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在回答题主的问题之前,我们首先要明确一个事实——从长周期看,历史数据显示,权益类资产长期投资回报率在各个大类资产中排名靠前。(认同此观点的可以跳过本部分内容。)
美国各大类资产在百余年的收益水平是最直观的体现,有专业机构统计,从1890年到2020年,各大类资产长期平均年化收益率从低到高排序是:CPI(2.6%)、石油(3.0%)、房价(3.2%)、黄金(3.5%)、十年期美国国债(4.7%)、股票(9.5%)。

国内各类资产的运作周期没那么长,但在近十年的表现同样呈现了相似的规律。
我们看2013年到2022年这十年间,公募主动权益基金在此期间的平均年化回报率为12.04%,A股沪深300指数在此期间的年化涨幅为4.38%,而十年期国债的利率一路下滑,近期十年期国债的收益率已跌破2.75%。
长期来看,在“复利效应”的加持下各类资产都能给投资者带来正回报。相比之下,股票和以投资股票为主的主动权益基金或许有更强的赚钱效应。
但大家的感受可能并不完全是这样。在我们身边,无论是炒股还是买基金,似乎“亏钱”的朋友总是会比“赚钱”的朋友多,这背后有什么玄机吗?
炒股我们就不展开说了,毕竟现在A股的股票数量超过5000只,个人投资者想要做好个股投资并不容易。但即便是买股票基金,似乎长周期享受到这么高收益的投资者也并不多。
据中国证券报发布的《公募权益类基金投资者盈利洞察报告》,截至2020年底及2021年3月31日,过去十五年,主动股票方向基金业绩指数累计涨幅分别高达1100.79%、910.68%,年化收益率分别为18.02%、16.67%,但对应时间节点历史全部个人客户的平均收益率分别仅15.44%、8.85%。
当然,影响基金投资收益的因素有很多,从事基金投顾授课的机构九思汇智学院总结了5个关键因素:投资者行为、资产配置、基金选择、战略择时、交易成本,这其中最核心的因素是“投资者行为”。

(图形中,越往下的部分对投资者的长期投资收益影响越大,对我们的最终投资业绩起到更具决定性的作用)
2、为什么从股票型基金中长周期赚到钱的并不多?我们也从投资者行为的角度总结了几种可能的原因:
(1)风险偏好不匹配。部分投资者可能没有真正认清自己的风险偏好,投入到股票类资产的比重过高,导致自己承受不了市场的高波动,最终没能实现真正的长期投资。
权益资产固然有预期高收益的一面,但也有高波动、高风险的属性。Wind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6月底,在2018年以前成立的主动股票基金,2018年以来的平均最大回撤达到-39.81%。同期全市场单只个股(2018年以前上市)的平均最大回撤更是达到了-61.04%。
由此可见,尽管主动股票基金的平均最大回撤已经远远低于单只个股的平均最大回撤,显示了主动股票基金经理的管理能力,但是最大回撤仍然将近40%,这对波动承受力提出了很高要求。
因此,投资者在布局主动股票基金时,需要充分认清自己的风险偏好,合理分配投资到股票基金中的投资金额。不可因为一时的市场向好,而加大投入金额,以至于超出自己的风险承受力。当市场出现持续调整,可能会因为无法忍受浮亏,选择“割肉”离场,也失去了后续获取净值回升的机会。
(2)投资期限不匹配,资金无法满足长期投资的条件。
如前面所说,股票型基金的波动是非常大的,这意味着只有拉长投资期限,比如3年以上乃至5年以上,用时间换空间,才更有机会获得有吸引力的长期年化收益率。这就意味着投资股票型基金的资金应该是长期不用的“闲钱”,而不是未来几个月或者未来1年要用的钱,更不能是应急救急的“备用金”。
“短钱长投”很可能出现的一个情况是,在需要用钱的时候,市场可能处在阶段性低点,这时候却没有办法等待市场回暖,只能匆匆斩仓离场。
即便是在牛市行情下,也不宜想着“赚一把就走”。因为市场是多变的,很难保证你上车后会继续上涨,“赚一把就走”在心态上就输了,无论是遇到短期调整还是中期调整,都很难扛得住波动。
(3)追涨杀跌,没有充分认识市场的周期属性并加以利用。
如何理性地投资?投资大师霍华德·马克斯的经典著作《周期》能够带给我们很多启示。他认为,市场是有周期的,并且:
①任何事物的发展都不会是一条直线,而是一条起伏的曲线
②周期不会相同,但过程会相似。周期的大趋势可以预测,但具体走势无法预测。
③市场周期围绕基本趋势线上下波动,走到一个极端后会回归中心点,但中心点不会停留太久。
在此基础上,马克斯进一步区分了三大类周期:
①基本面周期:经济周期、政府调节逆周期、企业盈利周期
②心理周期:心理钟摆和风险态度周期,比如从相信未来价值到坚持现在要有实实在在的价值,熊市利好视而不见,牛市利空充耳不闻。
③市场周期:信贷周期、房地产周期、股市周期
在认识各种周期的基础上,如何更好地利用周期,为自己赚钱。马克斯给出了三段论:
①认识市场现在的周期位置:上行还是下行,初期、中期还是末期。
②评估周期将来的趋势。
③应对周期做好组合布局:选择合适资产。
这三段论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有人说市场难以琢磨,看到的周期都是后视镜,甚至认为这个三段论就是“打开冰箱、放入大象、关上冰箱”。
不过,仔细阅读原著可以发现,马克斯确实承认,大部分时候很难区分市场定价是偏贵还是偏便宜,他50多年来只是判断了四五次大顶、大底。不过,周期难以高频判断,不代表周期相对位置不可认知。因此,对于投资者来说,低位不宜减仓,高位不宜加仓。
同时,马克斯提出的心理周期确实也能给投资者提供借鉴,也就是大家平时所说的投资最好是“买在无人为津处,卖在人声鼎沸时”,但部分投资者的操作恰恰与之相反。

在市场最热时买在高点,买入即便还会上涨,但盈利的空间已十分有限;在亏损严重后卖在低位,反而给了其他投资者抄底入场的机会,将触底反击的机会拱手相让。
总结上面的内容,要在权益类资产中获得理想回报,至少需要这个几个必需条件:拿长期不用的、匹配自己风险承受力的闲钱,在合适的时机入场,同时坚持持有足够长的时间。
3、现在我们来回答题主的问题,下半年行情会如何?怎么靠投资赚到钱?
首先,对于当下要不要上车这个问题我们的答案是比较肯定的,现在的市场毫无疑问处在底部区间。当前市场主要指数的估值分位数已经处在近3年、近5年的低位,继续向下调整的空间有限、未来反弹的力道很足,布局权益类资产的性价比很高。
A股主要指数当前估值(数据截至20230601)

当然了,低估值只是代表长周期来看,当前是合适的入场时机。从中期看,目前在政策端、资金端也频频传来利好消息,。
自今年6月中旬国常会指出“必须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起,推动经济持续回升向好的政策窗口已经到来,一揽子政策终于从预期走向现实,将会有力地提振市场信心。

与此同时,北向资金也在大举流入A股市场,近期更是有多个交易日北向资金大幅流入超百亿元。这表明市场对海外流动性和国内复苏节奏的预期有所改善,同时北向资金的大举入场也会为市场注入新的活力。
如下图所示,北向资金的动向,也逐渐成为A股行情的前瞻参考指标之一。

除估值水平外,我们还有一个判断市场是否处在底部区域的参考指标——股债收益差指标。当前,衡量股市、债市吸引力的股债收益差指标(10年期国债收益率-沪深300股息率)已经到达了-2个标准差的位置。

复盘A股过往10年的走势,我们发现,当股债收益差达到-2倍标准差时,往往能够推动市场反弹。核心原因是在极低的市场预期下,企业的基本面、政策面都容易超预期。从海外市场运行的经验看,即便长期经济增长动能趋于下行,当该指标触达-2倍标准差时,大概率还是会对股价形成支撑。
不过,此处我们也提醒投资者朋友们,想要在最低点精准入场的想法,是过于理想化的。
即便是这个世界上最顶级的投资者,都不会强求在市场最低点入场,反而可能会在最低点的左侧进行布局,忍受市场继续下跌的阵痛,追求的是不错过那上涨黄金时间。
美国投资家查尔斯·艾里斯有句名言:“当闪电打下来的时候,你最好在场。”
这句话的大致意思是,当在投资领域出现极端行情时,绝大多数人是没有能力跑掉的。如果你期望逃掉下跌,那同样会错过上涨。因为股票资产收益在时间上的分布是很不均匀的,20%的时间创造80%的收益(美国近200年股票市场情况),但遗憾的是,没有人能知道究竟是哪20%的时间,所以我们只能尽可能长期“在场”。
当然,不可否认当前肯定都有很多利空因素在流传,人们也陷入了对长期的悲观情绪,而市场也将这些因素和过度悲观的情绪计入价格,呈现出现在的低迷。但也正是因为市场偏低迷,所以才给出了这么低的估值,这么好的价格。正如马克斯所说:“卓越的投资并不是来自买的资产质量好,而是来自买的资产性价比高——资产质量不错且价格低,潜在收益率相当高却风险有限。”当下的市场,大概率是满足了这一条件。
4、具体怎样操作才能通过投资赚到钱呢?
(1)基金定投,可以进一步平滑风险。
基金定投是一种定时定额的投资理财方式,和银行的零存整取类似。这种投资理财方式,可以把进一步平滑投资理财的风险,将成本摊低。

在高位的时候定投基金,成本比较高,但是如果后期基金下跌,就能在低位买进,所以成本能不断降低。
(2)分散投资,不要把鸡蛋都放在一个篮子里。
主动权益基金也分很多种,有集中布局A股市场的“本土”基金、也有专门布局其他市场的“出海”基金,有全市场选股的基金、也有行业主题基金。
大家在构建自己的基金组合时,要清楚自己持有的基金重仓了哪些资产,再根据自己的偏好适当地做分散投资,这样当单一市场或行业波动较大时,组合表现会更稳健一些。
(3)在符合自身风险偏好的基础上,适度逆人性。
投资是需要适度逆人性的,随波逐流的投资不会有出彩回报。初入市场的投资者难免会短视和冲动,尤其是在短期内连续遭受较大损失时,更容易激发我们弃投资逃避风险的冲动,这时候需要我们有适当的忍耐和克制。在适度逆人性的过程中,养成理性判断风险的能力,培养长期价值投资的眼光。
在具体的投资时机选择上,可以使用一些市场上的工具进行参考。比如天弘基金基于各大指数过往10年的行情大数据回测,在2023年初研发上线了“抄底信号”工具,为投资者捕捉指数抄底机会提供参考,感兴趣的投资者可在蚂蚁财富搜索“抄底信号”体验。

天弘基金APP近期也上线了“价值洼地”工具,旨在帮助投资者发现当下景气度、性价比、盈利概率、回撤幅度等多方面处于价值区间的指数。

在招商银行APP上,我们合作开发了“投资远航”小程序,投资者可每日浏览对应投教内容来完成点亮科技树的任务,希望帮助大家加深对赛道投资理念和投资产品的理解。

在交通银行APP上,我们合作开发了“行业基会”小程序,通过大数据研判,优选热门投资赛道,帮助投资者捕捉高性价比入场时机。

(4)拉长投资期限,关注交易成本。
如前面所说,想要更好享受到股票型基金的长期预期收益率,就要坚持长期投资。当然,有部分投资者表示,想要“做波段”。首先,想要精准把握市场节奏“高抛低吸”是不现实的。频繁的申赎基金,只会带来更高的交易成本,很可能摊薄了基金本身净值增长带来的回报,得不偿失。
风险提示:观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市场有风险,投资须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