刀郎新歌《罗刹海市》为什么会引发热议?他击中了什么样的社会情绪?

- 31 个点赞 👍被审核的答案
查看全文>>
海贼王 - 27 个点赞 👍被审核的答案
大家目前只敢把火力聚集在娱乐圈,实际上大家也都知道格局不应该只这么点,但是没人敢多说。
看看这几年的魔幻事情,其实那英是背锅的。
发布于 2023-07-25 07:48・IP 属地广东真诚赞赏,手留余香还没有人赞赏,快来当第一个赞赏的人吧!查看全文>>
老彭 - 22 个点赞 👍被审核的答案
最近,久未有新动作的歌手刀郎发行新专辑《山歌寥哉》,这是一张山歌小调与流行音乐融合的专辑。其中,《罗刹海市》这首歌不仅在音乐平台表现惊人,更成为最近社交场域上的“话题担当”。
专辑名中,“寥哉”即“聊斋”的谐音,这也注定了这张专辑的灵感来源与取材和中国传统志怪故事有关,《罗刹海市》就是源自于蒲松龄的《聊斋志异》中同名故事。
不过,这首带着几分嘲讽意义的歌曲,在各路人马的解读下有了不一样的味道。
有人说刀郎在借古讽今,抨击乐坛乱象;也有人说他通过“以丑为美”的故事,暗指当下流量文化;还有人认为,这首歌与刀郎多年前的乐坛旧事有关。
关于歌曲本身的内涵问题,音乐先声无意讨论,当事人刀郎也在许多年前就回应过这些旧闻。
令人觉得意外的是,在这场因谣传而起的争议事件中,力挺刀郎的网友占了大多数。他们为刀郎抱不平,认为“华语乐坛不懂刀郎”,觉得他是华语乐坛这些年最被低估的歌手。
出道20余年的刀郎,为什么在当下会出现口碑逆转,甚至被封神?
从被嘲弄到被封神
2004年的华语乐坛,是神仙打架的一年。
周杰伦的《七里香》,林俊杰的《江南》,蔡依林的《倒带》、张韶涵的《欧若拉》等都出自这一年。就在天王天后密集发片的间隙,“刀郎”这个名字,就像他的歌声一样,以破云穿月之势“杀”到大众面前。
《2002年的第一场雪》并不是刀郎的第一张专辑,却是大众认识他的起点。“大街小巷都是《2002年的第一场雪》,我没刻意听过刀郎的歌,但就靠着商场、音像店的循环学会了这首歌。”
这其中甚至造成了一种认知偏差:很多人认为《2002年的第一场雪》是2002年的,实际上它发布于2004年。
歌曲的火爆让“刀郎”这个名字火遍大江南北,但赞誉并没有随热度一起来临,歌曲的传唱度越高,刀郎收到的恶意越大。
如今回首那段往事时,网友总是把矛头指向乐坛精英们。实际上,在当时嘲弄刀郎,不止乐坛精英,也包括不少普通人。
犹记当时,因《2002年的第一场雪》爆红,中国移动等运营商将这首歌纳入彩铃业务的热门歌曲备选单。这类彩铃歌单,还包括如《那一夜》《月亮之上》等曾经的网络热歌。
“就感觉会用这种歌做彩铃的人,本身也不算什么有档次的人。”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网友,这样回忆那个时代。
与个人性格也有关系,虽然有传唱度极高的热门歌曲傍身,但刀郎的曝光度并不算高。他不怎么在外界抛头露面,也很少上综艺。露面最多的地方,就是舞台。而在2012年以后,刀郎在舞台上出现的几率都变低了。
有意思的是,当一个音乐人沉寂的时候,他的口碑反而出现了逆转。
在刀郎归于沉寂的时候,他的弟子云朵开始活跃在舞台上。而云朵的业务能力,则在某种程度上为刀郎正了名,“徒弟都唱得这么好,师父怎么可能是不入流的混子”。
转眼到了2023年,刀郎新专辑《山歌寥哉》发布,在事先宣传有限的情况下,完成了一次榜单 all kill。
数据显示,刀郎和《罗刹海市》在QQ音乐、网易云音乐的热搜榜前三位, 新专辑《山歌寥哉》双平台的收藏量均破3万;其中《罗刹海市》 在网易云位列热歌榜第10名,更是霸榜QQ音乐飙升榜、热歌榜、新歌榜、音乐指数榜、流行指数榜,同时有近8万人收听,其他9首歌曲也都登上QQ音乐的飙升榜,成绩惊人。
在这张专辑,特别是《罗刹海市》的评论区,能直观地看到大众对于刀郎的态度。
负面评价几乎没有,一向挑剔的听众不吝溢美之词地夸奖刀郎的作品,分析歌词背后隐藏的深层意义,更有人将他奉为类似于“扫地僧”般的圈内大神,“不懂刀郎的人,就是不懂音乐。”
从被嘲弄到被封神,刀郎用20余年的时间撕掉了“网络歌手”的标签,完成了一次口碑的逆转。
精英审美VS庶民口味
首先必须承认的是,刀郎在很长一段时间确实都处于被低估的状态。
他本就有着优秀的词曲创作能力,高亢苍凉的嗓音也颇具辨识度,而当年的他不被认可,更多与话语权被精英阶层把持有关。
“你以为是自己选择了这件衣服,实际上它是整个时尚行业,是这间屋子里的人替你选择的产物。” 《穿Prada的恶魔》中这段经典台词,恰好可以概括曾经的乐坛。
在传统唱片时代,歌手需要通过唱片公司才能走向市场,这个门槛本身就是对大众审美的一种把关和引导。“你以为你选择了听某位歌手的歌,其实你的选择是经过唱片公司刻意筛选后的结果。”经过唱片公司经年累月的筛选,音乐审美无形中被调教着。
而刀郎则属于“未被筛选”的那一类,他的歌曲和嗓音对于唱片体系内的人而言,显得那么突兀。这也能够解释,为什么当年刀郎在全国大火,却被唱片体系内的人所不喜。
高晓松就曾经评论,刀郎的走红是“士大夫阶层”的失败。汪峰也说,无论专业、创作实力,还是作品本身,他的歌都很普通,与罗大佑、崔健那些经典之作有着天壤之别。诸如此类。
如今的乐坛,已经不再是被唱片公司和文化精英把持的乐坛。而人们对于“什么是好音乐”,有了自己的想法和表达的空间。
“以前会觉得,好音乐一定要有知名团队打造,要高雅要有前沿性。但现在我觉得,好听就是好音乐。”
当大众掌握了话语权后,刀郎获得了“平反”的机会。他创作的那些朗朗上口的旋律、不失讽刺的歌词,包括他有些苍凉,听起来没有过分矫饰的嗓音,符合普罗大众对于好音乐的标准——好听上口。
而作品满足市场需求,就足以捕获大众,这条铁律从《2002年的第一场雪》开始就被反复验证。某种程度上来说,初代的网络歌曲、鼎盛期的彩铃神曲到当下短视频爆红的热歌,尽管音乐性上会有所提升,但本质上都是同一种东西,欣赏、追捧它们的人也是同一批人。
正如彩铃造就了一大批彩铃神曲,随着抖音微博等社交媒体的兴起,沉默的大众重新掌握了话语权,再加上部分KOL的推波助澜,不同于短视频神曲的创作方向,也在助推着刀郎口碑的逆转。
当然最关键的是,刀郎的从业经历也带有一定的故事色彩,这种故事性有效增加了大众对他的好感。
在那些关于刀郎人生经历的文章中,各路作者以多种角度解读着刀郎的人生经历,把他塑造为有些悲情的不世天才,这种写法很难不引起读者的同情与好感。
“寒门出身”、“成名遭妒”、“权威围剿”,这些都是很典型的经典武侠作品元素,而这些元素之所以经典,就在于它们能最大程度催生读者的情绪共鸣。当这些元素出现在一个现实中的音乐人身上,也能起到同样的效果,爽文效果拉满。
而这些关于刀郎人生故事的解读,再加上新专辑中区别于流行的创作方式和有些生涩深奥的歌词,也进一步加持了口碑逆转甚至被封神。
被封神需谨慎
刀郎的口碑逆转,不是孤例。
这几年,有不少音乐人都经历了口碑上扬,从大众眼里的“笑话”一跃成为宝藏歌手。
比如凤凰传奇。在刚出道的时候,他们被嘲又土又俗,被贴上“农业重金属”的标签,遭到的非议并不亚于刀郎。而近些年凤凰传奇反倒成为了乐迷,特别是年轻一代乐迷心中三观正、实力好的代表。
又比如龚琳娜。从《忐忑》到《金箍棒》,她一度被大众视为乐坛的小丑,有人说她不懂唱歌,只是靠着扮丑出洋相博出位。然而2019年,一首《小河淌水》让龚琳娜的口碑出现了逆转,今年的《乘风2023》中,她更是收获了大量路人盘,并成功拿到成团席位。
除了上述歌手本身有实力,作品被误解与时代局限性有关以外,音乐先声认为,在社交媒体上颇为活跃的Z世代掌握话语权,也是促使“笑话歌手被正名”的原因。
从评论、超话、弹幕互动等不难发现,为这些歌手发声、赞美他们实力出群的网友中,很大一部分是以95后为主体的Z世代。当代年轻人更热衷于造神,也热衷于推翻过去文化精英的观点,“他们批判的,就是我们喜欢的 ”,在这重心理机制作用下,音乐人口碑逆转的情况频频出现。
前文所说的故事性,也不是刀郎一个人独有的特质。
凤凰传奇、龚琳娜的身上,或多或少都有些故事。而当代青年更注重情感共鸣,注重故事性。他们会在歌手本身的故事基础上,叠加上自己的想象,继而喜欢上那个想象出来的人,并将ta推上神坛。
其实从这点来看,这些“被造神”的歌手倒有点工具人的感觉。乐迷爱上的并不是真实的ta,而是再解读与想象中的另一个客体。
对于歌手,特别是曾被精英美学“打压”过的音乐人而言,“造神”是好事。这意味着他们的才华能够被外界认可,以及更多的机会与邀约,而他们也将会因此有更充足的资金、资源,去做更好的音乐,实现良性循环。
但歌手及其团队也需要警惕这种“造神”运动。
情感消费,是一种建立在强烈感情基础上的消费行为。Z世代的爱和恨都很极端,当他爱的时候,恨不得向全世界卖安利;当他恨的时候,会懊悔于自己付出的时间、精力与感情,继而倒戈,把负面情绪全部宣泄给歌手。
就好比那英,一个月前她还是“大家的嘴替”,是人见人爱的“英子”;这几天,她却成为了打压刀郎的“反动学术权威”。
站在客观立场上,作为学院派出身的那英当年对刀郎的评价,并非全无道理,但如今的人,爱恨就是如此极端。
结语
面对来势汹涌的“造神运动”,歌手们要如何应对?
或许刀郎的做法,才是最明智的——把赞誉与毁谤留在身后,专注于自己的作品。
就像当年金庸在《倚天屠龙记》中说的那样:他强由他强,清风拂山岗;他横由他横,明月照大江。
本文来自「音乐先声」,作者 | 毛丽娜,编辑 | 范志辉。
发布于 2023-07-27 18:51・IP 属地北京真诚赞赏,手留余香还没有人赞赏,快来当第一个赞赏的人吧!查看全文>>
音乐先声 - 6 个点赞 👍被审核的答案
刀郎的歌词往小了说是私人恩怨,往大了说何尝不是国家之间的欺碾征踏和抗争反卷。
成住坏空,由萌芽生发而纯洁向上到成熟油腻至固执霸道最后散解消弥,何尝不是小至人生大到社会万事万物的不可抗拒的生化过程。
私人恩怨的事儿就没什么可说的了,网上已经传得铺天盖地,又鸟马户指代谁都分析出来了,连公公和丘河都被安排了特殊的含义,甚至歌词都逐字逐句进行了解读。
咱们换一个场景,把这歌词放到国际舞台上,似乎也挺应景。
这不知自己是只鸡的白头鹰“十里花场有浑名”,长相迥异“两耳傍肩三孔鼻”,行止殊斜“未曾开言先转腚”,以为自己是世界的灯塔“三更的草鸡打鸣当司晨”。
白头鹰靠着自己的黑历史(屠杀灭绝印第安人,随八国联军侵略中国,二战初期卖资源军火给日本德国,捏造借口频繁侵略各个弱小国家)聚拢财富招纳随从,更是大力发展远程养殖业,妄图永霸世界之巅,其实它是“半扇门楣上裱真情,它红描翅那个黑画皮,绿绣鸡冠金镶蹄,可是那从来煤蛋儿生来就黑,不管你咋样洗呀那也是个脏东西。”
华夏小子马骥初初加入世界大家庭就被不断排挤打压,白头鹰手段用尽坏事做绝连生物武器都用上了却还是对中国无可奈何没办法完全打倒,打来压去,中国居然慢慢的坐二望一了。
白头鹰思来想去,只能大力发展远程养殖业期待那些被它洗脑的二货能带起内部争斗不战而胜,二货们也积极响应想借着制造信息茧房思想牢笼把深陷债务财政困境妄图殊死一搏保命苟活的主人救出苦海。
秉持五千年文明传承的华夏小子勤练武功,内外兼修,在不远的将来,迟早把这不知自己是只又鸟的资浅史薄的白头鹰打得现出原形 —— 一只鸡。
发布于 2023-07-26 09:27・IP 属地上海查看全文>>
日长如小年 - 0 个点赞 👍被审核的答案
查看全文>>
世界核平 - 357 个点赞 👍
网上漫天遍野都是十年复仇之作,有媒体说这是格局小了。刀郎写歌时怎么想的?其实谁也不知道。
今天看了乐评人丁太升的评论,总体还是比较客观、尽量搂着说的。大致意思就是:肯定了他的词曲创作水平,但认为他编曲后期制作比较粗糙。他的观点,和其他专业乐评人基本一致。
也就是说,矛盾出发点是在唱片工业化时代,主流歌手玩的是精细制作,刀郎这种草根歌手的专业度够不上。似乎就是这样的。
我不是刀迷,甚至连歌迷都算不上。但对丁先生的评论还是有点不同看法。
上世纪80年代初期,流行歌曲别说有没有“审美观点”,简直都上不得台面。著名歌唱家李谷一厉害吧?她在唱《乡恋》时,因为模仿港台歌手的气声唱法,遭到音乐界大佬点名批评。那时候主流的只有美声唱法和民族唱法,想听邓丽君?那是靡靡之音。
后来,流行音乐发展起来了,弹吉他的、拉二胡的、跳舞的也纷纷改行唱歌,成为受欢迎的歌手。再后来,从开头的生存问题发展到有没有审美观点了。
然而我还记得,中央乐团指挥宁德厚先生在高校做音乐讲座时说过,音乐起源于劳动号子。按我粗浅的理解,高雅源于草根得不能再草根的劳动人民。
我还认为,文以载道,对音乐同样适用。一个艺术作品是不是可以流传后世,不是看他的表现形式,而是能否引起人们的共鸣。
因此,对刀郎的点评从专业上没有任何问题,艺术批评是好事,但请不要夹带私货。
什么是“农民工才喜欢”?我不是刀迷,也不是农民工,我就喜欢不行吗?贴这种标签有意思吗?
什么是“一夜成名就不知自个姓什么了”?能这么霸道地说出这种话,先问问自个儿姓什么好吗?噢,丁太升也说了,某坤对音乐的理解比刀郎差远了。
《罗刹海市》依托的是聊斋故事,但里面又添加了“又鸟”、“马户”、“勾栏”等原著里没有的内容。从基本内容上,歌曲讽刺的是美丑颠倒。但又隐喻了什么,只有刀郎自己知道。
艺术创作往往源自作者的体验与思考,从这一点上,如果说没有指向性,恐怕也没人信。但是,那么多歌迷乐于解读为指向某几位,并使其评论区沦陷,只能说明一个问题:
某些人以不太光明的手段,集体踩一个凭个人努力和才华脱颖而出的草根,让大伙都看不下去。
公平,公道。
发布于 2023-07-24 23:01・IP 属地河北查看全文>>
山河有记忆 - 163 个点赞 👍
即便没有这首歌,罗林焕发第二春也是迟早的事。毕竟一来,新疆,西藏,甘肃,青海,四川,重庆都是他的基本盘,二来,人家做音乐讲求低调和真性情,不图功名利禄,所以往往能写出雅俗共赏又接地气的好歌。而正因如此圈内人才如此团结地打压他。
这次的新作可以看成是国内音乐界文艺复兴运动的一声号角,而这一进程将自西向东,自下而上的逐渐扫遍全国32省(含夷洲)的音乐界
发布于 2023-07-23 19:44・IP 属地广东查看全文>>
Jeremy - 89 个点赞 👍
查看全文>>
自娱自乐 - 71 个点赞 👍
娱乐圈乱象丛生,资本控制下,颠倒黑白,以牝鸡司晨,鲜肉流量为荣,作为艺人却毫无艺术造诣,饭圈文化、快钱洗钱等不良风气横行,刀郎的批判符合大众心理,燃起了大众抵制垃圾文化的热情,火也是必然。
发布于 2023-07-23 19:06・IP 属地巴基斯坦查看全文>>
Alyasiafeng - 12 个点赞 👍
事实证明听歌这事儿还得是要喜欢才行……
今天这铺天盖地推给我,硬着头皮听了好几遍,只觉得颇有特色,没有继续听的欲望,不会安利给别人,也没有加进任何一个歌单里。
又仔细看了歌词再看了高赞的科普,觉得也不过如此,套了一层引经据典的皮,表层是diss,再往里走过度解读一下,无非也就是掺了点对现状的批判罢了。
——力度大抵是《故事会》里的讽刺故事那一档,也没有那么的惊喜。
你说我是听不来这种风格吧,同样是吸收二人转风格的二手玫瑰,我就听得津津有味。
你说我戴有色眼镜看刀郎吧,我一个01年的会唱《2002年的第一场雪》,平时对《西海情歌》评价也不低。
你说我装逼吧,我打心底里没觉得自己是根葱,看故事会也看的津津有味的。
但这首就是听不来,不喜欢。
然而它就是这么火。
太热睡不着,试着给这首歌受众画像——竟然也画不出来,周围的圈子里竟然没有参照对象,唉,认识的世界还是太小了。
按刻板印象对一下这首歌的受众,大概刻板出了这三种:
三四十岁或者说80后,男性,社会中流砥柱,年轻时听刀郎,那么心底里应该有那么点文青梦,大概也许还会听许巍?应该和我一个堂叔对得上。
95后,听歌关键词里有古风,或者老歌,又比较关注国内音乐圈的破烂二三事,性格上应该比较自信。
大学生,隔三差五不明觉厉,自我定义是会独立思考,大概率还很欣赏许嵩?
hhh……
要是看到这不妨留下自己的画像,看看我的认知偏差到底有多大。
编辑于 2023-07-24 14:59・IP 属地广东真诚赞赏,手留余香还没有人赞赏,快来当第一个赞赏的人吧!查看全文>>
虚伪的00后 - 6 个点赞 👍
当年郭德纲被主流相声界排挤成什么样,
再看看前段时间新闻,
深圳设计院的设计师跳楼,
因为被封杀,
目前各行各业都有一个圈层,
都有一群所谓主流的权威,
当年刀郎被主流音乐界的某些权威贬低到什么程度,
这些权威有多少是真本领,
又有多少欺世盗名,
有多少是真龙真凤,
又有多少是马户又鸟,
别的不说,
你搜搜知乎问题,
谢春霖抄袭,
我今天听刀郎新歌第一个想到的就是他,
所以刀郎新歌写得爽爆了。
编辑于 2023-07-24 20:35・IP 属地辽宁查看全文>>
旅行者一号 - 4 个点赞 👍
圈内很少有愿意说真话,又敢于说真话的人,说真话的代价是得罪人,好处就是可能破圈,苏醒的《分裂》和《破亿》就是例子。
刀郎这张专辑,用“聊斋”讽刺娱乐圈乱象(当然,也不止批判娱乐圈),又多少沾点儿点名属性,再加上媒体/自媒体/刀郎拥趸者们,对当年“刀郎不具备审美观点”这个话题的推波助澜,想不爆都难。
抛开讽刺属性,这张专辑在概念完整性、音乐性层面也是很强的,这样的作品就应该让更多人听到,就是他的音色让人出戏(这里的“出戏”,仅代表个人感觉)。
诚然,观众老爷们是爱听真话的,毕竟,讽刺大环境的真话听着很爽。但也不是爱听所有真话,例如批判某一个有国民度的艺人,就有点冒犯了。
冒犯了当事人,同时也冒犯了很多人的审美。对比《西域情歌》《02一场雪》等专辑,《山歌寥哉》确实在审美和音乐性等方面,提升了档次。
那英当年说的话,是不是真话呢?不能说她说出了很多人想说又不敢说的话,至少她说出了很多人认同的观点。
这首歌歌词的高明之处就在于,不脱离“古籍”进行一系列点名,大家都能看出来,但他可以否认点名的事实。
编辑于 2023-07-24 19:00・IP 属地山西真诚赞赏,手留余香还没有人赞赏,快来当第一个赞赏的人吧!查看全文>>
墨小宝 - 3 个点赞 👍
大家都喜欢看热闹,尤其是名人打架骂架。再一个是这个挺魔性,改的传统小调很有特色,歌词也讽刺了乱象,尤其是娱乐圈。
我觉得更好听的是新专辑另一首,1.25倍速的《未来的底片》。
“在村头金黄的麦地雄伟的石狮守护老爷的厚道,一对对锄头在反复地耕耘里换成了枪炮。”歌词无敌了。
编辑于 2023-07-24 16:02・IP 属地上海查看全文>>
贾汉杰 - 3 个点赞 👍
实干家不善言辞,不代表实力不行。
上一次反击得如此漂亮,还要追溯到南宋末年聚贤山庄上那个被围攻的中年契丹男人,他耍了一套太祖长拳,把一群所谓的武林群雄打得毫无反击之力。
发布于 2023-07-24 19:30・IP 属地陕西查看全文>>
一线阳光 - 3 个点赞 👍
四人中,杨坤我一直不知道它是做什么的,有个演员,名字也有个坤,我还以为他们是一个人。
这次听到这个歌,有人说讽刺杨坤,还说看到杨坤那张脸,就知道马户指的就是杨坤。
我搜了一下杨坤,看了那张脸,忍不住,"噗嗤"一声就笑了!
发布于 2023-07-24 19:23・IP 属地广东查看全文>>
删除用户 - 2 个点赞 👍
查看全文>>
莫凡 - 2 个点赞 👍
因为好久没有出现这么有调调的歌了,感觉好久没有听到这么有内容,有内涵,借古讽今,现在很多的人都是蝇营狗苟,驴和鸡被写进了歌词,影射处当今某些不正常的社会现象和一些不正确的价值观,是对现实的一种批判,借聊斋故事来诉说对现实的不满或者自己所受到的不工正待遇,》《罗刹海市》是一个黑白颠倒的世界,肮脏的世界,丑的被说成美的,坏的被说成好的,把低俗当高贵,一个正常的人如果到了那里,如果不与之同流合污,真的很难混的下去。
此外,刀郎浑厚的嗓音对这首歌做了非常好的诠释,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别具一格,在这个靡靡之音流行的当下,这首歌也可能表达词作者对当下某些人的某些行为看不惯的想法,这首歌无疑是黄钟大吕,敲响了时代的最强音,值得一听。
发布于 2023-07-24 19:05・IP 属地上海查看全文>>
心向往之 - 1 个点赞 👍
查看全文>>
心宁 - 1 个点赞 👍
被圈养的太久了+知识储备较低。骂人也只能用同音字、形似字跟敏感词库打游击。
突然有人整了这么一个高级又文艺的叫骂作品出来,当然容易引起关注。
换个说法就是,现在的文艺作品歌功颂德谈情说爱的都是,群众其他的情绪也需要抒发出来。
这首歌前途寿命我是有点担忧的。虽说现在舆论都是说骂的是娱乐圈那些人,但是谁也没有明确说过这是骂谁的,歌词也确实没有明确指向,将来拿过来骂谁都是可以的。马户不知道自己是驴,又鸟不知道自己是鸡,想骂谁就骂谁,还是高级文艺的骂法,火出了圈谁都知道……
编辑于 2023-07-24 18:43・IP 属地北京查看全文>>
fishingfire - 1 个点赞 👍
罗刹海市是清代小说家蒲松龄创作的文言文短篇小说,作品描写了一个虚无缥缈的国家,那里的人以丑为美,完全是一个颠倒过来的世界,刀郎写这个作品,更多的应该是表达对整个社会的某些现象的一种讽刺吧,至于说是为了那英和汪峰等而写的那真是有点对号入座了。刀郎这种能写词写曲又能自己唱的在目前这个音乐圈真是太少了,真是不错,对酒当歌,当举杯共饮!
发布于 2023-07-24 18:41・IP 属地广西查看全文>>
一闪一闪 - 1 个点赞 👍
查看全文>>
龘鵺 - 1 个点赞 👍
刀郎的新歌《罗刹海市》、《颠倒歌》等,具有广泛的隐喻意义。这首歌升华了刀郎,使他从一个炙诚的歌者成长为一位斗士,一位为公义和弱势呐喊的斗士。
刀郎被那英、汪峰诸人围殴,本质是体制内的既得利益者对草根的围殴,这些人在极力铸造一个阶层固化的铁幕,在极力垄断优质资源。刀郎以草根的面目和不世的才华撕开铁幕,硬闯出一条血路。
刀郎的新歌具革命性,是号角。其民族性和不羁的巨大爆发力,都是独一无二的。它是大陆版的《光辉岁月》。其涵盖的能量,甚至超越光辉岁月。
时间越久越能体会刀郎的价值。刀郎会永恒,会和他的歌一样。中国没有第二个刀郎。
发布于 2023-07-24 19:13・IP 属地安徽查看全文>>
另类视角看历史 - 0 个点赞 👍
查看全文>>
花开富贵天 - 0 个点赞 👍
这首歌初听一般,但比较有余味,越听越上头。
词既有文学底位,又比较有话题性;既有高级的哲学命题,又暗含娱乐圈的恩怨往事。
感觉有成为另一首探清水河的潜力,除了已有解读之外,还可以从更大、更多、更直接的角度解读,如把又鸟、马户解读为美国、政党,可以说提供了一种新的改编、讽刺模板。
发布于 2023-07-24 15:35・IP 属地河南真诚赞赏,手留余香还没有人赞赏,快来当第一个赞赏的人吧!查看全文>>
cai - 0 个点赞 👍
但从歌词中可以看出,这首歌似乎表达了一些对社会现象和人性的观察和思考。歌词中提到的“罗刹国”、“马户”、“又鸟”、“鸡”等概念可能具有隐喻性质,代表着不同的社会角色或个人特质。这样的表达可能引发听众的共鸣或争议,因为不同人对于歌词中暗示的意义有不同的理解和解读。
发布于 2023-07-24 18:21・IP 属地美国查看全文>>
HAHAHA - 0 个点赞 👍
查看全文>>
雨夹雪 - 0 个点赞 👍
查看全文>>
elev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