周知的原因,未来较长一段时间内,我们的外部环境可能会持续恶化,经济将面临巨大挑战,扩大内需是当务之急,但是人口在下降,消费力不足,房子卖不动,家电、汽车下乡也下不动了,乡村振兴在推进,但大多数乡村是在持续衰落中的,加上疫情的影响,几乎每个人都能感觉到经济的寒意。
如何解决人口和经济内需问题,特别是人口问题,这是关乎国运的大事,人是一切的根本,人口出生率不能止跌或实现增长,刺激内需,发展新基建,建设产业新城都是刷经济数据而已,没有足够的人口在底层支撑,一切都是泡沫,因为生产的是人,消费的也是人,这是简单且朴素的道理,但学了经济学复杂高深的道理,却往往忽略最基本常识。
经济是以人的欲望为推动力,过去大家有奋斗的强烈愿望,有改善生活的强烈愿望,要用上冰箱彩电,要住上楼房,要开上汽车,中国经济因此飞速发展几十年。但今天年轻人不意愿生育,消费欲望低迷,没有奋斗的动力,只有躺平的欲望,低欲望社会正在慢慢形成,经济也就必然走向衰落。
人口,经济困境的根源是人,是人没有了改善生活的欲望,没有了奋斗的动力。于是解决的出路只有一条,那就是响应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燃起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这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之所在!
今天的中国人不是没有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而是被重重的压抑了,造成这个压抑的这就是房地产,近几十年,国人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物质条件极大丰富,衣食住行,唯有住居条件是变差了,房价昂贵是其次,最主要是居住体验太差,密集高楼的一间间鸽子笼或者说蜂巢,成为越来越多中国人的家,狭小局促,不接地气。这样的住宅是反人性的。
中国人的传统住房,都是一个独立的房子,有一个大大的院子,北方是四合院,南方有天井,有钱人是深宅大院,穷人也有篱笆墙,孩子们在这样的环境成长,有一块脚踏实地的“领土”,有一片四角的天空,在院子里搜罗小虫子,在院子里嬉戏玩耍, 春天能听蛙叫,夏天能看繁星。长大后,房前屋后都满是儿时的记忆,这样的人是有根的。
但是今天越来越多的中国家庭,住在一间间高楼的格子笼里,奋斗的年轻人住还可以,7.80岁的老人住在这样高楼上,显得的孤独和残忍,孩子住在高楼里,活动空间狭小,与自然隔离,不接地气、压抑局促。中国人想住的更好的强烈的愿望被压抑了,渐渐的大家也觉得理所当然,中国人口太多,城市土地有限,只能住这样。但其实并不是,我们是有这个条件的,没有条件也是可以创造条件的,响应中国人对住的更好的强烈欲望,是今天解决人口和经济问题的钥匙,唯一的钥匙。
而且是有时间窗口的,如果再等20年,中国的社会真成了低欲望社会,对房子的渴望也消失,住哪无所谓,只要能放一张床,能躺下刷手机即可时候,经济也就无药可救了。经济发展本来就是为人服务了,人都没有欲望了,无异于釜底抽薪。
响应中国人对住的更好的真实、强烈、有效的需求,是解决人口和经济问题的钥匙,且时不我待,机不可失。那如何才能实现呢?我的思路大致如下:
“宅基地”全民普及,以家庭为单位,达到一定人口数量的家庭,法律赋予享受宅基地的权利,如5口之家,或者有2个未成年子女的4口之家。 法律赋予了权利,不代表就有了一块实际的宅基地,接下来就是释放出宅基地,从乡村到城市逐步有序的进行,初期宅基地只能满足三孩及以上家庭,后逐渐覆盖所有二孩家庭。
在乡村可直接划一块宅基地给满足条件的家庭建房即可,县城可以这样模式:在县城周边20公里范围内,选择合适地点,建设居住区,每个居住区,几百户到几千户,有配套的幼儿园和小学,开车到县城10-20分钟即可。
而大城市模式可以这样:在城市50-100公里范围内,新建住宅区,每个住宅区可5万套住宅房屋,容纳人口20万左右,大约县城规模,规划布局美观合理,学校、医院等配套措施一应俱全,在居住区的中心,有轻轨或高铁车站,直达大城市的中心,实现半个小时之内的通勤。
居住区的房子,都是独立带院子的房子,只有享受宅基地的家庭可以购买,且每个家庭成员的名下只能有一套房子,价格便宜,宅基地是自己的享受的权利,房价就是房屋造价。当我们要换城市,原宅基地要先交还国家。
乘着80后及之前的人对房子的执着还在,这样的政策一旦施行,将引起一波全民换房潮,对经济带动是难以想象的,除了带动建筑业,装修行业,家电行业,还带动各行各业的发展,有了自家的屋顶,怎么也的装太阳能发电,可带动光伏产业,有车库,充电桩,一个家庭得有2-3台电动汽车吧,而且未来随着科技的发展,各类新的设备会出现,都需要有空间的支持,目前城市拥挤的居住环境,鸽子笼般的居住空间,已经制约了消费需求,如停车位的稀缺,就严重制约了电动汽车的增长,过20年,汽车极可能会像手机一样,人手一部,但是停车位无法支持。全民换房,这将是持续30年的巨大内需,可带动经济实现内循环。对于政府可增加财政收入,虽然没有了卖土地的钱,但税收的钱大大增加。另外就是房产税可以名正言顺的收了,未来的房子,将分为宅基地的家庭住宅房和商品房,住宅房免税,而所有商品房均需交税。
同时可引导一个家庭至少生两个孩子,生一个孩子的家庭只能住城市里的商品房鸽子笼,价格高,生活环境差,教育条件差,还要交房产税。而生两个孩子,就可以住上独门独院的别墅,价格便宜,环境舒适,生活便捷,交通便利,爷爷奶奶一大家子在一起可以其乐融融,这是城市的鸽子笼所不能比拟的,这吸引力是无法抗拒的。
影响人口出生率的最重要的因素不是钱,韩国、日本等低出生率亚洲国家,能想到的激励方法都用了,但无效,说明病因找错了。生育率低的根本原因,是大量人口集中在城市有限空间,房子不断往高空中发展,城市人口的密度过大,人自然排斥人,排斥生育,这是大自然的调节规律。
不从底层去动房地产逻辑,要提高生育率,是做不到的,日本和韩国未必不知道这个道理,虽然极低的生育率,甚至引起亡国灭种的担忧。但是他们是动不了房地产,因为资本是不允许的。而中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只要是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我觉得是有可能的。
“全民换房”可大大减轻年轻人的生活压力,提高生活品质,城市里的商品住房将不再是刚需了,年轻人刚结婚可以租房子,当生了二个孩子后,可以用便宜的价格够买正真属于家庭的房子。 房子将不再是背在年轻人身上枷锁了,不再是要掏空几代人积蓄,不再是获得丈母娘同意的必备条件了。这将大大提高年轻人的创造力和生育意愿。
看到这里,可能很多人会有担忧,这么搞,楼市会顷刻崩盘,经济是承受不起的。我觉得对楼市会有一定影响,但不会很大,理由如下:
1.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初期是覆盖三孩以上家庭,数量是很少的,最终全面覆盖二孩家庭。估计的10-20年的时间。
2.房价高企的地方,一线大城市,如北京、上海,因为城市体量,以及布局问题,未必有实施的条件。可以将一线大城市排除在外,大城市的房价将不受影响。
3.初期实施,除了满足人口条件,也会有户籍地的限制,对于外来人口多的一些城市,影响也是有限的。
4.而对于一些中小城市,房价本身不太贵,且房价的跌落已经在心里预期之内了。
以上,您也许赞同我的想法,觉得好是好,但并不现实,中国人多地少,人人都要住别墅,那要占用多少耕地。这种担忧是对的,但其实中国土地是完全足够的,就算不够,也能创造条件,这个问题,需要另开一个帖子讨论。
总之解决人口、经济困境,“全民换房”是当下唯一的钥匙,中国是社会主义土地公有制国家,全民享有宅基地,应该实行,也能实行,让中国人从城市的鸽子笼搬下来,住进独门独院的住宅,提高幸福感,促进生育率,并带动全民换房的巨大内需,一块小小的宅基地,代价极小,收益极大,利国利民!
补充篇:(鸽子笼式的住宅对人心理的影响探讨)
高楼蜂巢式的住房,除了扼杀了生育率,抑制消费,对人的心理造成的影响也是严重的。因这个问题比较主观,可能有争议,故没放在正文里面。但是主观的感受,有时更能穿透复杂,直达本质。
院子的缺失对人的影响,院子普遍存在反应了人的精神需求,家是一个次第的过程,卧室是完全私密的空间,客厅是半私密的,院子是半开放的,外面是完全开放的。从私密-半私密-半开放-完全开放,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人的精神是放松,而现在人住的高楼,从室外进了家门,从开放立刻转为封闭,而出门同样是状态突变,从封闭到开放,没有过渡,我们的精神在进门、出门之间总是不断的抗拒的。
人口居住过于密集,人的心是戒备的,我们都有这样的体验,在大城市隔壁或对门住了多年,也互不认识,就是因为人口密集,所见处都是人,人自然就对人有排斥,有戒备,可能面带微笑,可能也会见面寒暄,但是心里是一直戒备的,是难以深入交流的,就像心的某一个开关是关闭的,对于结婚,对于生育也一样排斥的。而当人口密度小,人周围更多气息来自天地自然,我们心是敞开的,对人也是接纳的,是安宁的。
大城市的高密度,对人一种强刺激,在大城市呆过的人,再回到小地方,会有落寞的不适应,但是这样的强刺激,是消耗人的精神的,始终在这样的刺激下,就像产生耐药性一样,人最终将走向低欲望社会,失去向上的动力。
我们看80年代、90年代的电影、电视剧。人的眼睛里都闪着光芒,今天却再难以寻找了,因为今天时刻处在一个到处都是人的强刺激的环境中,人的精神时刻都是消耗,哪还有光芒。最近例子就是香港,居住最拥挤的城市,也是一片文化沙漠,而曾经香港电影辉煌,明星灿烂,当几百万人拥挤狭小的居住空间里,慢慢的也剩下躁动不安,哪还有精神沉淀。
孩子们生长在独立的带院子的房子里,有一块脚踏实地的“领土”,有一片能放松的四角的天空,在院子里搜罗小虫子,在院子里嬉戏玩耍, 春天能听蛙叫,夏天能看繁星,能和天地独白,能和四季对话,有这样的童年是幸运的,长大以后,孩子们眼里才有光芒,心中才有星辰大海。
经常有人感慨,为何过去的孩子打也打的,骂也骂的,而现在却不敢打骂了,动不动就出现心理问题。专家学者也有各种解释。直到我在抖音上刷到一个怀旧视频,我才恍然大悟,一个小男孩赤脚在飞奔,还在扭头回看,后面是拿在棍子追的母亲,引起了一众70、80后的童年记忆。我突然脑子里冒出一个词:逃出升天。跑出屋子,外面是广阔的天地自然,什么情绪在这天地间很快能化解,要是再碰到几个小伙伴,那更是很快治愈了。而现在的孩子能往哪里跑?只能从客厅跑到餐厅,情绪难以消解,心理自然易出问题。
娘炮文化,是当下社会一个独特现象,这也和住高楼不接地气有关,人和动物一样都有领土意识,当我们脚踏在广博的大地之上,是能激发男人的征服和保护欲望。 而同样土地的厚重能让女人们温婉安宁,而如今我们都住在半空中高楼的一个个狭小格子间中,不接地气, 让男人生长没有方向,女人也没有了根基。 “接地气”这个词的出现,并被广泛的使用,本身就说明一种感受的存在。我们今天是普遍不接地气,而“地气”代表的就是生生不息的力量。
总之从人的精神需求上说,我们必须从高楼上搬下来,回归到传统的带院子的住宅。如果整个社会,都住在一座座高楼的格子间里,拥挤的像蜂巢一般,人将不断在消耗,国家和民族也将逐渐失去创造力。
发布于 2023-08-16 05:58・IP 属地安徽查看全文>>
书生奇才 - 2 个点赞 👍
查看全文>>
谁记得住呢 - 2 个点赞 👍
查看全文>>
FateCCCLink - 2 个点赞 👍
要是完全落实独生子女政策的话,总和生育率就应该是1才对
除去因健康原因不能生育和社会原因未能婚育的人,总和生育率应该在0.8-0.9才是政策目标
当初就是奔着这个效果努力的,现在目标即将达成怎么还不高兴了???
真难伺候
发布于 2023-08-16 10:39・IP 属地新西兰查看全文>>
乌里雅苏台将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