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邑考是姬昌的儿子,肯定是姓姬呀,只是不管是这部电影,还是之前的影视作品,甚至于更早的文学演义中,作者都带着我们以上帝视角去看商周风云,而历史上伯邑考真正叫什么本身就是个迷云,为了方便后人称呼,就拿最传统的一个称号伯邑考来代替他真正的名字了。
伯邑考真正的名字可能有三种情况:(参考姬昌给其他儿子比如我们都知晓的姬发姬旦起名的习惯,这位长子应该也是姬姓加一个字,所以排除三个字的组合。)
可能一:姬伯。因为在古代,邑可能是伯邑考的封地或官职,考是姬发对死去大哥的敬称。
质疑点:伯正常情况下也非名,因为伯叔等代表的可能是孩子在家中的排名。
可能二:姬邑。理由同上。此时质疑点在于邑可能是伯邑考的封地或官职。
可能三:姬考。理由同上。此时质疑点在于考是姬发对死去大哥的敬称。
说完这些还想说点其他的,因为我个人对这三种可能都不敢苟同。以下是个人看法:
去除掉影视作品的滤镜,从商周时代背景来看,杀长利次风气盛行。这种风气正是来源于当时特殊的一种行为:女子可以和多名男子一起配偶,最终选择一位主夫;男子亦然。由此可见,杀长子正是为了保证血脉的正统性。而又因为商人信奉鬼神,担心死去的长子冤魂会重新回归氏族中造成祸害,于是会将死去的长子作为食用的祭祀品,祭祀本宗后分给族人吃掉以庇护全族。供奉给等级更高的贵族,有或供奉给商王祭祀用,祭祀完可能又会将这些民间赐给各方诸侯。
民间又常有言语“文王十二生伯邑考十五姬发”,那么12岁的文王真的有生育能力吗?作为后人的我们尚且质疑,在那个没有DNA的年代,是否真正知道文王恐怕都不会把这个早来的长子当做自己的亲生儿子。
加之从周伐商的理由之一是商纣王一反传统不注重人祀 ,商纣王逼迫姬昌杀长子绝对是站不住脚的。
那么影视剧中连人祀都可以冒着得罪周边贵族的风险取消的商纣王会为了打消姬昌謀位而将其长子作为肉饼给他吃,是否是真的我们也不得而知。
那么是否有这样的可能呢:
野心勃勃的姬昌和一众贵族不满商纣王愈发反对贵族参政、改变千年来用活人祭祀的传统等“离经叛道”的行为,于是和一众贵族拉商纣王下马。
至于伯邑考,不过是不知是不是自己血脉的野种,反正儿子那么多,也有杀长子的风俗,很有可能就是在其小时候甚至连名字都没有的时候杀之祭旗,将其肉分给族中个人,有或是直接上供给了商纣王, 又由商纣王刺下来分食。
而在周朝成立后,残暴的名声已经给了商纣王,自己作为新朝代的开创者 ,贤明的君主,怎么会杀死自己的儿子去布置重重阴谋呢?杀长子而吃,即便有这样的风俗怎么看都很残忍,至少不是一个天下共主该做的事。不如将长子的死在归到商纣王的头上,让他恶人当到底。
这也在此时给武王姬发留下了终身阴影,英年连夜噩梦最终身体每况愈下早早离世。姬发弟弟姬旦恐怕也吃过兄的肉,“周公吐哺”虽然有更深的延伸,但真的没有他吃饭时经常呕吐的表面含义吗?姬旦作为一代杰出政治家,却终生沉迷研究梦境,是否是早逝的兄长经常入梦呢?而为了减少自己曾经吃过兄长肉的负担,姬发给那个或许曾经陪自己玩或许自小因为身份不明被折辱反正最后被早早杀死分食甚至连名字都没有的兄长一个敬称,正是类似于皇考,“伯邑考”——我那早逝的大哥啊。
这种猜测也很符合姬昌那么多的儿子,唯独所谓最重视的嫡长子,连真实的姓名都没有留下来。
注:以上仅仅是本人通过史料等的合理猜测,因为从小看《封神演义》(虽然是神话哈),一直觉得商纣王和周文王的行为逻辑很诡异,后世口口相传的很多根本不符合逻辑,甚至自行矛盾。商周的历史由于缺少大量的事实证明,很多事情确实说不清,所以欢迎质疑讨论,不要瞎杠,因为我一再强调,本来就是带有主观的猜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