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邑考,伯是长子,邑是封地或住地,考是名,姓姬。
西周中期,还有伯邑父、伯俗父。
春秋:叔梁纥(孔子老爸)、季孙行父、叔段、伯鯈、叔刘。
伯邑考,姓姬,氏为伯邑,名为考。
伯指的是长子,按伯仲叔季来定。
邑是封地,只有贵族才有氏,一般命名可按以下:
- 以国名为氏
- 以邑(封邑)名为氏
- 以官名为氏
- 以职业名为氏
- 以住地之名为氏
- 以同周王或侯君主血缘关系远近之称为氏
- 以贵族的字为氏
同样的:
- 伯邑父,姓姬,氏为伯邑,名为父,伯为长子,邑为封地。
- 伯俗父,姓姬,氏为伯俗,名为父,伯为长子,俗为字(自称)。
- 叔梁纥,姓子,氏叔梁,名为纥,叔为三子,梁为住地(在宋国边境)。
- 季孙行父,姓姬,氏季孙,名行父,季为四子,孙为鲁桓公的孙。
- 叔段,姓姬,氏为叔,名为段,氏为叔,叔为三子,无其他字。
但是叔段,又叫共叔段,共为谥号,由春秋时期,开始“氏”的命名发生变化。
- 伯鯈,姓姬,氏为伯,名为鯈,氏为伯,伯为长子,无其他字。
- 叔刘,姓姬,氏为叔,名为刘,氏为叔,叔为三子,无其他字。
伯鯈、叔刘,是晋文公的儿子。
西周时期及之前,都是姓氏名分开,在夏商周三代,男子称氏,女子称姓。氏用来区别贵贱,贵族有氏,贫民有名无氏。
到了春秋战国,就“姓氏名”开始合并,多了一个“表字”的说法。
像刘季,本来就以季为名,后来改名为邦,就把季改为表字。
还有项籍,项姓名籍,表字羽。
为什么邑为封地?
甲骨文中有“作邑”的卜辞,郭沫若解释“作”为“丰”,认为是“封”字的异文。
《周礼·地官》记载,大司徒之职“制其几疆而沟封之,设其社稷之壝,而树之田主”。
郑玄注:“沟,穿地为阻固也;封,起土界也。”王国维说:“古封、邦一字,封乃古人之经界。”

编辑于 2023-08-04 11:02・IP 属地广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