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神第一部》中,姬昌的大儿子伯邑考为什么不姓姬?

- 382 个点赞 👍
伯邑考当然姓姬了,但他这个称呼是对的。相反,姬发和他的爹姬昌的叫法才不对。
上古时代,姓和氏是两个东西。姓别婚姻,氏分贵贱。说通俗点,就是姓是用来区分你是哪个族群的(或者是哪个母系的),同族的人同姓也是同一个母系,所以同姓的人是不能结婚的,这叫别婚姻。而氏,是用来区别职业、身份、籍贯的,这叫分贵贱。
所以那时候的规矩是,男子称氏,女子称姓。注意,是女子称姓,男子是不能称的。所以姬发是不能说他姓姬、叫姬发的。同样的,姬昌也不能叫姬昌,姜子牙也不能叫姜子牙(姜是姓)。
那男子要怎么称呼呢?上面说了,氏是男子用来区分职业,身份,籍贯的。比如姬昌,他的身份是西伯侯(侯是爵位,伯不是爵位而是“长”的意思,西伯侯就是西方诸侯里的老大),那他正式的称呼就应该叫“西伯昌”,或者以国为氏(这时周还是诸侯国,还没成为周朝),理论上叫周昌也可以。但按当时的风俗,以官职身份为氏的优先级要高于以国为氏,所以叫周昌不多见,除非是他爹还在的时候可以这么叫,他继承了西伯侯的爵位就不适合叫了。
西伯称王建制后,按周制,天子无氏,诸侯以国为氏。所以这时姬昌就应该叫天子昌,他死后会叫文王,或者叫文王昌也可以。而姬发应该叫啥呢?他爹没称王时,他可以以国为氏,叫周发。也可以按家里的排行,叫仲发或者周仲发(伯仲叔季伯为大,仲为二,季为最小,其他的不管有几个都是叔)。他爹称王后,他们老周家的男人就没有氏了,想要有氏,就只能被分封为诸候。所以这时就可以叫他王子发,或者太子发。他爹死了他继位了,他就应该叫天子发。等他死了,就叫武王或者武王发。
同样的,姜子牙也不能称姓,他的祖先被封为吕地,他是旁系,后来没落了,没有职业,所以用祖先的封地“吕”为氏。他的名字有两个,尚和望,所以可以叫他吕尚或者吕望。又因为他的字是“子牙”,所以也可以叫他吕子牙。仕周后他被封为“太师”,那就以职业为氏,所以这时就叫师尚。又因为武王很尊敬他,视其如父,所以尊称为“师尚父”。
后来武王伐纣灭商之后,分封天下。姜子牙被封到齐国,理论上他应该以国为氏,改名叫“齐尚”或者“齐望”的,实际上没有这么叫。原因是他还在镐京的周室当官,辅佐周成王,所以这时还是应以他的官职为氏(因为这个最大),仍叫师尚父。直到他去世后,谥号太公,所以这时他的称呼又变成了齐太公,或者叫太公望。总之,在他活着,以及死后的几百年内,是没有人会叫他姜子牙的。
再比如姜子牙的师弟申公豹。顾名思义,他出身于“申”或者“申国”这个地方,所以以地名或国名为氏。又因为他的名字叫豹,所以他这时准确的称呼是“申豹”。而当他仕商之后,地位高了,就可以尊称他为“申公豹”,当然这也不排除他被纣王封了公爵,所以称呼为申公,豹是后缀,就跟周公旦一样。不过申公豹是个虚构人物,到底他的名字是怎么回事只有天知道,我们只是按上古时的人名称呼习惯来分析,不必太纠结。
上面说的这些都是贵族,那么平民呢?平民主要是以住址为氏,以国为氏或以地名为氏他们还不够资格(这里的地名指的是封地),那是贵族或贵族后裔才能这么干。所以一般来说,你住东门,你就叫东门X,你家住西门,就叫西门X;你家住柳树底下,就叫柳下X,等等;或者以一些常见的手工职业来称氏,打铁的叫铁X,烧陶的叫陶X,杀猪杀狗的当然不能叫宰X了——那是人家太宰才能用的氏——要叫屠X。像这些都很通常的平民用的氏。这里需要注意的是,除了奴隶之外,贵族和平民不管贵贱都是有氏的,不存在什么身份低的没氏这种情况,否则“氏别贵贱”的意义何在?当然奴隶就不用了,按当时的观念,奴隶连人都不算,只能算是个物件,也就不用分贵贱别婚姻了,所以有一个名就行了。
说了这么多,不难发现一个人的氏,其实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会随着一个人的地位、职业、国籍(或者封地)、居住地的改变而变化,甚至还会因为死亡而发生改变。一个叫东门X的穷光蛋,有一天可能撞狗屎运发达了,比如成了武士,职位是弓箭手,那他可能就改叫射X;如果是战车驾驶员,那他可以改叫御X。如果以后他做了高官(尽管可能性几乎为零),比如管理全国制造建筑的,那他的氏就成了司空;管理刑狱的氏就会变成司徒;管理军队的氏就会变成司马。当然反过来也一样,一个叫司空司徒司马的,有一天落难了,保不成氏也会变成东门西门。
所以通过这些“氏”,你就可以发现,同样是以住址为氏,叫南宫的,(最初的时候)肯定比叫西门的要高贵,叫西门的又比叫柳下的高贵,因为住的地方不一样,叫南宫的住宫殿里,叫西门的住城门口,而叫柳下的,只能住城外野地里了;而同样以职业为氏,叫师的,肯定比叫司空的高贵,因为“师”是三公;叫司空的肯定也比叫射、御的高贵,因为人家是九卿,你只是最低级的士;叫射、御的也肯定比叫陶、铁的人高贵,因为人家是士而你是平民。所以这就叫”氏分贵贱”。
回到伯邑考这个称呼来,他当然姓姬,但他是男子,所以他不能称姓。你敢当面叫他姬伯邑考,姬伯邑考能掏出J8抽死你。那为什么要说伯邑考这个称呼又是正确的?因为他是姬发的哥哥,在家里排行老大,所以他的名字中带一个“伯”。而他的本名叫邑考,所以就可以称呼他排行+名,叫他伯邑考。当然也可以更正式一点,加上氏,叫他周邑考,或者周伯邑考。
你可能会说不对呀,上古的人都是单名,而且他的弟弟们也全都是单名,为什么他是双名呢?没错,这就是有争议的地方。上面那个只是其中一种说法,另一种说法是,他只有单名一个邑字,加上排行就是伯邑,或者正式一点叫周邑、周伯邑都可以。考是他死了以后,武王登基,怀念自己这个做出重大牺牲的大哥,所以尊称他为“考”。就比如叫去世的父亲为考,但当时还没有把父亲和考这种称法固定下来,只是一种对死去的先人的尊称。只是后来因为把去世的父亲称为考称多了,所以才将父和考等同。
还记得我前面说的,一个人的氏“甚至会因为死亡而发生改变”吗?伯邑考就是这种特殊情况。周王室大分封是在武王伐纣灭商之后,按我前面说的,西伯昌称王建立周朝之后,依周制只有分封,他们老周家的男子才会有氏,不然就会叫奇奇怪怪的比如“王子X”,或者“王孙X”(太子X只能有一个,而且继位后会变成天子X)。但是老大这个人,却是死在了周朝建立前,没赶上大分封,也没有儿子(当然如果他没死,也没武王什么事了,他继承王位之后必然会改叫天子邑)。于是很悲催的,他本来有氏的,现在也就没了氏,后人就只好称呼他为伯邑考。所以这就是封神里面,这个最令人头秃、并感到不解的,非常稀奇古怪的名字的由来。也算是关于封神的、大概率会被问到的几个问题之一了。
有意思的是,武王的妻子叫邑姜。姜很好理解,她是姜姓的女儿。那么这个邑字从哪儿来的?当时女人的称呼跟男的差不多,要么按排行+姓,要么丈夫去世了用丈夫的谥号+姓,要么用地名国名+姓,邑这个名来得就很古怪。所以就有人猜测她本来是伯邑考的妻子,邑姜的邑来自于伯邑考的名,在丈夫去世后,因为周室还需要与姜姓联姻,所以就改嫁给了武王,也因此保留了邑姜这个称呼。当然这只是一种推测,正不正确咱们就不用纠结了,这里只是顺嘴一说。
纵观封神原著,作者许仲琳是明朝人,当时对上古的这些姓氏称呼,这些东西的考证远不如现在严谨、丰富,所以在他的小说里,出现了一堆姓名称呼上的低级错误。比如在纣王活着时直接叫他纣王(也有研究认为纣是“受”的转音,认为是生前称呼),管武王叫姬发,管太公叫姜子牙等等,诸如此类。
然而因为《封神演义》成书后影响太,读者受众大多又都是市井升斗小民,所以几百年来在说书人、影视剧的影响下,大家也都接受了这些称呼。到了现在,你换一个正确的反而大家都不知道是谁了。
至于封神的第一部,看得出来导演也想把这个纠正过来,比如把纣王改成了殷受,但其实也力不从心。比如姜子牙他就不敢改,姬发他也不敢改,你要把姜子牙改成吕尚或吕望,或者把姬发改成了周发或周仲发,估计绝大部分观众,尤其是小朋友们就一脸懵逼不知道是谁了。
不过导演在这个过程中,也犯了和许仲琳同样的错误。就比如帝乙,他活着的时候根本就不能叫帝乙。商朝虽然没有谥号但有庙号和祭名,帝乙是他死了以后祭祀用的名字。因为商朝君主活着的时候只能称王,死了以后才能称帝,然后加上天干构成了祭名。像纣王,这个是他的谥号,是周人在灭商以后给他上的。而他的祭名叫帝辛,这个,才是他的嫡亲后代给他上的。
编辑于 2023-08-04 02:23・IP 属地湖南查看全文>>
路朝西 - 8 个点赞 👍
是的,姬考。
倒过来念就是我们餐桌上最受欢迎的食物之一。
扯远了。
对于古代的姓名,作为相距数千年的我们确实会感到一些“代沟”。
实际上,伯邑考这个名字只是他的称号,他的真名就叫姬考,那伯邑考这个名字又是怎么来的呢?
“伯”这个字在古代就有大、第一和长者的含义,先秦两周时期一般是称呼兄弟排行中的老大。
姬考作为姬昌的长子,“伯”代表他在家族中的排行,所以伯邑考,就相当于“长子邑考”的意思。
至于“邑”,古字形上部是"囗"(wéi),表示城市;下部为跪着的人形。有土地有人,意思是都邑、城市。
上古时,国都也称作邑。作为长子的伯邑考,意味着是西岐这个地方的继承人,未来的新主人,从古代父死嫡长子继承的角度也就说得通了!
所以伯邑考如果自我介绍说:“你好,我是伯邑考。”
那他实际上是这个意思:“你好,我是西伯侯最尊贵的长子,西岐未来的继承人,姬考。”
是不是很拽呢?
有点像尔康对自己的一连串自我介绍。
在下福尔康,
是大学士福伦的长子
当今圣上的御前侍卫
这一下子,自己的家境、地位,对方一目了然。
相当拽呢!(狗头)
当然最拽的还是龙妈丹妮莉丝。
编辑于 2023-08-04 07:48・IP 属地北京查看全文>>
张思勤 - 7 个点赞 👍
电影为了照顾观众,所有人都用了我们现在比较通用的称呼方法,所以伯邑考被叫做伯邑考,因为历史上一直就这么喊他的。
但是历史上没人喊姬昌,姬发,这都是现代人的习惯称呼。
商周时代,姓只用来标血缘,不用来称呼人。
连名带姓的喊人是极不尊重的,哪怕现在,你和稍微尊敬一点或者亲热一点的人打招呼,也不会连名带姓的称呼。
所以商周时代,大多是呼名,名前面可以冠“氏”,或者家里排行。
如果你是王族,或者方伯这种领主家的,那么没有氏,前面会挂你的封地名。比如蔡叔度,他姓姬,但因为封在蔡这个地方,以蔡呼之,他既不是老大也不是老二也不是最小,所以统一称叔,他名度,于是他就叫蔡叔度。
那么一些王的子女,还没有封地,怎么喊呢,一般就叫公子XX,王的孙子就叫公孙XX。
伯邑考这个名字,现在争论很多,但是大体上认为伯就是他在家里的排行,老大,称伯。后面两个字是他的名,还是名+先逝者尊称,这个有争论,但总之,这个伯邑考是他的名,而不包含他的姓,姓是不被放进称呼里的。
同理,姬昌在那个时代就不能叫姬昌,没有人这么喊。他是西伯侯,一般叫做伯昌,周朝则称呼他的谥号文王。同理姬发也不能叫他姬发,他称王前的称呼不可考,但大概率是仲发之类。
所以同理,周公旦不会被叫做鸡蛋。
电影里为了方便大家理解各个人物的关系吗,使用了我们现在比较习惯的称呼方式,姬昌姬发,一定就是一家子。殷寿殷郊,一听也是两父子。但同时,也就是显得伯邑考很奇怪了。
发布于 2023-08-04 09:18・IP 属地浙江查看全文>>
列谿 - 3 个点赞 👍
伯邑考是姬昌的儿子,肯定是姓姬呀,只是不管是这部电影,还是之前的影视作品,甚至于更早的文学演义中,作者都带着我们以上帝视角去看商周风云,而历史上伯邑考真正叫什么本身就是个迷云,为了方便后人称呼,就拿最传统的一个称号伯邑考来代替他真正的名字了。
伯邑考真正的名字可能有三种情况:(参考姬昌给其他儿子比如我们都知晓的姬发姬旦起名的习惯,这位长子应该也是姬姓加一个字,所以排除三个字的组合。)
可能一:姬伯。因为在古代,邑可能是伯邑考的封地或官职,考是姬发对死去大哥的敬称。
质疑点:伯正常情况下也非名,因为伯叔等代表的可能是孩子在家中的排名。
可能二:姬邑。理由同上。此时质疑点在于邑可能是伯邑考的封地或官职。
可能三:姬考。理由同上。此时质疑点在于考是姬发对死去大哥的敬称。
说完这些还想说点其他的,因为我个人对这三种可能都不敢苟同。以下是个人看法:
去除掉影视作品的滤镜,从商周时代背景来看,杀长利次风气盛行。这种风气正是来源于当时特殊的一种行为:女子可以和多名男子一起配偶,最终选择一位主夫;男子亦然。由此可见,杀长子正是为了保证血脉的正统性。而又因为商人信奉鬼神,担心死去的长子冤魂会重新回归氏族中造成祸害,于是会将死去的长子作为食用的祭祀品,祭祀本宗后分给族人吃掉以庇护全族。供奉给等级更高的贵族,有或供奉给商王祭祀用,祭祀完可能又会将这些民间赐给各方诸侯。
民间又常有言语“文王十二生伯邑考十五姬发”,那么12岁的文王真的有生育能力吗?作为后人的我们尚且质疑,在那个没有DNA的年代,是否真正知道文王恐怕都不会把这个早来的长子当做自己的亲生儿子。
加之从周伐商的理由之一是商纣王一反传统不注重人祀 ,商纣王逼迫姬昌杀长子绝对是站不住脚的。
那么影视剧中连人祀都可以冒着得罪周边贵族的风险取消的商纣王会为了打消姬昌謀位而将其长子作为肉饼给他吃,是否是真的我们也不得而知。
那么是否有这样的可能呢:
野心勃勃的姬昌和一众贵族不满商纣王愈发反对贵族参政、改变千年来用活人祭祀的传统等“离经叛道”的行为,于是和一众贵族拉商纣王下马。
至于伯邑考,不过是不知是不是自己血脉的野种,反正儿子那么多,也有杀长子的风俗,很有可能就是在其小时候甚至连名字都没有的时候杀之祭旗,将其肉分给族中个人,有或是直接上供给了商纣王, 又由商纣王刺下来分食。
而在周朝成立后,残暴的名声已经给了商纣王,自己作为新朝代的开创者 ,贤明的君主,怎么会杀死自己的儿子去布置重重阴谋呢?杀长子而吃,即便有这样的风俗怎么看都很残忍,至少不是一个天下共主该做的事。不如将长子的死在归到商纣王的头上,让他恶人当到底。
这也在此时给武王姬发留下了终身阴影,英年连夜噩梦最终身体每况愈下早早离世。姬发弟弟姬旦恐怕也吃过兄的肉,“周公吐哺”虽然有更深的延伸,但真的没有他吃饭时经常呕吐的表面含义吗?姬旦作为一代杰出政治家,却终生沉迷研究梦境,是否是早逝的兄长经常入梦呢?而为了减少自己曾经吃过兄长肉的负担,姬发给那个或许曾经陪自己玩或许自小因为身份不明被折辱反正最后被早早杀死分食甚至连名字都没有的兄长一个敬称,正是类似于皇考,“伯邑考”——我那早逝的大哥啊。
这种猜测也很符合姬昌那么多的儿子,唯独所谓最重视的嫡长子,连真实的姓名都没有留下来。
注:以上仅仅是本人通过史料等的合理猜测,因为从小看《封神演义》(虽然是神话哈),一直觉得商纣王和周文王的行为逻辑很诡异,后世口口相传的很多根本不符合逻辑,甚至自行矛盾。商周的历史由于缺少大量的事实证明,很多事情确实说不清,所以欢迎质疑讨论,不要瞎杠,因为我一再强调,本来就是带有主观的猜测。
发布于 2023-08-09 10:12・IP 属地陕西查看全文>>
叮叮叮叮 - 1 个点赞 👍
查看全文>>
杜腐 - 0 个点赞 👍
古汉语和现代汉语一样,字是即表音又表意的。上古人名很多都是纯表音没有任何意义的。注重表意的起名方法还是唐宋开始流行的。其次,上古人民的构成和现代区别是很大的。
因此,不能简单的用现在汉字人名的分析方法去分析上古人名。
伯邑考可能仅仅是音近似bo yi kao,跟字面意思没有任何关系。
伯邑考也可能仅仅是名字的一部分,和姓氏也没有任何关系。
举个例子:汉字人名史帝夫,这个人即不姓史,也跟帝王和大丈夫没有一毛钱关系。
发布于 2023-08-04 06:43・IP 属地安徽查看全文>>
臧大为 - 0 个点赞 👍
伯邑考为什么没有姬姓称呼,可能是因为死的早,在周朝建立之前就死了,死前是商末西伯侯世子,可能有完整名字,但是年代太过久远没有流传下来。
伯邑考肯定姓姬,是周文王姬昌长子,周武王姬发大哥。伯邑考三个字拆开来都有实际含义,但可能并不包含真实名字,要想知道伯邑考真实名字,可能得有出土文物才能说的清。
我个人认为伯邑考中的邑作为名也不是不可以,既姬邑,姬伯邑。
编辑于 2023-08-04 12:57・IP 属地山东查看全文>>
feisfw liu - 0 个点赞 👍
查看全文>>
朝花夕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