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漫天遍野都是十年复仇之作,有媒体说这是格局小了。刀郎写歌时怎么想的?其实谁也不知道。
今天看了乐评人丁太升的评论,总体还是比较客观、尽量搂着说的。大致意思就是:肯定了他的词曲创作水平,但认为他编曲后期制作比较粗糙。他的观点,和其他专业乐评人基本一致。
也就是说,矛盾出发点是在唱片工业化时代,主流歌手玩的是精细制作,刀郎这种草根歌手的专业度够不上。似乎就是这样的。
我不是刀迷,甚至连歌迷都算不上。但对丁先生的评论还是有点不同看法。
上世纪80年代初期,流行歌曲别说有没有“审美观点”,简直都上不得台面。著名歌唱家李谷一厉害吧?她在唱《乡恋》时,因为模仿港台歌手的气声唱法,遭到音乐界大佬点名批评。那时候主流的只有美声唱法和民族唱法,想听邓丽君?那是靡靡之音。
后来,流行音乐发展起来了,弹吉他的、拉二胡的、跳舞的也纷纷改行唱歌,成为受欢迎的歌手。再后来,从开头的生存问题发展到有没有审美观点了。
然而我还记得,中央乐团指挥宁德厚先生在高校做音乐讲座时说过,音乐起源于劳动号子。按我粗浅的理解,高雅源于草根得不能再草根的劳动人民。
我还认为,文以载道,对音乐同样适用。一个艺术作品是不是可以流传后世,不是看他的表现形式,而是能否引起人们的共鸣。
因此,对刀郎的点评从专业上没有任何问题,艺术批评是好事,但请不要夹带私货。
什么是“农民工才喜欢”?我不是刀迷,也不是农民工,我就喜欢不行吗?贴这种标签有意思吗?
什么是“一夜成名就不知自个姓什么了”?能这么霸道地说出这种话,先问问自个儿姓什么好吗?噢,丁太升也说了,某坤对音乐的理解比刀郎差远了。
《罗刹海市》依托的是聊斋故事,但里面又添加了“又鸟”、“马户”、“勾栏”等原著里没有的内容。从基本内容上,歌曲讽刺的是美丑颠倒。但又隐喻了什么,只有刀郎自己知道。
艺术创作往往源自作者的体验与思考,从这一点上,如果说没有指向性,恐怕也没人信。但是,那么多歌迷乐于解读为指向某几位,并使其评论区沦陷,只能说明一个问题:
某些人以不太光明的手段,集体踩一个凭个人努力和才华脱颖而出的草根,让大伙都看不下去。
公平,公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