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有氰化物等毒药能在几秒内致死?药还没来得及到胃里,致死是什么原理?

- 253 个点赞 👍
氰化物致死最快的是氢氰酸气雾剂,往口鼻一喷不到一分钟即可死亡,被形容为“电击状死亡”。
口服远没有这么快,这个死法见过最接近的是电影《野鹅敢死队》,雇佣兵杀非洲黑叔叔叛军的一个营房,等他们睡觉,穿了全密封防化服进入,拿个喷雾器一个个对脸喷。
其他,包括vx这种化学武器里顶尖的毒剂死的都没这么快,你看金正男到医院才死。
在故事虚构中,中国科幻作家叶永烈在他系列小说中虚构了一种暗杀用毒剂,叫做死神三号,也能够造成电击状死亡。但是它的原型我后来分析是钋210实际没那么快的。
发布于 2023-09-15 18:49・IP 属地上海真诚赞赏,手留余香还没有人赞赏,快来当第一个赞赏的人吧!查看全文>>
柔王丸 - 135 个点赞 👍编辑于 2023-07-16 20:01・IP 属地中国香港真诚赞赏,手留余香还没有人赞赏,快来当第一个赞赏的人吧!
查看全文>>
赵泠 - 131 个点赞 👍
先看个在法院,服氰化物中毒的视频:
播放 (k)00:00 / 00:36画中画 (p)网页全屏 (t)全屏 (f)00:36这是2017年11月29日,斯洛博丹 · 普拉利亚克(Slobodan Praljak)在海牙被前南斯拉夫问题国际刑事法庭定罪宣判时的场景:
- 他在法院听取判决后,说“I am not a war criminal, I oppose this conviction(我不是战犯,我反对判决)”后,当场喝了一小瓶东西。
- 然后有个女声是翻译,说:“I have taken poison(我服毒了)”
- 法官一脸懵逼,说:“Okay, we suspend the...(咱们先暂停吧...)”
之后,他被紧急送到当地医院,抢救无效,当天死亡。死因:氰化物中毒(cyanide poisoning)。
一种毒物能迅速致死,需要两个步骤:
第一步:能迅速吸收入血
口服、吸入、皮肤粘膜接触氰化物,都可能中毒。
而最快的氰化物中毒(cyanide poisoning),是通过吸入方式。口服虽然也挺快,但是受到胃内容的影响,速度其实并没有电影里演的那样快。
第二步:能迅速破坏重要的生理功能
要说最快致死的毒物,那就是能导致心跳骤停的物质。比如,静脉注射死刑用的氯化钾、某些抑制心肌电传导药物或毒物,一旦起效,致死的速度是以分钟计算的。
仅次于心跳骤停致死速度的,就是各种造成呼吸抑制的物质。氰化物氰化物(cyanide)就是这种原理:
- 氰化物(cyanide)会迅速的与血红蛋白上负责运氧的血色素(heme)结合,红细胞就不能运氧了。机理上,与一氧化碳中毒是类似的,但因氰化物可充分溶于水,所以这种效果更迅速强烈;
- 氰化物(cyanide)还可以结合在氧化磷酸化链上,抑制ATP的产生;
可以认为,氰化物中毒(cyanide poisoning)后,即便空气中有足够的氧气,甚至给病人充足吸氧,都难以解决血液无法正常运氧的问题。实际上,中毒者是被“憋死”的。
(参考阅读:《从进化论上如何理解无机氰化物会成为绝大部分动物的剧毒?》)
总结:口服了氰化物导致的中毒,虽然口服不是最快的方法,虽然氰化物也不是起效最快的毒物,但从斯洛博丹 · 普拉利亚克(Slobodan Praljak)的事情看,致命的结果,已经非常快了。
编辑于 2023-07-19 11:02・IP 属地江苏真诚赞赏,手留余香还没有人赞赏,快来当第一个赞赏的人吧!查看全文>>
李旸 - 11 个点赞 👍
那些和铁络合能力极强的物质,中毒原理都差不多,比如氰化物和一氧化碳,都是和铁络合,然后人就会快速缺氧。氰化物快准狠的原因是氰离子接近卤素,扩散得很快。
发布于 2023-07-18 23:46・IP 属地湖北查看全文>>
罗大神 - 6 个点赞 👍
查看全文>>
Lin 网络工程师 - 3 个点赞 👍
氰化物等毒药之所以能够在几秒内致死,是因为它们在人体内迅速发挥强烈的毒性作用。虽然药物可能还没有来得及到达胃里,但它们可以通过其他途径进入血液循环系统,从而迅速影响生物体的正常功能。
氰化物能够干扰人体细胞内的氧气代谢过程。当氰化物进入体内后,它会与细胞内的酶结合,形成氰化物复合物。这些复合物阻碍了细胞内的呼吸链,妨碍了细胞对氧气的利用,导致细胞不能正常进行呼吸作用,从而无法产生足够的能量。这种细胞内氧气代谢的干扰会导致细胞迅速缺氧,特别是影响大脑和心脏等重要器官。大脑和心脏是身体功能的关键,当它们缺氧时,会导致中枢神经系统和心血管系统功能受损,最终导致身体无法维持生命活动,出现严重的生理功能衰竭。
尤其值得警惕的是,只需极少量的氰化物即可产生毒性作用。由于其高效毒性和快速吸收速度,即使是微量的氰化物也足以造成生命危险。发布于 2023-08-06 11:13・IP 属地美国查看全文>>
医药科研发烧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