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服该往哪里走?
就目前来看,汉服面临两条路:①继续圈层化。将“汉服”作为一种爱好,由喜欢它的人组成“汉服圈”进行发展。②普及。将汉服普及到民众中,(就像和服在日本一样),成为“...
- 18 个点赞 👍
汉服巳经胜利了,
势巳成,首先是识字率,另一个就是经济上来了,
丑陋的东西会随时间消失,这也是旗装退潮的核心,
汉服只要保持审美,再结合相关产业,走品牌路线,走最低500元起步,再去廷展盘发和发饰,每个城市中心建古代酒楼,以古代文人风为主题酒店,切入自己的赛道。
查看全文>>
不能说 - 8 个点赞 👍
一群女孩穿汉服进道观,道长拒绝她们进入,理由是她们穿奇装异服。几位姑娘不服,说道长穿的也是汉服,凭什么说她们是奇装异服?
道服之所以不被视为奇装异服,因为它与活着的文化持续共生下来,承载着道家文化与道士日常生活积淀。这个道理同样适用于其他民族服装,如和服、巴伐利亚裙、蒙古袍等,它们都是各自民族文化与生活方式的结晶,历经岁月洗礼而传承至今。
人的精神和服装是一个整体,德不配位的服装就如鬼怪披人皮,透出一股妖气。当今街头汉服便在这种尴尬境地。现在流行的“汉服”,即使从明算,也断了近400年,今日汉人早就不是那个文化也不是那个阶层,穿起汉服就像猴戏,特别是那些街头汉服的状态。先不谈好看与否,一女子穿着贵族的衣服,不是贵族的做派,这种情形在历史上,往往被认为是青楼女子。所以景区里打扮得花枝招展的汉服女满街跑,就会给人丫鬟与艺伎的即视感。有少数穿着朴素的改良汉服女孩反而能让人耳目一新,所以汉服素衣还可以配得上街头风格。男生汉服不说了,中国小男生都穿上汉服?想象一下满街白白净净的宦官,不成紫禁
查看全文>>
ArtGAP - 8 个点赞 👍
展望汉服的未来,并不是单纯的某种“化”,不管前面多少条路,我们十多亿人的数量摆在那里,不论哪条路都有无数人去走。不过有的路走着走着,会发现前面是死路,有的人调头往回走有的人去了别的路有的人就撞死在了墙上;有的路走着走着,发现路上都是坑,许多坑是前人有意无意挖的,掉进坑里再爬出来继续往前走或者调头或者走别的路;有的路走着走着虽然崎岖坎坷最后还是一条光明大道。
对民族文化和民族服饰复兴的需求是真实存在的,在未来,同袍就会一直坚持下去,汉服爱好者也会一直存在;对于花里八啦花里胡哨小仙女的追求也没有消失知识和审美没有显著的提升之前,可预见的未来里,仙女这个群体还会蹦跶很长时间;有作妖商家和作妖仙女在,在奇奇怪怪的现象也会上演不少,那些作妖的马鹿仙也不会一夜之间突然消失。在狗粮没断前,满清遗老遗少们还是会不遗余力的阻挠和掺沙子摘桃子。
再往更远的前方望去,汉服的复兴就是向着汉服复兴的方向复兴。反清运动斗争了两百多年,汉服复兴不会一帆风顺更不会一蹴而就,必然是一条长期而艰难的斗争道路。
岂曰无衣
查看全文>>
呆蛙 - 3 个点赞 👍
首先应当确立汉服的服装属性,即衣服就是用来穿的,可以大大方方穿出去且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自行搭配,而不是整天纠结形制对不对,什么可以搭配,什么不能搭配。
不说别的,大正时代,日本的和服就能配西式的皮靴、皮鞋什么的上街,所以汉服完全可以配高跟鞋什么的嘛。
查看全文>>
牛克思 - 3 个点赞 👍
我觉得汉服有两条路子可以试试看,一条是土气路子,出一些朴素、耐穿的,甚至土气、耐脏的款式,可以用来干活。目前的汉服主力消费人群可以买来送给父母辈人群,让中老年人在不知不觉中接受汉服款式。他们的接受绝对能让汉服在社会层面的阻力大大减少。
第二条是针对青壮年实用化的,比如办公室款、运动款、睡眠款之类的,还可以向现代服饰一样开口袋、镶拉链什么的,往日常工作生活贴合。
汉服以追求古制的方式重新出现,但真正被彻底接受一定是在“场景化、功能化、实用化”之后。毕竟服饰真正的生命力在于人们可以不断主动改造它以适应新的生活环境,就像古代汉服的生命力不在于“内涵”“精神”,而在于汉服的各种使用场景、在于亿万万女红。
查看全文>>
丘犁 - 2 个点赞 👍
建筑是凝固的交响乐,汉服运动的未来,在于将民族的穿衣文化扩展到居住文化。
四合院是四世同堂的养老育儿综合体,从西方来的高层塔楼,外墙经不住季风气候的风吹日晒雨淋冰冻,只适合地中海气候的冬暖夏凉。
查看全文>>
知乎用户 - 1 个点赞 👍
对于传统服饰来说,汉服的精髓和意蕴要守住,而且还要延续,要留住中国的魂。
结合古代图案和织造手法,利用现代技术,化繁为简,寻找适合这个时代设计,因为我们是炎黄子孙,打造属于我们自己文化,我们更有自信。
以上只是个人想法
查看全文>>
艺彰布 - 1 个点赞 👍
总之不该往半吊子的路走,比如经典一边批判厂襟,一边拿厂襟说这就是汉人传统服饰,并且这个回答能有大几千的赞。
查看全文>>
自然之母 - 1 个点赞 👍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要符合现实规律。
在汉服还是影楼风,不被社会接受的时代,我当时的建议是全面复古,无论从服制还是礼制,一丝不苟的全面复古,事实上后来汉服的发展路径正是按照这一方向前进的。
现在汉服面对的困难,主要是两方面,
一是,复古比不过官方,无论是礼制还是服制,天然处于劣势,毕竟汉服的形制每朝每代都以官方发布为准,每一朝代都有不同。但服饰最有生命力的地方一直在民间。群众总是能够在有限的资源中完成最符合群众审美的样式。
二是,汉服作为封建社会阶级划分的一种官方手段,天然不适合宣传普及,个无法进行市场商业化发展。
其实这个时候后面怎么走就很明显了,思想上政策上紧跟官方,官方要深化改革,要搞活经济,要搞民族自信,汉服就市场化改革,搞汉服商业体系,搞汉服品牌效应。几点小建议,诸君斟酌:
一,服制改革,放弃向官方靠拢市场化。两个方向,平民化和品牌化。平民化精简服制,适合休闲穿着,价格亲民,形成市场规模,只需要保留一定的汉服元素,放弃全面汉服化。品牌化走奢饰品路线和轻奢路线,宁缺毋滥,轻奢复古,奢饰品全新设计。
二,礼制改革,抛弃封建礼制阶级属性,保留核心元素,设计一套符合现代社会的商务礼仪标准。一个传统问候礼仪。比如拱手礼。不过个人不推荐,江湖气太重。
三,这个需要一定的文化基础,和大量的时间。从传统文化,传统价值观中找到符合社会主义价值观的传统思想,思想上全面向官方靠近。我抛砖引玉,比如周礼中的大道之行,就和社会主义价值观完全契合。多找找这些传统文化。
四,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和大汉族主义全面切割,有多远躲多远,这些大汉族主义者实属狗皮膏药,作为传统文化的汉服复兴运动,匹夫无罪,怀璧其罪,是这些腌臜货最急于碰瓷的存在。写进宪法坚决打击的玩意,绝对不要碰。
就写这么多吧,总结一下就是:思想上紧跟官方,行动上紧跟市场,文化上扎根传统。从群众来,到群众中去。
查看全文>>
江风海歌 - 0 个点赞 👍
那肯定汉人说了算啊
查看全文>>
清风送酒 - 1120 个点赞 👍
去西安看看,你就不会发出“汉服往哪儿走”的疑问。事实上,目前阶段,汉服已经走出来了。
在西安、洛阳、成都、杭州等城市,穿汉服已经成为习惯,人们不再投来异样的目光。和十年前相比,民众接受度越来越宽容,穿汉服的也不会再感到不好意思和尴尬。这就是汉服迈出的一大步。
另外,通过各种汉服穿搭博主、汉服复原博主在短视频平台的持续发力,人们对汉服审美的认可也是逐步扩散和提升的。汉服博主的功劳记一分。
汉服在海外的宣传推广也有一个令人振奋的结果。以前全世界各国人民对中国民族服饰的印象,一直都是旗袍、唐装之类。现在,汉服经过在tik tok上排山倒海般的文化输出,外国人对中国民族服饰的认知正在被强化纠正。现在提到中国民族服饰,他们已经从“cheongsam”(长衫)变成了“hanfu”(汉服)。
比如,最近我看到油管上盘点各国民族服饰的视频,中国的选项都变成了汉服:
至于汉服接下来往哪儿走。我们需要先看看这几年汉服发展的趋势。
最好的趋势就是:“汉服圈”这个概念正在被打破。以前穿汉服,更像是小众爱好的狂欢,你得先进圈子才能穿汉服,导致当时的汉服一度成为了一种亚文化。这个趋向特别危险。汉服是民族服饰,千万不能成为局限在小众的亚文化。
很多小女生总喜欢把汉服和洛丽塔、JK放在一起说,这是完全把汉服当成小众爱好了。汉服怎么能跟洛丽塔、JK这种衍生亚文化放在一起呢?民族服饰就要跟民族服饰放在一块去叙事。汉服应该跟和服、韩服放在一起说事,因为它是民族服饰,不是小众时尚。
曾经汉服有圈的时候,对汉服发展是有一定的阻碍作用的。因为那个时候,稍微穿不好就会被口诛笔伐,现在除了原教旨主义的汉服党,只要你穿的形制是对的,基本不会再有人对你严苛。
汉服是民族服饰,有圈子就是不对的,压根就不能有圈。
汉服接下来怎么走,有这么几个可优化的点:
一:改良汉服需要被认可。在很多年前,改良汉服绝对是异端,被骂成狗。现在只要形制没问题,大家已经开始接受改良汉服了。没办法,主要是有一些改良汉服是真的很好看:
二:汉服穿搭需要勇敢打破常规。在汉服有圈的时候,乱搭配是绝对禁止的,发型也得古色古香,不能染发,不能唐宋明混着穿。现在自从马面裙火了之后,再也没有人管你怎么搭配了,也没人管你什么发型了。没办法,主要是马面裙太日常了:
三:男士汉服也要打破束缚。曾经大家都有一个观念,就是男的穿汉服,必须留古代发型,必须有胡子,必须不能戴眼镜。这些都是扯淡!
汉服传承是让你复兴,不是让你复古!
我看到那些留古代发型穿汉服的,感觉很尴尬。越看越像cosplay,非常的儿戏、不严肃。我反而觉得用现代的发型穿汉服,更能打破隔阂与尴尬,更显得自然。
留胡须确实更好看一些,但不留胡子也一样没问题。别说什么像太监,你从小看各种武侠剧古装剧,里面的男主都没有胡子,你咋不觉得他们像太监?
而且,你用现代的发型穿汉服,实际上一点都不会有太监的感觉。
至于戴眼镜,宋朝时眼镜就已经很普遍了,明朝时更是比比皆是,去看古画就知道了:
综合来看,下面这个戴眼镜普普通通的男士,就很自然,一点都不觉得有什么违和感:
戴眼镜留短发穿汉服,才是最应该正视的,也是最自然的。
四:鼓励颜值普通的普通人勇敢穿汉服。既然是民族服饰,它就不应该只是帅哥美女的专利,无论丑俊,谁都有权利穿。颜值一般的人也不必纠结不必害怕,勇敢穿大胆穿,就像这样:
五: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左手抓汉服复原,严格按照形制进行正规汉服的复原与研究,在正式场合,比如结婚,就不能乱穿。
右手抓汉服日常穿搭,只有更多人勇于穿上街,汉服才能更好的推广发展。
编辑于 2023-09-18 08:31・IP 属地河北查看全文>>
司空离 - 630 个点赞 👍
此前汉服最大的阻碍是满遗,但满遗如今已不成气候。这种情况下,满遗会与左左合流,组成满左,也就是王明之流,具体表现就是未明子和他的拥趸者,这两帮人的目的与利益诉求高度统一。
发布于 2023-09-26 02:52・IP 属地江西查看全文>>
猜猜我是谁 - 461 个点赞 👍
查看全文>>
阮饭香 - 449 个点赞 👍
查看全文>>
子書博昭 - 388 个点赞 👍
查看全文>>
翠羽黄衫 - 280 个点赞 👍
洛阳人,现在就连广场舞大妈都穿着马面裙跳舞,小男孩小女孩都穿着汉服去上学。就是穿汉服走在街上已经不会有人回头看你了,因为汉服就像空气一样,已经成老百姓生活一部分了。
发布于 2024-04-21 15:26・IP 属地河南查看全文>>
瀍浦子 - 229 个点赞 👍
查看全文>>
左以晨 - 162 个点赞 👍
我觉得汉服有个可喜的趋势,正在逐渐趋向于礼服化。
之前我在B站看到一个湖北某地的宣传片,好像是恩施,那里少数民族众多,出镜的姑娘们穿的却都是汉服,围观群众问询,答曰,汉服好看。
我觉得这就是汉服最理想的归宿,超越汉的界限,成为国家的礼服象征,也就是央视新闻频道引用的时候经常提的“华服”。
我觉得这不是把汉服和汉分离开,反而是肯定汉民族作为历史和文明发展的主体地位。
说个不好听的,少数民族就不能穿汉服了哇?
我觉得,不分南北,不分民族,人人都能体验汉服之美,如同《长安三万里》片尾,各地不同的口音都念诵唐诗一般,是以文化统合四方,凝聚人心。
倘若实现了礼服化,那么我觉得汉服不但完成了它在如今这个时代出现的初衷“五十六族合影只有汉族没有自己的民族服饰”,更升华为“其他民族服饰代表的是该民族,但汉服代表的是整个中华”。
我觉得这就是汉服最理想的归宿,超越汉的界限,成为国家的礼服象征,也就是央视新闻频道引用的时候经常提的“华服”。
编辑于 2023-09-22 12:47・IP 属地江苏查看全文>>
明镜磨心 - 121 个点赞 👍
查看全文>>
fiscal - 98 个点赞 👍
普及, 大致介绍汉服是从古到明,让汉族了解剃发易服的历史。也不用太细
只有自己了解最基本的知识,才能不被骗。
很多混在汉服里的所谓形制党,对清装爱不释手。经常忽悠萌新亲近清装。表面汉服大佬,背地里给汉服商家打版宣传清装。
今年看见一个卖清民女装的,自称汉服商家。 用秋瑾这样的反清烈士为她的清女装打广告。 真是情何以堪。秋瑾对清装明确写过“低头腥膻祖宗耻”。
而这家店的买家评论,却以为这腥膻的通古斯厂襟蜈蚣扣是汉服。店家也不反驳,来了个默认。
所以普及汉服历史,依然任重道远。普及之后,特别坚信人民群众会让汉服真正复活。
———————
推广最简单便捷美观的基础汉服款式,交领窄袖上衣。把男性更多的带到汉服复兴中来。
汉服与和服不一样,汉服穿着是极度方便的。 一件交领可以只用两个闭合点(多用衣带,也可以隐扣)固定。非常适应现代生活。 很多人因为没试过才觉得麻烦。
————————————
守住汉服复兴的理想,抵御住通古斯元素旗元素的渗透,不被二次剃发易服。
汉服复兴了,xx的血就白流了 。他们想夺舍汉文化,不甘心被扫进历史垃圾堆。
对面最新的招式是把清代民籍各族女性穿的旗化服装,改名为“清汉女”。宣传清代十从十不从,女性是自愿旗化,和剃发易服无关。
且不说十从十不从根本是子虚乌有。若没有剃发易服,清代各民族女性哪里来的“自愿旗化”。
这是几张清代各民族女性的老照片和她们的旗化服装的照片。 这类服装以前叫清女装,清民女,古董衣。 现在被改名“清汉女”。
—————
这张图上面是旗装,下面是旗化服装(清民女)它们的主要区别是清民女比清旗女短一截。 也就是说同一件衣服,一米四五的人穿可能是旗装,一米七的人穿就可能是清民女。
如果能越过二次剃发易服这一关,又来到了没人逼迫,但不自觉往旗元素靠拢这一关。
因为剃发易服,中国人对本来应该极度陌生的旗元素异常熟悉亲切。已经形成一种思想钢印。很多设计师和画师,画汉服的时候,会受通古斯元素影响。经常不自觉的加两个或者几个长脚扣。
通古斯语族各族因为生活环境极寒,他们的服装外襟缺一块形成厂襟,内襟无系带, 需要从领口到胸口再到身侧都用长脚扣闭合。长脚扣是为了跟面料缝合更紧密,这是极寒地带防风防寒打鱼打猎的必须。
例如这件清末民初的旗装(旗袍),就是通古斯单侧闭合结构的服装,红圈是它需要用的长脚扣。
此外,通古斯语族的圆领对襟,也是正面使用蜈蚣扣来闭合的。
蜈蚣扣:一排长脚盘扣。形状如一条长蜈蚣。
圆领对襟一种非常原始的服装。很多民族都有。加了蜈蚣扣的西服,它不是原来的西服。加了蜈蚣扣的圆领对襟,也不是其他民族的民族服装。
无论圆领对襟,还是蜈蚣扣,都是通古斯语族普遍的固有的元素。古代边疆部落,并不按今天的地图界限生活。
发一点俄罗斯西伯利亚土著的照片。很多人会觉得亲切眼熟。因为这就是剃发易服的成绩。真正的异化。
只要能普及剃发易服历史,推开方便日常美观的基础款,用几十年时间荡平旗元素的旧染之污。
几十年后的汉族孩子再不用经历今天的辛苦。直接得到我们这代人的努力成果。
编辑于 2023-09-20 09:56・IP 属地天津查看全文>>
现在mti - 82 个点赞 👍
我发现这个世界是不公平的,汉服生命力这么强,还有这么多人关注。
反倒是满服式微,无人理睬,满人宁愿关注汉服,也不愿捡回他们祖宗的金钱鼠尾辫,令人痛心。
爱新觉罗州迪,虽剃阴阳头,但对于其先祖的传统保留的还是挺好的,我愿称其为真满人。
发布于 2024-04-18 09:54・IP 属地广东查看全文>>
清空 - 58 个点赞 👍
来兜售我的观点,只聊一个非常小的侧面,跟主方向不矛盾,我也不聊主方向,因为讲的人太多不缺谁。但是我说的这个小方面,是汉服运动做大后会扩散开的一些周边影响,至少不能完全否定这些问题。
汉服运动20年,目前社会上的初步认知已经形成,主干已建立,可以说成功了大部分。
接下来,要面临的问题其实也有不少,一时半会说不完。我只说其中一个绕不开的现实,就是多民族问题,最终还是要解决。
有朋友说,最大的问题是满遗,我先不说是不是真的是满遗,但能提出这个担心,本身就说明汉服绕不开多民族。
又有人说,我就只管汉人自己汉服的事情,少数民族我不管他,他也别来影响我。这是鸵鸟思维,因为你不找事儿,事儿会找你,你不知道谁会支持你,谁会反对你,谁可以为你所用,谁又会暗中捣乱,未知是最大的风险。
不管是当初的华服概念的变迁,还是近期的清汉女的偷袭,这背后都跟多民族现状有关。
就拿清汉女这事来说,你以为你呆在家里管好汉人自己的事就万事大吉了吗。对不起,他们可以从各个方向进攻,他们可以拉上其他人其他民族来反对你,他可以到处打游击,到处拉人挡枪,偷偷给你捣乱。好比,你管的只是自己这个宅子,但他们却可以在你们村里到处逃窜,每次都能够从不同方向攻击你,请问你该怎么做才能进一步取得主动。别傻了,当你已经具备一定实力的时候,也许最好的防守就是进攻,与其每次防范对方的冷枪和奇袭,不如主动出击,找到一个按死一个。到这个阶段,各种新的思路一定会出现。
就目前汉服发展到趋近成熟的状态来看,有必要重新审视汉服与少数民族的关系,来思考一些新的补充解决的思路。
我的主要思路是,少数民族不是一块抽象的铁板,他们是可以解构的,可以分类的,可以因地制宜的,甚至有些是可以争取的。
简单来说,少数民族主要区分为:内亚少民,西南(东亚)少民。
内亚少民,即满/蒙/藏/突厥穆斯林,关于他们都是老生常谈,也不赘述了。详细可以看下面的转载回答。
西南少民,即云贵广西境内的少数民族,历史上属于中原的次生文明,一直接受中原的文化输入。他们中的一些民族,是完全可以纳入东亚服饰体系的。或者不客气的讲,在清朝以前他们就属于东亚体系,现在拉回来有何不可,又没独立建国,怕啥。
关于今时今日我们为什么需要开始关注西南少民,为什么西南少民属于东亚服饰体系,以及他们跟汉人的复杂关系,更详细分析可以看下面的转载,内容较多,直接过去看,会常更新:
1949年后的民族格局,从本质上来讲,是压制了内亚少民的空间,抬升了东亚(西南)少民的地位。你可以不认同党和国家抬升西南少民地位的做法,但是你要看到这个现实的结果。就好比,你不同意老天要下雨的意图,但是不妨碍老天偏不听你的,他就已经下了雨并且地上已经湿了这样一个事实结果的形成,我们要以这个事实结果作为起点去考虑新的东西。
回到服饰问题,以前很多人讨论汉服这个类型在多民族格局里面的合理性的时候,一般都会拿内亚民族的案例来说事儿,比如藏族人也有类似的款式,比如蒙古人也有交叉领,甚至说突厥语穆斯林也有类似款式,试图拉内亚民族上船。但是问题是人家是不是跟你有历史同感,不好讲。在服饰问题上是不是跟你有相似审美,不好讲。也许人家心里想的是多建几座喇嘛庙,也许人家心里想的是多来几座清真寺,也许人家心里想的是乌兰巴托的夜,也许人家心里想的是大清文治武功………
也有人干脆上几张图,告诉你藏人,蒙古人,维吾尔人都有类似服饰,试图证明他拉少数民族上船的合理性。但是当我看到那些图片,那样的款式,那个感觉,跟东亚气质还是有明显差距。事后颇有一种屌丝强行追求白富美的感觉,自我感动。
然后,一些人失望了,丢下一句,少数民族都不是好东西,汉人只能管汉人自己。
真的都是这样吗,我不觉得,因为很多服饰爱好人士只是把自己困在“日韩-内亚”这个圈子里面,日韩服饰相似,但那是外国人,内亚民族是中国人,但民族情感和审美又有差距。拧巴?纠结?此时一旦遇阻,发现只有死路一条。
什么是新思路,那就是要换一个视野,不要只盯着内亚民族,可以去看看西南(东亚)少数民族的情况。汉服运动搞了20年,围着内亚少民转了20年,相比之下也在某种程度上忽视了西南族群20年。
为什么,因为如果你想要~~~
1「探索中原服饰文化在中国境内少数民族内部的影响」
2「探索中原服饰文化多元化发展的现状」
3「构建一种“中国内部的东亚服饰体系”的共识」
那么在服饰问题上,建议可以暂时忘掉内亚,先看看西南,可以看看我在下面这个问题的回答,会给出一些新思路:
用一个很小的例子,比如贵州的布依族,他们现存了如下款式,相比满蒙藏维,是否更值得作为一种少数民族的案例,去支撑这种服饰体系在中国存在的合理性呢。
去掉布依族头饰和围裙后,更像中原装束,相比满蒙藏维,是否更值得作为一个少数民族的案例去证明你的合理性呢。
又比如说下面这种,云南昭通地区的苗族服饰,宽衣大袖,一看就是东亚的感觉,比你强行找个维吾尔哈萨克来充场面不知道合适到哪里去了
我在前面转载的那个回答中,有更多更详细的案例分析,可以看看。
也不是说要插手他族事物,正如有一些少民朋友也在参与汉服运动一样,我们也可以顺便跟一些审美相近的少民朋友,跟他们形成共识,互相促进。如有一两个少民,他们中的活跃力量,能够成为这种服饰文化体系的同路人,那么其他反对的人士就会瞬间坍缩变成“一小撮反对民族团结的坏份子”。
这也是汉服运动发展到现在,自然而然就会形成的多战场多线出击的局面。还是那句话,你不找事,事会找你。
「为什么说西南民族是可以影响可以争取的?」
比如这位壮族服饰卖家,猜猜她有没有看过汉服圈子的东西,能说出这些观点和理论。对方搬出奶奶辈的说法试图压制,他则用汉服圈的理论直接攻破。
再来看下面这位彝族网友,突然有一天开始思考服饰问题了~~味道开始不对劲了
评论区冒出来一群懂完了的人,这可是彝族话题,变成了满洲批判大会了~
你说他们没接触点汉服圈的理论,我是不太信的。一旦西南少数民族开始思考“为什么”的时候,问题就变得有意思了~~意味着魔法要对抗魔法了
博主居然开始想要研究清代之前的彝族服饰~这思路似曾相识………
这大概就是西南少数民族特有的现象。
第一,他们在接触汉服圈的时候没有任何历史和情感压力,很容易以中立的角度把相关的理论概念学走
第二,当他们也开始探究本族过往的时候,会发现本族可能也经历了跟汉人类似的历程
第三,进一步,他们会请倾向于走向这种模式:前期探究历史,后期尝试恢复,这就很容易走上汉服的老路。因已有汉服圈提供丰富的理论武器,而汉族网友又会在各种场合帮腔支持这种去内亚化行为,同样的少民身份使其不必太过顾及团结问题。
这算是汉服运动的溢出效应。
据了解,某些地区玩汉服的少数民族确实不少,比如广西贵州等。他们其实具备了可能的双重身份。一是单纯的汉服爱好者/参与者,二是本身是少数民族,可以把这个模式复制回去。
这批参加汉服的某些西南少民,是可以引导的,将这个打法复制回他们本民族。这不过分,因为既然你参加了汉服,那么你肯定懂很多相关历史和理论,那么对于本族,是不是也可以用相同的眼光和理论对待。
正面价值有什么?
第一,连少数民族都在支持(虽然是一些历史上不太起眼的西南少民),这说明很团结。
第二,连少数民族都要学这个运动,复制回他们的民族,这说明不仅团结,还很正确。因为只要有民族Copy你,你就必然正确。
第三,最重要,解构分化少数民族,你们休想跟我玩铁板一块的游戏。
有人可能会说,很难啊。我觉得,这是很多战场中的一个,有必要。所谓的“满洲人”,人家可真的厉害,到处渗透,连清汉女都能搞出来,说明人家真的玩的很精细,很有布局。面对这样的局面和对手,手法是要升级的。
编辑于 2024-04-05 12:43・IP 属地福建查看全文>>
李明明 - 50 个点赞 👍
两百多亿的产业已经走出来了。
现在很多网上说什么,男的穿汉服像太监,这其实是有些人放出来的话术,目的是为了让男性不要穿汉服。
因为只是女人穿汉服的话,并不算完全恢复,只有男性也开始大面积的出现的时候,这才是势不可挡。
所以男的如果你喜欢汉服,大胆的穿,穿的人越多,他们的辩驳就越无力,长得帅的人穿汉服这是太监,简直太可笑了,不过就是为了用这种话术让你们羞耻,不想穿而已。
发布于 2023-10-02 09:25・IP 属地四川查看全文>>
一念乱天机 - 41 个点赞 👍
查看全文>>
天衣 - 39 个点赞 👍
要有中流砥柱,也要广大群众基础。
要肯定形制派的存在,同时也要肯定广大群众“图一乐”“臭美”的意义。
二者虽然在理论上有矛盾冲突,但可以划出二者边界,河水不犯井水,让一切自然变化。
行制派毫无疑问是追求正宗,考究。但行制派容易保留汉服的味道,但容易限制汉服的推广。因为越是急于推进形制,反而就是容易欲速则不达,起反作用。
但行制派又必须存在,因为行制派是对抗敌对势力掺沙子的核心力量。没有行制派,汉服迟早被敌人塞进来一大堆危害汉服的东西。典型案例就是清汉女这种类似于囚服的玩意儿,被敌对势力暗戳戳地塞进来当汉服,没有行制派,那就少不了被敌对势力恶心到。
但行制问题又会牵扯到价值观问题,以及一个古今生活节奏不兼容的问题,形制如果试图破圈,反而又容易带来麻烦。
所以的我的建议是,二者错开圈子,平时互不冲突,互不冒犯,重大场合相互捧场,相互维护。
尽可能地占领每一个生态位,不要空出生态位。你空出生态位,敌人立马就填进去了。
发布于 2023-09-20 09:01・IP 属地广东查看全文>>
照妖镜 - 39 个点赞 👍
先保证存活下来再说,不要盲目扩张,看到官府说几句好话,就屁颠颠的把自己交出去,结合国内外局势看,汉民族复兴势不可挡,一定把主动权抓在自己手里,话说我好像从没在现代影视剧中看到穿汉服的,大家还没把汉服从古装印象中脱离出来,有能力的话尽量在现代影视剧中女角色加入穿汉服的场景,慢慢将汉服从古装属性中脱离出来,才能让更多人没有心理负担穿汉服。
发布于 2025-02-07 08:23・IP 属地江西查看全文>>
奋斗吧 - 31 个点赞 👍
查看全文>>
yxjjj - 31 个点赞 👍
往哪里走都好,但最好不要走到ZZ雷区里去。当然我看其他回答,有不少就是主动在往雷区跑步前进。
可以了解一下清史编修国家专项的一些近况。体会一下其中的点。
统一多民族国家叙事的问题,是政治问题,不是史学问题,更不是服饰史问题。
另外,谈汉、唐形制比较OK,宋不宜深聊。我说的是车型。
—完—
编辑于 2023-12-20 15:57・IP 属地北京查看全文>>
泰格 - 30 个点赞 👍
形制派严谨考古复原历史,以正汉服历代视听。这一点上要严格拒绝任何异族和汉奸的包藏祸心居心不良,也要避免不合时代的礼制要求出警。
改良派一边积极吸取形制派的成果,一边进行汉服的现代化改造,在推广的过程中自由竞争适应时代需求发展,即市场越大,竞争越激烈,卷出越来越多的奇思妙想。
生活派在不同场景,自由地以推广的汉服美来让人们明白也可以选择传统的审美感观。
让汉服的三条路线并驾齐驱,不追求刻板的齐头并进,但追求人们既可以自由地想象到古代的服饰生活,又可以在现代享受到汉服美的当代适应。
随着这些年汉服人的努力,三条线逐渐走上了清晰的道路。当然依然不乏有些人居心不良,只会单方面反对汉服的存在,而不敢对非汉服置喙,在这一层次上,要揭穿,但也可以不必放在心上。
评论区被吞了
关于网络上看到形制派中有些人试图掺杂提倡满清时期元素融入的“汉服”
这就是ta们历史局限性、沉没成本、利益立场甚至是真正的异族立场相关的影响。
只有真正的对汉民族有情感的新时代汉服人,坚守贯彻“汉服是汉人没有亡天下时期”的自然传承的审美脉络复原和发展创新,那么汉服才能真正展示汉人汉民族在21世纪的某一个未来彻底复兴后,诞生出新时代的可相媲美的时代特征美学生命力,而不是在内外夹击围攻,在历史的残韵中消失。
今天,作为汉人,要承受的各方面的影响,远比蒙元百年时光带来的影响更加恶劣,亦是汉族存亡未有之局。
编辑于 2023-10-04 17:24・IP 属地湖南查看全文>>
高语嘘声 - 26 个点赞 👍
查看全文>>
棉儿